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四章主权与实力(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16 16:16:54 2000), 转信
发信人: strange (狮子~跋涉在沙漠中),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Mar 25 18:30:21 2000)
达赖喇嘛的地图除了包括西藏自治区,还包括现在的青海省,甘肃的南部,四川西部和云
南的西北部,甚至还向新疆和贵州有延伸。“大西藏”囊括了整个西藏高原,面积比西藏
自治区大一倍,在整个中国版图中,已经占到四分之一还强。
西藏自治区是人为划分的行政区划,“大西藏”的概念更适于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角度
把握整体的西藏。这里且不争论哪一个概念更合理,一般来讲,中国人所说的西藏,都指
前者,达赖方面所说的西藏,都指后者。以后凡听到谈西藏,一定先要弄清楚是哪一个西
藏。因为“西藏”概念的不同,将导致并且目前已经导致了大量的混乱。我在前面提到关
于西藏到底有多少汉人的争论,中共与达赖方面的数字相差几十倍,除了两方对数字的修
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出于概念不同而统计的范围不同。一个西藏是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
的西藏自治区,另一个西藏是面积大一倍的Tibet(且囊括汉人相对稠密的汉藏接合地区
),统计出来的数字怎么可能一样呢?
西藏流亡者所要求的西藏独立,或者是达赖喇嘛现在所主张的西藏高度自治,其西藏概念
都是指大西藏。假如大西藏的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中国分离出去,中国的西部边疆将
向腹地收缩上千公里。在现在的中国版图上打两条对角线,交点──也就是中国的中心─
─在甘肃天水。而大西藏独立,天水离新的“国境线”只剩一百多公里距离,现在的中国
中心那时就变成了边疆。中国历史上出现国难危机时,腹地四川往往被当作“大后方”,
或“偏安”,或“陪都”。而四川省的省会──成都,距“藏人居住区”也只有一百多公
里。西藏独立将使四川一变成为中国的边防前线。而素称华夏文明中心的西安,距“西藏
国”的边界也不过还有四百多公里。
一方面,达赖喇嘛的地图如此深入中国腹地,同时与同样主张独立的蒙古人和维吾尔人所
画的“蒙古国”和“东土耳其斯坦国”地图也存在不少冲突〔47〕,埋伏了一旦中国解体
后它们之间的纠纷。另一方面,达赖喇嘛的地图却将中国与印度一直有争议、并且进行过
流血争夺的领土划给了印度〔48〕。那里也曾是藏文明覆盖的地区,符合达赖喇嘛所定义
的大西藏之概念,为什么不坚持对那里的主权要求呢?当然,这不难理解,西藏流亡者寄
居印度,在人矮檐下,不能不低头。然而除了其中不得已的成分,中国人会由此判断,这
也表明达赖喇嘛和他的流亡政府,已经明确地选定了他们未来所要依靠的对象。当北京看
到达赖喇嘛在他的书里表示印度比中国更有理由声称拥有西藏的主权如下词句时,一定感
到十分气恼:
从许多年来到今天,印度人民和政府已经给予我们西藏难民非常多的帮助,包括经济上的
援助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帮助──尽管印度自己在经济上有极大的困难。我怀疑是否有其
他的难民会被其居停国如此地善待。这种情谊我永远铭感心中。当西藏难民不得不要求更
多的金钱援助时,成千上万的印度儿童甚至无法接受基本的教育。
虽然实情如此,但是只有印度才有权利来援助我们。因为佛教是从印度传到西藏,此外伴
随佛教传入,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化影响。因此我心中毫无疑问地认为印度比中国更有
理由声称领有西藏主权。中国对西藏只有过些微的影响力。我常常把印度和西藏的关系比
喻成老师和弟子的关系。当弟子有困难时,帮助弟子就是老师的责任。〔49〕
对此,中国的国家战略制定者们会怎么想?逻辑已经非常清楚──既然独立的西藏必须依
靠一个大国建立边防,那个大国就只能是印度无疑。而既然在中国战略家的心目中,中印
之间存在着发生战争的危险,那么西藏一独立,就相当于印度的军事力量可以不发一枪一
弹便长驱几千公里,部署到中国的腹地。可想而知,让中国失去如此广阔的屏障,曝露出
致命“软腹”,是他们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绝对不能接受的。
能够进入西藏高原,印度的导弹就能打遍中国全境。低地的中国军队对印军将成仰攻之势
。战争是在中国腹地进行,遭殃的是中国的财产。而西藏属于中国,西藏高原成为保护中
国的天险。今天被认为无用的不毛之地,那时是不怕战火的迂回空间。印度却毫无遮蔽地
曝露在南亚平原上,面对中国军队以下山之势的俯冲。所以,防备与印度未来可能发生的
冲突,是中国不可能允许西藏独立的底线所在,这是无法逾越的鸿沟。将来不管中国由什
么人上台执政,出于这一考虑,都难以对西藏独立的要求后退或妥协,即使他们在上台前
有过另外的看法。
不从别的方面考虑,仅在中国内地感受一下人山人海的拥挤,就不会怀疑,让中国放弃二
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是它连想也不会想的问题。即使未来不可能真把人口迁移到
西藏去,只为了还存在一块广阔天地,能使感觉上获得一点虚幻的松快,也足以使中国统
治者抓住西藏不放。不错,那里大部分是不毛之地和不适于生存的高海拔,但是人类已经
开始设想有一天移民月球或火星,西藏再高,也没有月亮高,生存条件再苛刻,也比火星
好得多,一旦人类的资源和空间紧张到了那一天,中国有西藏这样一个低得多的“月亮”
,岂不就是最大的优势。
更何况,保持领土完整在当代主权体系当中已经成为当权者最重要的合法性证明,仅为其
自身不被国人指责为“卖国贼”,他们也往往会为“寸土”而必争,乃至大动干戈,何况
是早被他们当作自己领地的四分之一个国家!
在我来看,西藏能否独立,说到底只有通过两种方式。一是西藏自身能以武力战胜中国;
一是中国自己最终认识到,西藏对中国的意义与中国受到的压力相比已是得不偿失,因此
不如放弃西藏。第一种方式,相信没有多少人会认为是可能的。而第二种方式,通过上面
的论证,也可以看到没有太大希望。在一个以国家安全和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主权结构世界
上,中国面对的上述情势具有生死攸关的性质,再大的国际压力都难以成为对等交易物,
因此不管未来什么人治理中国,也无论实施什么社会制度,中国都不会放弃西藏。
这个结论并不搀杂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国家主义情结,我只是设身处地地按照主权结构的
逻辑进行推导。我并不赞成这种强权理念,但遗憾的是它就是今日世界的现实。对此,为
独立事业奋斗的西藏人认识得同样清楚。达兰萨拉一位藏人在与打着国际秩序旗号的海外
中国民主人士辩论时,以愤慨的语气这样说:
当年苏联让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各国政府马上承认。二战时,斯大林吞并这三国,各国不
是也马上承认了吗?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政客永远是以投机为本能
,政治永远是以本身的利益为出发点,世界各国政府决定一切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
益,而不是正义,彭先生将正义维护者的桂冠根据需要奉献给世界各国政府未免有点轻率
。如果说政府理性是指避重就轻,避害趋利,则说得过重;如果说是坚持道义原则,则差
之千里也。〔50〕
而作为中国民主事业象徵的异议人士魏京生,在谈到应该把达赖喇嘛请回拉萨时,理由之
一也是避免“让一帮玩火的冒险家包围”身在印度的达赖喇嘛。他认为达赖喇嘛“心里应
该非常清楚:脱离了与汉族人的联盟,野心勃勃的印度人也不会比汉族人更好,锡金、不
丹、尼泊尔就是将来独立的西藏国极好的榜样”〔51〕。
魏京生这种思路中的国家主义色彩是显而易见的,由此也是对未来民主中国会以道义方式
解决西藏问题之愿望的一种警醒。问题不在于魏京生本人,其根源应该追溯到当今世界的
主权体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地放弃那个体系的原则,哪怕那国家是由圣人所领
导的。
注释
〔1〕查尔斯·贝尔,《十三世达赖喇嘛传》,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
1985年,页81。
〔2〕西藏党史资料徵集委员会编,《和平解放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页46
。
〔3〕杨一真,《进军西藏纪实》,载《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纪念西藏和平解放三十周年
专辑》,西藏人民出版社,页142-146;吉柚权,《白雪──解放西藏纪实》,中国物资
出版社,1993年,页46-48。
〔4〕杨一真,《进军西藏纪实》,载《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纪念西藏和平解放三十周年
专辑》,西藏人民出版社,页144。
〔5〕陈炳,《藏军史略》,载《西藏文史资料选辑》,页85─99。
〔6〕梅·戈德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时事出版社,1994年,页139
〔7〕阿拉斯塔·兰姆,《古德使团与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转世坐床》,载《国外藏学译文
集·第十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97-98。
〔8〕梅·戈德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时事出版社,1994年,页258。
〔9〕梅·戈德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时事出版社,1994年,页213。拉鲁·次旺多
吉访问记;拉鲁·次旺多吉,《回忆我的父亲龙厦·多吉次杰》。
〔10〕梅·戈德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时事出版社,1994年,页217。
〔11〕吉柚权,《白雪──解放西藏纪实》,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页139。
〔12〕吉柚权,《白雪──解放西藏纪实》,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页311。
〔13〕梅·戈德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时事出版社,1994年,页716玛恰·次旺俊
美访问记。
〔14〕梅·戈德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时事出版社,1994年,页645。
〔15〕梅·戈德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时事出版社,1994年,页725-729。
〔16〕约翰·F·艾夫唐,《雪域境外流亡记》页39。
〔17〕约翰·F·艾夫唐,《雪域境外流亡记》页41。
〔18〕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卷5页696;谭·戈伦夫《现代西藏的诞生》页93-96;
金辉《墨脱的诱惑》页76-79。
〔19〕《西藏大事辑录·一九四九年─1985年》,西藏农牧学院马列教研室与西藏自治区
党校理论研究室合编,1986年,页122-131。
〔20〕D.R.曼克卡尔,《谁是六二年的罪人》,西藏社会科学院汉文文献编辑室,1985年
,页43。
〔21〕D.R.曼克卡尔,《谁是六二年的罪人》,西藏社会科学院汉文文献编辑室,1985年
,页73-75。
〔22〕D.R.曼克卡尔,《谁是六二年的罪人》,西藏社会科学院汉文文献编辑室,1985年
,页74。
〔23〕金辉,《墨脱的诱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2年,页88。
〔24〕D.R.曼克卡尔,《谁是六二年的罪人》,西藏社会科学院汉文文献编辑室,1985年
,页73。
〔25〕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西藏自治区重要文件选编》页30。
〔26〕《当代中国西藏人口》,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页200。
〔27〕赵晓薇,《论西藏之自由选择》,载《中国大陆知识分子论西藏》,台湾时报文化
出版公司,1996年,页146-147。
〔28〕人民日报,《祖国给西藏插上腾飞的翅膀》,载《西藏四十年》,西藏新闻工作者
协会,1992年,页208。
〔29〕《内地人在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页81。
〔30〕杨一真,《进军西藏纪实》,载《西藏文史资料选集·纪念西藏和平解放三十周年
专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1年,页145-146。
〔31〕金辉,《墨脱的诱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2年,页151。
〔32〕昊夫等,《无人区的人们》,载《雪域之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383
。
〔33〕昊夫等,《无人区的人们》,载《雪域之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380
。
〔34〕余平,《珠峰作证》,载《西藏四十年》,西藏新闻工作者协会,1992年,页222
。
〔35〕金辉,《墨脱的诱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2年,页182。
〔36〕贺觉非,《西康纪事诗本事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66。
〔37〕《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三十周年文献集·第一卷》,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38〕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徵集委员会编,《西藏革命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
1年,页91。
〔39〕《达赖喇嘛的五点和平计画》,见《西藏生与死──雪域的民族主义》附录,时报
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页325。
〔40〕达瓦才仁在“汉蒙藏对话──民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见电子版《北京之春》
54期。
〔41〕多田等观,《入藏纪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页100。
〔42〕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页62-70。
〔43〕乐于泓《进藏日记摘抄》,载《西藏文史资料·第九辑》
〔44〕以上数字和引文皆摘自供职于中国军队的作家金辉在西藏对中印边境的采访记《墨
脱的诱惑》
〔45〕《世界日报》1994年2月9日
〔46〕《像朋友那样真诚相待──达赖喇嘛访谈录》,《北京之春》电子版35期。
〔47〕赵晓薇,《论西藏之自由选择》,载《中国大陆知识分子论西藏》,台湾时报文化
出版公司,1996年,页157。
〔48〕萧蒂岩,《达赖喇嘛论》,载《西藏社科论文选》,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
117。
〔49〕达赖喇嘛,《流亡中的自在,达赖喇嘛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
页177。
〔50〕夏尔宗德丹,《以公道面对西藏》,《北京之春》电子版54期。
〔51〕魏京生,《给邓小平的信》,1992年10月5日。
--
***********************
举目四望,长天寥廓
弛神八极,惟我独尊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itcoco.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