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inu (石弩),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对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建议四个共识-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28日20:37:2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寄信人: shinu.bbs@bbs.nju.edu.cn
标 题: [转寄] 对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建议四个共识-2 Greenland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BBS 信差
来 源: from bbs.nju.edu.cn (bbs.nju.edu.cn [202.119.32.102])
日 期: Mon Apr 23 17:18:28 2001
发信人: Grant_Wang@bbs.ustc.edu.cn (逆风而行),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对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建议四个共识----黄仁宇(转贴)
发信站: 中国科大BBS站 (Mon Mar 16 09:01:25 1998)
转信站: nju_bbs!clinux.ml.org!linux.ustc.edu.cn!ustcnews!ustcbbs
发 信 人:Shimin_Fang(方舟子) 信区名称:Literature[3530]
信件提要:《新语丝》一九九八年三月刊(三)
原发信站:中国科大BBS站(Sun, 15 Mar 1998 17:33:32)
【网里 坤 俊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住?
对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建议四个共识-2
·黄仁宇·
在农村社会里人与人之关系为单元。通过“尊卑”、“男女”、“长幼”的
序次,“学谊”、“乡谊”与“族谊”,等于新社会中之“权利”与“义务”。
我在军校既为十六期生,则凡十五期以上概为“老大哥”,十七期以下尽为“小
老弟”。以后我作幕僚,与司令长官朝夕过从也真奉之如父兄,他也真以子弟与
我相待。为甚么不能摆脱这些“封建”陋习?因为新社会尚未登场,我们无从参
照电影脚本,预度台辞,去适应一个凡物都能公平而互相交换,可以用数目字管
理的社会,换言之,军队固为改造社会之工具,它本身也仍系社会产物。当日国
军不仅装备供应落后,内中的人事关系也沉湎在明清社会的气氛里。
这样看来,蒋介石在历史上的行止为特殊。他固然训练出一批黄埔师生,但
是也接收大批过去军阀部队,他的兵员又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农村,于是他以
各色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又机智地利用外援,苦斗八年,终将日本拖垮。我们只
能惊叹于他的胸襟气魄,指斥他的手段在某方面道德与不道德,就误解了历史赋
予他的课题。上两段已经提及,整个社会须要再造,道德标准才能修正,要是在
这再造期间,他领导人蒋介石的行止全部符合某种角度的道德标准,那他所处的
社会也用不着改造了。
我所写有关蒋介石的文字曾被指摘“以历史之长,掩人身之短”。其实凡人
指斥蒋之情事我书内无一不提。只是我不相信他利用历史之矛盾自利,相反,他
主要贡献,乃是以自己之人身抵挡历史的缺陷。他的高层组织缺乏社会机构支持
,他就以自己人身填塞过去。有如在重庆时,中央大学教职员产生内部纠纷可以
影响到陪都的安宁,他就自兼校长。学校里公费生抗议,伙食不好,他又以校长
的身份到食堂里与师生进餐一次。四川省主席王缵绪与川康绥靖副主任潘文华冲
的身份到食堂里与师生进餐一次。四川省主席王缵绪与川康绥靖副主任潘文华冲
突,他将各人外调又自兼主席,同时他又自兼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家银行
联合办事处主席。这最后一段兼差更表现当日困境,内地无调节金融的机构如股
票市场和公债市场。军费开支与税收不能平衡,当中无缓冲地带,四行在战前沿
岸一带,各有专业也能尽到分工合作的功效。一至内地,不仅业务重叠,也与他
们原来的性格冲突,他统帅尚须在财政部长之下钻入干预到各行的日常经理业务
,他的琐屑常为外人讪笑。但是后面更重要的背景则始终未为人道出,中国以十
八世纪的架构贸然接受二十世纪的挑战,宜其组织发生罅隙。
蒋介石为历史人物,已无赖于我们之“褒贬”。可因为他是中国近代史里一
个重要的环节,对他错解,也可能误解历史,甚至也可能全部忽略他所领导的群
众之实情,以至对我们自己今日在历史上的立场发生惶惑。这样接近我前说的“
危机”。
今年五月白先勇先生来访。席间他提及他令尊白崇禧将军事迹,白先后任蒋
之副参谋总长及国防部长。蒋倚之为战略策划,但又不能对他完全推心置腹,因
为白不能完全脱离李宗仁,也对桂系将领如廖磊、李品仙等有私交。所以白在台
北逝世时,蒋犹如汉高祖之悼韩信,“亦悲亦喜”。
我钦佩他说及此事时的慷慨坦白。他的见证也反映我所说蒋利用各种因素设
法创建新时代体制的矛盾。
蒋介石一九四九年内战失败而来台湾,又以一九五零年“复总统职”而为草
山之主人。很少人想及,他自黄埔建军至一九四九年共二十五年,以后在台湾又
是二十五年。台湾之一部份以下还要提及。不过他对中国最大贡献,仍是在大陆
创造的高层机构。这种成就不因内战失败而泯灭,假使没有他那一段奋斗,中国
仍是军阀割据,外强干涉,毛泽东及中共即不能躐进地完成土地革命。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又两次交兵,如果我们完全接受当事人的论点,则蒋在一
九二七年的“清党”可算背叛革命,共产党在一九四零年间自食全面抗战的诺言
,也是背义失信。这样的争执,可以永无止期,后世读史的人,也还是莫衷一是
,在这里我们固然也可以采取中立的立场解说,既然双方都有不是,也各受冤损
,何不彼此捐弃宿怨,只算两相对销,一切重来,然则这样的解释消极肤浅,也
不离“统战”情调,况且历史家的任务,究与和事佬的立场不同。
从大历史角度看来,当日两党所主持的群众运动,同有迫于事实的需要,技
术上却无从合作,为了救亡图存,蒋介石所领导下的国民党正在补 罅陋地创立
新国家门面企图获及友邦支助。他的成员兼容并包,旧时军阀与政客投降靠拢,
也就来者不拒。即暂时引用旧社会作风,亦无所不可,实际也别无他法。中共及
毛泽东则望实质上改造中国。他们的改基层有等于在室内更换地毯。于是一在城
市,一入乡村。一方面编成德式装备的步兵师,在证券市场和借贷投资的条件尚
未具备的情形下,先设银行联合办事处。一方面则宁可在青黄不接的期间整个地
摈弃都市文化,也有志清算各处家祠及大人物的神道碑。这样的趋势至文化大革
命的阶段为尤烈。
彼此之各走极端,看来并未经事前策划,只是通过行动逐渐步骤加紧。武装
冲突一开,对立情势更无可挽回。中共于此脱离了他的国际立场,很多海外留学
的党员也收敛了他们优秀份子的姿态,整个组织实际成为了一个农民党,专以土
地改革为唯一要务。这样的转向不仅影响了国共关系,而中共内部尚要经过几次
三番的整肃。
中国的土地问题异常复杂。也可以分作“远景问题”和“近景问题”两方解
释。远景上问题的重心不在土地集中,而在政府为了征兵纳税,亘世纪贯穿朝代
地培植小自耕农,防止兼并。土地分割愈小,无从存积资本。人民一般生活程度
不能增高,只有使人口增殖。乡民也无力聘用律师,供应法官。清官断案则只注
重息事宁人,不顾各人内在的公平,如此又阻碍新型司法制度之展开,间接亦遏
制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近程的困窘由以上情形恶化而成,因为多年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真实情形还
至少为外间获知。但是在内战前夕,据山东隔胶州湾与青岛相对的一个村庄(在
中国犹为较富庶的区域)之报导,即当日土地占有的零乱方式,使耕地无从合理
地使用,已不能供应当地人民生计,致无业游民为盗为匪。作者预言如重新规划
即保持私有制亦难避免流血惨剧。另一个美国作者在山西潞城一个村庄(比较干
亢,但仍不是最穷僻的区域)的观察。农民放债收租已及于远亲近邻,往往使地
主与佃农同处困境。所谓剥削的方式,尚不止于租佃关系。往往有雇人做工所付
工资不能维持生计情摹。因为如此,一遇天灾可能一家数口相继填 诠帝帧 即在
最富裕的广东,领有三十亩以上的耕地可称地主,二十亩以上即算富农。这种穷
困情形己非外援所能救济,只能由内部解决。即当日中共之土改人员非亲临现地
尚不知问题之严重。
内战更增加土改之需要,人民解放军张正隆中校书《雪白血红》,记东北地
区情事。作者访问参加内战之老人,都说抗战胜利后光复地区人民仍视国军为“
正牌”,初对“杂牌”之共军并末热心支持。后者之动员,得力于土改。一经以
此号召则兵员粮秣与后动诸问题亦从此解决。
中共进行土改的方式,先任平地无业游民进入村庄,以报仇雪恨发难,鼓动
村民造反。但是村庄一经其掌握所有粗暴行动立时终止;为凶作歹的流氓也被整
肃。第二轮进入村内主持改革者多为志愿服务之青年学生。他们长久与村民开会
讨论,以便寓行动于教育。土地也经过三数次的分配及更正,以期公平合理,并
顾及每家农户内劳动力情形,兼及特殊人户的需要。原则上尚且考虑同一地区之
一致。在土改过程中村庄组织同时经过一段改造。最初由贫农团为核心组织农民
协会;次以农协为核心组织村民大会,所以全部结构由最低层向上。本地中共党
员也经过以上三种机构复核,凡村民不表同意不得“过关”,亦仍送特别班改造
。今日中共党员近六千万,代表中国人口剖面,内中亦仍有百分之十之不识字党
员,其原始组织仍照追溯于当日全部农民以黑豆及白豆投入碗中表决所产生,除
最近两三年内开始村镇选举,有非党员当选为地方负责人外,中共专政及于基层
至今已四十余年。
当日土改结果,一般在华北地带平均每人可分耕地五至六亩(相当于一英亩
当日土改结果,一般在华北地带平均每人可分耕地五至六亩(相当于一英亩
而弱,华南水田地带每人不过一亩。至此均分田地仍不能永久解决问题。所以分
田既毕,立即执行合作生产,次即归并于集归制度,实行土地国有,人民公社及
生产大队因此登场。并合耕地,重开阡陌,筑建水库,修改地形也迅速完成。
据专家估计土地改革过程中,中国牺牲了三百万至五百万人命,而且分田既
毕,立即 亩归公,今日又再承包到户,授权私人经营,凡此举措,难逃道义上
之谴责。然则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忽视全部改革之成果。今日中国人口逾十一亿
,即在最基本条件下衣食无缺已至为不易。尚能继续增进,应当视作历史上之突
破。毛泽东之背信失义,其党史研究室一九八七年所编之《中共党史大事年表》
亦对之有所指摘,但是我们又无法忽视他在中国长期革命中之贡献。并且在革命
过程中,他一个妻子、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为之牺牲,又有一个儿子死在韩国,
另一个妻子得不治之症,最后一个妻子在他身后自杀,所以他一家所付出之代价
,亦非不惨烈。况且我们教学历史的人,责无旁贷,一件大事既已发生又不可逆
转,则我们个人憎爱不论,只有鼓励后人珍视当中积极性格。
台湾之农民始终未如大陆之困窘。日治时代又鼓励以稻米蔗糖樟脑等向外输
出,蒋介石来台后即由陈诚主持一九五三年之“耕者有其田法案”,使地主各以
土地一部价让与佃农,实与强迫交接无甚出入,亦仿效麦克亚瑟在日本所执行政
策,既经付出如此之代价即免除了有似大陆方面之浩劫。以后再配合美援,终使
台湾之现代化,较大陆占先。此项改革当然得有本地领导人物参加,包括现今若
干反对党内知名人士。
今日两岸同样重商,一方面固然旨在增进人民生活,使工资逐渐接近国际标
准,一方面也藉此充实新社会之内容,自此不断继续立法,使新体制逐渐接近可
以在数目字上管理之境界。当中不免牵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争执
,当在下节申论之。
(未完待续)
(寄自美国)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 转寄:.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bbs.nju.edu.cn.[FROM: 202.118.224.2]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4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4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