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四章主权与实力(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16 16:16:00 2000), 转信

发信人: strange (狮子~跋涉在沙漠中),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Mar 25 18:24:51 2000)

要说中印边境争端在西藏叛乱后突然如此集中地发生,在时间上完全是巧合,难以令人相
信。从一九五九年以后,这种冲突不断升级,到一九六二年,发展到了相当激烈的地步。
仅一九六二年的七月上旬,北京和新德里之间互换的抗议照会即高达三百七十八次〔20〕
。同年九月份,双方开始发生小规模交火;十月二十日,中国军队向印度发动大规模进攻
,中印边境战争正式开始。虽然目前没有证据断定中印战争是中国在西藏问题上对印度的
报复,但根据上述时间顺序,不能不认为有一定关系。
一九六二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
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印度人自己的书这样写:
在这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中──实际上,战争持续了不超过十天──中国人到达东北边境
特区麦克马洪线以南两百英里的阿萨姆平原的边缘,抵达了卡门边区伏特山他们的主张线

在东北边境特区另一端的鲁希特边区,他们向南和西南方向推进了一百英里,强占了从基
比杜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领土,他们还到达了距迪格搏伊油田仅剩下八十五英里的地方

在东北边境特区中段的苏班西里和西安边区,中国人从麦克马洪线上的一些地方仅向前推
进了三十至四十英里......〔21〕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印军死伤六七六五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了包括一名准将和
十六名军官在内的印军官兵九二七人〔22〕。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开始战争一个月后,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
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还从
“麦克马洪线”继续后撤二十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
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
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
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
我在西藏期间,曾就中国为什么自动撤军寻找答案。透过毛泽东的帝王意气、国际政治的
万千风云,在那些浓艳色彩背后,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要归结到一个老老实实的技
术问题(当然也是实力问题)──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后勤的困难。
因为中共的保密制度,目前无法接触有关的军事档案,不能确切地了解当时中国军队后勤
保障的具体状况,我之所以能下这个结论,是出于我对西藏气候状况、道路条件和运输困
难的亲身体验,以及我对西藏军事后勤供应的现实状况的了解。在下一节我会专门谈这个
问题,我相信通过类比可以获得相应的认识。
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的防卫区正是当时对印作战的东线主战场,从林芝军分区原副司令李
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那时中国军队的后勤系统多么落后:
反击战开始后,我们沿江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
中国军队靠什么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么高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
是靠老乡支前,靠□牛运输。那一仗,支前的□牛就有三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
伤员烈士,都是靠老乡背。一○○迫击炮弹,一人只能背一发。五十人运,几分钟就敲出
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支前。
当地老乡十二三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男孩,才四岁,跟
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牵着他爬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
根本没法打胜仗。〔23〕
当时中国军队得到战区老百姓的支持,未见得是把他们当成共产党汉人的军队,而是从统
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带历史上一直为藏文明覆盖。被称为“风流神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
央嘉措,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控区,老百姓对西藏保持一定的向心力并不奇
怪。那种靠□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适用于最前线。战争
主要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上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上来。
西藏的冬季,道路随时可能被大雪封住。积雪有时达几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
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而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
线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的可能,从干线公路通向中印战场的支线公路,因为大都需要进入
或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更是随时可能封闭。
我在九十年代数次驾驶汽车在西藏长途旅行,到过当年与印度发生战争的边境地区,对那
里行车艰难深有体会。三十多年以前的道路条件,只能更为恶劣。
由于西藏纬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多,尤其是与印度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常受印度洋暖
流影响,气候无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
。至今从四川进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能通车。我曾在那里被泥
石流困过三天。我也曾在新疆进西藏的公路见过长达几公里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在倒
塌的山石下。从云南进西藏的公路有一段八十多公里的塌方区,严重时可同时出现上百处
塌方。密布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河流更是让人提心吊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
车陷在河中间。每年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十月份,西藏的雨季算才过去。
中国军队六二年之所以选择十月下旬对印度发动进攻,我想正是因为需要躲过雨季,以使
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然而进入十一月,西藏便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
加上天寒地冻,道路冰雪,行车困难又开始增加。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战物资的
大量消耗,犹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尽可能
多的物资、给养和武器弹药,才能维持战争的延续。而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中国军队
后勤体系几乎无法解决的瓶颈,试想中国如果不及时停止作战,即使开始阶段可以获得大
胜,一旦大雪封山,运输线中断,胜利是否还能保持住呢?
印度当时在军事实力上不如中国,但是从保证后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其
背后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
,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何况,应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国
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军火运抵印度,为印度的后勤优势又加上了一份筹码。尼赫鲁还向
英美要求提供十五个轰炸机中队,以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军队〔24〕。当时急于遏止中国及
共产主义势力的西方国家正在介入,而中国那时已经与苏联吵翻,已经得不到“社会主义
阵营”的支援。世界舆论异口同声指责中国。印度国内则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浪潮
,朝野一致,发誓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的条件和形势没有给中国长久保持胜
利的把握──关键就在西藏高原对后勤的制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一九六二年十一月
二十一日宣布的单方面停火和撤军,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确的算计。
在西藏高原上进行主权之争,对实力的要求是格外高的。 
--
***********************
   举目四望,长天寥廓
   
   弛神八极,惟我独尊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itcoco.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