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28 新中国国号的确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5 12:50:36 1999), 转信
发信人: bluebird (子衿),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at Jun 12 20:35:56 1999), 站内信件
新中国国号的确立 1949年9月25日深夜,来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各方面知名人士,
都收到了由周恩来、林伯渠两人联名的午宴请柬:“9月26日上午11时
半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并商谈重要问题,务请出席。”
请柬中所说的“商谈重要问题”是什么呢?
原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人在筹备建国时,虽然将国号确
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同时又加上了“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
在政协主席团常委会讨论这一方案时,对要不要后面的括号,产生了
两种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要,有人认为不应该要,双方争持不下。
于是,主席团常委会责成周恩来向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征求意见。
26日上午11时半,会议在六国饭店准时召开。周恩来首先讲话说:
“今天请来赴会的,大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前辈。我国有句老话,
叫做‘就教长者’。各位看见‘共同纲领’中的国号‘中华人民共和
国’之下,有一个‘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弧。对这个简称,有两种不
同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必要了。常委会特叫我来请教老前辈,
看看有什么高见。老前辈对‘中华民国’这四个字,或许还有点旧感情。”
周恩来的话刚讲完,民建的黄炎培即发言说:“现在虽说解放了,
但由于老百姓受的还是落后的教育,感情上习惯用‘中华民国’,一
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这个简称,我看是非常必要的。况
且,政协5年召开一次,5年之后我们觉得这个简称不必要了,再去掉它也并无不可。”
听完黄先生的发言后,何香凝说:“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
的一个结果,是许多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
为,如果能照旧用它,也是好,要是大家都不赞成,我也不坚持己见。”
第三个发言的是辛亥革命后“归隐”38年、平生不写民国国号的
前清进士周致祥。他说:“我反对用‘中华民国’之类的简称,因为
二十多年来,这一名称已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了,成为一个祸国殃
民,群众对它毫无好感的名称。所以,我主张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表示两次革命的性质各不相同。”
司徒美堂非常赞赏周致祥的意见,接着发言说:“我虽然是参加
辛亥革命的人,我也尊敬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四个字,
则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民国,与民无关,22年更给蒋介石及C.
C派弄得天怒人怨,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共产党所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
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
民共和国,抛掉又臭又坏的中华民国的烂招牌。国号应该是极其庄严
的,既然改就得改好,为什么还要等到5年之后才改呢?古语说得好,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现在革命胜利了,还称中华
民国,连国号也不敢改,何以昭告天下百姓呢?所以,我坚决反对什
么简称,我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
司徒先生的发言,赢得热烈的掌声。与会者纷纷发言。马寅初先
生说:“我拥护司徒美堂的主张,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加一个简
称,实在不伦不类。”陈嘉庚、张澜、陈叔通、车向忱也发言表示赞
成。车向忱还从教育群众方面作了阐述。他说:“新国号老百姓可能
一时还不能接受,但这只是个宣传教育问题。经过宣传,让人认识我
们这次革命政权的性质,老百姓不见得反对用新国号。”
著名法律专家沈钧儒则从法律的观点解释新旧国号不能并容的原
因。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加上‘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弧,
的确是法律上的一个大漏洞,不合法律观点,也万万不应该如此。世
界各国的国号,只有字母上的缩写,而没有载之于立国文件上的其他
简称。况且,将来在行文上,包括用国家名义与其他国家订约,都有
诸多不便。所以,我也主张不用那个简称。可能有些群众还会写中华
民国,但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我们也不要明令禁止,慢慢就会改过来的。”
沈钧儒的发言后,与会者再无不同意见,会议即宣告结束。周恩
来作了小结。他说:“我会把老前辈的意见综合起来,送给主席团常
委参考,最后由主席团常委作出决定。”
后来,主席团常委接受了这些老前辈的意见,去掉了简称,确立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新国号。
(摘自《重大决策幕后》,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3月出版,余广人文。)————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 修改:.coco 于 Jul 5 00:11:39 修改本文.[FROM: 202.97.]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