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三章确立主权的互动(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16 16:10:35 2000), 转信

发信人: strange (狮子~跋涉在沙漠中),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Mar 25 18:06:33 2000)


也许可以说,人类近代史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西方崛起。十八、十九两个世纪,西方以不
可遏止之势向全球扩张、征服和殖民,打破了原本在欧洲以外自成一体的每个封闭社会(
包括中国和西藏),所有抵抗都以失败告终,西方从胜利走向胜利。到了二十世纪,人类
基本都纳入到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国际社会。
不奇怪,维系和运行这样一个国际社会的基本观念和秩序,必然是来自西方。既是同一个
国际社会,不可能容许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观念与秩序,其他观念和秩序都需要改变。在下
面我们所要讲的故事中,西藏就是因为坚持自己的观念与秩序,付出了惨败与耻辱的代价
。中国比西藏更先一步尝到苦果。除非你有让人家服从你的实力,否则只有接受人家的规
则。不改变就挨打──这就是国际“丛林”的规则。在近现代世界,非西方国家的很多问
题都来自按照西方标准对自己所做的改变。在那些改变中,除了被强迫进行的改变,还有
把西方原则视为公理而自觉地追随。传统割裂、平衡丧失、文明冲突和社会震汤,还有转
型之中的困惑茫然,民族精神的分裂以至歇斯底里......非西方国家在这种改变中付出的
代价之大是难以估量的。
如果世界停留在十八世纪不变,上一章所描述的清代中国与西藏的关系──一方得面子,
一方得实惠──应该是一种在模糊状态下获得自然平衡的恰当方式。然而,一旦接受西方
的主权观念,中国和西藏就不得不转换到新体系,按照新的规则调整相互关系,甚至需要
用新的标准改写历史。可想而知,让中国接受主权观念,它就要对西藏实现明确的主权控
制;而西藏接受主权观念,它要的却是摆脱中国而独立。二者原来可以和平共处的模糊关
系,不可能纳入必须明确界定的主权体系。因此,进入主权体系,中藏双方的关系就不能
不成为对立的。
按照主权的定义,西藏人可以认为自己一直拥有实质上的主权,它有符合独立国家定义的
领土、人民和政权三要素,有独立的军队,发行自己的货币,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
国则以西藏历史上的臣服姿态为根据,宣称自己拥有法律意义上的主权。即使延续长达近
二百年的驻藏大臣对西藏没有实质性权力,但其中具有的统治象徵,却足以使北京产生一
种相当根深蒂固的心理意识──西藏是属于中国的。这种意识不仅存在于北京的王宫,也
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集体意识,而且可以很自然地与近代主权概念画上等号。
双方的这种对立,在主权体系以及相应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背景下,变得日益尖锐。传媒
时代造成的民众参与,使得对立越发难以调和。可以说,中国和西藏迄今发生的一切,早
在西方开始寻找新大陆和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时候起,就已经埋下了命定的劫数。整个二十
世纪的中藏关系史,核心就是主权观念的确立、套用和调适,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冲突,
奠定了中国与西藏当代关系的基础,延续到现在,并将一直延续到相当久远的未来。
1、西方出现
自十七世纪英国开始在印度次大陆殖民,其势力范围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北扩展。到十九世
纪下半叶,已经达到喜马拉雅山脉,与西藏相遇。那时,印度在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中已
居于中心地位,为英国提供大量资源,也积聚了英国的巨额投资,被称为大英帝国的生命
线。为了保卫这条生命线,大英帝国和它的印度殖民政府随时警惕对印度产生威胁的任何
可能。
由于印度次大陆南部有印度洋为天然屏障,英国的警惕主要针对北部的亚洲大陆。那里有
中国、俄国两个超巨型大国。即便中国在当时尚不足虑,俄国却让英国不能掉以轻心。当
时俄国势力已经扩展到蒙古和中国的新疆,与印度只剩西藏高原挡在中间。为此,英国就
有了控制西藏的战略需要,使其成为横在俄国与印度之间的缓冲区。印度人D.R.曼克卡尔
曾这样写:
英帝国主义曾是那一时代最强大的国家──它皱一皱眉头其他国家都不能漠然置之。尽管
这样,他们还唯恐在什么地方出现某种纰漏,因此,把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国防安排得无懈
可击。他们在印度四周建立了广阔的安全区。它的防御要塞实际上东到新加坡西至亚丁。
根据这项政策,位于印度东北边界的西藏必须是独立的,而且对印度必须是友好的,同时
,还得受英国支配。〔
--
***********************
   举目四望,长天寥廓
   
   弛神八极,惟我独尊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itcoco.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