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清华井冈山兵团的兴衰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Sep 9 09:38:07 1999), 转信
发信人: may31 (漏网之熊),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Apr 22 07:14:49 199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hilosophy 讨论区 】
【 原文由 may31 所发表 】
唐少杰
北京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典型、最有影响的竤众造反组织。本文对
该兵团的几个问题作一评述仅供文革研究者参考。
一 兵团的由来
1966年6月初清华大学文革运动开始。在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的第一张马列主义
大字报影响下清华学生开始张贴大字报批评校党委。6月8日中共北京カ新カ委派了
528人的工作组进校。13日工作组宣布停止校长兼党委书记蒋南翔的一切职务由工作
组代行领导职权工作组
成员接管学校各级组织。12日至16日103名清华干部被戴上高帽子笴街示众。清华大多
数干部被置於上楼检查、下楼过关的境地。工作组把112人定为走资派16人打
成反动学术权威50多人当成牛鬼蛇神清华处於混乱、瘫痪状态。工作组力图把清华文
革运动纳入他们的领导轨
道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受到一些师生的反感或触。6月15日工程化学系902班蒯大富等
十几人开会决定与工作组抗衡。16日至25日蒯大富等人多次贴大字报抨击工作组及其领
导人。工作组从6
月24日至7月17日多次在全校范围内组织批判、斗争蒯大富蒯被打成反革命份子。蒯先
后以上告、绝食、出走等行动表示绝不妥协。6月19日至8月3日王光美先是以蹲点
后是以组员的身分参加了清华工作组的工作。7月中旬毛泽东严厉批判刘少奇等人的工
作组路线清华园内的形
势急转直下。7月22日工作组尚未撤离王力等接见蒯大富并表示支持。8月4日夜北
京カ新カ委在清华召开工作组问题现场会周恩来讲话为蒯平反。自8月起清华乃至
全国的文革进入了以红卫兵造反运动为先锋的阶段。
红卫兵起源於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6年5月29日该中学少数出身革命干部、
工农家庭的学生建立了名为红卫兵的造反组织。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附中红卫
兵热烈支持他们的造反行动。从此红卫兵运动及其组织风靡中国震动世界。红卫兵
运动成为以青年学生为
主体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
、新习惯)的全社会性的造反运动。
清华大学本科生的红卫兵组织出现於工作组被正式撤销之后。8月8日唐伟、汲鹏、
陈育延等成立串联会讨论工作组性质并批其资反路线这些被称为八八派的人於8
月22日组成毛泽东思想红卫兵。8月9日贺鹏飞、刘涛、刘菊芬等成立串联会只批
黑帮而回避工作组问题
这些被称为八九派的人於8月19日组成清华大学红卫兵。除了这两派以外还
有一些红卫兵组织相继出现。9月
24日以蒯大富为首的清华大学井冈山红卫兵宣告成立。当时仅有十几人的井冈山红
卫兵发表了一系列声明提出了三大口号∶批判工作组的资反路线批判清华大学红卫兵
为蒯式人物(被工作组打成右派或反革命)平反。实际上1966年7月底至11
月清华大学处於无政府状态。当时由清华大学红卫兵临时总部、清华大学文化革
命领导小组临时筹备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红卫兵临时主席团先后掌握学校形势。这些
被称为三临的清华红卫兵领导机构并未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承认和拥护。由於当时的
社会形势及中共中央内
部的情况以高干子女为主导的清华大学红卫兵始终处於被动状态其领导人於9月29日
宣布自我罢官一部分成员转而成立了造反兵团支持蒯大富。毛泽东思想红卫兵也分化为
八八总部和临时总部。相比之下井冈山红卫兵不断壮大很快发展到数千人最重要的
是得到了中央文革领导
小组的青睐和提携蒯大富在9月出任首都大专院校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红卫兵三
司)召集人就是证明。
12月19日井冈山红卫兵与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的两个总部宣布合如召开清华大学井冈
山兵团成立大会。由此井冈山兵团崛起成为在清华大学独占鞔头并在北京乃至中国独
领风骚的红卫兵组织。
二 兵团的崛起
成立伊始兵团进行了两方面的斗争。一是加紧围断清华大学红卫兵。该红卫兵
中有人在11、12月贴出反对中央文革、痛斥江青、怀疑林彪、批评文革运动的大字报和标
语。兵团大举反击终於使该组织崩溃瓦解。二是响应中央文革的意图把批判刘少奇的
斗争推向新阶段。12月
18日兵团成立的前一天张春桥在中南海西门约见蒯大富并对斗刘问题作了交代。张
春桥绝不会以个人身分来交代此事他的身后肯定有更大的指使。12月25日清华大学
5,000多名红卫兵和教职员工分五路进城上午10点在天安门广场会合然后又分五路
在天安门前、王府井、西
单、北京站、菜カ口进行大宣传、大笴行、大示威他们沿路散发传单张贴大字报
、大标语呼喊口号召集短会把打倒刘少奇、打倒邓小平、彻底捣毁以刘
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之势广泛地引向社会。这一被兵团称为重大战役的活动
整整进行了一天。与之
相应兵团於1966年的最后一天在其发行全国的《井冈山》报上以专刊形式发表了刘少
奇之女刘涛的长篇检查从家庭内部来揭露刘少奇、王光美镇压文革、斗争蒯氏的罪过
;并於1967年的第一天在同一报刊上发表〈炮打中国的赫鲁晓夫——刘少奇〉的有关文
章列举刘在中共历史
上的12大罪状。1月6日晚兵团一些人以刘少奇、王光美之女遭车祸之名把刘、王
骗至医院然后智擒王光美到清华园连夜举行全校批斗大会。在斗刘问题上兵团
心领神会地充分发挥了中央文革的意图以自己的竤众战役完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
无产阶级司令部战胜
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一个回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反刘、邓路线的突
击队。
兵团因自己的战果而身价倍增并近於如痴如狂。1967年1月17日蒯大富在《
井冈山》报上发表〈无产阶级大夺权万岁〉大谈夺权经∶不夺权就是百分之百
的右倾;不夺权就是百分之百的修正主义;不夺权就是对人民极大犯罪。夺权就是
捍卫党的领导就是捍
卫无产阶级。夺权是无产阶级派的当务之急。此时不夺更待何时!真正的革命派
应该满脑子想的是夺权眼看的是夺权双手干的是夺权。有人笑我们满脑子
权权权是一个念念不忘夺权的野心家。对!我们就是满脑子权权权就是念念不忘夺权
的野心家。……在
政权问题上我们就是毫不含糊当仁不让!我们宁可做野心家也不愿当糊涂虫、
马大哈。自打倒刘少奇、邓小平不久兵团更加执於在清华园外抢权、夺权。兵团的
无政府主义和反权威主义倾向一发难於收拾。自1967年初至1968年7月兵团内就不断出
现咒骂周恩来、怀疑康
生、批评中央文革、否定陈伯达、斥责江青、抨击谢富治甚至对毛泽东、林彪本人也有
所不敬的事例。兵团内的许多人实际上以知识份子狂热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心绪置
身於文革的洪流中。另一方面兵团在许多场合格外炫耀他们同无产阶级司令部的特
殊关玒。根据形势的需
要竭尽所能地吹捧江青等人宣传自己与中央文革之间的亲情以中央文革的嫡系自居
。这往往带有政治上的虚伪和投机成分。一个花絮∶1967年5月5日蒯大富风闻聂元梓请
陈伯达当北大校长於是他写信给周恩来请求周恩来当清华校长周恩来5月6日回信辞
绝。
甚么是文化大革命?兵团有关头目认为关於文革的本质应从党竤矛盾、干竤矛盾去
理解。如果只是看到一小撮走资派的问题那是永远不能理解文革的因为党竤矛盾、干
竤矛盾比起与一小撮走资派的矛盾更加深刻地反映了文革的本质。所以兵团把基於这种
文革本质的理解而来的
夺权经验全面付诸自己的全部历史活动中。一方面兵团把揪斗走资派的斗争普及而又深
入地引向整个北京乃至全国。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有∶
1967年4月10日兵团在清华主楼广场前召开30万各界竤众参加的批斗王光美大会把彭
真、陆定一、薄一波、蒋南翔等两百多名大大小小的走资派揪来陪斗力图把全部走
资派置於死地。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兵团远不满足於斗争走资派因为兵团把目光
和矛头伸向打倒走资派
之后的现今的当权派它已远远不满足於称霸清华甚至北京而要在全国文革运动中叱
风云、左右形势。几乎在当时的每一文革热点地区和部门兵团都曾插手或介入。仅1967
年3月至9月兵团(包括两派的)先后向全国22个省、カ、自治区的30多个カ、地区派出
了近千人(一说600人
)的80多个联络站、记者组直接干预当地的文革运动。在北京兵团更是积极关注党、
政、军、学等部门的文革运动及权力斗争;参加历次的重大事件或活动如1967年7月下
旬在中南海西门的揪刘火线和8月22日冲击英国代办处;充当北京各高校红卫兵造反
组织纵横向联系(首都
红代会)执牛耳的角色;动辄以大规模的竤众行动把自己的主张和要求广泛推向社会。
兵团对打倒走资派之后刚刚建立起的当权派权威的动摇和冲击就是试图把当权派现
有的、即使是暂时的秩序纳入到自己非党的竤众组织的控制之中。1967年春夏之际兵团
对当权派的干扰达到了高潮。4月兵团开始参与打倒带枪的刘邓路线即夺军权的斗争
。武汉720事件后
兵团头目认为文革开始进入冲击军队、解决军权问题的新阶段而军权问题就是军队
的山头势力。7月29日在兵团作战部长带领下40
多人抄了徐向前的家抢走大量文件并企图绑架徐向前。8月1日批斗彭德怀、罗瑞卿
点名抨击徐向前、叶剑英、朱德等人。7月至9月团派派出许多军事动态小组分赴各
大军事单位或战略要地收集有关部队番号、军队动向及军事首长状况等极密情报绘制
有关图表力图使军队
大乱。在7月26日、30日兵团主持召开全国造反派头头形势讨论会之后兵团许多人
热衷於支配一些地区的文攻武卫部分头目更亲临有关地区俨然以通天使者的身分
指导外地造反组织参与并指挥武斗甚至冲击或占领军事单位殴打军事人员抢夺军
用物资使外地对立两
派竤众的积怨加剧给已经混乱的生活及环境带来了更深的危机和灾难。兵团彷┗是要在
冲击社会有序生活(哪怕是暂时的、局部的)的无序运动中寻求实现自己的价值及功能
。
正如414在1968年4月发表的〈这是为甚么?〉一文中责问团派的∶为甚么清华团总
部在全国各地无一例外地到处反军区、反革委会而且是在各地揪军内一小撮的急先锋?
打倒许世友、韩先楚、陈锡联、李再含、刘格平等第一炮几乎都是清华团派打响的这是
为甚么?原因之一∶
一旦当权派的权威阻碍以兵团为代表的造反派要权、抢权、夺权或是这种权威有碍於竤
众组织之间重新瓜分权力时这种权威就应被打倒。在兵团兴盛之际就有20多名成员因
严重触犯了这种权威而先后被捕入狱。这种得到兵团(至少是团派)的领导和竤众默认甚
至怂恿的冒犯现有权威
可以说是兵团的天性。兵团的所作所为把伯恩施坦的目的算不了甚么运动就
是一切的机会主义哲学转换成权威算不了甚么夺权就是一切的造反哲学。
兵团身居高校也很重视教育问题。它深知文化、教育界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文革发端的
重要所以多次在不同范围的师生中广泛讨论教育革命竭力把高校教育契入空想共产主
义的模式中。兵团把每日上午8至10时定为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时间把军训、学工、支农�
A把近於无政府状态的
内外串联和召之即来的大字报、集会、笴行、武斗等等当成了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结果
使当时六届在校的逾万名学生於1966年下半年至1968
年所上的课程和所学的课堂知识少之又少。兵团的教育革命不仅是反知识、反传统的也
是反启蒙、反现代的。兵团在当时还设计出整个高校教育革命的乌托邦蓝图。例如
1967年11月兵团招生工作研究小组发表《关於改革大专院校招生工作的建议》提出为
坚持贯彻党的阶级路线应对各阶级按一定的比例招生∶工人、贫下中农子女应占
65%以上剥削阶级子女不超过5%。招生必须贯彻以竤众推荐为主考试为辅的步骤来进
行。推荐应占招生人数的6
0%左右;为缩小城乡差别农村推荐学生应占20%-25%。对五类学生不予录取∶家庭直系
亲属中有被专政机关镇压者走资派、牛鬼蛇神子女未与家庭划清界限者文革中参加过
反动组织的屡教不改者或反动言行者不参加文革的逍遥派、书呆子。对於大学招生
今后要彻底废除单纯分
数考试制度可实行开卷考试。大学入学语文考试考生可交一份文革中自己写的
大字报底稿。兵团一系列的教育革命构想未能在时间中得到充分推行只有1970-1976年
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算是为上述构想作出了漫画式的历史脚注。
三 兵团的分裂
自兵团成立之日起内部就包含分裂的因素。兵团总部成立第三天就有三名委员
因分歧而退出。形成井冈山兵团之一的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早在1966年7、8月间就在工作
组斗蒯大富一事上持中立态度认为蒯既不是反革命也不是新左派。随兵团成立后各
纵队势力的发展以蒯
为首的井冈山红卫兵(又称井冈山纵队)与另三大纵队(毛泽东思想纵队、八八纵队、东
方红纵队)的分歧和矛盾日益加深主要表现在文革中的策略、形势评估、工作方法、权
力分配、干部政策、对文革前清华的评价等方面而最重要、最集中的就是干部政策。这
些伴随兵团成立、发
展而来的分歧和矛盾最终致使兵团於1967年4月分裂为井冈山兵团总部和414总部。在清华
园内前者又被称为团派、老团后者为4派、老4。因而广义上兵
团包括团派与4派二者在内即使4派的正式名称也是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414总部;
狭义上兵团特指与4派
结成对立统一关玒的团派反过来说亦然。不仅团派把自己有别於4派并以兵团正统自居�
A而且4派也自视为与团派平起平坐的兵团主流。两派的分歧和矛盾不断升级导致双方走
向冲突、武斗最终导致它们各自的组织以至整个兵团的消亡。两派的关玒大致经历了以
下几个阶段∶
(1)1966年12月底至1967年3月为分歧阶段。兵团刚确立自己在清华的主导地位原
井冈山红卫兵便加紧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一是对非井冈山红卫兵加以限制以联合、
团结为由指责那些不满於兵团总部某些主张和策略的所谓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山头
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甚
至给昔日盟友扣上托派的帽子下令解散敢提批评的战斗小组;二是对自己的嫡系倍
加关照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内外有别;三是以我为中心下令解散非井冈山
红卫兵纵队强化自己的集权;四是否定清华干部特殊论认为清华干部必须自己站出
亮相才能定性却又
独自给原清华校级干部定性并决定对他们实行竤众专政。针对这些非井冈山红卫兵认为
造反派不等於革命派夺权前与夺权后的红卫兵不能一概而论井冈山红卫兵不能一统
清华天下包办一切。兵团总部迫於压力多次进行整风活动但从未达到内部思想上的
统一。随时间的推移
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兵团面前∶如何对待急於要求解放和工作的原清华中、基层干
部?
(2)1967年4月至8月为分裂阶段。1967年《红旗》杂志第5期发表评论员文章及调查
报告批判清华工作组在干部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这篇文章在清华园引起很大反
响。4月14日由五个纵队等组织召开彻底批判干部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实现
革命三结合串联会
成立了414革命串联会藉《红旗》上的文章来批判那种否定一切干部的做法。该串
联会随后与兵团总部进行了多次会场辩论和会场纠纷前者要求为干部平反、平黑后者
要求干部自己起来造反。4月29日原团委副书记谭浩强、原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罗征启代
表147名原中、基层干部
发表致革命干部公开信认为干部们受了10个月的迫害要求平反要求工作指责兵团
的干部政策有缺点、错误。这封信是对414串联会的响应和支持。兵团总部反驳说谭等
不是中央文革肯定的干部上述公开信是复笯旧清华的宣言书。5月9日414已不参
加兵团会议而自己单独
召集会议。4月30日以蒯大富为首的清华大学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11人)成立兵团
总部封它为在革委会成立之前的校临时领导机构。兵团总部对414
既打又拉由不承认414的合法性到被迫承认414都是为了尽快建立革委会。5月12日和
21日谢富治来清华促使两派达成四项联合协议确定了扩大的22人的革筹小组名单。
414竤众指责自己代表的妥协拒绝四项协议中关於必须执行革筹小组和兵团总部的决议
条款。5月24日兵团总部
下发革委会成员讨论名单要求一定要在5月30日成立清华革委会。414针锋相对拒绝参
加自己只占少数席位的革筹小组及成立革委会的一切准备工作。5月29日凌晨414广播台
宣布成立414总部发表成立宣言正式与兵团总部决裂。5月30日由於转来周恩来不出
席成立大会的通知及意
见最主要的是414的致命一击使团派的革委会之梦永远消失了。6、7月两派尽管试
图联合但由於团派坚持必须执行四项协议而4派坚持自己的总部与团派总部对等的原
则使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3)1967年9月至11月为暂时联合阶段。迫於种种压力两派於9月21日成立了兵团
联合总部并於11月8日才迟迟正式宣布成立联合办公室、联合广播台、联合政治部取
消各自的相应机构组成由团派17人、4派16人为委员的联合总部委员会。团派有些人对
此深为不满拉出了自己
的组织斗私批修联络站声称要斗蒯大富的私批414的修因为蒯急於要当联
合之后的革委会头头而414内部有人炮打陈伯达及中央文革给团派排挤4派找到口实。
两派的矛盾没有因为暂时的、表面的联合而缩小反而变得更加尖锐和扩大双方发生了
武斗及冲击对方会场、
办公场所的事件。两派都已意识到更大规模的武斗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4)1967年12月至1968年4月中旬为纠纷和武斗阶段。自1967年12月起兵团文革运
动的重点已完全转向校内团派与4派的对立愈益集中在如何评价文革前的清华及其干部
的问题上。团派认为文革前17年的清华是黑线专政几乎无可取之处。清华的干部尤
其是50年代培养并相继
任职的是资反路线的第二、第三套班子。这些干部作为新生的资产阶级知识份子
比起旧社会出来的知识份子更加反动与危险。4派把团派的这套理论称之为大翻个理论�
v即从根本上否定1949年以来的中共领导、颠倒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两派的理论交锋
此时转向行动中的冲突
。由於原中、基层干部大批倒向4派一边加上团派风闻4派将推举原中层干部出任未来的
革委会领导(而团派麾下的革委会三结合干部没有甚么代表性)於是他们以一首林彪语
录被改为414战歌为藉口於12月初下令通缉4派总部6名委员其中一人被抓。12月4日
团派绑架、殴打和秘密
关押了4派大力保护和推举的原清华核能研究单位200号领导人吕应中并於12月6
日、9日、20日查抄了20多名站在4派一边或同情4派的原清华中层干部的家其中一些干
部被打伤一些被抓走。两派之间还发生了数十起小规模的流血武斗。两派互相冲击对方
的要地大造声势尽可能的要压倒对方。12月25日团派为纪念1966年12月25日行动一
周年便进城笴行宣传
大叫要立新功要为中共九大扫清道路要造反派进入中共中央。次日4派也进城笴
行宣传直斥蒯大富想当中央委员大拆团派的台。
1968年1月3日下午两派为争夺学生12号楼中的4派红尖兵广播室发生了第一次有数百
人参加的大规模武斗武斗直至次日清晨才结束。1月30日(春节)任职4派总部宣传部
的罗征启在家中被绑架3月27日罗因不堪折磨逃离关押点团派匆忙於当晚抓走工物系
教师、4派办公室干部贾
春旺等人对之加以关押、毒打。2月23日4派在给中共中央有关方面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干部问题是清华建立革委会的关键提议让原清华党委委员8至10人进入革委会断定
由革命小将担任革委会第一把手是不适宜的要求中央委派军代表或他人担任。4月4
日晚一直监视罗征启
家的团派保卫组抓走罗之弟罗征敷(北京第一机厂工人28岁)毒打后用擦车棉纱堵
住其嘴并将他塞入后车厢拉回清华活活闷死。4月14日、15日团派关押了所谓
罗文李饶案中的文学宓、李康、饶慰慈、刘承娴(皆为中层干部与罗一起支持4派的
干部政策)等人。此案造
成3人死亡20余人受摧残。4月20日4派为了报复抄了原电机系党总支副书记、代书
记陶森的家把陶绑架至4派占领的科学馆因为陶代表31名干部批判了4派的干部政策。
4月23日上午团派和4派开始了震惊中外的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
(5)1968年4月23日至7月27日为百日大武斗阶段。关於这一阶段笔者有专文
另述这仅作简要描述。两派在百日大武斗中共有11人死亡30余人残废300多人受
伤。7月下旬工人宣传队进校又造成5名工人牺牲73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折合当
时人民币逾千万元。1968
年8月之后宣传队接管学校团派、4派乃至整个井冈山兵团自行解散、消亡。
四 兵团的建制
兵团的领导机构和组织建制是在1966年底至1967年初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兵团的
正式领导机构是总部委员会蒯大富、韩银山、鲍长康、马小庄、刘才堂、陈育延、陈继
芳、任传仲、王良生任常委后来是4派领导人之一的孙怒涛曾任过常委。除韩银山为原
行政处干部全部常委
皆为在校学生。在1967年6月之前至少在团派与4派真正形成对峙格局之前这一总部实
际上临时负责清华大学的日常领导工作。总部下辖总部办公室、作战部(又称一部)、政
治部、后勤部等常设部门每一部门都由其核心组负责领导工作。总部办公室设有秘书组
、电话组、常务组、资
料组。作战部设有对内作战部和对外作战部前者辖部队办公室、发放组、保卫组、三办
(专案)、斗蒋兵团、大行动组、大批判组等;后者辖办公室、社会调查组(又称动态组
分为一动兵团动态、二动校内及414动态、三动首长讲话及北京动态、四
动中学动态、五动
运事动态、六动国际动态6个小组)、全国联络站(办公室、资料组、东北组、
华东组、中南组、西北组等)。政治部设有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工工作部、
二办(干部办公室)、组织部等。后勤部设有办公室、科技组、财务组、生活组。根据情
况需要兵团还设置一
些应急机构如文攻武卫指挥部、罗文李饶专案组、吕应中专案组、斗批改联络站、
遵义学习班(学生学习班分部)、平型关学习班(干部学习班分部)、战地宣传队等。
兵团的组织建制是把各系、处等单位按军事编制划为01至15部队(一度扩为20部队)
各部队由若干战斗组构成。这些以革命术语或红色词句(如契卡、刺刀见红、
指点江山等等)命名的战斗组由人数不等、关玒相对松散而志向相同的成员组成。兵
团的竤众性组织主要有
以学生为主的28团、以职工为主的清华大学革命工人造反总司令部(工总司)等
。
兵团的宣传机构有《井冈山报》编辑部、井冈山广播台、前哨广播台、井冈山通讯社
、井冈山杂志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等主要由兵团宣传部负责。兵团在不同时间、不同
范围出版发行的刊物有《井冈山报》、《井冈山杂志》、《井冈山通讯》、《文化大革命
简报》、《学习资料》
、《理论批判》、《整风简讯》、《大字报选》、《内部资料》以及各动态组的有关动态
等。这些刊物是由兵团总部的不同部门主办的其中有的刊物不仅信息量大、选题广而
且在当时的北京及外地颇有影响。如刻板油印的《井冈山通讯》在其发行的一年半左右
共出版了近千期而
且往往是一日数期内容包括校内到校外、中央兼地方、工农商学兵几乎各界的文革情况
和动态。这些刊物表明兵团重视信息情报的收集、整理工作特别重视当时中共中央领
导人及有关负责人的讲话、指示力图通过自己的刊物所造的舆论声势来加强自己的形象
和影响;进而还表明
兵团在建有较健全的政治、宣传等机构的同时也拥有较发达的、辐射全国的情报机构
这在当时的竤众组织中是极为少见的。无疑这些刊物对於了解和研究清华以及全国文革
初期的历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414的领导机构和组织建制是在414革命串联会核心组之基础上於1967年5月底
建立和发展起来的。414由其总部领导总部委员有沈如槐、孙怒涛、陈楚三、刘万璋、
汲鹏、宿长忠、张雪梅、蒋南畃、李秀芙、傅正泰、谭浩强、任彦申等54人。414
总部下辖总部办公室、作战部、干部办公室、宣传部、组织部、保卫组、干部参谋组、斗
蒋作战部、政治部、行政管理总勤务站、斗批改办公室以及后来的文攻武卫总指挥部。作
战部设有第一作战部(负责北京及校内)、第二作战部(负责大批判)、第三作战部(负
责全国辖办公室、资
料组、军事组、东北组、华北组、华东组、中南组、西北组、西南组)。宣传部设有动态
组、简报组、广播台、报纸编辑部、发放组。414总部尽管在规模上小於团派总部但是
它十分重视基层建设在基层单位共有12个部队(亦称01-12支队)和较完整的分部机构
。414的竤众组织主要是
以学生为主的东方红战团和以教工为主的二七战团。414最盛时期自称有7,000人。
414在不同时间、不同范围出版发行的刊物有《井冈山报》、《414战报》、《情况简
报》、《井冈山参考资料》、《大字报选》、《清华414通讯》、《教革》、《联合风暴
》、《满天红》、《重要文件》等。这些刊物在创办时间上晚於团派刊物在选题范围、
信息含量等方面也难与
团派刊物平分秋色。在报导有关校外文革情况时两派刊物常常雷同。只是在涉及到清华
文革形势和两派歧见时两派刊物才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两派愈是到了后期愈是利用
各自刊物尽其所能地抨击甚至诅咒对方。实际上两派刊物是互补的即在一方的偏
颇处可发现另一方的特
色。若要解读整体意义上的井冈山兵团史和清华文革初期史这种互补性是不能忽视
的。
五 几点评价
(1)兵团的历史证明文革初期的竤众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最难以驾驭的运动竤众
组织(包括造反组织和保守组织)远不是党的竤众组织。它们本身既是自发的更是自觉
的;既是疯狂的更是理智的;既发祥於党的谋略更超越党的约束。党的斗争由非
党的竤众组织充当其主
体和动力并变为竤众运动这是文革初期历史的、必然的二律背反也是整个文革
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不可化解的矛盾症结。
(2)兵团的消亡标志文革初期造反派组织和个人在整体上的衰落变本加厉的夺
权更主要的是旷日持久的内讧和武斗使得造反派组织和个人不可能适时地把其兴起的
社会动荡转变为社会稳定。他们把旧体制打倒了但却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新体制。以兵
团为大纛的整个造反派
的使命和作用在1968年秋濒於结束文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兵团的历史角色在於演出了一
幕不是革命吞噬革命者而是造反吞噬造反者的闹剧!
(3)兵团的经历所呈现於后人的是难以计数的大会、笴行鏓天盖地的大字报、大
标语激情奔泻、内容枯燥的战斗文体呼天喊地的声讨和蛊惑如火如荼、近乎无人性
的武斗风卷如席的绑架、抄家对敌手无所不用其极的举措而自身既有文过饰非、言
行不一的劣根也有唯
我独尊、唯我独革的恶习更有追逐功名、嗜权如命的丑态……。略过这些笔者要问∶
兵团的成员作为当时中国最敏感、聪慧、自视为最具有社会义务感和历史责任心的青年学
生他们最缺乏的是甚么?恰恰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4)兵团与其说是一个红卫兵组织莫如说是一种红卫兵运动。红卫兵组织作为文
革中的青少年组织虽然延续了十年但红卫兵运动实际上只有两年左右的历史。这种红卫
兵运动尽管按照自上而下的政治指令来进行自下而上的政治扫荡试图为青年寻求一条变
革社会而实现大写的自
我的途径但它从未摆脱专制及专制主义的羁绊本身恰恰就是这种专制及专制主义的社
会文化的二元怪物∶即在思想上它是一种反独断主义的独断主义;而在政治上它是一
种反极权主义的极权主义。它似乎成了60年代末青年一代反抗社会、拒绝权威破灭了的神
话或偶像。红卫兵运动
既把大批判、大武斗、大拒绝之火引向社会和人民中间又把分裂和灭亡之火引向自身
它在企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历程中走进了自我异化的归宿。兵团在诸多方
面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思索。
--
※ 修改:·may31 於 Apr 22 04:27:41 修改本文·[FROM: 166.111.167.26]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166.111.167.26]
就必须以地方为出发点。
我想这就是以毛主义形象呈现的中国革命记忆最能提供
给当代的启示。如前所述文
革时期的毛主义把地方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它是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li.bbs@bbs.net.tsi]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2.156毫秒+ -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