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三十一章 中国的战国时代(公元前506-前221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27日06:42:24 星期三), 站内信件

    从公元前771年到前506年,由于持续了两个世纪的自相残杀的战争,中国的政
治结构发生了转换。如前所述,在周朝遭受公元前771年的劫难以前,大约有300个
小诸侯在它的统治之下。公元前506年,有7个大国环绕在中央地区一群小国的外围
。洛阳附近周天子直接统治下的那块小领地就是这些小国中的一个。周朝于公元前
771年从渭河流域东迁后,洛阳就是它的避难所。7个外围大国中的4个——地处黄
河入海口和海河流域的燕,地处淮河、汉水和长江流域的楚、吴、越——位于周朝
公元前11世纪所统辖领土之外。那时,周取代商成了最大的强国。第五个大国秦当
时据有了周在渭河流域的原有领土;但是,公元前506年的秦就象公元前11世纪以
前的周一样,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7个外围大国中,只有晋和齐位于中国文明
原有的领域内,即周族从商族那里接管过来的领土之中。

    7个外围大国都处于相互的威胁之下,这强烈地刺激了各国政府;使它们成为
军事上、行政上和经济上都富于效率的政府。效率的关键是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假
如一个大国希冀在与它同伴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它的统治者就必须竭力避免陷入软
弱无能的境地,而宗主国的周朝就曾陷入过这样的境地。所以,诸侯国君总是尽可
能地获取对于自己臣民和领地内资源的有效控制。然而,这就要求传统的中国社会
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即使各诸侯国的国君在实际上已经
独立于宗主的周王朝时,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也不过是世袭贵族成员中地位最高
的一个。而这些世袭贵族们又与当地的统治家族竞争以获得公职和农产品。

    这一内部问题对于齐和晋的统治者来说是一个关键。在那里,传统的贵族社会
结构由于长期存在而得到了强化。对于南部的楚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不
过在南部,公元前6世纪末叶的主要问题是诸侯政权之间的关系。在南方原先蛮族
聚居地区,汉化进程迅速展开;由于采用了华夏族的生活方式,南方的军事实力和
政治实力日益增长起来,因而,每一个已经进入华夏世界的南方诸侯国,都很快在
自己的后方受到离中原地区更为遥远的、与汉化接踵而来的另一个国家的威胁。

    楚国是一个地跨长江中部的前蛮族国家,自周王朝衰落以后,它一直在中国的
霸权政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然而,在公元前506年,它却受到了另一个更年轻的
,兴起于长江下游和淮河下游的前蛮族国家吴国的进攻和蹂躏。楚国得到了越国的
帮助。那时的越国,地处楚国和吴国以南的地区,还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不发达国
家。不久,吴国又把越国变成了自己的属国。公元前489年到前485年,吴国又不自
量力地继续进攻齐国。吴国企图获取整个中华大地的霸权,但它的实力与它的野心
并不相称。吴国对于齐国的进攻失败了,吴国力量的分散也给了楚国在公元前488
年到前481年之间重新建国的机会。公元前473年,吴国自身也被越国征服和吞并。


    齐国不仅未退了吴国的进攻,而且经历了一场世袭贵族与国王之间的内部斗争
。在齐国,国王是胜利者。但是晋国的国君,却于公元前497-前490年,在地方贵
族对立各派间的内战中受到了削弱。公元前455年到前453年的第二次内战中,四家
相互对抗贵族中的一家被消灭,其他三家在实际上把普国瓜分了。公元前403年,
由晋国分出的魏、韩、赵三个诸侯国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从公元前453年开始,
继晋国而起的三个后继者中的每一个,都试图依赖自己的力量扮演大国的角色,但
就象公元前489年-前473年的吴国一样,它们试图达到的目标总是超出自身的实力
之外。地理上错综复杂的分割也使得韩、赵、魏三国更为衰弱。魏国和韩国世袭而
来的部分领土是飞地,在地理上与该国瓜分而来的主要领土彼此分开。从瓜分晋国
中最终受益的是魏、韩、赵三国的东邻齐国。

    自公元前453年起,共有8个直相对抗的大国。大国的统治者怎样才能最大限度
地发挥该国的军事潜力呢?增加国家军事实力的一种方式是,以确有才干的人取代
那些世袭官职者,即使这些才学之士不具有王族或贵族的血统。第二步是以郡县取
代世袭的采邑,这以前一步骤为先决条件。这些地区性机构由国君雇用的官员管理
,而且国君可以随时罢免他们。

    晋国被瓜分后,在继之而起的3个诸侯国中,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7年)
是一个胆魄超群、雄心勃勃的统治者,他试图通过在政府机构中任用来自社会下层
的才学之士的方式,弥补自己国家的国土狭小、人口稀少和资源不足的弱点。随之
而来的军事实力的增长,诱使魏文侯于公元前419年试图争取霸权。象这个世纪初
期的吴国一样,魏国未能实现它雄心勃勃的目的。魏国在公元前419-前370年初步
受挫,而在公元前354-前340年则彻底受挫。魏国失败了,胜利者是它的西邻秦国


    魏文侯于公元前397年去世后,他的一位才学之士为楚王所起用,在楚国从事
曾经在魏国从事过的事业。然而在楚国,首倡变革的楚王去世后,激进的变革就失
败了。世袭贵族们在楚国原有的领地内重新把持了权力。不过一般都认为,楚国是
第一个在新兼并的领土上设置郡县以取代采邑的国家。公元前479-前445年,楚国
吞并了中原地区的3个小诸侯国。

    所有的这些行政改革中,进行得最为彻底的是秦国的改革。改革是在秦献公统
治时期(公元前384-前361年)和他的儿子秦孝公统治时期(公元前361-前338年
)进行的。秦国的实际改革者是商鞅。商鞅是中原地区一个小诸侯国的宗室公子,
他先在继晋而起的魏国任职,又于公元前356年转而为秦孝公效力。从那一年起,
商鞅一直在秦国供职,直到公元前338年他的支持者孝公逝世。商鞅在秦国扫荡了
世袭等级制的社会结构;对有军事才能者大开入仕之途;鼓励农耕以加强秦国的军
事力量;为了鼓励农耕又宣布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商鞅的改革给了秦国农民获取
国家最高爵位的机会,但他们也必须服兵役和纳税,而且如果他们陷于经济困境,
还不得不冒卖掉自己土地的风险。对于秦国的一个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来说,现在可
能会发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他或者获取大量财产,或者被剥夺为赤贫。

    秦孝公在位及商鞅在秦国为秦孝公效力供职的时期,与马其顿腓力二世(公元
前359-前336年)是同一时期。中国的秦国相当于希腊的马其顿,而且腓力和商鞅
都同时奉行了使农民军事化,以增强国力的政策。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社会地位上
来说,秦和马其顿各自所处的与其他社会的关系都是相似的。两国都紧邻它们的竞
争对手,但又在地理上为一条环形山脉障碍所隔开。两国的人民从社会发展来看都
是落后的,因而当公元前4世纪,他们的生活为一位统治者的法令急速改变时,他
们都是顺从的。

    腓力二世活着看到了他的改革所结出的果实,即在他的强权之下实现了军事上
和政治上的统一。秦孝公死于公元前338年,那是腓力大获全胜的一年。秦国则是
直到公元前230-前221年的10年中,才成功地统一了中国。但是与马其顿的统一希
腊不同,秦对中国的统一是最终的统一。希腊世界最终既没有被马其顿统一,也没
有被任何一个继马其顿而起的希腊国家或它们的对手所统一,而是被一个希腊化的
非希腊人的政权罗马所统一的。秦不得不与其他的华夏族国家争雄,其中首先是魏
,然后是赵,都是极难对付的。但是,最终是秦统一了中国。而且,秦是一个华夏
族国家,虽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说它不是地位最高的国家。

    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的中国,伴随着根本性的政体变革,还发生了经济和社
会的变革,以及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变革。这些有关其他生活层面的变革,一些
是由行政改革者们发起的,另一些是他们改革的副产品,还有一些就我们所知则是
碰巧同时发生的。所有这些同时产生的变革及其作用的积聚,使传统的中国社会结
构解体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公元前506年以前的两个世纪中,已经为第一轮的诸
侯战争所削弱,而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的第二轮诸侯战争则打碎了这一社会结构。


    就行政改革而言,最重要的经济变化已经为世人所瞩目。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
,而且尽管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但也拉开了贫富之间的差距,造成了
一个没有土地的赤贫阶级。首要的社会变化是向才学之士大开了入仕和获取军功的
大门,而不论他们出身于哪一个阶层。这就造成了一个新的专职文官阶层和武官阶
层,以及另一个新的教育家阶层,他们为在政府中寻求职位的人提供专门训练。孔
子在做官失败之后成了一个成功的教育家。他是记载中最早的中国学者的代表。这
些学者相当于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智者。孔子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哲学学派的创建
者。

    新的专制统治者们并没有有意地造就这些教育家和哲学家,而是默认他们的存
在,并总的来说很尊敬他们。统治者们倾向于歧视商人——这一时代同时产生的另
一个新阶层。但是,尽管政府非难,商人们却设法生存下来并获得了成功。显然,
商人们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找到了自己的机会。当一个社会在地理上扩张到生产各种
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区时,就需要贸易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里,从事战争的各
国政府也有着日益增长的供给需求。尽管战争使得国际贸易异常危险,但有能力的
诸侯国,尤其是大诸侯国,却为国内贸易提供了起码的保障。贸易、产品,以及从
祖传的土地上被逐出的农民,共同造就了城市。

    在最重要的民用技术革新中,有运河的开挖和金属货币的发行。这两项创新都
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而且都产生于诸侯国。吴国是开挖运河的先驱者。长江下游
和淮河下游横贯吴国境内。吴国政府的直接目的是便利军事运输,但是,运河也附
带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扩大和增长。这是通过对具有生产潜力的沼泽地进行排灌而
实现的。公元前4世纪,中国引入了牛耕,铁作为农业工具、器械和武器的原料也
取代了青铜。公元前4世纪的这些技术创新,显然对当时中国的各诸侯国政府是有
用的,但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引进是否由政府发端,就象铸币和运河那样。我们也不
知道铁和牛耕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传入中国的路线。在欧亚大陆的文明中心地区
,铁和牛耕在此之前即已长期使用。

    最重要的军事技术革新是赵国于公元前307年采用骑射。赵国与欧亚太平原接
壤,它的骑兵采用了游牧族的武器和服装,就象3个世纪前米底骑兵在伊朗所做的
那样。战车曾经是中国主要的甚或是唯一的兵种。到了公元前4世纪末,由于更愿
意使用征募而来的大规模的步兵,战车的地位已经下降了。这一变化可能开始于南
部的各诸侯国,因为那里的水路和沼泽阻碍了车辆的使用。然而,这一兵种变化却
迅速蔓延开来,例如扩展到了华夏地区边缘的秦国。

    第二轮诸侯战争开始于公元前333年,其结局是中国政治统一。在那一年,楚
国攻破越国,并合并了早在公元前473年就为越国所吞并的吴国。同年,除秦之外
的其他6个幸存下来的大国签约建立了反秦联盟。由于商鞅改革,在公元前354-前
340年的几次战争中,秦扮演了一个令人惊骇的角色。这几次战争中,魏国获得霸
权的企图被彻底挫败了。公元前316年,秦国独自打败了六国联军,尽管六国联军
由于有欧亚大平原上的游牧族雇佣兵而实力雄厚。公元前316年,秦的扩张穿越了
黄河支流渭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进入了现在的四川省,然后又从西方进攻
楚国。公元前278年,秦攻取了楚国的首都;至公元前272年,秦已经完成了对楚国
剩余地区的包围。与此同时,秦也进攻了北方各国。它似乎正要以征服的方式统一
全中国之际,却在公元前270年被赵国打败。赵国于公元前258年和前247年再度败
秦。秦不得不接受暂时的和平。公元前333-前247年的战争是残酷而关键的,但还
不是决定性的。

    然而,公元前230-前221年的10年里,秦国却一个接一个地攻克了所有6个敌
手。这时,6国已不再联合起来保卫自己,只有赵国进行了强硬的抵抗。

    公元前221年中国的政治统一是由军事力量强制实现的,但统一却被证明是永
久的。在将近22个世纪的时间里,第一位统一者的功业曾不时地被败坏。这一功业
的第一次被败坏,是在这位统一者死后的那年。但是,迄今为止,中国政治上暂时
的分裂,总是不断地得到纠正。强制实现中国政治上的统一是可能的,因为秦国开
始军事征服之前,自发的文化统一已成为既定事实。这就是为什么秦的成就要比秦
本身的迅速灭亡长久得多。

    确实,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文明就已经传播到了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及
其以后所统一的疆域之外。例如,农业和冶金术或许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传到了朝
鲜,大概晚一个世纪或更晚一些时候传入日本——一部分可能经由朝鲜,另一部分
可能直接来自己经汉化的长江流域地区。以前,朝鲜人和日本人一直停留在文化上
的采集食品时期和中石器时期,尽管引入农业以前,两国都已有了陶器制造工艺。
朝鲜和日本的语言与汉泰和藏缅语系的各种语言不相近,但对于汉族文明的接受,
却把朝鲜和日本溶入了汉化的东亚世界。

--
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               .oooO  Oooo.
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   )  (   )
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冷水味道,           \ (    ) /
静静中体味被爱的味道.                    \_)  (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