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剑之道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Sep 9 09:30:49 1999), 转信
发信人: nathan (珊儿~圣诞快乐!Just for you:)),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Dec 23 19:50:22 1998)
剑是短兵器的一种。它脱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於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
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以御兽,其功用可刺可割。到了周代,尤
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剑已经成为主要的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连韩信、冯爰贫不
能食,然而仍身有一剑。此时名剑且多而佳,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
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尤其龙泉剑,今仍盛产於浙江龙泉县,畅销中外。
春秋战国时剑术很发达,"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与玉女一段对话可见一般。其文曰
"越有处女,出於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越王乃使使聘之....越王问曰,其
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
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其言
妙契精微,深得剑术芝要。所谓门户阴阳,即斗剑时进退纵横之法。而内实精神,
外示安仪,是描述斗剑时精神贯注,从容不迫,观变进招的形态。"庄子 说剑"
记载:"赵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於前,死伤者岁百余人"
。由此可见,当时剑术是作为主要武艺存在的。
汉代剑术已甚精备,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三国志 典论 自序"说曹
丕"学击剑,阅师多矣,常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
臂,晓五兵,又称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非法也。时酒酣耳热,
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
知其欲突以取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砍脚剿,正戳其颜,坐中惊视",这
段有声有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剑术的高超和斗剑之风的兴盛。
但自唐代开始,士大夫心理充满道教神仙夭邪鬼怪之说,剑乃变为镇邪祛凶之器,
一若此数尺钢铁,铸成剑形,即具有无上魔力。於是家悬一剑,即以为祥,不习剑
术,而以为剑自可以御敌而胜,所以自唐以後,剑类短兵,有一支为释道所利用,
而引入歧途。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於佩剑者,这显然对剑术的发
展有相当的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舞剑却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舞剑器行"中描述公
孙大娘舞剑绝技时写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
凝清光"。在这里,剑的声光,似闻如见,精湛技艺,如呈眼前。这种剑舞至宋更
为绝妙,明唐顺之"武编"说宋太宗"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空中
,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会北戎遣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亦之,袒裼鼓
澡,挥刃而入,跳掷承接,霜锋雪刃飞舞满空"这些高超绝技,对後来剑术套路及
表演技艺发展的影响很大,至今我们演练的武术套路中亦有所见。
明代各武术流派在剑术应用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珍贵的剑法,如何良臣"阵纪"
所云:"卞庄子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生之愿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
起之出手法"等,这些剑法为後世剑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到了清代,剑有
单剑、双剑、长剑、短剑之分。单剑是单手所用之剑。双剑是鞘插两剑,用时双手
各持一剑以临敌,此种剑俗称为鸳鸯剑。长剑是刃体较长之剑,因此有"三尺龙泉
"之称,短剑虽刃短柄缩,但形如长剑,这些剑目前在国内也广为使用,但武术竞
赛用剑规定,长度以直臂垂肘反手持剑的姿势衡量,剑尖不低於本人眉端。
剑的运动方法是以劈、砍、崩、撩、点、格、洗、截、击、刺、搅、压、挂、云等
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土自如,飘洒轻快,骄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
"剑似飞凤",由此其妙可知。
在剑的演练中,一般分为"站剑"和"行剑"两种,这是人们根据演练特点而分的
,并无明显的界限。"站剑"一般指动作迅速敏捷,静止动作沉稳,富雕塑性,而
"行剑"则相对停顿少,动作连续不断,均匀而有轫性。同时剑还有长穗、短穗之
分,穗又称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动以惑敌,演练时显得龙飞凤舞,形象优美,尤其
长穗,随剑飘舞,更显神妙。但必须掌握使用剑穗的方法,否则被剑穗缠住,造成
演练困难或失败。
练剑要求身与剑合,剑与神合。"绿水亭杂识四"中说"剑锋锷如槊刃,而以身为
之柄,徽州目连猷人之身法轻如猿鸟,即剑法也"。这里所说的以身为柄,就是以
身领剑,这是练剑之要。
--
来吧 我真的想见到你 在今天
这感觉我希望你能够了解
朝朝暮暮 要再次去拥抱你
来我耳边 对我说这一句
I love you. Don't be so cruel. Baby.Baby
Let me hear you say.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li.bbs@bbs.net.tsi]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