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桂林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Sep  9 09:36:08 1999), 转信

发信人: nathan (珊儿~Sufferman 4 ever!),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Mar 11 17:29:53 1999)

桂林市位於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瑞,漓江中游。桂林是世界
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总面积约4,200平方公里,其中市
区面积565平方公里,人口1,288,000(1994)。
  桂林地处五岭之南,位於亚热带,气候温和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约19℃
,年降水量为1,900公厘。八月气温最高,平均约28℃,一、二月气温最低,
平均约8℃。唐代杜甫形容桂林气候:「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桂林素以溶洞众多,山峰奇峻,地下河发达,地面河川水质清澈,山水相依
的岩溶地貌等地理景观著称於世。这里的岩溶地貌形成於中上泥盆纪石灰岩之
上,中生代早期发生的地壳运动使地层褶皱上升,形成桂林-阳朔的断裂地质
构造,成为桂林岩溶孤峰平原的基础。地下水对石灰岩长期溶蚀,加上地壳不
断上升,逐渐形成众多挺拔山峰,山体内分布奇特岩洞,山峰间有时隐时现的
地下河系,奇峰与清澈河湖相映,素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著称。
  桂林地区的地质多为石灰岩,质纯而层厚。石灰岩富含碳酸钙,长期的雨水
侵蚀和风化剥蚀後,形成奇特的岩溶地貌,具有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等特
色。桂林的山千姿百态,奇丽的孤峰、峰林和峰丛,岩壁陡峻,岩洞深邃。山
峰多从平地拔起,突兀峭立,呈现鬼斧神工之妙;桂林的水清澈如镜,以漓江
最著名。自桂林乘船顺流而下,沿江奇峰罗列,碧波倒影,胜景目不暇给。奇
峰丽水,相得益彰。唐代诗人韩愈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概括桂林
的山水特色。
  桂林「逢山必洞」,岩洞有的如宫殿高耸宽广,有的如长巷栈道,有的通地
下河流水潺潺,有的上下相通如登梯攀梁。每个岩洞都是一座天然艺术洞府,
洞中有洞,景中有景,变幻莫测。洞内的石笋、石花、石幔、石柱等钟乳石琳
琅满目,姿态万千,或雄伟如擎天大柱,或汹涌如百丈飞瀑,或玲珑剔透似玉
瓜琼果,或维妙维肖的人物禽兽。
  悠久的历史使桂林遗存十分丰富的文物古迹。南朝至清末的1,400多年间,
各种摩崖石刻二千多件,其中唐宋时期约占六百多件,其中又以颜真卿、米芾
、黄庭坚等人的书法作品尤为珍贵。这些题刻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
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摩崖造像集中在伏波山还珠洞、叠彩山风洞和西山等
地,形态、大小均不一,神态优美动人,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别具风格。桂
林四郊的古墓葬甚多,以尧山西南麓的明靖江王墓群最大,占地最广,有墓葬
三百多座,是中国明代数十个藩王墓群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
  桂林有灿烂的文化,以吟咏和记述山水风景为主要内容的诗文,浩繁如海,
历代留下山水诗词近五千首、文章约两百万字。桂林是中原文化传入广西的通
道,教育事业比较发达,造就不少人才,有「状元城」和「文化城」的盛誉。
1979年中共国务院确定桂林为风景游览城市,从而提出桂林市以发展旅游业为
重点的建设方针。桂林山水景观的开发和文物保护,从一九五○年代後期开始
,首先建设了七星公园,结束进洞游览靠灯笼火把照明的历史,洞内设置了现
代化照明设备,其後又开发了芦笛岩。全市各类文物按年代顺序逐件造册登录
,并开始对历史文物进行修葺和重建,包括舍利塔、襟江阁、花桥、云峰寺、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等。1964年,在龙隐洞侧建立「桂海碑林」陈列馆,保
护了洞内的八百多件摩崖石刻。1965年发掘甑皮岩,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数以
千计,在遗址附近建了文物陈列馆,展出史前人类活动的珍贵资料。一九八○
年代後,桂林开发修复了穿山公园、庄简王陵等园林古迹。
  1949年之前,桂林仅有一条长约一公里的道路为柏油路面,其余全是砂石或
泥土路面。为解决游客住宿问题,一九八○年代,扩建、新建宾馆、饭店、旅
社和招待所。交通运输事业也迅速发展,市区交通方便。市区有湘桂铁路通过
,可直达上海、北京、广州、昆明等地。民用航空发展更快,桂林机场扩建为
一个航空大港,先後开辟了十条以上航线。1986年前後,修建桂林至阳朔长63
公里的二级公路、三座横跨漓江的公路大桥和三个旅游码头。水路有轮船能通
阳朔、梧州、广州和香港等地。邮电通信在一九八○年代後期也大有改观。每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仅次於广州、北京、上海而居中国第四位。为了把桂
林建设成风景游览城市,首要之务就是治理环境污染。
  桂林历史悠久,甑皮岩及多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展现了距今七、八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生活。当时,这里是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
。商代,今广西东部「仓吾」部族,取道桂林向商王进献贡品。同时中原的青
铜器、陶器等也陆续流入岭南。当时桂林已是中原与岭南交通要道上的枢纽。
春秋、战国期间,「《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越地,七国时服於楚」。秦始
皇统一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桂林郡辖境包括如今广西大部分,郡治布
山(今贵县),而今之桂林则处於郡之北隅。秦代在此开凿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灵渠,沟通湘、漓二水,桂林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
  西汉武帝平定南越,於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在今桂林一带置始安县,
始建城廓,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始安县改为始安侯国,隶属不变。三国
甘露元年(西元265年),析零陵郡南部置始安郡,隶属荆州,始安郡、始安县
治所都在现今的桂林,始安至此成为桂北地区政治中心。两晋郡、县沿袭,先
属广东广州,後属荆州、湘州。南朝梁天监六年(西元507年),分广州置桂州
,始安郡隶隶属桂州。大同六年(西元540年),置桂州於湘州,移桂州州治於
今之桂林,省南桂林等24郡悉改属桂州,这是今之桂林成为州治之始。隋初仍
为始安郡、县,开皇十年(西元590年)废始安郡,置桂州总管府统辖。大业元
年(西元605年)将总管府改为都尉府。大业三年,罢桂州,恢复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西元621年),於始安郡复置桂州总管府,後改桂州都督府,负节
制一方的重任。至德二年(西元757年),始安县改为临桂县,从此定为桂林的
名称。光化三年(西元900年),将桂管经略使升为静江军节度使。以上名称虽
屡有变更,但治所均设在今之桂林。由此可见桂林在岭南地区的重要地位。
宋代,桂林仍是三张地方政权的治所。北宋桂州为静江军节度,後升为大都
督府。至道三年(西元997年),岭南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桂州设广南西
路兵马铃辖兼本路经略安抚使。南宋绍兴三年(1133),桂林升为静江府,为
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称「西南会府」。
元代设行中书省,分辖道、路、府、县。元初改宋代的静江府为静江路,临
桂县隶属於湖广行中书省广南西道静江路。至正二十三年(1363)析湖广行中
书省置广西行中书省,临桂县属於广西省静江路,省、路、县治均在今之桂
林。明代改元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五年(1372),改元静江路为桂
林府,隶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地方政权治所仍设在
桂林。清沿袭明制,为省、府、州县三级,治所均在桂林。桂林仍是全省政
治中心。
  辛亥武昌起义後不久,广西宣布独立,广西都督设在桂林,为地方最高行
政机关。1914年,广西省会迁南宁,临桂县改为桂林县,隶属桂林府,府、
县治所均设在桂林。1936年,省会迁回桂林。1940年,置桂林市,并将桂林
县改为临桂县。1949年後,广西行政中心设在南宁,桂林仍置市,为桂林行
政公署所在地。1981年起,将阳朔县划归桂林市。

--
          其实我真的和大伙儿一样不怎么爱淋雨,怕你为了我没带伞而担心,
                          所以倔强的说下雨我一点都不在意
                  如果你愿意让我常常见到你,我就肯定会相当高兴。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li.bbs@bbs.net.tsi]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