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胡适藏书今何在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Sep  9 09:27:25 1999), 转信

发信人: nathan (珊儿~念慈庵~努力!),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Dec 13 15:19:38 1998)

1948年12月,胡适仓促飞离北平,未及带走多年收集
的大量珍贵藏书和手稿、书信、日记、照片等个人资料。
1957年,胡适在纽约立下遗嘱,将这批藏品全部遗赠给北
京大学。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批弥足珍贵的文物“身首异
处”,尚未得到最充分的整理和研究。很多海外学者仍四
处打听:“胡适的私人藏书和文件档案到底现在何处?”

  本报首次独家披露——

  胡适匆忙离平,仓促间丢下了一生心血所致的藏书和
个人文献,这批藏品不仅是他个人,更是整个学术界、文
化界的珍贵财富。

  1948年冬天,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城,郊外的清华大学
已经先得解放,城里风传北大将要南迁。身为北大校长的
胡适再三辟谣:“北京大学如果离开北平就不能称为北京
大学了,所以决无搬迁之理。”实际上,不仅北大确无南
迁之意,就是胡适本人也完全没有任何离去的准备。直到
12月12日,胡适接到南京教育部长朱家骅的电报,电文说:
“明天派专机到平接你与陈寅恪一家来京”,他才突然改
意决定离开北平。13日下午,城门未开,胡适与陈寅恪两
家无法抵达机场,因此未能成行。当晚,他们与北平行辕
主任傅作义取得联系,商定次日一早由专车将他们送至机
场。14日,胡、陈两家飞赴南京。

  走得如此匆忙的胡适是不可能来得及整理藏书和个人
文件的,因此他未能像陈寅恪那样随身携带一部分藏书,
事实上,他除带走了其父年谱的手稿和几篇有关《水经注》
的文章之外,连《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卷的手稿都未及找
出带走,更不用说他数以万计的藏书,以及手稿、日记、
信件、照片等个人文件了。这批物品只能依然存放在其住
所东厂胡同一号后院的五大间书库内,由他的儿子胡思杜
留下来照管。

  以胡适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地位论,这批藏品
也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藏书的体系可以揭
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及渊源,个人档案更为研究者深入了
解其哲学、史学、文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思想提供了
真实而具体的丰富材料。

  北大历史系胡适研究专家欧阳哲生告诉记者,胡适多
年治史学,又有“历史癖”,所以他对收藏之事向来颇为
看重。更何况,26岁就已成名的他自信自己将成为中国文
化界的重要人物,因此他更注重收藏个人档案资料。他连
给人写信都要存底,否则便会在信中说明自己未存底稿,
要对方看过信后把原稿退回。他如此自觉地收集文献资料,
加之生活一直富足安定,在客观条件上有所保证,“因此”
欧阳哲生说,“胡适虽称不上最大的藏书家,但可以说他
是个人资料保存得最完备的一代文化大师。”

  胡适1948年以前长期居住北平,他“处心积虑”收集
的藏书和文件也因此几乎全部存于北平寓所中。这样丰富
完整的史料文献,其研究价值之大可想而知,它决不仅仅
是为胡适个人所珍视的财产,更是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的
一笔巨大财富。

  那么,这笔财富后来命运如何?如今又下落何方呢?

  目击者证明:1948年底,胡适手稿、文件、书籍一律
装箱。一百零二只大木箱,全部寄存于沙滩松公府北大图
书馆。

  历史毕竟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胡适本人于1962年逝
世,其子胡思杜早在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其他与这批
藏品有关的当事人也纷纷作古,现在,真正的知情者实在
已为数不多。所幸的是,当年在东厂胡同与胡适南北相对
而居的,他的学生和助手,北京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邓广
铭先生一直关心这批藏品的下落,作为当年的“目击者”,
邓先生于l995年6月14日作出了亲笔证词。

  “胡氏的藏书、手稿以及来往的书信等等,一律存放
在东厂胡同一号后院的五大间书库内。到一九四八年年底,
当时北平和平解放的局势已定,但解放军尚未进城。北京
大学派遣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郭松年等人到东厂胡同一号把
胡氏书库中所藏的一切手稿、文件、书籍等一律装箱,共
装了一百零二箱(木箱都是胡氏抗日战争期内,把所有藏
书送往天津银行保险时做的),全部运往松公府北大图书
馆存放。此情此景因我当时仍然住在东厂胡同一号,所以
全得亲眼目睹。现虽已事隔四十多年,但我的这一记忆必
不至有误。”

  通过邓广铭先生的女儿邓小南,记者找到了曾协助邓
先生工作的沈乃文,并从他那里获得了很多极为宝贵的第
一手材料。沈乃文告诉记者,他曾为调查胡适藏书之事找
过邓先生,邓先生明确地对他说,自己当年目睹了装箱的
全过程,装完箱后,“连一张纸都没有留下”。而且,不
仅是胡适的书和书信文件全部被装了箱,就连邓广铭放在
胡家的书也被一起装了进去,连同胡家的一些生活用品一
起,全部搬到了沙滩松公府的北大图书馆。

  据沈乃文调查,这次整理、装箱和转移,是由胡思杜
主持的,当时的参与者还有北大图书馆的毛准、王重民、
郭松年、张光译、王幼忻等人。1995年,当时尚健在的王
幼忻也提供了与邓广铭先生一致的证明。

  胡适本人自1948年后再未回到北京,其子胡思杜又过
早夭亡,这批寄存于北大图书馆的藏品由人民政府给予了
安置。1954年7月,北京市人民法院有批复北大的公函:
“经报请市人民政府……胡适等物品暂由你单位保管。胡
适等文物书籍在保管期间,可暂作你校教学科研之用。”
1960年,大部分胡适藏书由沙滩松公府北大图书馆旧址迁
往海淀燕园现址,1962年,剩余的小部分也搬至燕园。

  胡适1957年立下遗嘱,将寄存的书籍、文件赠与北京
大学。

  胡适当然是始终不能忘怀北平的藏书和文件的,那是
作为学者、历史学家的他用大半生的时间积累起来的精神
财富。1957年6月4日,他在纽约立下遗嘱,在极为简洁的
几项条款中,他专项提到这批藏书和文件。由于历史和政
治等原因,他在遗嘱中这样说:“确信中国北平北京大学
有恢复学术自由的一天,我将我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不得
已离开北平时所留下请该大学图书馆保管的一百零二箱内
全部我的书籍和文件交付并遗赠给该大学。”抛开政治因
素,仅从人情的角度来看,人们不难从这份遗嘱里看到胡
适对北大的深情和对那批藏书文件的萦怀。

  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当时的中国内地正处于一
片动荡之中,人们对胡适的遗嘱一无所知。

  1987年,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沈乃文偶然看到了刊登
在台湾的《传记文学》杂志上的有关胡适遗嘱的消息,北
大图书馆至此方知胡适关于那批藏书、文件的交托。1993
年3月,当时的馆长庄守经访台, 专程来到台湾胡适纪念
馆,意在寻找胡适遗嘱。台湾胡适纪念馆馆长吕实强提请
当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批示。5月, 吴大猷亲自
出面,同意将胡适遗嘱的中、英文复印件提供给北京大学。

  胡适的遗嘱在海外早已广为人知,许多海外学者都曾
以各种方式向北大询问过胡适藏书、文件的收藏情况,询
问是否已成立一个专门的文库收藏胡氏藏书及资料。面对
如许善意而急切的询问,北大图书馆深感为难。这不仅因
为北大图书馆藏的胡适藏书已有部分被打散,更重要的是,
一些珍贵的善本古籍和最有价值的胡适书信、手稿等个人
档案资料早已被调出了北大图书馆。

  1954年,胡适藏书、文件经历了第一次神秘的分割;
1964年,第二次分割则有案可查。胡适藏品从此“身首三
处”。

  事实上,北大图书馆现在只存有胡适藏书中的普通书
籍,105种善本古籍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一万五千余件胡
适书信、手稿等文件则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那么,这批藏品是何时、何地被怎样的方式分割的呢?事
情要从1954年批判胡适时说起。

  1954年,为了准备批判胡适的材料,中宣部从北大图
书馆取走了大部分的胡适书信、文件和日记。据对此进行
了大量调查的沈乃文告诉记者:中宣部资料室取走了胡适
书信、文件和日记后,从中编选了《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
料之一》和《之四》,均以“胡适思想批判讨论会工作委
员会秘书处”的名义编印出版,内部发行,供全国批判使
用。邓广铭先生也一直认为这些小册子是查清胡适书信、
日记、文件下落的重要线索。邓先生很早以前就曾明确地
对北大图书馆的郭松年说:“在1954年批判胡适的唯心的
实用主义思想时,中宣部曾印行了《胡适日记选》、《胡
适书信选》等等小册子,每册的封面上都印有‘供批判用’
四字,这些小册子是根据什么材料印成的,必定是从北大
所存的胡适的书箱内提取去的。”而至于为何没有留下提
取的证据和手续,邓先生猜想:“这很可能是因当时北大
图书馆的负责人认为继续保存胡适的这些东西是一个沉重
包袱,必须甩掉而后快,所以当中宣部提取时,也不要求
办任何手续。”

  沈乃文的调查证实了邓先生的猜想,他说:“1954年
批胡适,在当时是中央领导的一场极其严肃的阶级斗争,
北大是将中宣部取用胡适寄存北大图书馆的书信文件作为
政治任务坚决执行的。中宣部的这一行动是不公开的。而
且当时胡适藏书和书信文件仍存于沙滩松公府北大图书馆
原址楼上书库,其时中宣部图书馆已进驻北大图书馆原址
楼下,取物不过是从楼上搬到楼下,没有给北大留下任何
手续。”

  轰轰烈烈的批胡运动过去以后,这批用作资料和证据
的书信、日记等文件并没有物归原主。1958年中宣部资料
室解散,这批文件随其负责人黎澍转到了中国社科院近代
史所(当时为中国科学院学部近代史所)。1995年 6月,
了解当时情况的中宣部工作人员也为此出具了证词。

  事实上,1954年的第一次分割并非唯一的一次。1964
年,胡适的藏书、文件又经历了第二次分割,这一回,有
确切的记录。

  1962下半年,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曾召集了一次会议,
会议决定对胡适的藏书和书信文件进行分配。分配的办法
是: 将105种善本古籍交北京图书馆收藏,剩余的北大存 
1924件胡适书信和文件交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普通藏书
则继续由北大图书馆保存。

  1964年初,这次分割按要求完成。北大图书馆至今仍
保存这次分割出去的藏书、文件的目录清单。

  胡适的藏书、文件从此“身首三处”。

  北大图书馆曾依遗嘱希望把藏品归于一处,但条件尚
未成熟,合并之事未得解决。

  当然,物分三处并不等于这批藏品完全未得整理和利
用。研究者如需查阅胡适的书信、文件、日记等资料,持
单位介绍信即可到一周对外开放两个上午的近代史所图书
馆阅览,手续也并不繁难。到北图的善本书阅览室,凭藉
书名目录,你也大概可以找到胡适私人收藏的善本古籍。
在北大图书馆里,如果够幸运,你也许会碰巧借阅到胡适
的藏书,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记者就曾极偶然地在北大
图书馆里借阅过有胡适亲笔签名、印章,并题写了短序的
《独立评论》杂志。

  但是,对于专门的研究而言,这样的整理和收藏是不
行的。研究者无法从这些零散的书籍里发见胡适藏书的体
系性,也无法方便自如地运用本来十分完整的资料和书籍。
因此,学界早已努力,希望能将所有藏品归为一处,在此
基础上建立“胡适文库”,使这些收藏物尽其用。更何况,
这批藏品属于胡适私人财产,他在遗嘱中的遗赠之愿理应
得到尊重和执行。今年 9月30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
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关于建立“胡适文库”的构想》
一文,学者首次在媒体上提出了“尊重适之先生的权利,
以及学界使用这批材料的迫切要求”的愿望。

  据北大图书馆林被甸馆长介绍,自1993年得知胡适遗
嘱以来,北大图书馆就开始了索还藏品的努力。 1994年3
月,北大图书馆致函北图,请求北图根据胡适遗嘱将馆藏
的105种胡适藏善本古籍归还北大图书馆。 北图对此表示
了理解,但需待有关领导部门批示方可交还。于是,1995
年2月,林被甸馆长通过张芝联教授联系了北大的7位政协
委员,联名向政协八届全国委员会提出议案,希望解决胡
适藏书文件的保管问题。与此同时,林被甸以个人名义上
书中央领导,详陈此事原委。

  两封信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国务院为此征求文化
部和中国社科院的意见。这时,北图方面更换了领导,新
主管也承认接受并保存胡适私人藏书的事实,但他们认为:
胡适藏书的分割有其历史原因,对待历史遗留问题应慎重,
北图作为国家图书馆,条件最为优越,因此,他们认为这
批书还是仍由他们保存为好。

  社科院近代史所认为北大的请求“不符合实际情况”,
他们说,近代史所馆藏的胡适个人资料“并非来自北大,
亦非由文化部分配”,他们在进驻该所现址东厂胡同一号
(即胡适原居所)时,就在胡适办公室中发现了他未及整
理搬运的大批书信、文件,这些文件由近代史所整理并保
存,应算近代史所固有。此外,他们的收藏中,另有一批
文件来自王重民的捐赠和向历史博物馆征集得来,只有很
小的一部分来自北大。

  针对胡适的遗嘱,他们认为:这一遗嘱的法律效力值
得怀疑,遗嘱如何解释也需进一步商讨。总的来说,他们
认为北大拿不出实据,无法证明1954年和1964年两次分割
的事实。

  鉴于三方面未能达成共识,合并的计划尚未开始,便
于1995年又停了下来。

  近日,当记者再次对此事进行采访时,北图的负责人
已经调换,北图的工作人员虽大力支持记者的采访,但无
奈已找不到任何知情人。记者甚至需要反过来向有关工作
人员简单介绍情况,以便于帮助其寻找知情者。一位业务
处的工作人员在多日查询后告诉记者,那批胡适藏善本书
没有单独存放,是统一保存于善本书库,与其他书一样对
读者开放的,属于正常利用的状态。这位工作人员强调:
“北图的善本书保存条件非常好。”

  当记者问及北图是否有意按胡适遗嘱归还这批书时,
这位工作人员说:“当初这批书是由政府拨交给北图的,
不是我们自己从北大手里拿来的。既然当初这属于政府行
为,那我们现在也没有理由自己把书归还给别人。”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有关人士则不愿意多谈此事。

  深入学术研究,资料整理、利用是根本。胡适藏书文
件并不仅仅是一笔物质财富。

  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胡适的研究在内地起步较晚,
但发展却相当快。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近年中国
学界热衷于‘重新发现胡适’,在我看来,已经跨越‘政
治平反’阶段,而与九十年代学术史研究潮流息息相关。”

  学术的研究需史料整理作后盾。在胡适研究领域,资
料的整理、研究工作在大力开展。姑且不说国外及台湾方
面,仅内地自七十年代末至今,就有不少喜人成绩。1979
年,社科院近代史所整理出版了《胡适来往书信选》,19
85年,他们又整理出版了两册《胡适日记》,收录了1910、
1921、1922、1937、1944年中共26个月的日记。1994年,
黄山书社影印出版了近代史所整理的洋洋42卷的《胡适遗
稿及秘藏书信》,这套大书每套售价二万六千元,学者们
虽无财力个人收藏,但可利用图书馆馆藏进行研究。此外,
耿云志、欧阳哲生合编的《胡适书信集》,胡明编、400
多万字的《胡适精品集》,耿云志编、300多万字的《胡
适论争集》,以及年内即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
集》,是由欧阳哲生主编,共12卷,长达600多万字。据
悉,安徽教育出版社编的《胡适全集》也正在进行中。

  面对如此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此重要的研究课题,学
者们的愿望是一致的,那就是:充分、全面地利用现有材
料,利用“胡适文库”或胡适藏书目录之类的资料系统展
开更进一步的研究。无论胡适藏书及文件最后归属何处,
最重要的在于结束物分三地,身首异处的局面。北大图书
馆林被甸馆长对记者说:“胡适当年所留下的书信文件,
海内外瞩目,希望同有关几家通过协商把这批珍贵文献资
料集中于一处,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学者和文献工作
者对此应该能取得共识,带头来做好这件事。”一直关注
此事的沈乃文对记者说:“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研
究胡适应该尊重胡适本人的意愿。毕竟这是胡适的私人财
产,是他寄存在北大的,而不是他丢弃不要的,或是被党
和政府没收的。因此应按胡适本人的意愿进行处理。”

  胡适的藏书和文件并不仅仅是一笔物质意义上的遗产
和财富,它更是属于中国文化界的一笔共同的精神财富。
结束采访时,欧阳哲生对记者说:“不管由什么人收藏,
最重要的是要对这批藏书和资料好好地进行整理、利用和
研究,那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它们的价值。”

    本报记者张洁宇

--
  来吧 我真的想见到你 在今天
  这感觉我希望你能够了解
  朝朝暮暮 要再次去拥抱你
  来我耳边 对我说这一句
  I love you. Don't be so cruel. Baby.Baby
  Let me hear you say.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li.bbs@bbs.net.tsi]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