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child),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古代称谓大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an 12 13:09:04 2007), 转信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
过去的都过去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