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帝王丧葬   北方王朝统治时期-辽、西夏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9 17:34:56 2000), 转信

公元十世纪初到十四世纪,中国北方诸民族纷争崛起,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加速了封
建化过程。同时又以他们新兴的军事优势,取得了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其中契丹族
建立了"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 女真族建立了"金"。这些入室中原的北方少数民
族,在陵寝制度上,吸收了汉族传统文化,同时还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和习俗。这种汉
族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

辽现存的陵园有两处,一是辽祖州城西的辽祖陵,一是辽庆州城北的辽庆陵。辽葬制的
主要形式为石棺葬。石棺内的尸体套有铜丝网罩,死者服饰皆为左衽、捍腰、套裤,显
示了辽游牧民族马上生活的特点。另外,从丰富的辽代陵墓壁画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契
丹文化的特点。如辽庆陵壁画中,有一幅带有契丹小字的旁题人物像,第一次证实了契
丹族的习俗。再者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习俗,也从一幅四季山水画中得到反映。这些
情况说明了在民族融合的总进程中,显示出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辽太祖陵,在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一道宽约七十米的山口为陵园的天然门户
,两旁是悬崖峭壁,入园门便是四面环山的绝谷。古内林木参天,清泉漫流,景色佳绝
。辽太祖陵墓就坐落在山谷西边的高地上。
祖陵原地面建筑十分宏丽。但祖陵在金代曾经遭受破坏。现在陵园四周散布着砖瓦、碑
石块等。地宫墙身遗迹已暴露地面,享殿略有遗存。在丛林涧沟中还有一具石翁仲,其
头部和右臂残缺,身穿箭袖窄袍,腰束带,中结双纽,两手交叉,左手握住右腕,背脊
拖出一条长辫,表情自然,衣纹流畅,其雕刻艺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明显地带有
契丹民族的古朴风格。
此外,在谷口两侧还有建筑遗址多处,东侧小山顶有石雕大龟趺一个。在碑趺附近发现
的残碑上,刻有秀丽的契丹文,这是研究契丹历史的重要资料。
西夏
西夏陵园坐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贺兰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贵
戚、功臣陪葬墓。西夏李氏贵族与唐宋政权交往频繁,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与宋陵相比,西夏陵园平面除仿照宋代大建筑群,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以象征
西夏统治权威外,还体现了西夏文化独特的葬制,其表现为墓道底部铺设横木,道口用
原木和木板封闭,墓壁建筑有护墙板,以及墓室前有多层宝塔式陵台建筑等。由于汉文
化的影响,虽然西夏著字院推行篆书,但汉字仍在民间和官府通用,这种情况在陵寝制
度中也得到反映。不如仁宗赵仁孝的寿陵碑亭遗址有东西两处,东碑亭为汉文楷书,书
法遒劲,刻工娴熟,西碑亭为西夏篆书,两种文字并用,说明中原与西夏在政治、经济
方面联系密切和文化交融的历史事实。
西夏帝陵陵园葬制已摆脱了早期"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即葬引水其上"的原始葬俗,在
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布局基本仿照唐宋以来的规制。每个陵园都是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
,占地都在十万平方米以上。四角建有角楼标志陵园界至,有南往北排列有门阙、碑亭
、外城、石像生、内城、献殿和灵台。陵园平面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象征西夏
统治权威。从出土的雕龙栏杆、莲花柱础、琉璃兽石勾头、兽面和花卉滴水、白瓷板瓦
等大量建筑材料,反映出西夏王陵陵园建筑当年是十分宏伟和华丽的。
西夏王陵的地宫形制,从已发掘的八号陵中得到进一步了解。墓道呈斜坡形,墓室属土
洞形式。两侧各有一配室,周壁敷设护墙板。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有各种金饰、鎏金
银饰、竹雕、铜甲片、珍珠、瓷器等。
西夏王陵的建筑规制是在吸取宋代陵园建筑规制的基础上,体现了不同于宋陵的独特风
格,其体现为:其一,西夏陵园将宋陵由门阙到南神门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安排到月城御
道两旁,缩小了陵园的范围,显得比较紧凑;其二,宋陵是单城呈正方形,而西夏陵是
重城呈长方形;其三,宋陵灵台就是墓室,而西夏陵的灵台位置在墓室前,并非起灵台
的封土标志,而是一个高达二十余米的塔式楼阁建筑;其四,西夏陵园内都没有附葬的
后陵。
西夏陵园的调查和发掘,对于研究西夏历史,特别是了解西夏文化和汉文化的联系,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 修改:.zcm 于 Oct  9 17:34:40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来源:.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202.38.245.238]
--
※ 转寄:.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melon.gznet.]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