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国王与小鸟),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第一章摘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Dec 16 00:49:43 2004), 转信
钱穆第一章 引论摘要
上 两宋学术
近代学术导源于宋:治近代学术者,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宋。何以当始于宋,曰,近世
揭示汉学之名以与宋学为敌,不知宋学,则无以平汉宋之是非。且言汉学渊源者,必溯诸
晚明诸遗老。然其时如夏峰犁洲二曲船山桴亭亭林蒿奄(加"草"字头,潘按)习斋,一世
魁儒 耆硕,靡不寝馈于宋学。继此而降,如恕谷望溪穆堂谢山乃至慎修诸人,皆于宋学有
甚深契诣。而于时已及乾隆汉学之名,始稍稍起。而汉学诸家之高下浅深,亦往往视其所
得于宋学之高下浅深以为判。道咸以下,则汉宋兼采之说渐盛,抑且多尊宋贬汉,对乾嘉
为平反者,故不识宋学,既无以识近代也。
宋学导源于唐之韩愈:独昌黎韩氏,进不愿为富贵功名,退不愿为神仙虚无,而昌言乎古
之道。曰为古之文者,必有志乎古之道,而乐以师道自尊,此皆宋学精神也。
安定泰山为宋学先河:钱穆取安定高徒刘彝之言明胡安定与王安石之高下。
宋学精神:所谓道德仁义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者,此正宋儒所以立其学以异于进士场
屋之声律,与夫山林释老之独善其身而已者也。……。故安定湖学,分经义时务两斋,经
义其体,时务其用也。
高平与庐陵:自朝廷之有高平,学校之有安定,而宋学规模遂建。
按:高平为范仲淹?
华山濂溪非宋学真源:后人以濂溪为宋学开山,或乃上推之于陈抟,皆非宋儒渊源之真也
。
荆公与宋学:刘静春谓介甫不凭注疏,欲修圣人之经,不凭之法令,欲新天下之法,可谓
知务。又曰:后之君子,必不安于注疏之学,必不局于法令之文,此二者既正,人才自出
,治道自举。
二程与横渠:明道上神宗陈治法十事,……,亦将以所发明圣人体用之学,施之政教,而
返斯世于三代,以跨驾汉唐。
北宋学术之两大精神:北宋学术,不外经术政事两端。
王霸义利之辨:(因王安石并用君子小人,而引起一个转变)故洛学所辨,王霸之外,尤
严义利,而会其归于天理人欲。
两宋学术之转变:迄乎南宋,心性之辨愈精,事功之味愈淡。
东莱与南轩:自是学者争务为鞭辟向里,而北宋诸儒一新天下之法,…….,则稍稍疏焉。
按:东莱何许人?南轩?
朱子:
宋学绝非无为:近世论学者,专本濂溪太极图一案,遂谓其导源方外,与道释虚无等类并
观,视岂为识宋学之真哉。
鄙薄汉唐与新经义:
鄙薄汉唐与书院讲学:
故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
政治,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
而始竭。东林者,亦本经义推之政事,则仍北宋学术真源之所灌注也。
下 晚明东林学派
南宋以下书院之盛行:元仁宗皇庆中定制,改遵朱氏章句集注。明承元旧,又编四书五经
、性理大全,然后往者书院私人之讲章,悬为朝廷一代之令甲,亦尤夫熙宁之三经矣。功
利所在,学者争趋,而书院讲学之风亦衰。
阳明良知学与科举:阳明之所以树异于朱子,犹朱子当日所以树异于汉唐诸儒。阳明之推
本象山,亦无异于朱子之推本伊洛。象山在明,伊洛在宋,俱非当时朝廷科举之所尊也。
就此一端言之,则朱子阳明,所论虽异,意趣则一。……。天下书院乃尽毁于魏忠贤之手
,而东林尤为一时主目,党祸与国运相终,而言宋元明三朝六百年讲学史者,亦以东林为
殿。然余观明清之际,学者流风余韵,尤往往沿东林。以言学术思想承先启后之间,故难
判划。
东林书院之来历:……,天启五年毁于魏忠贤。
东林党与东林学派:(黄犁洲之东林学案)东林讲学者不过数人,其为讲院亦不过一郡之
内耳。乃言国本者谓之东林,争科场者谓之东林,攻逆奄者谓之东林。以至凡一义之正,
一人之不随流俗者,无不谓之东林。若似乎东林标榜遍于域中,延于数世。东林岂真有名
目哉,亦小人加之名目而已矣。论者以东林为清议所宗,祸之招也。然小人之恶清议,犹
黄河之阻砥柱也。熹宗之时,龟鼎将移,其以血肉撑拒,没虞渊而取坠日者,东林也。毅
宗之变,攀龙髯而蓐蝼蚁者,属之东林乎,属之攻东林者乎?数十年来,勇者燔妻子,弱
者埋土室,忠义之盛度越前代,犹是东林之流风余韵也。一党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无智之徒窃窃然从而译之,可悲也夫。
东林讲学大体:……,约而述之,厥有两端:一在矫王学之末流,一在抨弹政治之现状。
东林辨王学:东林诸儒起持异议,于阳明天泉证道无山无恶性之体一语,辩难尤力。(可
参看钱穆《王阳明》一书)
一辨无善无恶性之体:(泾阳之言)阳明岂不教人为善去恶,然既曰无善无恶,而又曰为
善去恶,学者执其上一语,不得不忽其下一语也。……。(钱穆言)可见无善无恶一辨,
实当时东林讲学宗要所在也。
按:泾阳是谁?基础过差,此等常识,便往往茫昧无知。
二辨工夫与本体:(泾阳引罗念庵言)终日谈本体,不说工夫,才拈工夫,便以为外道,
使阳明复生,亦当攒眉。(史玉池之言)且当下全要在关头上得力,今人居常处顺,也能
恭敬自持,推诚相与。及到厉害荣辱毁誉生死关头,便都差了。则平常恭敬忠都是假的,
却不是真工夫。不使真工夫,却没有真本体,没有真本体,却过不得关头。
三辨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按:与二辨为同一问题之展开)凡清儒辨宋明理学诸大端,
东林诸儒以开其绪。
东林与蕺山:盖东林学脉,本自阳明来。泾阳师薛方山,亦南中王门。而东林讲学颇欲挽
救王学末流之弊,乃不期然而有自王反朱之倾向。稍后刘蕺山讲学山阴,独标慎独宗旨,
论其大体,亦欲兼采朱王,与东林无甚分别也。
东林之清议:(泾阳)其弟泾凡,一日喟然而叹。泾阳曰:何叹。曰:吾叹夫今日之讲学
者,恁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耳。泾阳曰:然则所讲何事。曰:在缙绅只明哲
保身一句,在布衣只传食诸侯一句。泾阳为之慨然。
按:泾凡之叹,今人亦为之慨然乎?
一明是非立纲纪:(景逸之言)纲纪世界,全要在是非明白。(泾阳之言)人须是一个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只以不真之故,便有夹带。是非太明,怕有通不去合不来的时节,
所以须要含糊。少间又于是中求非,非中求是。久之且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无所不至矣
。
二斥乡愿进狂狷:(泾凡之言)平生左见,怕言中字。以为我辈学问,须从狂狷起脚,然
后能从中行歇脚。凡近世之好为中行而每每堕入乡愿窠臼者,只因起脚时便要做歇脚事也
。(钱启新之言)圣门教人求仁,无甚高远。只是要人不坏心术,狂狷是不坏心术者,乡
愿是全坏心术者。按:近人胡适之,其为"全盘西化"所做之辩解,颇有似于泾凡之言。另
:学问人生,亦往往近于苛酷,非彻底狂狷起脚,拼却不顾不可,而遭中途淘汰者,亦为
可叹。然不如此做工夫,即便熬到不惑之年,亦恐难有所成。
三提倡节义:(刘静之之言)假善之人,事事可饰圣贤之迹。只逢着忤时抗俗的事,便不
肯做。不是畏祸,便怕损名。其心总是一团私意故耳。
东林气节之实践:(倪元路之言)东林天下之才薮也。其所宗大都持高明之帜,或绳人过
刻,持论太深。谓非有中行则可,谓非狂狷则不可。此则东林之定评也。泾阳初成进士,
适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斋醮,同官代署泾阳名,泾阳闻之,驰往销去。其岳岳之概
,已为他日书院讲学张本矣。……。陈畿亭所"谓上士贞其身,移风易俗",东林有之。流
风未沫,及于清初,如顾亭林之耿介,李二曲之坚卓,其人格之峻操,皆东林之嗣响也。
综论东轮学术源流:抑余谓东林言是非好恶,其实皆阳明良知立诚知行合一之教耳。……
。惟东林诸儒言政治,其在当时所谓系心君国者,则不过裁量人物訾议时政而止。及乎国
脉既斩,宗社既覆,堤崩鱼烂,无可挽救,乃又转而探讨于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大原。如
亭林梨洲诸人,其留心实录,熟悉掌故,明是导东林而发为政论,高瞻远瞩,上下千古,
则又非东林之所能限。
东林学与清初遗老:
实行与实学:盖东林承王学末流空疏之弊,早有避虚归实之意。惟东林诸贤之所重在实行
,而其后世变相乘,学者随时消息,相率以实学为标榜,而实行顾非所重,拾实行而言实
学,则非东林之所谓实学也。
按: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五"江永"一条中,有"值纯皇帝崇奖实学,命大臣举经术之大儒
"一语(七九页,上海书店,1983年),亦可证乾隆时代之"实学"与东林实行之风渺无相涉
矣。
东林与乾嘉:康雍以往,极于乾嘉,考证之学既盛,乃与东林若渺不相涉。东林之学,起
于山林,讲于书院,坚持于刀狱刀绳,而康雍乾嘉之学,则主张于庙堂,鼓吹于鸿博,而
播扬于翰林诸学士。其意趣之不同,可知矣。
东林遗响:(吴仲、施玉)皆游东林,归而唱紫阳还古两书院,为乾嘉徽州之导源。与浙
东证人姚江为后来史学渊薮者,同为清学极盛时之两大干,则书院讲学之影响,于清学者
仍非浅也。
无锡之共学山居:(因共学山之倒闭),自是东林之脉亦绝。夫书院讲学,其是本近于私
人之结社。苟非有朝廷之护持,名公卿之提奖,又不能与应举科第相妥恰,则其事终不可
以久持。
摘录: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一章,引论(一至二一页)
--
20多年中,中国的标杆企业大都把握了这样的实质:接受强势的标准,既定的游戏规则,再
寻找到做到最好的方法。他们都没有成为美国那类气质的公司或后来日本那些挑战者公司:
前者掌握了标准,后者为改变标准而斗争。最初的气质似乎隐含了今后的命运。他们在现实
中的“圣地”是在美国或日本的某一个地方,精神与智慧的圣地却在中国古典的某一处。在
前一个圣地,强调掌握标准,或为标准而战,在后一个圣地,强调隐忍以行,以获得最后的
成功。这无疑是中国商业史上一个彻头彻尾的双面时代。
※ 修改:·trijif 于 Dec 16 00:54:24 修改本文·[FROM: 221.212.248.*]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212.24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3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