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27 [转载] 外蒙古独立始末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5 12:59:52 1999), 转信

发信人: wping (小小鸟),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Mon Jun 21 21:53:02 1999),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wping 所发表 】
外蒙古独立始末

中苏(俄)两国政府外蒙古问题的几次交涉


1860年《中俄北京续增条约》的签定,不仅割让了大片的中国领土,
而且强行规定了中俄西部边界走向,这为沙俄进一步侵略中国西北地区创
造了条约依据,成为分裂外蒙古地区的一个隐患。此外,这两个条约还使得
俄国在蒙古地区获得了一系列的特权。条约规定俄罗斯在蒙古地区享有免
税和自由贸易特权,俄罗斯可以在蒙古地区增设领事馆(条约签定以后,
沙俄立即任命派遣傅巴尔伊经为驻库伦首任领事,修建库伦领事馆,直接
指挥和操纵沙俄在外蒙古地区的活动),以及沙俄在蒙古地区享有领事裁
判权等内容。1861年,尼古拉一世主持阿穆尔委员会在讨论俄国对蒙古和
满洲的政策时认为:进军满蒙将使欧洲列强加紧对中国其他部分的瓜分,
从而迫使俄国不得不同远比中国危险的欧洲近邻打交道,因此武装占领并
不是上策。次年,阿穆尔委员会指出:“为了俄国的政治和商业利益,以
及广阔的陆地边疆的安全...一旦清帝国覆灭,我们的一切活动应能使蒙古
和满洲组成独立的领地为目的。”由此确定了要对蒙古实行以和平方式为
主的征服政策,逐渐使这一地区实现在俄国保护之下的独立。
沙俄政府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不断从各个方面加紧对外蒙古的渗
透:在经济上不仅进行贸易垄断,而且得到了修建铁路,开采矿山,设立
工厂,进行税收等一系列特权;通过《伊犁条约》获得了在科布多和乌里
雅苏台设立领事的权益(1881年);在第一次日俄密约中,将外蒙古划入俄
国的势力范围(1907年);拉拢喇嘛上层人士,使俄国的势力和影响在蒙古
地区迅速增长。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中华民国的建立,
标志着中国从此结束了封建统治时代。然而在一个封建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中华民国,不可能有着强大的政治力量。因此中国不久就进入了混乱的军
阀割据时代。外蒙古的独立活动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1911年,武昌起义获得成功,引发了一系列反应。中国各省纷纷响应,
宣布独立,摆脱清政府的统治。在清政府统治末期,针对俄国在外蒙古活
动频繁,势力不断扩张的情况,为了巩固边防,清朝决定在蒙古地区推行
新政,以求遏止俄国势力的南下。但是改革和新政的措施首先触及到了外
蒙一些民族宗教上层的特权和利益,因此遭到抵制。俄国见有机可乘,便
从诱惑和煽动外蒙古王公活佛入手,策动外蒙独立,并驱逐清朝库伦办事
处大臣。外蒙古虽然同中国其它各省一样,都是在上层统治者带领下宣布
独立。然而不同的是,处心积虑要瓜分中国的沙俄,经过多年的经营、分
化、瓦解,已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完全操纵了外蒙古。当武昌起义
后宣布独立的中国各省开始为重新统一、建立中华民国而开展各种政治活
动的时候,外蒙古脱离了这一进程,开始宣布独立建国。事实上,外蒙古
成为沙俄的保护国。
中华民国的政权由孙中山转到袁世凯的手中后,开始了与沙俄的谈判,
这是中俄之间就外蒙古问题进行的第一次交涉。谈判自1912年11月底开始,
直至1913年11月5日,中俄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俄《声明文件》,内容主要
包含俄国承认中国在外蒙古之宗主权以及中国承认外蒙古之自治。中俄双
方又进一步在1915年签定了《中俄蒙协约》,对《声明文件》的内容作出
了具体规定。这一协约的签定,从表面上看外蒙由独立改为自治,中国争
的了对外蒙古的宗主权,但是由于外蒙古的财政,法律诉讼,军事等均掌
握在沙俄的手中,同时协约又赋予外蒙与外国缔结工商业条约的权利。这
些情况使得协约中中俄两国均不干涉外蒙内政的条款形同虚设。但是客观
地讲,在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无论是政治力量还是军事实力都比较弱小,且
国内军阀割据的情况下通过谈判达成这种结果,至少从表面上维护了国家
领土的完整性。
1918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彻底推翻。由沙俄扶植的
博克多格根“自治政府”不但失去了以往沙俄的支持,更面对苏俄红军不
断向西伯利亚挺进的危胁。1918年5月,外蒙古外交大臣与都护使陈毅会
晤,议定北京政府派兵进驻外蒙。9,10月间,中国军队进驻库伦。同年8
月,陈毅与外蒙王公喇嘛进行了谈判,初步达成了取消外蒙自治的协议,
并拟订《外蒙取消自制后中央待遇外蒙及善后条例》。10月主掌中国政局
的段祺瑞政府任命的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司令徐树铮抵达库伦,接替了
当时正与外蒙古进行谈判的陈毅,徐树铮改变陈毅的怀柔政策,将撤治条
例简化为八条,并强令外蒙王公喇嘛接受,并最终达成了外蒙撤治,外蒙
古重新彻底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是,徐树铮所采取的强硬政策却使中国
失去了外蒙古上层王公的人心,为蒙古后来的分离埋下了祸根。1920年,
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军阀段祺瑞下台,徐树铮因受通缉而外逃,进驻外蒙
的中国军队军心不稳,外蒙古也处于混乱状态。此时,被苏俄红军赶到外
蒙古的沙俄恩琴白匪勾结外蒙古上层王公,向中国驻军发难。中国驻军寡
不敌众,被迫撤离库伦,一部分返回内地,一部分转移到买卖城,准备再
战。
此时,十月革命的影响波及到了外蒙古。贫苦牧民出身的苏黑巴托尔
和乔巴山组建了蒙古的共产党组织-蒙古人民党。1921年,蒙古人民党的
军队在苏俄的大量武器装备援助下,开始向买卖城的中国军队进攻。中国
军队因麻痹轻敌,不幸战败,被迫撤出买卖城。从此中国军队再没有进入
外蒙古。
1921年3月19日,蒙古人民党领导的“蒙古临时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了。
这与在库伦的蒙古上层王公和恩琴匪帮形成了对立。由于实力相差悬殊,
蒙古人民党决定邀请苏联红军入蒙参战。1921年5月,苏联红军进入外蒙古,
在买卖城外打败了恩琴匪帮,随即于7月占领了库伦。 7月11日,蒙古上层
王公与蒙古人民党共同组建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外蒙古再次宣布独立。
外蒙古宣布“独立”和建立“蒙古国”的消息传到内地后,引起各界
的强烈反应,但是无论是北京政府的曹锟和吴佩孚还是位于东北的张作霖
都因内战原因而不愿出兵外蒙。作为一种外交形式,北京政府发布了一份
措词严厉的声明,谴责外蒙古企图分裂中华民国的行径,不承认外蒙古的
“独立”。
自此苏联红军就一直驻留在外蒙古。这期间,那些在苏俄控制下被剥
夺了权力的蒙古上层王公开始醒悟,后悔背叛中国的行为,纷纷逃到中国
要求发兵收回蒙古主权,赶走俄国人。但是苏联不断增加驻蒙军队规模,
阻挠中国收回外蒙古主权的行动。从此,外蒙古在苏黑巴托尔和乔巴山领
导下,逐步推行苏维埃制度,也因此与中国逐渐拉开了距离。
1923-1924年间,中苏就恢复外交关系进行了谈判,外蒙古问题成为这
次谈判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中国与苏俄政府间就外蒙问题的第二次交
涉。谈判几经反复,于1924年5月31日签定《中苏协定》,规定外蒙古主权
属于中国,苏俄将在第二年将苏俄红军撤出外蒙。这一协定虽然明确指出蒙
古为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并没有废除承认外蒙古为独立国家,同意苏军驻扎
外蒙的《苏蒙条约》,使得问题仍然没能够得到最终解决。苏联红军实际也
并没有遵守协定如期撤军,甚至在外蒙局势出现异常时再度向外蒙古增兵,
中国军队也因此于29年与苏俄红军发生小规模的冲突。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抗日当中,外蒙古的
问题暂时被搁置下来,直至1945年的中苏谈判中,两国第三次就外蒙古主权归
属问题进行了谈判。
早在1945年2月关于结束二战的雅尔塔会议中,,美、英为争取苏联参加
对日作战,从而减少自己的损失,不惜出卖中国利益,答应了苏联的要求,接
受外蒙古的现状,即承认并要求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这笔交易
实际上是在罗斯福和斯大林之间进行的。因此在中苏谈判中,蒋介石政府得不
到美国的支持,又面对斯大林的压力,因此在外蒙主权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让
步。1945年8月16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定,在条约中指出“兹因外蒙
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之愿望,中国政府声明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人民
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当承认外蒙之独立”。1946年1月5日,国民政府正
式发布了外蒙古独立的文告:外蒙古人民于民国34年10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
中央曾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近据外蒙古主持投票事务人员之报告公
民投票结果,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兹照国防最高委员会之审议,决定
承认外蒙古之独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友
好互助同盟条约》的过程中,为了得到苏联的使苏联承担防务义务和获得苏联
的经济援助,同时也由于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斯大林强硬的立场,使新中国
的领导人不得不放弃讨论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土地和外蒙古
问题,最终在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时,承认了“蒙古人民共
和国”。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决定与中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开始着手与中国
解决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通过谈判,苏联归还了旅大军港,归还了东北
铁路的管理权。但是当周恩来提出蒙古问题时,赫鲁晓夫表示了拒绝的态度。
随即蒙古采取行动,与中国交换地图,举行谈判,划定边界。自此外蒙独立成
为不可改变的现实。


参考书目:
1.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蒙古人民共和国,三联书店出版,1956
3.R.L.Worden, A.M.Savada,Mongolia--a country study,Library of Congress,1991
4. 卢明辉,蒙古自治运动始末,中华书局,1980
5. 樊明芳,个中原委,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6.李毓澍,蒙事论丛,台北1990

www.nease.net/~linbin/5-22c.htm

--
wping
-----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 修改:.coco 于 Jul  5 00:07:41 修改本文.[FROM: 202.97.]
※ 来源:.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128.83.131.128]
--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