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2 路易十六血溅断头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5 12:02:59 1999), 转信
发信人: nhh (千纸鹤--千山独行),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Jun 24 21:27:32 1999), 站内信件
法国大革命是极具震撼力的历史事件,对欧洲和世界各地都产生
过深远的影响。
18世纪的法国因为经过三次大战,农产品也歉收,引起老百姓普
遍的不满,长久受压抑的平民渴望争取民主与自由。1789年7月14日
暴民攻破巴士底监狱,触发了一场革命。接着暴力升级,连国王路易
十六世也人头不保。
记者来到路易十六行刑现场作实地报道,又探访了传奇人物杜索
夫人,通过她捡来的一颗颗用以制作蜡像的人头,了解法国如何以鲜
血换来自由、平等与博爱。
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人潮汹涌,气氛是那么的欢腾、激昂。国王
路易十六(Louis XVI)被押上断头台,在人民的欢呼中,人头落地!
不过,路易王直到临死前,仍坚称自己无辜。他是在早上10时被
公社(Commune)押来这里的,手臂被反绑在背后,走上断头台。这
时,他高喊起来:“我清白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
息上帝的怒火。”
断头刀滑到他的颈背的那一刹那,他那双呆滞的碧眼突然流露出
极度恐慌的眼神。
顿时,鲜血四溅,他的头颅随即掉入放置在断头台前面的篮子里
。周围守候已久的人民立刻兴奋地把手帕浸在血中,举起人头高喊:
“Vive la Nation(国家万岁)!Vive la Republique(共和国万岁
)!”
一群在断头台下编织衣物的妇女也放下针线,随其他人欢呼。现
场一名法国记者杰克斯告诉我,这群编织妇每天都来“捧场”,把看
杀头当成消遣。由此看来,法国大革命似乎把人性也革得麻木不仁了。
路易十六于去年12月被控勾结外人,泄漏军事秘密,出卖法国,
罪名成立,被判死刑。
杰克斯不屑地说,路易十六向来昏庸、懦弱,成天恐怕得罪贵族
。他不但对国务无什么兴趣,还对贪得无厌的王后玛丽·安东尼特(
Marie Antoinette)言听计从,使国家债台高筑,屡战屡败。
在旁的一名农夫大叔也插嘴道:“他早就应该被处死了!穷人缴
税,而丰衣足食、成天花天酒地的贵族却免税,这是什么道理? ”
据记者所知,在路易王被处斩后9个月,王后玛丽也在相同的罪
名下被送上断头台 。
原籍奥地利的玛丽本来就不受法国人欢迎,她奢侈的生活更引起
人民的不满。据说,她在听到人民因没面包吃而暴动时,还问:“怎
么不吃蛋糕呢?”
在路易王行刑现场,杰克斯对我说,玛丽耸恿路易王舍弃多项政
策和财政上的改革,使到民不聊生。
甚至有人怀疑,大革命前路易王辞退财政部长杜尔哥(Turgot)
的行动,也是玛丽的阴谋。杰克斯说:“杜尔哥当时提呈了一套税务
改革方案,解决我国的债务问题,两年后却被玛丽和别有居心的贵族
联合起来弄走,他的措施也不了了之。”
记者在9个月后进入虫洞赶往玛丽受刑的现场,发觉这个人人喊
打的女人,临死前还保持着皇室风度。玛丽从牢狱中被推出来,穿着
一身白袍步上断头台。这时,她不慎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尖,她说:“
先生,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
杜索:法国大革命见证人
未来人把我带到1841年的伦敦,我找到了我所要采访的一间住所。
走进幽暗的工作房里,眼前尽是大大小小的人头、肢体和蜡像。
它们看起来就像真人一样。忽然,眼角处似乎有个人头向我眨眼,立
刻转过头去看……原来是幻觉。
“小姐,您找谁呀?”背后突然有人问道,差点吓死我。
声音的主人是位80岁的老太太。原来,她原来就是我所要访问的
对象——玛丽·格罗斯霍兹·杜索夫人(Marie Grosholtz Tussaud
)。
相信许多游客也和我一样,曾经参观过伦敦的杜索夫人(Madame
Tussaud's)蜡像馆。杜索夫人当初在晚上提了油灯,到坟场上寻找
被斩下来的人头,而开始了这项工作。为了保留历史面貌,她把名人
做成蜡像, 后来就逐渐组成了蜡像馆。
记者访问杜索夫人,目的并不是向她请教做蜡像的窍门,而是向
她了解法国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她是历史的见证人。离开大革命爆发
的1789年,这时已超过半个世纪。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死的那一天,
记者也曾与杜索夫人打过照面。动荡的年代,她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眼前的杜索夫人经岁月的洗礼,比刑场看到的她矮小了些,鼻梁
上也多了副溥仪式的圆框眼镜,但双眼炯炯有神。
杜索夫人从小就拜人体蜡像大师屈尔修斯医生(Dr Phillipe
Curtius)为师,天资聪明的她很快就独当一面,为当时著名人物制
作蜡像,包括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她的名气越来越响,后来还受路易十六世国王之邀,到凡尔赛宫
(Versailles)担任他妹妹伊丽莎白夫人的美术教师。
可惜,好景不常。就在法国大革命即将爆发时,屈尔修斯医生因
事召了她回巴黎。不久后,她便被卷入革命旋涡中,和母亲同被囚禁
起来。
她说:“法国向来分富贵贱三级,属于第三阶级的农民和资产阶
级长久以来饱受享有特权的教士(一级)和贵族(二级)的压抑,酝
酿已久的不满情绪这时已白热化,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与
第一和第二级的支持者组织了国民议会,要设立更民主的宪法制度。
”
后来,路易王抵不过国民议会的声浪,正式承认它为立法议会,
但却暗中召集军队,防御人民暴乱。大批巴黎暴民在盛怒下,于1789
年7月14日攻击巴士底监狱,没想到却一发不可收拾,演变成厮杀行
动。
杜索夫人若有所思地说:“我妈妈常说,巴士底监狱是皇室封建
专制主义的魔鬼化身,因为里面关着的都是反政府分子。我想,攻击
巴士底监狱的行动可说是以暴制暴的开始。”
与皇室贵族扯上关系的她几乎难逃一死。救她逃出鬼门关的,却
是她赖以为生的特别技艺。处斩前几天,她被命复制被斩的名人蜡像
,从此过着在万人冢中翻寻人头的日子。1793年,她先后捡起了前雇
主路易十六和他妻子玛丽安东尼特的头颅。
“路易王因叛国罪被处死。生前万人之上,当时却沦落到身首异
处,像被宰的猪一样堆在屠刀下。空中弥漫着的味道是那么的血腥、
恶心……”她无奈的牵了牵嘴角,摇了摇头。
杜索夫人说,由极端派分子为首的国民大会(National
Convention)发起了“恐怖统治”(Reign of Terror),路易王和
玛丽于是成了牺牲品。
“当时,风头最健的发起人要属罗伯斯比(Maximilien
Robespierre)。他主张以暴制暴,要使法国成为一个充满正人君子
的理想国度。在他眼中贪婪腐败的皇室和贵族都该死,官员也受监视
,嫌犯不经审判就被拘禁。
“可是这只造成人心惶惶,根本无法杜绝人类的兽性。”
她继续说,无可否认,恐怖统治的确为法国带来了许多改善,可
是罗伯斯比不听同僚丹东(Georges-Jacques Danton)的劝告就此罢
休,最后反把这名革命战友也送上断头台。“他(罗伯斯比)想用暴
力净化人性,我想他是被自己的兽性蒙敝了双眼。”
国民大会这时觉察局势开始失控,终于在1794年推翻罗伯斯比,
将他和其他极端派分子处决了。说到这里,杜索夫人笑了笑:“他的
头最后也落在我手里。造化弄人,是不是?”
国民大会在1795年终于完成制定宪法,设立监督政府。然而,和
平还是无法恢复,法国的经济依然混乱,犯罪率继续升高,与奥地利
和普鲁士(Prussia)的战争仍持续。暴力、动荡,于是拿破仑以治
乱为由,1804年称帝,法国又出现了国王!据记者所知,动荡局势并
不因1821年拿破仑之死而结束,法国人曾在1848年再造共和。
谈着谈着,我的裤袋里的计时器突然震动起来,原来时间已到,
必须马上回返虫洞。不过我还是要把杜索夫人的事交待清楚。
恐怖时期结束后,会做蜡像的玛丽嫁了给一名工程师杜索,于是
人称杜索夫人。她继承师傅的衣钵,到英国巡回展出蜡像作品。直到
1835年,她才在伦敦落脚,并在两个儿子的协助下,开设她的蜡像馆。
杜索夫人于1850年逝世,享年89岁。近15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
可看到她去世前一年为自己制作的蜡像,在她创办的蜡像馆中展出。
著名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以19世纪初的法国
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女孩珂赛特(Co-ssett)的成长故事,牵引出大
时代赚人热泪的悲欢离合。
珂赛特背后的三色法国国旗,象征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它是当
时国民自卫队的队旗。
白色代表国王,蓝、红代表巴黎市民,象征皇室与巴黎资产阶级
的联盟。这三色的排列秩序曾有变化,不过从1812起固定为现在的秩
序。
到了1946年,法国宪法才正式规定三色旗为国旗。
未来人说:觉醒是在许多年后
毛泽东(1893-1976)有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
文章,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
的暴力行动。”
法国大革命和在它影响下发生的各国革命,情况似乎都是这样的
。然而,革命是为了“以暴易暴”吗?历史告诉我们,暴力的结果往
往产生更多暴力,也迎来更大的专制。
照我未来人看,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带来恐怖,带来颤栗,但其间
思潮的发展则带来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础的新社会。当然,人
们的觉醒,是经过拿破仑称帝等一连串事件而得到教训的。而且,觉
醒产生在离革命很久之后的年代。
巴黎变天
1789年6月20日
三级代表首次聚集一块儿,立下“网球场宣言”,欲自组国民议会设
立宪法制度。
1789年7月14日
巴黎暴民攻破巴士底监狱。
1789年8月26日
国民议会发表人权宣言,废除阶级制度。人民拥有言论、新闻和宗教
自由,并行使民主权力。
1791年
路易王和王后玛丽企图逃出法国,但被拦截并被送返巴黎。
1792年
国民议会废除帝制。
1793年
路易王和王后玛丽先后被送上断头台。
1793至1794年
罗伯斯比“恐怖统治时期”。
1794年
罗伯斯比被推翻,随即走上断头台。
1795年
监督政府设立,宪法终于完成。
斩首是否较为人道?
提起法国大革命,相信人人脑海中都会浮现一幅景象:断头台(
guillotine)。它是以法国人吉约坦博士(Dr. Guillotin)命名的。
吉约坦博士生于1738年,死于1821年,曾于1789年获推选进入国
民议会。他其实并不是断头台的发明者,而是他看不惯法国向来把犯
人折磨至死的残忍处决方式,而建议采用更人道的死刑,因此引进了
断头台,认为它是更快捷,也更人道的刑具。
因为他的关系,人们将这个刑具戏称为“吉约坦夫人”(Madame
Guillotine)。在恐怖时期,外号如此高贵妩媚的刑具共夺走了超过
4万人的性命,当中有贵族、教士、中产阶级,但更多是平民。
至于处斩是否更“人道”?见仁见智。不过,现代科学已证实,
被砍下来的头颅在地上翻滚时尚有知觉,知道自己是颗“断头”。
--
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 修改:.coco 于 Jul 5 00:02:59 修改本文.[FROM: 202.97.]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0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