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传统候气说的演进与衰颓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5 10:58:47 1999), 转信

发信人: bluebird (子衿),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Jun 24 14:19:56 1999), 站内信件

四、「历狱」之后朝野对候气的态度

  虽然「历狱」已于康熙八年时翻案,汤若望等天主教天文家均获平反,但有吴
县布衣杨□南者,却又在十一年时刊传《真历言》一书,攻讦西法,指称钦天监所
颁该年历日中的立春、立秋、置闰都有差错,其论点与先前杨光先奏劾汤若望时所
持者如出一辙。

  杨□南系出身一家道中落的书香世家,其堂叔杨廷枢为复社的要角之一。杨□
南在「历狱」期间曾与杨光先共事,因此他的疏控,应该可被视为先前新、旧历法
抗争的余波。

  受过「历狱」惨痛经验的南怀仁,对杨□南的事件相当戒慎恐惧,因此他在奏
劾时态度十分坚定严厉,称唯有将「江南奸民」杨□南置之重典,始可避免后有效
尤之人。疏上之后,康熙下旨由九卿、科、道等官会同验看杨□南《真历言》一书
中所言诸事。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在谕令兵部尚书明珠等人验视此事时,除了告诫
他们「勿执偏见,孰是孰非,虚公看验」外,还特别提醒称「飞灰候气,法久不传,
难以凭信,尔等其知之」。

  由于当时新历以定气法推算气闰,此与传统中历用平气法所推得的节气常有一、
两日的差异,置闰的月份亦往往不同,导致历日中所记攸关选择的建除十二神等神
煞的系日排列,亦因此遭到改变,民间遂出现有依旧法自行编造的历日或通书。故
杨□南在攻讦钦天监所颁历日讹误之时,即供称:「今年立春、立秋、闰月各节俱
错,有各书坊刻本凭据,每节或前或后,参差不齐,必得飞灰,历法节气始明」,
认为唯有施行候气始能得出正确的节气时刻。

  杨□南对历法的了解,多来自书上,据其所供:「历法我从书上细推,圣人也
不过述而不作。七政四余也有一定度数可考,书上行度也都□过,但从未到浑天仪
前测验,就是飞灰,也不敢家里私造飞灰堂,并无别项验看凭据」。其不敢以浑天
仪测验诸曜行度或私造飞灰堂验看节气的理由,应是受历代禁民间私习天文之律的
影响。

  由于杨□南上告的时机,正是西法当道的时期,整个大环境较之杨光先于康熙
八年被定罪放归时,并无太大的改变,且杨□南本身又无深厚的历学基础,然而他
竟敢凭藉其对候气说坚定的信念,展开此一以卵击石的举动,益见候气说深植人心
的程度。杨□南最后被杖一百,折责四十板,徒三年,而其所刻的《真历言》一书
并板则俱被烧毁。

  从康熙帝在杨□南案中谕示明珠的话语,我们知道候气说在统治者的心目中,
已不再享有传统上「先人之法」的尊崇地位。至于官方对候气说全盘否定的态度,
在乾隆朝时更显得明确。如纪昀等为《四库全书》所撰的提要中,即评蔡元定的
《律吕新书》曰:「然则候气既不足凭,人声又无左验,是蔡氏所谓声气之元者,
亦徒为美听而已」,其评元·刘瑾的《律吕成书》时,亦谓:「然则舍可辨之音,
而求杳茫不可知之气,斯亦末矣」。

  除此之外,乾隆朝续修的《律吕正义后编》中,亦尝对候气说做出强烈的批判,
直指候气完全是「博士之卮言也,无是理也」,而其论据亦颇具说服力,如在抨击
依十二辰位次埋管测候各月中气的主张时,有云: 

候气者只验试于一室之内,夫东室之西即西室之东,咫尺之地相距曾几,而期气之
动某某管,是必气为有知,择管而入,管亦有觉,迎气以动,而后可也,则谓十二
月之气皆可以方位求者,更不可为据也! 


又,此书在驳斥候气说中「一阳生,地气上腾」的观念时,更首度引入了传自西洋
的地圆说,认为既然大地为一球体,则一阳之生,必生自地心,且文中更进一步指
出: 

自心至面,半径为一万二千里……如谓小雪阳始生于地心,冬至一阳即上腾于地面,
则一月之间,阳气已升一万二千里,一日当升四百里,不在区区尺寸之间。黄钟之
管长九寸,太蔟之管长八寸,其相差止一寸。九寸之管,冬至而灰飞,则八寸之管
不得迟至雨水而后飞也。使不拘何律之管,冬至皆能飞灰,则又无取乎以飞灰验律
矣! 


亦即认为地气于一日之间便应上升数百里,如何能在区区尺寸之间律应灰飞!此与
王廷相的说法颇为类同。

  此书中亦对历代偶有候气徵验一事提出辩难,曰: 

圣祖仁皇帝依古法遍试之,皆不验。夫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天地之道,贞观者
也,未有验于古而不验于今者。殆昔之人主忽视律数一事,而以付之有司,未尝亲
加试验。史亦仍其旧文以相传,而不知其误也。如或偶有一验,知非古今之常,则
事属渺茫,而益不足以为据矣。 


将候气说的真伪理性地诉诸实证,并揭举康熙皇帝亲测候气未验一事,以为此说无
稽的坚实证据。

  候气说至康、乾时虽已为官方所弃,但这并不代表它在民间的魅力也已完全消
失。如曾知山东定陶县的胡彦升,即为候气说的顽强支持者之一。胡氏号竹轩,颇
精音律,他在卸任之后,曾将自己在律学方面的见解撰成《乐律表微》一书,并在
乾隆皇帝南幸时跪迎道旁进之。胡彦升在此书中有相当篇幅论及候气,他认为「候
气之说,见于《月令注》,而《续汉志》详其法,《隋史》载其事,岂妄也哉?」
至于历代候气往往不验,他则以为是因「律计未精、或历法少差、或节气未和」所
致,亦即他认为不验只是测候的过程与器具有问题,并非候气说本身的谬误,而其
法「唯知者能□之,唯巧者能述之」。胡彦升的论点可说是忠实拥护候气之人的一
贯态度。


--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 修改:.coco 于 Jul  4 22:57:19 修改本文.[FROM: 202.97.]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