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比干湖),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看看你考不考的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an 24 13:57:31 2007), 转信

呵呵,转篇网文,算一种看法啦。  zz


世界杯尘埃落定,泡泡龙也通关了(阵亡鼠标一只),干点儿正事儿。题目来自Panic所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试题,第一场,史论5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

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这5题,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变法,第4题举贤,第5题制夷。老七于历史所知有

,又有屠龙兄弟珠玉在前,论答是不敢了,今且偷梁换柱,探讨一下满清当政者命题的取

得失。
   读史的人,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如唐太宗所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些人不是执政者或其幕僚,就是哲学家,他们关注的是社会兴衰的大道理。第二类是历

学家,他们关注的是历史本身,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演进及其意义。第三类只是爱好

对历史看着玩想得少——哪位有砖,先借我自拍两下。以史为鉴当然不是唐太宗发明的,

朝历代国家出现积弊,作君主或是作幕僚的自然要考量一下历史,他们的做法,也往往是

诸试题,如汉武帝建元六年窦太后薨,武帝想改变无为而治的局面,次年公卿考试“举贤

试题,便是“周之成康……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速渗,……氐、羌徕服。……呜呼

何施而臻此欤?”(张荫麟《中国史纲》)自科举制创立以来,这种据史以论当代形势去向

题目自然被移植到了科举考场之上,但如此次5题全部是关乎国家危及存亡的确也不多,

与其说是题目的取材好,不如说是当时的政局腐败,实以到了百病缠身、病入膏肓的地步


   讨论第一题之前,先要对题目解释两句。这里容易引起歧义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内外

指,内外二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内政和外交,不过题中唐朝固然注重外交,周朝可没个这个

会,那时华夏周边还并无别的政权,至于秦魏,在外交上所花费的心力决不在内政之下。

实上,古人谈论内重外轻、外重内轻,专指中央政权和藩镇。第二个引歧义的地方是周唐

魏所具的朝代,有人认为周唐是指武则天篡唐所建的政权(国号“周”),这不确,唐朝的

度使制度当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非武周时期,而且题目中秦魏是两个朝代,也断没有

理周唐是一个朝代。至于魏,有说北魏,有说曹魏,从两魏的国策来看,应该是曹魏政权

曹操吸取袁绍诸子争权败亡的教训,将大权完全集于中央,其余诸子,每人设定一城,派

信监督,不奉令擅自出城是重罪,可斩,是典型的内重外轻;而北魏为鲜卑所建政权,始

保留着一种具有氏族部落联盟时代贵族元老会议性质的特殊机构,即前期的“八部大夫”

“八大人官”和后期的“八座”,等于满清初建时期的“八王共治”,“八座”权位之重

远非藩镇总兵可比,因此北魏政权非但不是集权制,干脆就是个放大了的氏族公社。何况

魏充其量不过是个地方政权,比不得曹魏天下十有其八的规模,怎能和周唐秦并列?
   本科以藩镇为第一题,可见朝廷对这问题的重视,然而考量史实的功过成败必须结合

体的国情进行分析,岂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周朝之时,中原地区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

型,而华夏周边的地区还都是氏族社会,生产力远所不及,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被开发,开

拓土并没有什么抵抗,很多时候还是颇受欢迎的;而交通方式的落后更决定了必须给诸侯

较大的内政、军事自主权,政令从丰镐传到偏远的诸侯国往往穷年累月,凡事向中央请示

味着什么不言自明。唐朝也是盛极一时,唐初卫国公李靖即领兵把匈奴打得元气大伤,几

年没生出足够的人口来跟大唐捣乱,加上文化的传播,天朝威仪、万方来朝,以一两个藩

来节制匈奴已经足够,也是为了节制匈奴,必须给予节度使较大的军政自主权。我们再看

清朝的情况,光绪三十年乃是公历1904年(甲辰年),三年前清政府刚刚签下《辛丑条约》

向西方列强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四分利,本息高达九亿八千万两,另加

省赔款二千多万两。当年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只有五千万两,这十亿多两的白银是怎

的负担不用多解释,而《辛丑条约》之外,满清政府另有若干赔款条约,其总额约摸和《

丑条约》相当。这且只是赔款一项,割地、设立租界,控制清政府内政、税收等等,这样

西方列强岂是周唐年间的氏族公社和匈奴可比?别的不说,因为历年用于科举考试的京师

院在义和拳和洋人打架时被捣毁了,这年的科举会试被迫移到开封进行!这样的国难当头

清政府还以天朝大国自居,视列强为匈奴、化外之辈,以为设个藩镇就可以搞掂。题目虽

“各有得论”,然而所具史实,周传八百年,唐盛三百年,乃是外重内轻最长久的两朝,

所举外轻内重的两个政权,秦15年乃亡,魏也不过46年,实是最为短命的两朝。汉、宋也

典型的外轻内重,怎不举这两朝?封建统治者最看重的就是皇位能传承多久,题中范例已

鲜明昭示了慈禧的取舍。果然在其后的几十年间,中国的历史演不尽军阀斗殴的一幕幕丑

,老百姓所受的深重灾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可排在前列。当然外重内轻不是全无益处,

少它有利于思想的活跃和解放,但这显然更不在慈禧大妈的考量之内,这第一题,可说出

完全失败。
   第二题更可笑了,其说未尝不效论,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个什么说。所谓五饵三表之说

是贾宜向汉文帝所建议的对付匈奴的策略(又来了,可见慈禧把西方列强等同匈奴的意志

多坚定)。三表简单地说就是“愛人之狀,好人之技,信為大操”,就是让文帝对匈奴展

爱心攻势,对匈奴许的诺要言出必信,还有就是告诉匈奴,我也很欣赏你的长处,你这么

也很好。那五饵是五种对降国使臣的糖衣炮弹,包括匈奴使者来的时候给他穿什么样的名

服饰,吃他闻所未闻的满汉全席,放他喜欢听的王菲张国荣,再带他去Rockefeller庄园

开眼界,最后弄些侍从弄些钱糊弄他一下下,他一定找不到北了。必须承认,贾宜确实有

国之才,“文景之治”的繁盛,贾宜可称居功至伟。然而,贾宜生平主张之中最为人诟病

就是这五饵三表之说,因此班固讥其疏,后来汉平灭匈奴用的也不是这个方针策略。拿这

方略去糊弄西方列强,猪脑子也想不出来吧?那秦穆公怎么霸的西戎呢?这必须说一下秦

公时期的匈奴境况。自战国中期以来,匈奴出没的地方大抵在今天河北、山西、陕西和甘

北方的区域,那时匈奴包含若干部落,并无统一组织,各部之间有争斗,而与匈奴接界的

并非一个国家,包括燕赵秦三国。除诸夏之外,匈奴尚有另外一个劲敌,就是出没于今河

省北部及东北地区的东胡,这样一个复杂局面,使得匈奴一直为生存所虑。那时秦国的武

已经极盛,偏偏扼守秦人东出的咽喉要道的晋国以及后来三家分晋获得这战略要冲的魏国

后强势,秦国始终没有机会逐鹿中原,内火积郁总要发泄,她西边若干小诸侯国和组织散

的若干匈奴部落就遭了浩劫,百十年间,秦国向西“兼国十二、拓地千里”,要不是有些

奴小分队缩进大漠深处,也许就绝了种。穆公以毒辣手段把小股匈奴打得服服帖帖,再施

恩惠,想这匈奴的小股盲流,在燕赵都是民工待遇,突然有人肯发暂住证,还不立即就认

老大?秦然后再令他们去骚扰燕赵两国,以利自己的东进。可是满清能把西方列强打得服

帖帖吗?真要是《辛丑条约》的十一个缔约国都向清政府递了降书,再行这五饵三表或许

尝不效,未尝不效,说白了就是并非从来没有成功过,这也算值得推广的理由,一点儿专

精神都没有。
   第三题在当时是个敏感话题,戊戌变法(1898年)刚被慈禧亲手扼杀未久,六君子尸骨

寒,相信考生们在答这道题的时候绝不敢畅所欲言。这里插段题外话,这年的状元本拟是

汝珍,但因朱是广东人,和变法维新的几位首要系同乡,慈禧大笔一挥,就把他勾掉了。

此可见,变法一题,考固然是要考的,但究竟变与不变、孰是孰非,老佛爷心中早有定论

我们且看题目,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刘备入川之初

蜀地民风散漫,士人多不思进取,很多边民甚至未受教化,因此诸葛亮声称要革除积习,

实上刘备当时势薄力单,急需休养生息,诸葛亮所行的其实还是儒家的所谓仁政,只是借

革之名警示大家恪尽职守,而把许多工作落到了实处。诸葛亮在蜀的治理是相当成功的,

到解放初,巴边很多民众的传统服饰是要裹白头巾出门的,那是给诸葛亮戴孝的意思,千

以下尚且如此,可见治有遗爱。王安石的情况恰恰相反,他当宰相的时候,朝里的保守派

据上风,他虽然获得神宗皇帝的支持得以推行新法,却不得不讳称变法二字。新法在一定

度上当然缓解了部分社会矛盾,但总体而言这次变法很不成功,反而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比方团练制度明显影响了农业生产,人民不胜其扰。变法的失败,一方面当是新法的制订

欠妥当之处,另一方面也是反对势力太大,而于新法的上行下效中出现了不小的偏差,然

所有的过失无疑要堆到王安石的身上。大家别听中学历史书上讲王安石变法什么什么意义

其实这是历史上公认比较失败的变法运动,本题据此为例,慈禧根本就未存变革图强的念

。不让变法,就只有革命,后六年,清乃亡。
   第四题史出《新唐书·裴度传》,说的是唐德宗年间,皇帝身体不好,上朝时间很短

裴度就上了道奏折,说能不能散朝之后请贤才、大臣们上宰相府讨论国家大事,皇帝准了

历史上求贤若渴的例子大把,怎么想到这事儿呢?原来我们的慈禧大妈时年已经七十,烟

也五十几年了,身体实在架不住整天整天在帘子后面干耗,就想听听举子们有什么好主意

又能不放权又能省省力的。举贤本是好题目,奈何大妈的心思又没用在正道儿上。你纵然

出一百种选贤的好方法,今科也是走题了。
   第五题是一种行为两样后果。北宋赵老板玩杯酒释兵权,兵将轮流制,结果将无亲兵

兵无长帅,造反的事儿是不用担心了,但军队的训练质量和战斗力也降到历史最低。自石

塘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宋朝北方就彻底失了屏障,从此辽兵南下是一马平川,而宋

永无宁日。好容易听说金出兵攻辽,宋也赶紧凑支部队前去助战,结果大败,燕云十六州

然没弄回来,还让金也看出宋好欺负,真正的苦日子就此拉开帷幕。南宋那档子事儿发生

1233年,蒙古将灭金,金哀宗逃到蔡州,遭蒙将塔察儿围困,蒙兵粮不足、急切难下,于

遣使通宋,约会攻蔡州,答应灭金后,将蔡州以南归宋所有。十一月,宋鄂州江陵府副都

孟珙率襄阳兵两万,运粮30万石与蒙古军合攻。两个月后金亡,蒙古依约从蔡州以南撤军

据此为题,慈禧大妈希望有人能给支个招,啥便宜能捡啥便宜不能捡?自强才是救国之本

没有富国强兵,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政府还尽动歪脑子。五饵三表、助元攻蔡,你有

力玩这个权谋吗?谁才是当代那个危若覆卵的蔡州?慈禧大妈靠权术起家,有政治手腕而

有政治才能,这真是国家的悲哀。重权谋而轻治理,国家焉有不败亡的?
   不难看出,强敌压境、国难当头之际,满清当政者对于时局的把握存在着多大的偏差

科举考试本身就是国家选贤的最重要手段,慈禧大妈既然在试题上都要玩弄权谋,选出来

进士们自然也难当清政府的重望。1911年武昌起义,甲辰科进士汤化龙当即传檄天下,要

满复汉,书至同科会元湖南都督谭廷闿处,笑曰:“陋矣”,提笔重做檄文,开篇如下:

驱穷虏于塞外,定霸图于亚洲。”谭并发话,那个湖南人不革命,他要发其祖坟,这还了

,一时天下湖湘子弟尽反。机关算尽的慈禧大妈终于害了大清朝的性命。



--
  是谁,在敲打我窗,          那缓缓飘落的小雨,           是谁,在敲打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不停地打在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只有那沉默不语的我,        记忆中,那欢乐的情景,
渐渐地,回升出我心坎。        不停地,回想过去。        渐渐地,回升出我的脑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