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monkey (猴崽子),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民主宪政的演化(48)--国共谈判破裂与中国内战爆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r 9 00:58:28 2004), 站内信件
四十八、国共谈判破裂与中国内战爆发
上一讲已经谈到,在马歇尔将军努力斡旋下,1946年一月召开的政协达成了五项决议,似
乎和平民主宪政的中国已隐然在望了。但历史的进展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破灭了。
世纪上,国共两党尽管在美国调停下握手谈判,但内部都坚决相信,只有战场上的结果才
能解决问题,双方都在积极备战,这使美国与以自由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方势力极度失
望。
在政协之后的制宪过程中,由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理念相差很大,导致众多摩擦与纠纷。
另外因为国民党内许多人主张应采孙中山理念的「五五宪草」,因此必须透过不断的沟通
、协商,最后才将两份宪草加以调和。张君劢多次坚决抵制来自双方的压力,有时甚至不
惜退席抗争,以伸张自己的宪法理念。当政协宪草审议委员会开会时,张君劢很快便提出
一份草案供讨论。因此,有史家称「中华民国宪法」是张君劢「一人之宪法」。张君劢也
以美国的汉弥尔顿、麦迪逊自诩,而隐然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
1946年的宪法,通过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的沟通、妥协,终于在1946年年底产生。从最后
的宪法条文看,除了一些技术上的修改,包括共产党在原则与条文上的主张都基本采纳了
。因此,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参加了1946年的制宪是一个历史事实。虽然共产党和民盟最后
退出国大,没有履行最后一步的批准程序,但从它以及其它各方参与的程度看,那仍然是
一次基本符合宪政主义原则的制宪,是广泛政治参与的产物。
但是,由于当时国共双方互不信任,不能以正常心态看待对方,缺乏诚意。因此,双方最
后在如何通向多党政治的宪政体系问题上吵翻了。对于当时的分歧,共产党主张用政治解
决,而国民党则主张法律解决。中共当时大打民主牌,其代表口口声声宣称:「在中国一
党专政是行不通的,中国只应实现多党政治。」大肆抨击国民党对于言论、新闻和出版的
限制,同时对在野的民盟等党派大施统战手法,赢得了相当部分知识界人士和国际友人的
同情。(只是到了中共掌权后,民盟等党派才懂得了:「在国民党那里,自由只是多少的问
题;而在共产党那里,自由则是有无的问题。」但到那时已经太晚了。)而当时国民党由于
政权在手,也显得胸襟狭小,心态保守,不敢作出更多的让步;迷信武力,并且漠视蔑视
第三势力,以至丧失了国际国内的全力支持。当时,国民党错误估计形势,迷信美国会全
力支持。而共产党则背靠苏联。双方都有恃无恐。最后,僵持的结果就是全面内战的爆发
。
调解失败,马歇尔将军于1947年1月8日离开中国。临行前,它遗憾地声明: "和平的最大
障碍,阙为国共双方彼此完全以猜疑相对。... 在国民政府实际上亦即国民党方面,...
对于我促成真正联合政府的努力,几乎无不加以反对。... 在中共方面,则不惜任何激烈
手段以求达到其目的。... 中共手段中既有害极煽动性方面则为宣传文字,... 已经全然
不顾真相和事实经过,... 欺骗中国及世界人民。""国民大会已经通过了一部民主宪法。
...不幸共产党未能认可参与此次大会,而该会通过的宪法,则似已包括中共所要求的各个
主要事项在内。"
就这样,一场血腥的战争,使刚刚通过的一部具有合法性和民意基础的宪法,失去了在中
国大陆施行的可能。
一个重要的实施宪政的历史机会,又从中国人的身边滑过了。
--
没有签名档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143.167.22.14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