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4 《独立宣言》签署第一强国的诞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5 12:11:59 1999), 转信

发信人: nhh (千纸鹤--千山独行),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Jun 24 21:30:59 1999), 站内信件


   历史追溯到1776年的7月4日,
  美国国会通过由13州代表签字的
 《独立宣言》,正式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然而,美国的独立
 并非由一纸宣言而体现,而是经过1775年至1783年,总共八年的血腥
 战争,英军战败投降,才有结果的。

   不过,追求生命自由平等的《独立宣言》,仍然是美国以至人类
 历史发展的一大里程碑。本报记者得未来人之助,来到签署《独立宣
 言》的大现场。

   美国开国元勋们经历了冗长严肃的辩论过程后,昨天终于在费城
 栗树街(Chestnut Street)的独立宫(Independence Hall)内,签
 署了脱离英国人统治的《独立宣言》。在这份重要的历史文件上签字
 的,共有56名各界人士。

   记者采访了起草委员会五人中的托马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我从1999年的资料中得知,他是美国第三任总统。

   当时的杰佛逊只有33岁,并且是在内心极其痛苦的情况下写出这
 部伟大作品,因为当时他的母亲刚刚去世,不久前又死了一个孩子,
 爱妻玛霞正在生病。

   杰佛逊中等个子,瘦长身材,淡褐色的眼睛炯炯有神,宽大的额
 头,薄嘴唇,尖下巴,俨然一幅智慧超群的神态。他在受访谈到《独
 立宣言》时说:“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辩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割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
 福的权利。”

   他的这一番话,是《独立宣言》全文的精髓之处。

   《独立宣言》是在北美13个殖民地一再遭受英国政府的压迫和剥
 削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为人权奠下基调,说明人类具有的以上权
 利是上帝在造人时所赋予的,而人类为了保护这些权利,因此组织政
 府。

   宣言明确指出:“为确保这些权利,推广并促进这些权利,人民
 起而组织政府;政府既是人民所组织的,它的权力,当然就来自人民
 。”

   它提出一个重要原则:人民既然可以组织政府,当然也可以解散
 政府,并且另组一个新政府,不过,人民必须是在走投无路、忍无可
 忍的情况下,才能起而解除一种既有的政治联系,建立另一种政治联
 系。

   宣言确立的原则,总结了北美人民经历了英国人的压迫所获得历
 史经验,它也成为民主政体发展的蓝本。与此同时,英国人欺人太甚
 的行径,也通过宣言的阐明让后人得知。

   宣言中有这么一段申诉:“任何苦难,只要是还可以忍受,他们
 (北美人民)是不会为了一己的权利而随意地改变久已习惯的政府的
 。但是,等到一连串的暴虐和掠夺莫不指往一个方面发展、证明了政
 府的全部意图不过是把人民置于专制的虐政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
 权利,而且,也有义务把这个政府推翻,以便为他们的未来安全寻求
 新的保证……”

     由此可见,英国人对待殖民地人民“无法无天”的行为,已到了
 令人发指的地步。

   有鉴于此,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了表明推翻英国统治,强调人权与
 平等的决心,杰佛逊在宣言中,义正词严数说英国人在13州倒行逆施
 的罪行。

   记者从追溯历史的过程中发现,英国人在北美洲的政治权,是根
 据一纸合约建立起来的,而最高主权还是操在北美洲人民手上。但是
 英国人却喧宾夺主,他们错误地以为主权是在自己手上,想方设法要
 取消合约,以为所欲为。

   英国人甚至发动攻势,抢夺北美洲的土地和财富,并暴虐地控制
 殖民地人民,面对这样的侵犯,北美殖民地人民是不能再忍气吞声了
 ,若再不还击,北美洲人民就会完全丧失与生俱有的平等性和民主权
 利了。

   他们终于联合起来,以《独立宣言》作为向英国宣战的檄文,决
 心组成一个新国家,而乔治·华盛顿获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独立宣言》是一篇气势万千的历史性文件,它谈到人权、人民
 和政府的关系、更数落了英国人的不是,然而,最重要的是它为人民
 带来了国家诞生的喜讯。

   《独立宣言》定于1776年7月8日公开发表,7月的费城虽酷热难
 耐,但当费城人民接获这消息时,都以极其喜悦的心情传播这项消息
 ,不少人纷纷涌上街头载歌载舞,教堂更以彻夜不停的钟声,欢庆自
 由的来临。

 英国苛捐杂税逼人太甚

   记者昨天在独立宫外,遇到曾在《宾州新闻》(Penn-sylvania 
 Journal)服务的一名老报人,他激动地说:“今天我们有幸在这里
 见证国会通过《独立宣言》,这真是神圣庄严的一刻!”

   他紧接着说:“你知道吗?在这之前,我们的人民已忍受了不少
 委屈,英国人任意实行苛捐杂税,对我们巧取豪夺,什么蜜糖法案、
 印花税法案等等,样样都要钱,他们凭什么权力这样欺负人?幸好,
作为传媒的一分子,我们尽了本分,扭转了局势。”

   老报人说明了人民生气的原因。他说:“你想想,这是不是很不
 合理啊?有权力向殖民地征税的应该是殖民地议会,而不是英国议会
 ,更何况英国议事堂在通过征税法案的时候,并没有坐着13州人民选
 出的代议士啊,而他们要我们一而再缴税,以补充因战争费用沉重而
 趋困的国库,我们怎么可以忍受呢?”

   因此,在那一年,有9州代表举行“印花税法案会议”(Stamp 
 Act Conference),采取联合行动对付印花税法案,同时派代表交涉。

   殖民地报纸也有所反应,有些依规定贴印花,不过反对及拒贴的
 也不少,有些报纸反而在贴印花处或头版显要位置,贴上了一幅和“
 印花税”大小一般的骷髅图案。

   老报人透露,他保留了一份当时贴上骷髅图案的报纸,并愿意提
 供该份报纸供《历史大现场》报道使用。

   尽管如此,税务斗争是没完没了的,英国人不断玩弄手段,他们
 虽然在1766年取消印花税法案,但又保留茶税。在这样的背景和气氛
 下,当事态发展至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市民乔装印第安人闯入海
 港,偷偷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货轮,把它运载的茶叶一箱又一箱地丢到
 海里,北美人民已忍无可忍了。

   为了报复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议会在1774年先后通过了“不可
 容忍的法案”,采取高压性措施,英国人不但封锁波士顿港,还动武
 ,这可激怒了北美人民。

   美国人于是在1776年,树立了《独立宣言》。

 新闻背景
 13州的由来

   当“美国人”这个概念仍未产生之前,住在北美13州土地上的居
 民,到底是些什么人?

   以现代用语来说,他们都是“外来移民”,以英国人居多,也包
 括法国人、荷兰人和瑞典人。

   早在1585年,英国人只要获得女皇的一纸《特许状》,便有权到
 北美洲去开拓新天地。

   《特许状》赋予英国人的好处是:只要在北美洲发现和拥有土地
 ,都会是开拓者及其后裔的私有财产。因此在伊丽沙白一世时代,英
 国人大量到北美洲去。

   然而,移民基本上有一个特点:刻意要摆脱在祖国所受到的束缚
 与限制,希望拥有自主的权力。

   17世纪,英国人在缅因(Maine)州与南北卡罗来纳州之间建立
 了十余个小殖民地。这些地区大都是反对英国国教的教徒避难所。例
 如1620年登陆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以及1681年定居于宾夕法尼亚州的
 贵格会(Quakers)信徒等。

   这一类由开拓者组成的小型社区,在大西洋沿岸随处可见。他们
 是为了建立新家园,追求更自由幸福的生活才远涉重洋的,但是,祖
 家的统治者,却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枷锁,直到大西洋彼岸的觉醒。

 未来人说:美国还记得宣言精神吗?

   这个时候翻开《独立宣言》,未免感慨万分。我未来人在想,今
 日的美国是否把不少开国之初的原意歪曲了?

   当时一纸社会公约,便让政府和人民肃然起敬,默默遵守。政府
 也不敢违背超然的道德法则,因为这么做,就等于向人民毁约。此外
 ,《独立宣言》酝酿的岁月,美国人也凭了对上帝的信仰,得到鼓舞
 ,推翻了来自欧洲的殖民统治。

   曾几何时,一个强大起来的美国不单乐于充当世界宪兵,更以“
 替天行道”的名义到处点火。开国元勋华盛顿曾苦口婆心,劝美国人
 不可卷入欧战,但今天他的子孙却把战车开往五洲。

   此外,美国今天的领袖政要社会贤达,又是否还有超然的道德法
 则在他们头上呢?唉!

 独立运动大事记

 1775年:
 首次战役为列克星敦(Lexington)之役。华盛顿指挥殖民地居民组
 成的军队围攻波士顿内的英国人。

 1776年:
 英国人撤出波士顿;殖民地居民宣布独立。7月4日签署《独立宣言》。

 1777年:
 殖民地军在纽约州萨拉托加(Saratoga)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英军
 投降。

 1778年:
 法国与美国结成联盟。

 1781年:
 华盛顿在法国的陆、海军配合下,彻底打垮敌人。英军首领康华里在
 弗吉尼亚州的约克敦(Yorktown)投降,战争结束。

 1783年:
 《巴黎条约》签定,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

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 修改:.coco 于 Jul  5 00:03:01 修改本文.[FROM: 202.97.]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