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帝王丧葬  魏晋南北朝-北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9 17:30:34 2000), 转信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为十六国统治时期。这些少数民族有的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
刚刚进入奴隶制,带有残酷的掠夺性。他们入室中原,使中原社会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
,因此更没有能力营建大规模的陵寝,多采用传统的"替埋"办法,不起坟。史载,后赵
的石勒和其母都是采用这种葬制,没有任何标记。因此这一时期的陵墓至今未被发现。

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为了巩固其政权,北魏统治者
吸收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改革,又以佛教作为思想统治的武器,从而加速了北魏封建
化的进程,使社会经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陵寝的建制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北魏迁都
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带,迁都洛阳后,陵域选择在洛阳泸河以西的北邙山。北
魏陵园建制有以下特点:
一、逐渐恢复了秦汉以来的陵寝规制,一般建有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筑祭殿,为 上
陵拜谒之所。
二、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
,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
三、北魏迁都洛阳后,陵域布局规整,带有鲜卑族族葬的遗风。泸河以西是北魏诸帝 陵
域,泸河以东,为近支皇族墓葬区和嫔妃葬地,再往东排列是"九姓帝族","勋旧八姓"
和内迁"余部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这一布局与汉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区别。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
文明太后永固陵,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镇川公社附近的方山南部。东临采梁山, 北
依长城,清澈的御河,沿方山侧蜿蜒而去。
永固陵始建于太和年间,历时四年,是北魏帝后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永固陵俗称"祁皇坟",底方上圆。地宫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前室平
面呈梯形,后室平面近方形,墓室南北总长十七米多。连接前后室的甬道呈长方形,均
用青砖砌成。冯太后棺椁放置在后室。为防盗掘,墓门由条砖封闭,还特意在墓道内堆
积大量石块,在甬道内设置封门墙。整个地宫规模宏大,仅建筑墓室砖就达二十余万块

永固陵陵园建制基本沿袭东汉。在陵前建有石殿,称为"永固堂",是朝祭典礼的场所,
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
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
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
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
永固陵以它高耸壮观的陵冢,独特陵园塔基成为北魏王朝陵园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
建筑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宋武帝初宁陵
初宁陵是宋武帝刘裕的陵墓,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麒麟门外的麒麟铺。
初宁陵是原有规模较大的陵园,内有寝殿和陵庙建筑。据《宋书》记载:"自元嘉以来,
每正月舆驾必谒初宁陵",但是现在陵园建筑多毁于兵火,仅存陵前神道两旁的天禄和麒
麟石雕。天禄居东,已经残缺不全,目嗔口张,昂首宽胸,五爪抓地,双角已失,有须
子和双翼,翼呈鳞羽和长翎状,卷曲如勾云纹,极富装饰意味。麒麟居西,四足已失。
体态与天禄对称,仅头略向后仰,独角尖已残断,双翼的形状与天禄相似。两售石雕造
型凝重、古朴,与汉代石雕刻风格有脉息相通的联系。
初宁陵多次被盗掘,陵冢已经被夷为平地。地宫布局,史无记载,尚待发掘。
齐景帝修安陵
齐景帝修安陵,位于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县城东北,鹤仙坳山岗南麓。岗上林木苍郁,岗
前是一片开阔的山坡地,景色秀丽。
修安陵依山为穴,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两侧列置石兽一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
和麒麟是传说中的灵异瑞兽,陵前列置二兽,寓意皇帝受命于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
威。
修安陵前的石兽与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一样,是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但其风格不同
于西汉石雕的朴实与浑厚,而是注重形体美,刀法细腻,是名副其实的圆雕。从造型上
看,尽管这些石兽是人们凭着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作为一种兽类的形象是真是的
。石兽整体和局部造型和谐,动势富有节奏感,似在旷野面对苍穹嘶吼、奔腾,充满了
艺术魅力,是南宋石雕艺术的珍品。

--
※ 修改:.zcm 于 Oct  9 17:30:04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来源:.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202.38.245.238]
--
※ 转寄:.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melon.gznet.]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