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二章 生物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27日06:38:4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生物圈”一词是德日进所创造的。这个新词是科学知识和物质力量发展已进
入一个崭新阶段的产物。生物圈是指包裹着我们这个行星地球(事实上的确是个球
体)表面的这层陆地、水和空气。它是目前人类和所有生物唯一的栖身之地,也是
我们所能预见的唯一的栖身之地。

    生物圈的规模极为有限,因此它所包含的资源也很有限,而所有物种都依赖于
这些资源维持它们的生存。一些资源是可以更新的。另一些则是不可再生的。对任
何物种而言,如果过份使用可更新资源,或是耗尽了不可再生的资源,都会导致自
身的灭绝。许多已经灭绝的物种在地质记录上留下了它们的痕迹。与迄今仍然存诸
于世的物种相比,它们的数量多得惊人。

    生物圈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体积相对来说很小,它所提供的资源也很稀少。
通俗地说,生物圈是很薄的。它的上限也就是飞机所能飞行的最高高度,下限就是
工程技术人员在坚硬的地表之下所能挖掘到的深度。在这个范围内,生物圈的厚度
与地球半径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就象是蒙在地球表面上的一层纤细的皮肤。太
阳的行星依各自的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旋转”,地球远不是其中最大的行星,也
远不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而且,我们这个太阳只是构成我们这个星系的无数太
阳中的一个,我们这个星系也只是众多星系中的一个,而这样的星系到底有多少(
随着望远镜视觉范围的扩大,我们知道的星系的数量越来越多)尚未可知。因此,
与人们已经了解到的宇宙规模相比,生物圈的规模简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生物圈的年龄不象它所包裹着的行星那样古老。它是在地壳冷却下来,原有的
一部分气体变成液体和固体之后很久才形成的,我们可以把它称做地球的晕圈或锈
迹。基本上可以肯定,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生物圈,或许太阳系中从末存在过,也
将永远不会出现任何其他的生物圈。当然,太阳系与我们的生物圈一样,只是我们
所了解到的这个宇宙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也许除我们这个太阳以外,无数其他的
太阳也有自己的行星,这些行星中,可能也有一些象我们这个行星一样,其围绕太
阳旋转的距离,正适于在其表面生出一层生物圈。即使可能存在这样一些生物圈,
也不能肯定它们会象我们的生物圈一样确实有生物存在。在一个有可能存在生命的
地方,这种可能性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成为现实。

    人们已经发现了有机物的物质构造,但正如人们已经看到的那样,生命、意识
和意志的物质载体与生命、意识和意志本身并不是一回事。我们不知道生命、意识
和意志是怎样在地球表面出现的,以及它们出现的原因,但我们现在已知,由于有
机物和无机物的相互作用,生物圈的物质构成重新分配了空间,并重新实行了化学
组合。我们知道,“原生”生物体起源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过滤,这种
过滤使源源不断地来自太阳和外界其他来源辐射生物圈的射线,以一种不仅能为“
较高级”的生命形式接受并且适于这种生命形式的强度进入生物圈(所谓“较高级
”一词,即指接近于人类生命的形式,这是一种相对和主观的用法)。

    我们也知道,我们这个生物圈中的物质在特定时刻内是有生命的,而在另一特
定时刻又是无生命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质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相互交换或“再
循环”。在特定时刻有生命的物质中,有些是植物,有些是动物,在动物中,有些
种属是非人类的,有些是人类。生物圈通过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护而获得的力量
平衡实现存在与生存。生物圈的各种成分是互相依赖的,人类也和生物圈中所有的
成分一样,依赖于他与生物圈其他部分的关系。在思想上,一个人可以把自己与其
他人相区别,与生物圈的其他部分相区别,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其他部分相区别。
但是人性,包括人的意识和良心,正如人的肉体一样,也是存在于生物圈中的。我
们从未见过任何单个的人或者人类可以超越他在生物圈中的生命而存在。如果生物
圈不再能够作为生命的栖身之地,人类就将遭到种属灭绝的命运,所有其他生命形
式,也都将遭受这种命运。

    此外,即使在我们的星球之外,在宇宙的某个地方还能找到其他生物圈的话,
距离我们行星最近的可能也会有几亿光年之遥。在我们这一代,已经有人登上月球
表面,并在上面短暂停留之后,生气勃勃地重返地球。这是科学技术的丰功伟绩。
鉴于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远不如象驾驭非人的大自然那样成功,它更显示了人
类在社会性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预测未来并选择我们在地球上的政策,这
一成就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教益。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比其他星球近得多。但让几个人在月球上登陆几
个小时却需要成千上万的人精确协调和热情合作。它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物质资源,
并要人们付出巨大的勇气和能力,而后者正是人类最杰出最珍贵的资产。即使人们
能够证明月球上的资源就象美洲大陆一样丰富,开发这些资源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
的。地球人向月球进行永久殖民是不现实的。人体所具有的物理结构使人能够承受
地球质量的引力和地球表面空气的压力。人需要有机的食物,必须以动植物为食。
欧洲人在公元10世纪从斯堪的纳维亚、15世纪从西班牙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时,人
类生活的所有这些特点和必需品在美洲都是齐备的。在那里,他们还遇到了其他的
人类,他们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已经到达美洲,并且在那里安家落户。这证明,地球
上的这些陆地是适于人们安身的地方。

    月球则不适于任何形式的生命居住。也许可以成为人类资源来源的这个月球是
个无机物体,甚至从未存在过任何有机物质。为了开发利用月球物质,人们必须在
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在月球上安营扎寨,辛勤劳动,将这种物质从月球运回地球。
这可不象把烟草从美洲运到欧洲,把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移植到欧洲和亚洲那么经
济合算。这些作物都是先于欧洲人从大陆另一端到达美洲的人在当地培植起来的。


    尽管月球和比月球更远的其他行星都不适于我们生物圈的居民居住,但可以想
象,其他星系的某个太阳系中可能会有一个适于我们居住的行星。但即使我们能够
找到这样一个可以居住的星球,从我们这个生物圈驶向这个星球也是不可能的。假
设我们能够发明在宇宙中航行的办法,在太空行驶的过程中不至被吸入那无数个太
阳的熊熊燃烧的熔炉之中,这一航行可能也会需要100年。因此,我们应该设计这
样一种飞船,使乘客可以在船舱内生儿育女,这些孩子又能在船舱内长大成人并且
养育他们的子子孙孙,直到这个飞船着陆并把第三代或第四代子孙送上这个星球为
止。而且,即使到达并且登上这个星球的这一代人能够在这个假想的生物圈中找到
可以呼吸的空气,可以饮用的水、可吃的食物、可以承受的气压和引力,他们用以
从一个生物圈飞往另一个生物圈的这个飞船(一个现代的诺亚方舟),也必须配备
足够的空气、食物和水,以便于孙后代能够在船舱中生活一个世纪。看来这个童话
般的航行是永远也不会实现的。

    因此,我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表明,生活在地球表面这一生物圈中的居民,将
会永远居住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就是在这个星球上出现的。因此,
就算宇宙中存在着适于我们居住的其他生物圈,人们也不可能进入这些生物圈并向
那里移民。没有人会去考虑这类事情。这样的幻想不过是个乌托邦。

    如果我们确实认识到,迄今一直是我们唯一栖身之地的生物圈,也将永远是我
们唯一的栖身之地,这种认识就会告诫我们,把我们的思想和努力集中在这个生物
圈上,考察它的历史,预测它的未来,尽一切努力保证这唯一的生物圈永远作为人
类的栖身之处,直到人类所不能控制的宇宙力量使它变成一个不能栖身的地方。

    现在,人类物质力量的增长,已足以使生物圈变成一个难以栖身的地方。如果
人类仍不一致采取有力行动,紧急制止贪婪短视的行为对生物圈造成的污染和掠夺
,就会在不远的将来造成这种自杀性的后果。另一方面,人类的物质力量又不能保
证,只要我们不去摧毁生物圈,生物圈就永远能够作为人类的栖身场所。这是因为
,生物圈虽然是有限的,却不能自给自足。大地母亲不是通过单性生殖产生生命的
。她是通过一位父亲获得生殖能力的。这位父亲就是太阳,它就是埃及法老阿肯那
顿的阿吞神,即“太阳的光盘’,也就是从奥勒利安到君士坦丁大帝的伊利里亚罗
马皇帝们的“不可征服的太阳”。

    生物圈中所蕴藏的物质能量是生命的物质源泉,也是无机自然界迄今为止一直
向人类提供可资利用的物质力量的源泉。它不是在生物圈内部产生的。这种永久的
物质能量,来自太阳以及其他宇宙源泉的辐射。在接受这种来自外界的充满生机的
射线时,生物圈只扮演选择者的角色。我们已经谈到,生物圈要对这些射线进行一
番过滤。它接受那些能够养育生命的射线,排斥导致死亡的射线。只有在这种过滤
没有失灵,射线来源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来自外界的射线才是有利于我们
的生物圈的,而我们的太阳和宇宙中的其他太阳一样,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可以想象,在将来的某一时候,宇宙中太阳或其他星球的种种变化将会改变投向我
们生物圈射线的作用,致使生物圈变得无法存身。一旦生物圈面临这种灾难,人类
的物质力量也许还未能强大得足以抗拒这种宇宙力量作用的致命变化。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构成生物圈的诸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实质。生物圈具有
三种成分:第一种是不具备有机物质结构因而从未获得生命的物质;第二种是活着
的有机体;第三种是曾经是有生命的有机体,目前仍保留着一些有机性和有机能力
的无生命的物质。我们知道,生物圈的年龄比它所覆盖的地球年轻;我们也知道,
在生物圈中,生命和意识出现的时间并不象与它们相关的那些物质那么早。目前构
成生物圈的那层物质曾经一度全都是没有生命和没有意识的,地球上的多数物质现
在仍是这样。我们不知道生物圈内的一些物质最终是怎样变成有生命的物质的,以
及这种变化的原因,也不知道这些有生命的物质怎样及为何会在以后的阶段中获得
意识。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提问,生命和意识是怎样被赋予形体的?为什么会被
赋予形体?但这种问题同样是困惑着我们的未解之谜。

    生物圈中丧失了有机成分构成的物质多得惊人,它们向人类提供了维持生命所
需要的一些最重要的资源。众所周知,珊瑚礁和珊瑚岛是由无数的微生物建造的,
众多的珊瑚积少成多,造就了这种坚固耐久的岩礁。在极其漫长的过程中,它们明
显地扩大了生物圈中的陆地面积,扩大了非水栖类生物的生长范围。这些体积微小
、数量众多、不屈不挠的生物建造起来的岛屿,总面积比火山活动的强大力量所造
成的陆地还要大。火山活动同珊瑚你追我赶,争相在水下堆积起坚固的物质,直至
形成一个个岛屿浮出海面。

    人们也都知道,煤是树木遗骸的产物,而这些树木曾一度茂盛生长。肥沃的土
壤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蚯蚓爬过和各种细菌的堆积而获得肥力的,它们提高了土壤
向植物提供养份的能力。但如果一个地质学家告诉一个门外汉,在这个生物圈中,
在那高低不平的地平线上映入眼帘的石灰石山脉,是由一些水生动物的甲壳或骨骼
在早已消失的海床上长年沉积而造成的,地平线上沉积的这些曾经是有机体的物质
是在近期内(就地质学的时间尺度而言)由于地壳的收缩而扭曲变形,变成现在这
样纵横褶皱、蜿蜒起伏的形状,这个门外汉还是会大吃一惊的。如果这个门外汉得
知,大量沉积于地下的石油过去或许也是有机的物质,也就是说,它可能更近似于
煤而不象铁矿或花岗石,他更会大惊不已,而铁矿和花岗石这些物质的分子构成从
来没有经历过有机的阶段。

    生物圈中丧失了有机成分构成的物质的惊人数量,使人们注意到生命史中一些
令人困惑的方面。(生命史被不恰当地称做“进化”,这个字眼并不含有名副其实
的变化之意,而仅指一些事物的“潜移默化”)。生命分化为许多不同的属和种,
每一物种都体现为众多的个体。物种和个体的多样性是生命由相对简单弱小的生物
体到相对复杂强大的生物体进步的条件,但通过分化和变异获得的这种进步,却是
以竞争和冲突为代价的。每一物种,每一物种的每一个体,都为占有生物圈的各种
要素而与其他物种或个体展开竞争。对某一物种及其个体来说,某些有生命的或无
生命的要素是它们维持生命的有效手段,因而也是它们所需要的资源。在有些情况
下,竞争是间接的,某一物种或某一物种的某一个体,不是通过捕食或消灭对手,
而是通过最大份额地为自己赢得某种资源而消灭对方,这种资源对竞争双方都是维
持生命的必需品。当某种动物的个体之间为食物、水或配偶而相互竞争时,据说输
者要向赢者求饶,输者投降才能得到宽恕。据说人类是唯一战斗到底的动物,不但
杀掉对手,而且屠杀“敌方”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正当我在伦敦写下这段文字的
时候,人们正在越南犯下这种人类所独有的暴行。在过去的5000年里,人们还以杰
出的艺术作品庆祝这种暴行。例如在那尔迈的调色板上;在安纳吐姆的浅浮雕上;
在纳里姆辛纪功碑和他的亚述模仿者的纪念碑上;在荷马史诗中和图拉真圆柱上。
实际上,这些艺术作品在无意中也诅咒了这种暴行。

    所以,生命进步的最好形式是寄生,最坏形式是掠夺。动物王国寄生于植物王
国;如果没有植物向动物提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空气和食物,动物(至少非水生动
物)就无法存在。有些动物是靠捕食他种动物为生,当人类从他过去栖身的树上走
下地面,并冒险在地上四处游荡,看看他的运气是捕杀别的动物还是被别的动物捕
杀,他也就加入了这个食肉动物的行列。生命进步的牺牲品,就是那些遭到灭绝的
物种,以及生存下来的物种中那些总是遭到杀害的个体。人类驯化了一些动物,在
它们活着的时候掠夺它们的产品——奶或蜂蜜,或者残忍地杀死它们,将它们的肉
当作食物,并将它们的筋骨皮毛当做制造工具和衣服的原料。

    人类之间也互相捕食。食人习俗和使用奴隶曾存在于高度成熟的社会。这两种
残忍的习俗在前哥伦布时期的中美洲都曾存在,奴隶制度曾盛行于希腊-罗马社会
,伊斯兰社会和近代西方社会。人们把奴隶当作驯养的动物,在上两个世纪的废奴
运动中,人们含蓄地承认了这种把人当作牲畜的恶行。而且,在法律上解放奴隶并
不能使他们真正获得自由,因为法律上的自由人也会受到奴隶般的剥削。一个公元
4世纪的名义上是自由人的罗马隶农,或同时期的一个罗马什长,实际上并不比公
元1世纪罗马的一个牧羊奴隶、管理庄园的奴隶、宫庭仆役,或是一个伊斯兰国家
的马木路克有更多的自由。在阿拉伯语中,马木路克意为“降为一份财产”,但对
一个马木路克来说,在法律上成为奴隶,是成为一个领主或成为一群在法律上是自
由人的农民的主人的途径。美国黑人于1862年获得了法律上的解放,但他们在经过
一个多世纪以后,现在仍有充足的理由感到,同是本国公民的白人多数仍然拒绝承
认他们享有充分的人权。

    人类最难以消除的恶行是在宗教仪式上杀人祭祀。如果杀人的动机是个人的贪
婪或仇恨,杀人行为会受到普遍谴责。将杀人作为惩罚杀人的办法也越来越不受赞
同。在一些现代国家,家族仇杀和官方死刑都已被废除。如果以人为祭的神祗是一
种维持人类生命的自然资源(如雨水、谷物或牲畜)的化身,杀人祭祀已受到禁止
。那么,自从人类获得了对非人类的自然界的优势以后,人们最忠诚、最狂热、最
死心塌地地加以崇拜的神祗,则是人类有组织的集体力量的化身,正是通过这种力
量,人类取得了对自然界的胜利。

    在过去的5000年中,主权国家是人类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但这个国家女神却
需要并接受人类大屠杀的祭献。主权国家相互进行战争,它们在战争中要求本国最
优秀的男性青年国民,冒着被别人杀死的危险,去杀死“敌国”的国民。自古以来
,除了极少数人,例如兄弟会成员以外,所有的人类全都把在战争中杀人或被人杀
死不但看作是合法的,而且看作是值得称赞的光荣行为。在战争中杀人,以及在死
刑判决中杀人,都被看做“不是谋杀”而荒谬地受到宽恕。

    生物圈中生命的进步是否值得以这样的痛苦为代价呢?人是否比一棵树更有价
值?一棵树是否比一个阿米巴虫更有价值?只有当我们把力量的词义引入上升的概
念,生命的进步才导致一系列物种的进步。人类是迄今最强大的物种,但也只有人
类是罪恶的。因为只有人类能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能作出审慎的选择,所以也
只有人类才有作恶的能力。诗人威廉·布莱克想到传统说法中有生命的创造物是由
一个与人类形状相同的造物之神创造的,因此他为创造出老虎而感到惊讶。但老虎
与人和假想中的造物之神不同,它是无辜的。老虎在杀死并吃掉它的牺牲品来填饱
胃口时,它不会感到良心上的痛苦。另一方面,如果上帝创造了老虎,让它捕食羔
羊,创造了人来杀死老虎,创造了细菌和病毒,通过消灭全部人类来保持它们的物
种,这就是一种毫无目的、毫无必要和极其邪恶的行为了。

    所以,初看起来,生命的进步是罪恶的。即使我们不认为这是上帝精心创造的
,它在客观上也是罪恶的。如果这是上帝精心安排的,他一定比任何人类都更为邪
恶。然而,对生命进步的后果作出这样的初步判断,证明了在生物圈中除去罪恶以
外还有一种谴责和厌恶罪恶行为的良心。

    良心属于人类。人类良心对罪恶的反抗证明,人类也能够是善良的。我们从经
验中知道,人类能够,有时也确实做到了为了别人而慷慨无私地牺牲自己。我们也
知道,自我牺牲不是人类唯一的美德。自我牺牲的典型动机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并
非只有人类的母亲才因这一缘故牺牲自己。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具有自我牺牲的
母爱。

    而且,所有通过自身的繁殖维持生存的物种,都在本物种内得到一种两性个体
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直接对个体本身有益,而是为本物种进行的服务。总的
来看,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并不只是采取竞争和冲突的形式。一方面,植物
王国和动物王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被剥削的主人和掠夺性的寄生者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两个王国为了共同的利益,即保持生物圈对动植物同样适于栖身而象伙
伴一样行动。这种相互合作的作用,保证了氧和二氧化碳以一种有节奏的运动进行
分配和循环,从而使生命得以延续。

    所以,生物圈中生命的进步,显现出两种对立和相反的倾向。当人们对生物圈
迄今为止的历史进行考察时,会发现它同时带来了是与非、善与恶。当然,这些只
是人类才有的概念。只有有意识的生物才能区分是非,才能在行善与作恶之间进行
选择。这些概念对人类以外的生物是不存在的,它们的善恶只能由人类来判断。

    这是否意味着,道德的标准只是由人类的命令任意强加的,这种命令是否与生
命的事实毫不相干,因而只是一种空想?如果人类只是一个旁观者和监察者,处身
局外对生物圈进行观察和评判,那就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不错,人既是旁观者
,又是监察者。人类具有意识能力,从而也具有进行道德选择和作出道德判断的能
力和要求,因此他必然扮演这样的角色。但人类也是生命之树的一个分枝。我们都
是生命进步的产物,这就是说,人类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判断是生物圈所固有的,因
此也是全部客观实在所固有的,生物圈就是这种客观实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生
命与意识、善与恶,与生物圈中那些同它们神秘相关

的物质一样地实在。如果我们推测,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基本成分,我们就没有理由
假设,客观实在中的这些非物质现象不是同样基本的成分。

    然而,在生物圈中生命的进步过程中,意识是在人类出现以后较晚的时候才产
生的。直到现代,人们才突然认识到,人类的出现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在生
物圈内的栖身带来了威胁。竞争和冲突是生命进步的一个方面,它已经导致了众多
物种的灭绝,也使一切物种的无数个体遭受到过早的、暴力的和痛苦的死亡的打击
。人类在杀死与之竞争的掠夺性的物种和消灭了多种植物之外,也使自己蒙受了牺
牲。甚至鲨鱼、细菌和病毒也不再是人类的对手。但似乎直到现在,某些物种和物
种内某些个体的消灭才给生命本身的生存造成了威胁。迄今为止,一些物种的灭绝
给其他物种的繁衍提供了机会。

    在所有物种中,人类最成功地掌握了生物圈中其他有生命或无生命的要素。在
人类意识的黎明斯,人类发现自己受到自然界的支配,他决心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
主人,在达到这一目的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在过去的10000年内,在力所能及的范
围内,他向自然选择发出挑战,用人类的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为了自己的需要,
他驯化了一些动植物,对它们进行培育,并对他所厌恶的某些物种加以消灭。他轻
蔑地给这些不受欢迎的物种加上“杂草”和“害虫”的标签,然后宣称他要尽最大
努力消灭它们。在成功地以人类选择代替自然选择的同时,人类也减少了幸存物种
的数量。

    然而,在人类历程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迄今为止最长的阶段,人类对生物圈
的影响,远不如其他一些物种那样显著。吉萨和特奥蒂瓦坎的金字塔、乔卢拉和堺
的人造山脉,使后世的庙宇、教堂和“摩天大楼”相形见绌,但人类最伟大的纪念
碑与微生物建造珊瑚岛的工作相比却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到大约5000年前文明的黎
明时期,人举已经意识到他从生物圈中获取的杰出力量;在纪元以前,他已发现生
物圈是覆盖在一个球状星体表面的有限的包裹层;公元15世纪以来,欧洲人就不断
占据生物圈陆地表面那些人烟稀少的地区,并向这些地区进行移民。但直到我们这
一代,人类在实际行动中还把生物圈中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例如矿产资源,看作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把海洋和天空看作是不会受到污染的。

    事实上,直到最近,以人类的消耗能力或污染能力来衡量,公物圈的这些要素
还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在我童年的时候(我生于1889年),在我生长的伦敦,在曼
彻斯特、圣路易斯和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和工业用煤所产生的烟雾已经遮天蔽日
,并一连数日弥漫于人们的胸肺之中。但如果有人认为,有朝一日人类将会使环绕
生物圈的整个大气层遭到污染,人们还是会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的,人们把对纯净
的大气层造成的威胁,看作是偶然出现的局部现象。至于人类活动将会污染海洋的
可能性,不过被看作是一种无稽之谈。

    事实上,直到20世纪后半期,人们一直没有充分估计到现代人类对生物圈影响
力的增长。这种增长是由两个新的开端造成的。其一是精心追求系统的科学研究并
将之应用于技术的进步;其二是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对生物圈无生命因素中现存的
或潜在的能量加以利用,例如.将不断流向海洋的水从海平面汲取到大气层中所产
生的水能。过去,人们不过把水力用在碾米之类的事情上。自从200年前英国爆发
工业革命以来,这种由地心引力所产生的水力,已被用来驱动机器,生产各种各样
的物质产品。水的力量还被进一步提高,转换为蒸气的力量和电力。发电可以利用
自然瀑布或人工瀑布的自然力。但不经过燃料的燃烧加热,水不能转变为蒸气。燃
烧加热不仅被用来把水力转换为蒸气或电力,还可以用来代替水力,甚至代替最强
大的水力。还有,木柴是来源于树木、可以得到补充的燃料,它已被煤、石油甚至
铀这类不可再生的燃料所代替。

    铀是近期才得到开发的燃料,它能够释放原子能。但为了探索对这种强大力量
的操纵,人类自1945年以来就开始了一种探险。这种探险的结果,对神话中半神半
人的法厄同来说是致命的,人类夺去了他神圣的太阳父亲的战车。为太阳神赫利俄
斯驾驶战车的战马发现缰绳已落在一个弱小的凡人手中,它们就开始不服驾驭,冲
出轨道。如果没有宙斯力挽狂澜,降雷击死那个取代太阳的傲慢的凡人,生物圈就
将被烧为灰烬。法厄同的神话就是人类由于摆弄原子能而身处险境的比喻。人们还
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够泰然使用这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它的力量是空前巨大的,但其
放射性废料的有害性也同样巨大。人类已经介入了生物圈——即生命的大地母亲—
—接受太阳射线的过程。这是带来生命的射线,而不是致人死地的。人类科学技术
的这一惊人业绩,与工业革命时期那些规模较小的成就带来的影响正在对生物圈构
成威胁,使它变得不再适于栖身。

    因此,我们现在正处于生物圈的历史,以及生物圈的创造物与居民之一——人
类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人类征服了生命的母亲,并从太阳父亲手中夺走了太阳
的可怕力量,他是大地母亲的第一个这样的孩子。自从生物圈中出现生命以来,人
类现在第一次使这种力量不加束缚、不加调和、不加遮蔽地散布于生物圈中。如今
我们还不知道,人类是否愿意,是否能够使自己和其他生物伙伴免遭法厄同的命运


    人类是生物圈中的第一个有能力摧毁生物圈的物种。摧毁生物圈,也就消灭了
他自己。人类是身心合一的有机体,与其他生命形式一样,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法
则的支配。人与其他生物伙伴一样,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如果生物圈被搞得不再
适于栖身,人与其他一切物种都将遭到灭绝。

     生物圈之所以能够栖泊生命。是因为它的诸种要素互为补充,具有一种自我
调节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生物圈的任何成分——有机体、失去有机物构成的
物质和无机体——都未曾获得力量,打破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微妙平衡。正是这种
平衡使生物圈成了生命的收养所。在人类出现以前,那些不是太软弱,就是太富于
侵略性,无法与生物圈的节奏相协调的物种,在它们的软弱性或侵略性远未足以打
乱这种节奏的时候,就被这种节奏的作用消灭了。一切物种的生命都依赖于这种节
奏。人类出现以前,生物圈的力量远远大于栖身其中的任何物种。

    人类是生物圈中比生物圈力量更大的第一个居民。人类获得了意识,这使他能
够作出选择,制定计划,采取行动,阻止自然界象消灭其他威胁和损害着生物圈的
物种那样消灭人类。人类能够成功地生存到他想摧毁并确实摧毁了生物圈的时候,
但如果他选择了这种做法,他也将难逃惩罚。如果人类摧毁了生物圈,他也将和其
他身心合一的生命一样,在生命的大地母亲面前使自己遭到灭顶之灾。

    因此,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对大地母亲与人类的相互遭遇进行一番历史的
回顾。人类是大地母亲的最强有力和最不可思议的孩子。其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
在生物圈的所有居民中.只有人类同时又是另一个领域——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
领域的居民。在生物圈中,人类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生物,活动于有限的物质世界。
在人类活动的这一方面,人类获得意识以来的目的就一直是使自己成为环境的主人
。在我们这个时代,他的这种努力已经成功在望,自身的毁灭可能也已遥遥在望了
。但人类的另一个家园精神世界也是全部客观实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生物圈的
区别,在于它是非物质的和无限的;在精神世界的生活中,人类发现他的使命不是
谋求在物质上掌握环境,而是在精神上掌握自身。

    一些名篇早已阐述了这两种相互对立的目标以及引起这两种目标的两种不同的
观念。让人类使自己成为生物圈的主人的权威命令,载于《圣经·创世记》的第1
章第28节:    

    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

    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这一命令清晰而明确,但对它的抵制也同样清晰而明确。“不要使我们受到诱
惑,把我们从罪恶中解救出来。”这句话听起来就象是对《创世记》中的命令的直
接回答。在《新约全书》之前《道德经》一书就已宣称,人类技术上和组织上的进
步是一个陷阱。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使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人们可以造出那些东西。尽管人们的发明可以成十倍,成百倍地减轻劳动,但
人们不使用它们……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道德经》的这些段落,在圣马太的福音书中也有相应的表达:    

    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

    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

    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这些正是对那种要我们全力追求力量和财富的号召的抛弃。它为另一种号召拨
开了云雾,这种号召要求人们接受一种相反的观念。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 我。因为凡要救自己
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  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就是赚得全世
界,赔上自己的灵魂,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灵魂呢?

    人失去了灵魂,就不再成其为人。因为人类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现象背后的精
神存在的认识,是灵魂而不是身心合一的有机体,使人类与这种精神存在发生联系
的。或者,在神秘论者的经验中,人的灵魂就等同于精神的存在。

    正如托玛斯·布朗爵士所指出的那样,人是一种两栖动物,同时生活在生物圈
和精神世界中。而且,在他赖以栖息的这两种环境中,人类都各有一个目标。但是
,他无法一心一意地追求其中任何一个目标,或者说侍奉其中任何一个主人。如果
他的这两个目标,或他对两个主人的忠诚之间,竟是互不相容,难以共存的,他就
必须把其中一个置于首位,甚至对它献上全部忠心。二者之中,择谁而事?在大约
公元前500年的佛陀时代,印度人已经明确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在公元13世纪阿西
西的圣方济各时代,西方人也明确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在上述两例中,相互对立的
选择都导致了一位父亲和一位儿子的分道扬镳。也许自人类意识的黎明时期以来,
人们就一直在无言地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意识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
这就是人性在道德上的矛盾。这个问题曾深深打动过佛陀和圣方济各,致使他们割
断了与自己家庭的自然纽带。只有到了我们这一代,这种选择才成为整个人类难以
推卸的责任。

    在我们这一代,人类完成了对整个生物圈的控制。这可能会使生物圈遭到毁坏
,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加以消灭,从而挫败人类的各种意图。13世纪以来,
西方人一直在公开地称颂方济各·贝尔纳多尼。这位圣徒放弃了有利可图的家庭商
业继承权,并由于与贫穷女神联姻而受到了以基督的名义所给予的羞辱。但实际上
西方人并没有效仿圣方济各的榜样。他们效仿的是这位圣徒的父亲,一位成功的布
匹批发商彼得罗·贝尔纳多尼。工业革命爆发以来,近代人比他们的任何先辈都更
加着魔地追求《创世纪》的第1章向他们提出的目标。

    看来人类将难以逃脱那恶魔般的物质力量和贪心的报应,除非他使自己弃邪归
正,放弃现在的目标,接受相反的观念。他自己造成的困境,使他面对着一种断然
的挑战。圣徒们提出并身体力行的那些戒律,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克制人类感官本能
的十全十美的乌托邦式的劝戒。人类能够接受这些戒律,并把它当作平民百姓必须
遵守的行为准则吗?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古已有之,它似乎将在我们这个时代达到顶
峰,也正是这部讲述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相互遭遇的编年史的主题。

--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          .oooO  Oooo.
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   )  (   )
那么,再长久的一生,                              \ (    ) / 
不也就只是,                                      \_)  (_/
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2.0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