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RC (想找人倾诉),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西安碑林史》折射古代文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Sep 9 09:47:48 1999), 转信
发信人: baoding (短笛无腔信口吹),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Mar 24 17:46:26 1999)
中华读书报
1999年03月24日
《西安碑林史》折射古代文化
宋镇豪
八十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著名教授饶宗颐先生,在所撰《法国
远东学院藏唐宋墓志拓本图录引言》一文,曾指出:“向来谈文献学
(philology)者,辄举甲骨、简牍、敦煌写卷、档案四者为新出史料
之渊薮。余谓宜增入碑志为五大类,碑志之文,多与史传相表里,阐
幽表微,补缺正误,前贤论之详矣。”碑志对于经学、金石考古学、
碑学、文字学、书艺书法史、美术雕塑史、文物鉴赏等等的探讨,亦
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居全国
收藏碑志之冠的西安碑林,珍藏着汉至民国各代碑志刻石达2500余通,
名碑名刻难以尽数,碑院建筑古典风貌犹存。
但有关西安碑林本身历史沿革的考索,长期以来却显得相当薄弱,
总使人感到一种尴尬的缺憾。可喜的是,最近路远同志著《西安碑林
史》一书的出版,填补了空白。全书从唐石经的迁置与北宋碑林的最
初形成,金元时期的碑林、明代的碑林、清代的碑林、民国时期的碑
林、今日的碑林等六个方面,详细勾勒出其间大略千年的兴衰升沉史。
此书精彩之阐述随处可见,如书中有关历代碑林的规模布局、建筑设
置和历史上数以多计的碑林重修事委,以及各代碑林藏石目录的详细
变化表,若干名碑残石流迁入藏碑林的经过等等,娓娓道出,读来余
韵隽永。本书还有以下特色:
一是本书注重于碑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影响和作用,把视点
定格在有机结合传统儒学升沉史的运作氛围中,提高了全书的知识性
与可读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碑林乃是儒学经学文化的产物。碑林的文化迁
延,也常常直接紧随历代政治气候的变幻及儒学经学发展的升沉而相
起伏。考察碑林的沿革与变迁,作者正是试图从儒学经学文化断代史
的角度,进行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相兼的立体式阐述。从全书可以看出,
作者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中国古代经学史曾历经了经学——理学——
金石学(碑学)的发展途径,碑林的鼎盛与兴衰,自与之休戚相关。
二是本书注重于文献、碑志、碑林及陕西省档案馆藏新旧档案资
料等等的利用,特别注意发掘碑林碑志和题跋的原始材料,提高了本
书在史料上的系统性、著述上的学术性和史著定位。
本书属于实征性史著,必须有信史的著述意识,要注意避免一切
不实之辞,但由于历朝碑林史料不齐,这就决定了本书需要进行全面
系统的学术考证,并且考证的方法和途径也会受限于各朝材料的制约
而异。作者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手段,在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努力勾
沉索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书中对历朝碑林入藏碑石的考索即是显
示这方面功力的例子。
书中还分别详列了历朝藏石的一览表和一批名碑名刻的照片,使
得内容更为翔实可信。再如历朝对碑林的整修,作者不仅细细考证了
各次整修背景与原委,还考订了因整修而出现的建筑形制面貌的变化,
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也会有所补益。书后附37种历朝重修碑林
的有关碑记原文,上起北宋(962年),下至民国(1938年),具有很
高的史料价值,集抄录殊属不易,其中甘苦可以想见,亦大大加强了
本书的学术意蕴。
--
人之患,束冠立于朝.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li.bbs@bbs.net.tsi]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