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monkey (猴崽子),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民主宪政的演化(13)--制宪会议和美国宪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r  9 00:31:44 2004), 站内信件


十三、制宪会议和美国宪法 

1787年5月25日, 美国的制宪会议正式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得以进行,有赖于会议有规则
有程序并且守规则守程序;同时,也有赖于主持会议的主席,是德高望重又谦虚冷静的前
大陆军总司令乔治.华盛顿。 即使如此,来自各州的代表们,由于理念与利益不完全相同
,仍然爆发了华盛顿所预言的"可怕的争执",连他本人也偶尔禁不住用尖刻的语言批评对
手。场面十分火爆,眼看就要破裂了。这时,81岁的富兰克林出面了,他要求休会三天,
"让这一阵的激动过去,大家才能没有意气用事地、自由地、充分地对这些问题仔细考虑。
"同时,他提议请一位牧师祷告"宇宙的创造者,恳求他主持我们的会议,用他的智慧启迪
我们的心灵,把真理和公平的爱好注入我们心中,使我们的辛苦能得到完全的成功。" 


富兰克林的恳切,牧师的祈祷,触动了与会者心灵的深处,滋长了妥协的精神。这三天似
乎上帝之光真的降临了。以至在7月2日重开会议时,奇迹发生,会议空气转变,协议的基
础,后来被称为"伟大的折衷"的方案当天就提了出来,在16日终于以五比四通过了该方案
,也就是现在美国宪法的最初草案。 

经过三个月,于九月17日,三十九位代表(有13位代表离会,三位代表拒绝签字)在草案上
签了字。虽然如此,但并非表明大家都满意了;相反,恐怕没有一人认为它实现了自己的
理想。哈密尔顿在签字下注明:"没有一个人的意见比我自己离这个草案更远,但我们是继
续在混乱和争吵中犹豫呢,还是不如在草案上寄托我们善意的期望?"富兰克林则说,这宪
法中有几部分是他不赞成的,但他愿意信托别人的判断。华盛顿则总结说:"很可能我们所
提议的不会被接受,也许还必须经过另一轮可怕的争执。如果为了要讨好人民,我们提供
一个自己不赞成的方案,今后我们又如何能为我们的工作辩护?还是让我们提高我们的标
准,使智慧与和平得以实现,至于成功与否,本是上帝的意志。" 

接下来的工作更困难:即,争取有九个以上的州的批准。因为草案规定上院是以州为单位
均等组成。人口少的州很高兴,马上批准,但这只有四州,其余九州则迟迟不予批准。于
是,在草案上签字的代表,抛弃了自己个人见解,努力推动在本州获得批准。 

自认离草案理念最远的哈密尔顿,却成为最努力促成批准的人物。他是纽约州的代表,纽
约州议会多数议员反对草案,于是哈密尔顿就发动浩大的宣传,写了很多文章,收入《联
邦党人》书中,成为美国政治的经典。最后,纽约州以相差三票的微弱多数通过。 

宾州有一些议员反对草案,拒绝赴议会,使批准的会议开不成。但该地人民在签字代表的
解释下,群起到这些反对的议员家中把他们拖到会场,结果获得通过。 

弗州议会辩论最激烈,因为著名群众领袖和雄辩家亨利领导着反对派,而主张批准的领袖
居然是拒绝在草案上签字的郎道尔夫。他放弃了私见,竭力游说,结果以89比79批准。郎
道尔夫后来成为第一任联邦检查官。 

终于,美国的宪法确立了,它保障了美国两百多年的长治久安。它的制宪过程显示了政治
过程中折衷和妥协的重要性,也彰显了美国开国先贤们的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开阔的政治胸
怀,从而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


没有签名档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143.167.22.14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