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帝王丧葬 魏晋南北朝-南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9 17:30:00 2000), 转信
汉代灭亡之后,西晋曾一度统一了政权,但是马上发生了十六国大乱。从此,国家动荡
不安。朝代更替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秩序也非常混乱,很多大墓被偷盗,帝王
的陵墓自然也难以保全。
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墓主要是设法防止盗掘。这种做法始于魏文帝。魏武帝曹操死后葬于
高陵(今天的河北临漳)。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毁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所以
民间一直有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在成都刘备墓上,有清人完颜崇撰的对联说:
"一杯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其实,"古不墓祭"只是他的
借口而已,就在这一年,他为自己营建寿陵时,道出了真正的原因。他说:鉴于"汉氏诸
陵无不发掘",因而决定"因山为体,无封无树,无立寝殿……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
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原来,他是怕改朝换代,政权交替时,自己的尸体陵寝也象汉代
帝王的陵墓一样,被入盗掘。魏文帝这个决定,对时局动荡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影响很
大。二百多年间,没有出现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风气,也大有收敛。
出于防止盗掘的这个特点,就使这一时期的陵墓建设,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了把
墓室隐蔽起来,让人难以寻找,南京富贵山的晋恭帝,就是把墓坑选在两山的峡谷中,
埋葬后,再用土填上,使与两山一样高。把一个山谷填平,要多少人力、投资,是不难
想象的。这件事发生在晋朝亡国之际,国家正处于大混站中,这位晋恭帝在位也仅二年
,是被臣下刘裕所废,后来有被其所杀。他是晋代最后的一位皇帝。就是这个亡国的皇
帝陵,竟如此挥霍财力,正像《史记·晋书》所说的:"主昏臣乱,未有如斯不亡者也。
"
南朝是与北朝相对峙的一个政权,南朝的社会经济相对超过北朝。大批的南下人民,将
黄河流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有力地推动了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反映在陵寝建筑上表现为规模较大、布局规整、有较豪华的地宫。地宫一般都包括墓
室、甬道、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五部分。并恢复了东汉谒陵的制度。因而地面上的建
筑也相当宏伟,在陵前神道两侧建置成对的石兽、石柱和穹碑等。从已发掘的南朝陵墓
来看,具备下述特点:
一、陵墓依山建筑,一般在山上开凿较规整的长坑为墓室,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坟丘。室
外四周修建多条擗土墙,室前建甬道,内设两重石门,墓室底下还修建排水沟,以防潮
湿。
二、陵寝建制注重风水,营建陵墓一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今存南朝陵园的方向无一
定规律,而是视当地山水形式而定,这正是风水堪舆原因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神道两侧排列对称的石雕,寝殿施以石柱,石柱上多刻有莲花纹饰
,这说明佛教艺术对南朝陵寝制度有较大的影响。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其造型设计和雕刻手法在汉 代
雕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由粗简向精湛发展,超脱出了汉代石雕古朴粗略的技法,艺术构
思和雕刻技巧都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蜀先主刘备惠陵
蜀先主昭烈皇帝刘备的惠陵位于四川成都市南郊。 古冢拔地突起,红砖垣墙环绕, 苍
松翠柏掩映,庄典肃穆。
惠陵为夯土垒筑而成,成圆形。砖砌成的垣墙环绕陵冢,周长一百八十多米。陵前有乾
隆年间刻制的穹碑一通,碑身镌刻"汉昭烈皇帝之陵"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陵的前方建
有寝殿
惠陵西侧原来建有"昭烈庙"和"武侯祠"。据记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四世纪,盛唐诗人
李商隐游惠陵时,曾写下"武侯祠古柏"一诗。杜甫也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
柏淼淼"的诗句,可见当时惠陵周围古柏苍郁,气势宏伟。明朝初年,把"武侯祠"并入"
昭烈庙",重修后的昭烈庙破为壮观,大门横额楷书"汉昭烈庙"金字大匾。但这一建筑早
已毁于兵火。
惠陵苍松环抱,庄典肃穆;武侯祠绿瓦飞檐,雕梁画栋,交相辉映,气象万千,是成都
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
※ 修改:.zcm 于 Oct 9 17:29:40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来源:.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202.38.245.238]
--
※ 转寄:.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melon.gznet.]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7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