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国王与小鸟),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第二章摘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Dec 16 00:50:06 2004), 转信

钱穆第二章 黄梨洲
传略:黄宗羲,字太冲,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生明万历三十八年,卒清康熙三
十四年,一六一零至一六九五,年八十六岁。
学术思想之大要
一 梨洲论刘蕺山
梨洲学之传统的方面:(戊申五十九岁)后讲学宗旨专以发挥蕺山慎独遗教为主。
蕺山慎独义趣:略
蕺山与泰州之暗合:略
刘学之三要点:此论刘学要旨,厥有三点:一曰气质之外无义理,此所以破宋儒相传理气
二元之误。……。既主义理因气质见,既不认因情见性离心言善之说,而主张性善亦即由
心与情之已发者见之。……。其言本体如此,而言工夫则曰慎独。欲人主宰本源处用力,
而不以审几于动念之初者为是。(梨洲之言)慎之工夫只在主宰上觉有主,是曰意。离意
根一步便是妄,便非独矣。故愈收敛是愈推致。然主宰亦非有一处停顿,即在此流行之中

刘学之用意:盖必辨义理即在气质之中,性善即由心与情之已发而见者,所以救当时言本
体堕于恍惚悬空之病。必主工夫在收敛与主宰上用力者,所以矫当时言良知主张现前具足
之弊。
按:余于晚明王学末流不甚了解,故对"言良知主张现前具足之弊"句,颇有茫然之感。
二 梨洲论王阳明
阳明致良知一语之真训:(梨洲之言)致良知一语,发自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后
来门下各以意见掺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先生之格物,谓致吾心良
知之天理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于事务,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
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乃后之学者,测度想象,求见本体,只在知识上立家当
,以为良知,则先生何不仍穷理格物之训,先知后行,而必欲自为一说耶?
陆王毫厘之辨:(梨洲之言)即象山本心之说,疑其为良知之所自来,而求本心于良知,
指点更为亲切。合致知于格物,工夫确有循持。较之象山浑人道一心,即本心而求误者,
不犹有毫厘之辩乎?
梨洲论学之两方面:盖梨洲论学,两面逼入。其重实践,重工夫,重行,既不蹈悬空探索
本体堕入渺茫之弊,而一面又不致陷入猖狂一路,专任自然,即认一点虚灵知觉之气,纵
横放任以为道也。惟梨洲最要见解,厥在其晚年所为名儒学案序。
按:据钱穆,此序作于癸酉,时已八十四岁。年谱记为壬申八十三岁,误。梨洲先生口述
,其子黄百家记之。
三 梨洲晚年思想
名儒学案序: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
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
绝港。夫先儒之语录,人人不同,只是叩我之心体,变动不居。若执定成局,终是受用不
得。此无他,修德而后可讲学。今讲学而不修德,又何怪其举一而废百乎?
梨洲言心学之三新义:从来言心学者多讲本体,而此则重工夫,一也。从来言心学多著意
向内,而此则变而向外,二也。从来言心学多重其相同,而此则变言万殊,三也。且不仅
与从来言心学者异,即梨洲平日论学,亦与此序议论显有不同。……。梨洲个人见解,实
自有变。
梨洲阳明晚年思想之会通:梨洲晚年思想,实较其执拘蕺山慎独之训者,遥为渗透也。
四 梨洲经史之学
梨洲学之创辟的方面:非复明人讲心性理气讲诚意慎独之旧规,……,则梨洲故不失为新
时代学风一先驱也。
讲堂痼疾与经史实学:(全祖望之言)先生始谓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
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元元本本,可据可依,前此讲堂痼疾,为之一变。
博综与实证:盖往昔理学家精神,在单纯,在切己,其长为能澈底而能敦实践。然重行不
重知,其弊则流而为空疏,为虚妄。流弊既著,后起者矫之,以务博综,尚实证。此晚明
遗老之为学者皆然。(梨洲之言)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
学。(钱穆之言)其前一语正所以开时代之新趋,后一语则仍归宿于传统之旧贯,是为梨
洲论学之两面。故梨洲为学,门路虽广,而精神所注,则凝聚归一。盖欲以博雅多方之学
,融成精洁纯粹之知。以广泛之智识,造成完整之人格。内外交养,一多并济,仍自与后
之专尚博雅者不同也。故梨洲论学极重统整,而不主分析。
多方面之统整:见上一句。
道学之末流:(梨洲之言)学问之事,析之者愈精,而逃之者愈巧。……封己守残,摘索
不出一卷之内。其为措注,与纤儿细士,不见长短。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尤且说同
道异,自附于所谓道学者,岂非逃之者之愈巧乎?又言: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
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治财富者则
目为聚敛,开阃捍边者则目为粗材,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
,徒以生民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
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
而非儒者之所与也。
梨洲与顾颜:略
按:颜习斋痛斥读书之害与其尊古之意,梨洲均与之不合。然两人皆欲事功学术一以之,
则其相同点。顾亭林有言:博学于文,行已有耻,与梨洲读书多而证斯理之变化一语,可
并观而别其异同。然章实斋谓浙西尚博雅,浙东尚专门,各有其是。余却不解章句之意,
暂存疑。
浙东学之三段:余谓晚近世浙学,基址自阳明,垣墙扩于梨洲,而成室则自实斋。合三人
而观,庶可以得其全也。
梨洲经史学之创获:黎洲于史学,尤为有最大之创辟。(梨洲之言)学者必先穷经,然拘
执经术,不适于用,欲免迂儒,必兼读史。
梨洲治史之二特点:一曰注意于近代当身之史。……。二曰注意于文献人物之史。
五 黎洲之政治理想
明夷待访录著书动机之批评:亡国遗臣之不能无所待者,正见其处心之愈苦耳。
按:据钱穆言,章太炎、梁启超之意见,有误。全祖望之跋,乃为实情,盖鲁阳之望已绝
,梨洲"始有潮息烟沉之叹,饰巾待尽",于是著此书,为后来者立一根本之基址,此意此
情,不能不明。(钱穆之言)盖东林之议政,不过人物奸贤,出处终佞而止。讫乎梨洲之
时,则外族入主,务以芟ti(盖同"剃",去声,潘按)为治。贱贤之辨无所用。一二遗老
,留身草泽,惊心动魄于时变之非常,游神太古,垂意来叶。既于现实政治,无堪措虑,
乃转而为根本改造之想,以待后人。此亦当时一种可悲之背景有以酿成执也。今读其书者
,惊其立说之创辟,而忘其处境之艰虞,则亦未伪善读古人书矣!
待访录议论之一斑:(原法篇)三代以下无法,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子孙
之不能保,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学校篇
)学校所以养士,然其意见不仅此。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
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
又按:当代学者(张岱年?)早已言:梨洲于学校设想,非单纯养士而已,而实具议会民
主制之功能,余甚是之。天下非天子之天下意,除孟子民为重之语外,昨日偶见西汉成帝
年间,谷永对奏之言,亦可知二千余年来,国人绝非始终甘愿为万世一姓之奴婢,后人不
能以封建社会而统非之。其言援引自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原文应出于《汉书 谷永传
》:
……臣闻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
为诸侯:皆以为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773页,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梨洲之后,又有谭嗣同之仁学,深诋君臣名分之毒烈,甚为酣畅淋漓,详见附录。
梨洲可议处:(全祖望之言)一则党人之习气未尽,盖少年即入社会,门户之见深入而不
可猝去。其二则文人之习气未尽,以正谊明道之余技,犹留连于枝叶。(钱穆之言)余谓
梨洲可议者,尚有一种讲学家习气,尊传统,争门户,正与谢山所举党人之文人之习二者
,同为不脱明末学人面目。
摘自: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二章
附:谭嗣同仁学中有关君臣之思想
仁学宗旨在冲决网罗:略
名教:仁之乱也,则于其名。……。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则数千年
来三纲五常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父以名压子,父以名困妻
,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而人尚有少存焉者乎?(钱穆之言)此较之戴东原所谓
宋儒言理以意见杀人者,愤激过之。晚近世以来,学术思想之路益狭,而纲常名教之缚益
严,然未有敢正面对而施呵斥者,有之,自复生始也。
君臣与夷夏:(复生之言)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
方愈剧。又言:天下为君主囊汇中之私产,不始今日。
变法与排满:(复生之言)君主之祸,无可复加,非生人所能忍受。……。国与教与种,
将携亡矣。惟变法可以救之,而卒坚持不变。岂不以……方将私其智富强生于一己,而以
愚贫弱死归诸民,变法则与己争智争富争强争生,故坚持不变也。究之智富强生,绝非独
夫所能任为,则又以华人比牧场之水草,宁与之同为齑粉而贻其利于人,终不令我所咀嚼
者还抗乎我。
谭氏戊戌之死难:复生极不喜死节,谓:君亦一民也,且较之寻常之民而更为末。民之与
民,无相为死之理,本之与末,更无相为死之理。死君者,宦官宫妾之为爱,匹夫匹妇之
为谅也。夫曰共举之,犹得曰吾死吾所共举,非死君也。独何以解于后世之君,皆以兵强
马大,力征经营而夺取之,……况又有满汉种族之见,奴役天下者乎?(钱穆之言)由是
论之,复生绝不甘为满庭死节明矣。然梁启超戊戌六君子传,谓复生被逮前一日,日本志
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血者,(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岂君臣知遇之感,亦终不能自解,故临时慷慨而出
此耶?梁氏又记当日复生之语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康
先生生死未可知,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共勉之。"则复生果以旬月知遇,遽忘
其二千年君主之惨毒,三百年满廷之酷烈,竟自没齿效忠,称圣天子如常俗矣。然则复生
之死,以仁学所谓冲决网罗毁灭君臣父子之伦常言之,不将为无意义之徒死乎?然复生身
后,所谓冲决网罗之思潮,则演进无已。(摘自: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四章
,六六七至六七八页)
按:余不惮繁琐,摘录此节,固不敢讥刺复生言行相背。复生所为,不能不谓慷慨果决。
然后人读仁学、明夷待访录诸书,一则,不能忘怀思想普及之艰难,即如复生,其所行亦
忘其所言;二则,不能忘怀先贤立说之根本深意,而视民主纯为西洋之法,辜负先人开万
世太平之宏愿也。


--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 John F. Kennedy 
一个真正善于施教的人,要使青年生长和发展完全,一定是十分透彻地充满了敬人的态度。
最好的生活,就是创造性的冲动占最大的地位,而占有性的冲动占最小的地位。
一切使人成为伟大的,都是要从要得到好东西的尝试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同以为坏的
东西作斗争而产生出来的。 —— 罗素


※ 修改:·trijif 于 Dec 16 00:54:29 修改本文·[FROM: 221.212.248.*]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212.24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