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am (网恋同好会会长),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第一部08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Nov 28 11:07:55 2001) , 转信

第一篇

                        一九四九年--一九五七年

                                  9

  我一向不过问政治,对毛与其他中央领导人之间剑拔弩张之势也一无所知。一九
五六年初,我开始察觉到毛主席正在策划一场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到今天,我才
懂文化大革命那场持续十年的政治大风暴,其实早在一九五六年便已播下了种子,
赫鲁晓夫于一九五六年二月苏联共产党二十次党代表大会中发表的那篇反史达林秘
密报告是其导火线。
  毛并未参加大会,由朱德率领中共党代表团前去苏联。朱面容慈善,那时已是七
十岁,头发很黑而多。朱没有政治野心,解放后几乎是半退休,只担任几个荣誉职
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和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做官方性
的巡查和在中南海的花房里种花--他养了上千盆兰花。人代会委员长是个闲差,但
大家仍称他“朱总司令”。中国人民十分尊崇他在共产党所内做的贡献。
  赫鲁晓夫突如其来的举动使朱德措手不及。朱德向中央打电报请示时,表示要支
持反史达林。毛十分震怒。毛说:“朱总司令这个人十分糊涂。可见朱德和赫鲁晓
夫都靠不住。”
  毛对国家领袖的角色持着神秘主义的信念。毛从不曾怀疑他自身的领导能力。只
有他的领导能改造中国。全天下都认为毛是中国的史达林。和一般中国人一样,毛
视自己为民族救星。赫鲁晓夫的那篇反史达林秘密报告,直接对毛的统治构成威胁
,质疑毛的领导,毛被迫起而迎头痛击。如果毛同意赫鲁晓夫反史达林的攻击,等
于为往后会有的反毛运动铺路。毛决不容许此事。史达林于一九五三年去世后,赫
鲁晓夫随即领导苏联,毛毫无异议。但发生反史达林事件后,毛转而对赫鲁晓夫深
怀敌意。毛认为赫鲁晓夫违反了一条基本的革命道德--那就是忠心不二。赫鲁晓夫
能有今天的地位,完全归功于史达林的提拔;赫鲁晓夫此举无异是过河拆桥。
  此外,毛觉得赫鲁晓夫这样做是为虎作伥---授美国帝国主义以柄。毛说:“他们
不要这把刀子,我们要拿起这把刀子,我们要充分使用这个武器。你们苏联反史达
林,我们不反,我们不但不反,我们还要拥护。 ”
  我一直非常敬仰史达林。但是毛反对“反史达林运动”并不是出于对史的尊敬。
事实上,毛鄙视史。我听到毛形容他和这位前苏联领袖的关系不好时,非常惊愕。
毫无疑问地,毛在一九五六年初跟我说的一番话是气话。毛时常扭曲历史以迎合其
政治目的。
  毛对史的强烈个人憎恶要追溯到一九二零年代建立江西苏维埃政权的时期。
  一九二四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不久,第三共产国际命令共产党与国民党携手成立
统一战线。中国当时四分五裂,第三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结束军阀
割据的局面,完成统一,建立中央政府。但在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反悔,大举歼灭
城市里的左翼分子,毛逃回湖南,亲眼目睹农民的暴动。毛于是认为,中国农民一
定会起来领导二十世纪的革命。毛便大胆采取了一个合於中国历史情境,却为非正
统马列主义的战术。毛发动共产党领导农民秋收起义。随即毛在江西井岗山建立基
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毛在此号召农民的支持,实行土改,继续和蒋介石的军
队做游击战,以耗损国民党的力量,进而领导农民攻占城市。苏维埃政权在毛领导
下日渐壮大。
  一九三零年,史达林指派当时才二十五岁,在苏联读了好几年书的王明为第三共
产国际代表前来中国。据毛所言,王明虽未实际领导中国共产党,但王明路线的执
行者按照王明的指示,执意将当时的革命路线由乡村推往城市。毛认为当时势力仍
薄弱的红军一定会节节溃败,元气大伤,因此大力反对,而被打成保守右倾,并前
后不下二十次被撤、降职,以及开除出党,并被封为狭隘经验主义。毛说:“长久
以来,史达林骂我是红皮白萝卜,意思是外面红,里面白,我也没有骂他。”
  江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蒋介石发动五次围剿。第五次围剿时,红军决定突围
而出,开始了历史性的长征。在长征途中,毛夺回指挥权。
  毛认为红军早期的失败全该归罪于史达林和第三国际的横加干扰。他说:“中国
共产党自江西红军时代,深受第三共产国际瞎指挥的苦头,将大好形势搞得一塌糊
涂,白区损失百分之百,根据地损失百分之九十,我们没有怪史达林和苏联共产党
,只怪我们自己的同志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毛还骂王明是左倾的“投机分子”。

  毛又说:“日本投降以后,史达林怕美国,要我们像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
、希腊共产党一样交出枪去,我们不同意。日本投降后,(我们)同国民党打起来了
,苏联没有给我们一枪一弹的援助。淮海战役以后,又要我们与国民党划江而治,
不要打过长江去。等到国民党在南京站不住脚,搬到广州去,英国和美国都不肯把
大使馆搬到广州,可是苏联大使馆跟着去了,表示他们支持国民党,跟我们没有牵
连。一九四九年冬天,我到莫斯科去谈判,史达林对我可是不相信了,一住两个月
,史达林根本不谈。我发了脾气,不谈就不谈,我回去,这才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朝鲜战争,美国打到鸭绿江了,我们说应该出兵。史达林说不能出,出了兵就
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我说,你不打,美国把朝鲜打掉了,中国、苏联岂不是唇亡
齿寒?你不打,我们打。你苏联有武器,你怕英美说你援助我们,那么我们买你的武
器,打起来与你没有关系。”①
  “高岗在东北,史达林封他东北王,实际上是插手中国党,搞分裂。”
  这是毛首次明确谈到他对史达林的看法,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中国共产党和苏联
共产党之间,原来存在这么久、这么深的分歧。
  但毛从未公开他的看法,他本身的革命领导地位和史达林过于息息相关。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也使中国国内领导人立场一下子泾渭分明。朱德表示要支持
反史达林,大大触犯了毛。我从不认为朱德会对毛构成威胁。毛和朱德在江西时期
曾分裂过,②因此朱德对“反史达林”的最初赞成反应,使毛与朱德隔阂加深,进
而说这是“个人品质问题”。  一九五六年的五一节,朱德身体不舒服,但他即使
不能上天安门,也得上。每年五一劳动节,领导人都照合照,如果不在里面,就很
耐人寻味了。朱德告诉陈琮英说:“如果我不上,别人会以为我犯了大错误,上不
了天安门。”那年五一节中国领导合照的相片中,朱德脸色苍白,愁眉不展。朱德
仍想确保他在毛主席身边的政治地位。
  毛永远不会原谅赫鲁晓夫反史达林。一九五六年中,我也发觉毛对共产党领导同
志非常不满。毛首先对他们对苏联模式依样画葫芦的死方法发难。
  到一九五六年,中国已深受苏联模式影响,此时已建立了一个深入乡镇,由共产
党直接控制的庞大国家官僚体系。农业合作化推展完成,城市中主要的工厂和商店
收归国营。规模较小的手工业工厂和商店不是合作社化,就是交由地方政府经营。
就经济和官僚制度而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似乎已趋完善。
  但毛所极力追求的国民精神改造--也就是中国的浴火新生--仍遥遥无期。在庞大
繁杂的官僚体制建立后,昔日的革命斗士成为养尊处优的官僚,汲汲于追求显赫地
位,而将毛的革命理想抛诸脑后。毛深感不耐,他要快速地推动改革,继续革命奋
斗。但党官僚、领导干部纷纷发出警讯,坚持遵循苏联的渐进改革模式。毛则认为
他们对苏联的模仿缺乏创意,在不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将苏联的组织体系全
套抄袭过来。毛为此对当年并肩作战的领导同志十分震怒。
  毛的革命需要大胆、气魄和斗争等特质,这些也是毛的性格。因此他认为其他领
导人只会墨守成规。他们当中一些人同意赫鲁晓夫反史达林,无异是向毛的最高领
导层下了挑战。毛戒心大起。毛不要他的任何下属在他死后,摇身变成“中国的赫
鲁晓夫”,写黑报告告发他。在他有生之年,他会拔掉所有能破坏他统治的毒草。
他对共产党党内的不满逐日加深,多年后,终于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
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所使用的军火,其中有将近百分之九十购自苏联。
 ②朱德在井岗山期间曾与毛意见相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纠正党内错误思 想>,
即针对朱德及陈毅而发。

10

  毛对自己的形容至为贴切。一九七零年十二月十日,毛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引用
了一句歇后语:“我是和尚打伞”,以说明他自己是“无发(法)无天”。那天的翻
译对此一歇后语不熟悉,因此将这句歇后语翻译成“一个孤寂的和尚,打着破伞,
在雨中踽踽行走。”①因此,斯诺和许多继他之后的无数学者以为毛有一种悲剧性
的孤寂情结。这真是个天大的误解。毛其实是在大言不惭的告诉斯诺,他就是神祗
,他就是法律--“无发(法)无天”。
  毛见外国人时,给毛当翻译很不容易。他在会谈时,常引用诗、文及俚语。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三十日,他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会谈,引用了清康熙时文华殿
大学士张英的典故:张英的家人与邻居争地界,发生纠纷,给他写信,他赋诗代信
回覆:“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立即让地三尺,对方为此也让三尺,成了一条六尺巷道。毛引用了这诗的最
后二句,用以表明他对中苏之间边界纠纷的态度。当时我看翻译十分为难,我不懂
俄文,不知怎么译,但从尤京一脸茫然的表情看,他恐怕没有听懂毛的意思。
  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八日,毛会见印度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谈到和平共处,引用
了宋末赵孟俯的夫人管道生给赵的一首诗:“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似火
。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
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他藉此
说明中印二国的亲密关系。翻译很为难,说了很久,我不知道对方是否明白毛的意
思。
  一九五七年在莫斯科庆祝苏共国庆四十周年时,毛在大会上讲到团结的重要性时
,引用了俚语:“一个篱笆三个椿,一个好汉十个帮”。为解释这句话,翻译弄得
一头大汗。
  一九七一年毛初次会见季幸格,毛引用《红楼梦》中王熙凤对刘姥姥说的一句话
:“大有大的难处”,来说明美国的处境。可是这句话怎么也译不清楚。
  毛常告诉我,“我念的是绿林大学”。毛是个彻头彻尾的叛逆分子,他反抗所有
的权威,力求驾御一切--从最高政治决策到他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细枝末节,中南
海内凡事都须经由他的首肯,甚至江青的衣着打扮。中国的重大决策必须通过他的
批准。
  毛没有朋友,自外于一般的来往接触。他和江青很少聚在一起,亲生子女更少。
就我所知,毛对第一次见面的人虽很亲切,其实是铁石心肠,感受不到一丝爱或友
情的温暖。有一晚在上海,由上海杂技团表演“人梯”,顶上的一名幼童失手,头
朝下跌到地板上。这是舞池,没有任何保护设施。轰隆一声巨响,大家都惊叫起来
。孩子的母亲也是杂技团演员,急得嚎啕大哭。我那时就坐在毛的隔壁。全场一片
闹烘烘时,毛与坐在他身旁的文工团员仍在说说笑笑,喝着茶,似乎什么事也没有
发生一样。事后毛未过问幼童的情况。
  我始终无法了解毛的冷漠,也许他曾目睹过多死亡,因此对人类的苦痛变得无动
于衷。毛的第一位妻子杨开慧及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都被国民党处死,大儿子
毛岸英死于朝鲜战争中,他有数名子女在长征时夭折或是失散,永无下落。但我从
未见他为失去这些亲人表露过任何情感。事实上,由于他一再逃过这些劫难,似乎
只让他更相信自己会长命百岁,对那些死去的亲人,他只淡淡的说:“为了革命理
想,总有人得牺牲。”
  毛虽然行止孤独,消息却很灵通。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床上,一连好几天只罩件
睡袍度日,但他勤于阅读,并总要他身边的人,用口头或书面向他报告中国境内和
世界大事,因此他对上自中国偏远地区到全球各地,下至他宫闱中的倾轧夺权,都
了若指掌。
  毛痛恨繁文缛节。一九四九年,当时政务院典礼局局长余心清建议,按照国际礼
节,应该穿黑色衣服,穿皮底黑色皮鞋接见外国大使。毛听到后,大发脾气说:“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习惯,搞他们那套做什么。”他穿灰色中山装,胶底黄色皮鞋接
国书。从此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也一律穿灰色套服了,于是驰名于世的“毛
服 ”也就随之出现。余因此被调职,文化大革命时余自杀。
  毛拒绝服从任何时间表。他神出鬼没,行踪飘忽不定。每回他出去散步,回程一
定走另外一条路。他从不重蹈过去的足迹,永远另辟蹊径。无论是在私生活或是在
国家大事上,毛总勇于追寻前所未有的途径。
  毛对历史有特癖,看得最多,常反覆翻阅的是历史书籍。他看过很多遍二十四史
,因此他惯于用过去来注释现在。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论,与我过去的想象完全
相反。毛的政治观点中,没有道德的顾虑。我在知道毛不但认同中国的帝王,而且
崇拜令人发指的暴君后,非常震惊。毛不惜用最残忍暴虐的方法来达到目标。
  毛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纣王开辟了东南大片土地,使中国的疆土东抵大海,而且
对中国的民族统一有不可磨灭的功劳。比干这些人反对纣王的开拓疆土政策,当然
要杀掉。纣王搞了些女人是事实,但是哪个皇帝不搞?
  毛说:秦始皇是中国的广阔版图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至于焚书坑儒,
焚的是宣传分裂的书,坑的是主张分裂的儒,而且杀的儒生不过四百六十个,实在
算不上什么。有些人在这上面大作文章,真是“抓住一点,尽量扩大,不计其余”
,完全颠倒黑白。
  毛对武则天推崇备至(后来文革中江青以武则天自居)。有一次他同我谈到武则天
。我说:“武则天疑心过大,告密过滥,杀人过多”。他说:“武则天代表中小地
主阶级利益,进行改革。唐室的宗室豪门大族想设法推翻她,是事实,不是她疑心
大。不用告密的手段,怎能知道这些人的阴谋呢?将想杀死她的人杀掉,有什么不应
该?”
  隋炀帝则是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使南北方密切结合起来的伟大人物。中国的大
河都是由西向东入海。隋炀帝开了由北向南的大运河,象一条大腰带,将中国拦腰
捆住。毛说这段历史是唐人给完全歪曲了。
  西方领袖中,毛对拿破仑极为推崇。他认为拿破仑打破了古典战争的常规,使战
争的战略和战术起了革命性的改变。譬如,他进攻时,用密集大炮轰击取胜。毛推
崇拿破仑的另一重大事件是,拿破仑进攻埃及时,曾带领大批学者、科学家到埃及
,并因此建立了埃及学,研究古埃及文化源流。在这个事件的启发下,毛也决定组
队到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去探寻中国文明的源头。
  一九六四年汪东兴组织了一批学者,包括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者、水文
学家和工程学家。汪为此从内蒙古及宁夏调来马匹,成立了一骑兵连,还另外调来
大批行军器材和装备。毛和我每天一起练习骑马。毛最后决定八月十日起程。八月
五日夜晚传来美国军队直接参加越南战争的急电,这样毛才取消黄河行的决定。
  毛的历史观与常人不同,它反映毛本身的性格。毛爱惜古喻今,并自认对中国历
史有极大贡献。我认为中国历代宫闱夺权诈术对毛思想上的影响远大于马列主义。
毛是个革命家属不争事实,他的目标是将中国改造成富强大国,但他却从过去的专
制历史中寻求统治方法和权力倾轧的对策。
  中国历史对毛所追求的新中国作用不大。毛认为中国文化已停滞不前,他要为其
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有必要学习外国,改进外国思想,并使其适应中国国情。他常
说:“中国的东西也可以掺杂一些外国的东西,不中不西的东西也可以搞一些,非
驴非马,成了骡子也不坏。”
  毛认为社会主义能激发中国人民的蓬勃创造力,并重造过去的盛世辉煌。苏联是
最早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他不得不向苏联寻求灵感。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后,毛坚持中国要“一边靠 ”。毛的社会主义乌托邦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目的是求中国富足强大,文化复兴。换句话说,要创造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他
常说未经消化吸收的全盘西化不好,他也从未提倡将苏联那一套原封不动的搬来中
国。他认为苏联在建设中成功的或失败的经验都可作为借鉴。
  从毛第一次召见我开始,他便将对美国和西方科技的赞赏表露无疑。他深知要重
振华夏声威,光学习苏联是不够的。因此他对“一边靠”的口号很有保留。
  毛对自身的历史定位十分肯定,他从未质疑过他的角色。他是最伟大的领袖,万
王之王--他统一中国,并将改造中国,使它恢复过去的辉煌。毛从未跟我用过“现
代化”这个词。毛不是现代人,他念兹在兹的是使中国恢复昔日的繁盛风华。毛是
革命家,也是和传统决裂的人,他要改造中国,重振大汉天威。毛将缔造自己的万
里长城。他的不朽与中国的伟大交织在一起。整个中国都是他指下的试验场,毛就
是中国。任何与毛思想相左或胆敢向他挑战的人,都被毛视为异端。毛毫不留情的
铲除敌人,百姓的生命不值一提。
  最初我很是困惑不解,我很难接受毛竟会如此轻贱人民的性命,以达到他的目标
。一九五四年十月下旬,印度总理访问中国。毛与尼赫鲁会谈时,毛明确表示,原
子弹无非是“纸老虎”,为战胜帝国主义,值得牺牲几千万中国人民的性命。毛这
样告诉尼赫鲁:“我不相信原子弹有那么不得了,中国这么多人,炸不完。而且原
子弹你能放,我也能放。炸死一千万、两千万算不得什么。”这些话当时使尼赫鲁
大为吃惊。
  后来毛在一九五七年于莫斯科的演讲中又说过,中国就算死了一半人口(三亿人)
也算不上什么,我们可以再制造更多人。②
  直到“大跃进”,上千万中国人民死于饥荒,我才开始醒悟到毛和他所推崇备至
的暴君之间的相似之处。毛知道有上千万人饿死。他无动于衷。
  我经过一再思索后,终于搞懂了毛的历史观点。此外,他这番话也是在明白告诉
我,今后我对他只能绝对服从,不可稍加异议,忠贞不二是唯一的路。
  外面的人看毛的宫闱世界,总有如雾里看花,觉得毛如此伟大,为他工作如此光
荣,想离开一组简直是不可思议,只有那些对毛不够忠心的人才会被驱逐在朱墙之
外。全中国也没有地方敢收容不明不白离开一组的人。
  一组里的人有些是真的忠心耿耿。一来因为毛对他们有救命之恩,让他们有安全
感(就象我的政治历史被毛一笔勾消一般);二来他们崇毛如泰山北斗,视他为中国的
救星。但却有另外一群人只是拍马屁,向毛争宠。毛的心里也很清楚,只因为他有
用得着这些人的地方,所以留着他们,一但利用价值没了,毛便一脚把他们踢开。

  一次我同汪东兴谈话,我向汪提出了这个疑问。汪说:“为人民服务,总要有具
体的人啊。为毛服务,还不就是为人民服务。你在这里工作,是党分派你来的,还
不就是为党工作吗?”
  “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是毛喊出来的。中南海南墙入口的新华门后,这几个斗
大的金字嵌在一片墙上,它也挡住了中国老百姓一窥今日紫禁城中高级领导生活和
工作真相的视线。在中南海的政治学习中,总是强调要“为人民服务”,是为党工
作,不是为个人。这口号使我激动不已,因此决心加入共产党。
  后来我发现在毛这里工作,却成了向毛争宠。而毛呢?从来不用亲自穿鞋脱袜,梳
洗理发。我对这“为毛服务”的一组现象非常不解。
  我那时年轻天真,便听信了汪东兴这番教诲。
  毛一旦怀疑一组人员和其他领导人--不管是周恩来、林彪或是刘少奇--关系过于
密切,便立即将他们撤换。毛警告我:“祸从口出。”此后二十年中,历尽各次政
治运动,不论是“大鸣大放”,还是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字报”、“小字报”,
我都守口如瓶,只埋首于毛的医疗保健;甚至在我深深了解他的残酷暴虐之后,我
也一迳保持沉默。我清楚,在中国只有毛有独立意志。
  但我此时仍崇敬毛,他是中国的救星,民族灯塔,最高领袖。我将中国视为一个
大家族,我们需要一个族长,毛主席就是大家的领导。我为毛主席服务就是为中国
人民服务。
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爱德加.斯诺对此事的描述见The Long Revolution (New York: Vintage, 1971
,p.175)。
②赫鲁晓夫记述毛在断言中国能制造更多的人口时语言的残酷,他及其他苏联领导
为毛轻视生灵的态度大表恐怖。见Khrushchev Remembers,Tran. & ed. Strobe T
albott (Boston:Little Brown,1974,p.255)。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43.239.248.26]
--
※ 转寄:.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5.134]
--
※ 转寄:.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4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3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