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rc (lovewei),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孟姜女并不姓孟(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17日16:07:1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

2002-01-21 05:45:45  来源:Tom 专稿钱亮星


归纳起来,女性用来命名的常用字有以下几种:

一、与女性性别有关的字入名。

所谓“与女性性别有关”,说的是形容女性姿色、神态,带有“女”字旁或者干脆
以“女”命名的字。

以女命名的名字,古今皆有之。象上古传说中补天的女娲,九天玄女,尧的女儿、
舜的妻子女英,隋末唐初有红拂女,此后又有委黑女、王玉女,当代有红线女。当
代还有个肖楚女,可惜他并非女士。

以带“女”旁的字为名的,集女名之大成。古代的名女人,如黄帝妃嫘祖,高辛氏
妃娥均带有雌性标帜,发展到后来,那些带“女”旁的名的字又大多具有形容女性
姿色之功能,如娜、婵、娥、娉,好、姣、妙、嫩等,化入人名中,有祝希娟,赵
丽娜、舒婷、陈招娣、罗天婵、王琼娥、李妙玉等。

形容女性神态的如娴、妃、娈、婉、娇等常用于女名,像顾风娇、王静婉、张碧娴
、李绛妮、钱小娇、董嫣然等,皆以神态之词取名。

以女性称谓为名者,古颇流行,什么娘姑姐妹、姬姨妈妃等,皆可入名。与男称郎
相对,女性的最本分的称呼是称娘,古有“除娘虽老,风韵犹存”之说,娘在古代
可谓女子的别称,以其为名者俯拾皆是。隋炀帝有宫婵雅娘,唐代有善舞刀剑的公
孙大娘,武三思所获姨名倚娘,吴姑真娘,歌女杜韦娘,还有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
,专司男女爱情的红娘,魏晋南北朝时干脆以萧郎、萧娘称男称女,且被时人目为
谦之辞呢。

姑姐妹姨之列,有杨八姑、梅姑、吕春姐、刘三姐、董孔妹、杨喜妹、杜十姨等,
此外,还有虞姬、戚姬、王嫱、彭丽嫒等。

以表女德的贞、淑、端、庄、娴、静等和专称女性的妮、娥等字入名的,也颇常见
。如赵贞香、李淑英、张娴、赵静、王小妮、安妮、安娥等。

二、以与女性相关的物品的字入名的。

这些物品,有女人的闺中物,各类珍宝、首饰、服饰、化妆品等,与此相对的字眼
有钗、钿、环、钏、纨、缦、绣、粉、香、黛、纽、台、瓶、线、珍、宝、金、银
、玉、珊、琼、瑶、瑛等,相对的名字可例举一大片,像薛宝钗、李翠钿、杨玉环
、玉钏儿、李纨、依缦、舒绣文、谢冰莹、常香玉、林黛玉、祝英台、李瓶儿、于
淑珍、黄宝珠、丛珊、琼瑶、郑小瑛、骆玉笙等等,皆为些等女名。

三、以美丽多彩的动植物自然物入名。

这类有以花草鸟虫入名的,有以形容之辞入名的,且涉及面广,仅例一些名字。如
石评梅,殷秀梅、白杨、王丹凤、周小燕、赵飞燕、紫鹃、鸳鸯、潘虹、王人美、
刘惠芳、于梨华、梁艳、孙晋芳、张洁。还有选择天地间柔和景物入名的,如抱月
、秋湄、秋菊、冬英、夏莲、春梅、冰心、丽雯、微霞等。值得说明的是,有些字
随着时间的后移,由佳入贬,始常用而后为人耻用的,如雉本彩禽,吕后就名雉,
后来呼雉为野鸡,人遂避恶名而不用。瓶字古用者众,近年亦罕为人用了。是否受
了李瓶儿的影响,就不得而知了。

四、多用色彩字和艳丽字。

这类名字有马燕红、杨绛、林青霞、林黛、刘素华、葛翠琳、石景卿、张碧倩、戴
丽丽等。

五、多用柔情字。

示爱的有宠、爱、怜、情、念、惠等;表情的有喜、愁、痴、怡等。入名像张爱玲
、玄钟惠、文美惠、莫愁、潘喜娇、李痴玉、婆惜、李念奴等。

六、选用双名。

双名似为女性专用,男人用双名,多显柔和,故用之甚少,缘双名给人以轻松亲呢
之感。古有无稹妾莺莺,张佑妾燕燕,还有陈圆圆、杨爱爱、张红红、薛英英等,
今有珊珊、贝贝、嫒嫒、盼盼、琳琳、珍珍、翠翠等。

七、女名男性化。

女名男性化,古已有之,如卿字,本为男人的称谓,后被演绎为男女间爱称,《世
说》感溺有云: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此后,女名滥用卿字,如艳卿、美卿、爱卿、莲卿之属,皆源于此。

查《华夏妇女名人词典》,有如下名字:马力、吕伟、张立、宗元、李健、江政、
凌力、尹锡康、蹇先佛、钟复光、杨刚等,乍一看,皆为男名,实为女身也。实际
上,翻开史书,常有些女用男名者,让人不辩雌雄,如许负,乃一老媪,嫘祖,是
为黄帝姜妻,孟光,卫子夫,傅寿、陈衡哲、史良皆为有名的女人呢。鲁班则有男
女两人名。近有亚男、胜男、招弟、顺弟之类,则又是女名男性化的可识名了。

女名男性化还造成一个现象,即本为男人专用之字,由于广为女名所借,渐至为女
名用,而男人则退而不用了。象子、君原为男子有美德之称,自有了西子、文君女
称之后,而今看来,触目即是,子在日本几乎成了女人的专有名了,什么菊子、美
子、秋子,传播到中国,名子的女性也多了起来,君字就更不必说了,几乎无处不
“君君”。

以上七类,略述女名的类型及作法。那么,这女名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的特点呢
,若从人名的文化内涵上分析,有以下几点值得研究。

〇、 重姓甚于重名,并文已述,此处不赘述了。

〇、 含有浓厚的礼教色彩和男尊女卑之文化观念。

春秋时代,无论男女,皆有命名取字的礼俗。据《礼记》载,周代女子出生三个月
后,也要与男孩子一样命名,至于字,则“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尽管有了明文规定,可女子命名的情况当时就鲜有记载,后世也罕有继承。从这种
不管不问,不加重视的随便懒散(抑或故意)态度中,隐约可见父权为中心后社会
对女子的轻视。先秦以后,孔孟儒学的“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之类蔑视女子的观点
,逐渐演变成“天下美女是祸水”、“妻子如衣服”等论调。汉代以后,儒学的重
男轻女观点又一次得以全面宣泄,此后几千年,“女子无才便是德”、“贞烈节操
”、“三从四德”等观念像绳索一样束缚着封建社会的女子,让她们不敢有丝毫的
不满与反抗。如此一来,妇女只是男人的附属品观念深入人心,连皇妃、才女亦得
遵循这一约定俗成的礼规。反映在名字上,很少有妇女的名字能得以保存和传播,
如刘邦的母亲贵为皇太后,却连姓名都未留下,司马迁作《史记》时,只得称之为
“刘媪”。汉桓帝的邓皇后,甚至连自己的姓都保不住,被桓帝“改姓为薄”,足
见女性姓名之罕见了。

另外,女性的名字大多是象“姿、娉、妙、嫩、婷、妖、媛、怡、贞、淑、丽、美
、佳或琼琼、燕燕、莺莺”之类阴柔字眼,均含有供男子赏玩之功用,或合于妇道
节操之色彩。还有不少妇女的名字本身就含有明显的男尊女卑观念,如“亚男”、
“顺弟”、“招弟”等名字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为女孩取这个名字的本身就是鄙视
女子,陪衬男子的。

第三,再来说被幽禁在香闺之中的女名。

女人的名字又称闺名、阃名。所谓闺名、阃名,顾名思义,就是只在闺阃之间使用
的名字。而且古代男女之间授受不亲,就是女人与女人之间也没有广泛的接触,除
非亲戚邻里间的交际,女人的名字是很少为人所知的,基本上应了“锁在深闺无人
知”之说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21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