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国王与小鸟),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第四章摘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Dec 16 00:51:21 2004), 转信

钱穆第四章 顾亭林
传略: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或自署蒋山庸(多一单"人"旁,潘按
)。学者称亭林先生。生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一六一三年至一
六八二年,年七十。……。庚寅,有冤家欲陷之,变衣冠作商贾出游。世仆路恩,叛投里
豪叶嵋初。……。仆婿复投叶氏,以千金贿太守,求杀先生。不系于曹而系之奴之家,危
甚。(友)玄恭求救于钱牧斋。牧斋欲先生投门下,玄恭知不可,而惧失援,私自书一刺
与之。先生闻之,急索刺还,不得。列谒通衢自白。牧斋亦笑曰:宁人之卞也。事解,于
是先生浩然有去志。是年为顺治十三年丙申,先生年四十四。翌年北游,……。先生成学
著书,大率在四十五岁北游以后。此亭林与黄梨洲书亦自言之,曰:"炎武自中年以前,不
过从诸文士之后,注虫鱼,吟风月而已。积以岁月,穷探古今,然后知后海先河,为山覆
蒉。而于圣贤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渐有所窥"。此实语,非谦辞也。

学术大要
亭林论学宗旨:大要尽于两语,一曰行己有耻,一曰博学于文,其意备见于与友人论学书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至于天
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士而
不先其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
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亭林行己之教:明末诸老,尚多守理学藩篱,独亭林不然,此亭林之卓也。亭林持守方严
,行己整峻,真所谓有耻无愧者。
亭林性格与行谊:略
亭林处世之训:(不事二主,行事正直)略
亭林与潘次耕师弟子之切磋:略
中材涉末流之戒:自今以往,当思中材而涉末流之戒,处钝守拙,……务令声名渐减,物
缘渐疏,庶几免于今之世矣。若夫不登权门,不涉利路,是又不待老父之灌灌也。
按:余于"当思中材而涉末流之戒"一语,不甚了然。盖其不应只为中材之流而发!
亭林评当世风俗:亭林自守既卓,评人亦严。
存人类于天下:余尝游览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亦已不似。及问之大江
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吾老矣,将以训后之
人,翼人道之犹未绝也。
南北俗弊:北方之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之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行伪而脆:古之疑众者行伪而坚,今之疑众者行伪而脆。其于利害得失之际,且不能自持
其是,而何以致人之信乎。故今日好古之人,皆不足患,直以凡人视之可尔。
阉然媚世:某虽学问浅陋,而胸中磊磊无阉然媚世之习。贵郡之人见之,得无适适然惊也

亭林自处狷者:近来讲学之师,专以聚徒立帜为心,而其教不肃,方将赋茅鸱之不暇,何
问其余。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弈不为拙射变其户彀
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
所不暇。
风俗教化与世道隆替之关系: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
,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亭林论历代风俗:亭林论史,尤重风俗,其以备见于日知录卷十三。大意在重节义而轻文
章,于东汉特斥蔡邕。
节义与文章:(重节义而斥阿世谀墓之文)
以礼饬躬:晋宋以来,尤种流品,故虽蕞尔一方,而尤能立国。……自万历季年,缙绅之
士,不知以礼饬躬,而声气及于宵人,诗字颁于舆阜。至于公卿上寿,宰执称儿,而神州
陆沉,中原涂炭,夫有以致之矣。
风流通脱:重引奖厚重
同流合污:倡耿介
和光同尘:贬乡愿
士大夫无耻: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仪治人之大法,廉耻立
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而四者之中,耻为尤要。……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乱犯义,其源皆生于无
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以名教救积污之俗:后之为治者,宜何术之操?曰惟名可以胜之。名之所在,上之所庸,
而忠信廉洁者,显荣于世。
清议亡而干戈室: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尤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
矣。故曰:匹夫之心,天下之心也。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亡国与亡天下: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
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
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又:一治一乱,拨乱世,反之正,岂不在于
后贤乎。
按:后学者应注意亡国与亡天下之别。
亭林人格不见知于身后:(代表为李光地亭林小传)(全谢山之言)历年渐远,读先生之
书者虽多,而能言其大节者已少。且又不知而妄为立传者,以先生为长洲人,可哂也。(
此即指李光地)……及读王高士不奄(多一"草"字头,潘按)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
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
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安得不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
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
亭林深斥讲学亦未是:略
张蒿奄(多一"草"字头,潘按)之商榷:略
归玄恭论讲学利弊:(归玄恭言)汉唐诸儒,不过辨经文之同异,较训诂之得失。至宋儒
始知讲圣贤之学。鹅湖鹿洞之论说,与石渠虎观不同日而语矣。本朝儒者之讲学,前则姚
江,后则锡山为盛。而天下谤议亦从焉。于是数十年来,士大夫遂安于不学而以讲学为讳
。安于不学而人才坏矣,以讲学为讳而人心日丧矣。以致海内分崩,两都沦陷,岂一朝一
夕之故哉。……夫世变至今日,而以讲学为事,诚骇世俗之观听,……然流俗后进,惟知
五经四子为干禄之具。驰骛于浮名,沉溺于声色货利,委琐龌龊,与圣贤之言往往背驰。
正谊明道之论,耳未尝闻,念不到此。一旦闻先生长者称圣贤之遗训,演先儒之眇旨,知
人伦之不可苟,名教之不可犯,天理之不可灭,人欲之不可纵,能无惕然动于中乎?故…
…谓有补于人心也。吾党固尝有志圣贤之学,然或溺于燕朋,或废于孤陋,自画自满。考
其所至,未及古人远甚。今……则德不孤而气益奋,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绝
学而开太平者,何容夫自痿乎。故……谓有补于人才也。人心正而天下知学术,人才出而
天下有事功。气运之亨,国家之兴,恒必由之。然则讲学又何可少哉?
按:(钱穆言)即居今平心论之,亭林人格之兀岸,与其言论之斩截,固是互为表里。然
其间是非,则当分别而论,不得混为一谈也。
亭林博学之教两大著作:一曰日知录,一曰音学五书
以明道救世为学问纲要: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
刻,亦何益哉。某自五十以后,笃志经史。某于音学,深有所得。今为五书,亦续三百篇
以来久绝之传。而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
,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而未敢为今人道也。
亭林音学五书之用意:愚不揣,……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又:
予纂辑此书几三十年。所过三川亭障。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此书与
明道救世之关系)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于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
经学即理学: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者经学也。
考证学家之理论与方法:见下
一辨流变:(钱穆言)为种种材料分析时代先后而辨其流变。此为亭林治音学之根本方法
,亦即乾嘉考证学一最重要之方法也。
按:三百五篇为古人之音书--秦汉以来,音已见戾于古--(南朝)梁沈约作四声谱,于是
今音行而古音亡,为一变--唐代陆法言之切韵--至宋理宗末年,平水刘渊并二百六韵为一
百七,元黄公绍作韵会因之,是宋韵行而唐韵亡,自是再为一变--亭林此书,据唐人以正
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使六经可读。
又按:三代六经之音,久失其传,酿成后世不能通文,而辄以今世之音改之,于是有改经
之病。古文之经,自汉以来,不绝于代,天宝初,卫包改为今文,而古文之传遂灭,此经
之一变也。汉人之于经,或改其音而未尝变其字,朱子正大学系传,径以其所自定者为本
文,而以错简之说注于其下,此经又一变也。
又按:亭林论考文之工夫,与其言音之先后流变,同条共贯。
二求证佐:则每下一说,必博求佐证,以资共信。又:语必博证,证必多例,此又以后考
证学惟一精神所寄也。
考证学派二大法门:如上两条,略
亭林治古音之渊源:乃承明陈第季立之遗绪。陈氏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其书取径
与亭林之诗本音、易本音相似。
按:杨慎用修治古音,犹在陈第前,而不如陈之精密。亭林唐韵正,犹有取于杨氏转注古
音略之说。
清儒考证学之来历:阎百诗之古文尚书疏证,亦承明季梅(zhuo2,"族"上"鸟"下,潘按)
古文尚书考异,非自创辟。
清儒治考证之三派:(方东树 汉学商兑序)近世为汉学考证著书辟宋儒,亦言心言性言理
为厉禁,就其所以为之罪者不过三端:一则以其讲学标榜门户分争,为害于家国。一则以
其言心言性言理堕于空虚心学禅宗,为歧于圣道。一则以其高谈性命,束书不观,空疏不
学,为荒于经术。而其人所以为言之指亦有数等。若黄震万斯同顾亭林辈,自是目击时敝
,意有所激,创为救病之论,而析义未精,言之失当。杨慎焦竑毛奇龄辈,则出于浅肆矜
名,深妒宋史创立道学传,若加乎儒林之上,缘隙奋笔,忿设诐辞。若夫好学而愚,智不
足以识真,如东吴惠氏武进臧氏,则为音(yin1,多一个"门",潘按)于是非。
经学即理学论之来源:(钱牧斋 初学集)世谓之讲道,汉儒谓之讲经,而今圣人之经,即
圣人之道也,离经而讲道,贤者高自标目,务胜于前人,而不肖者汪洋自恣,莫可穷诘,
儒林与道学分,而古人传注笺解义疏之学转相讲述者,无复遗种,此亦古今经术升降绝续
之大端也。
按:(钱穆言)阎百诗并推牧斋黄顾为海内三读书人,清初经史之学,牧斋不能绝无影响
,又可知矣。
牧斋与震川:(钱穆言)牧斋于理学不深谈,而极推阳明,……而自述学问途辙,则溯源
震川。(震川言)汉儒谓之讲经,而今世谓之讲道。夫能明于圣人之经,斯道明矣,道亦
何容讲哉!凡今世之人,多纷纷异说者,皆起于讲道也。
按:震川为何人?其言为牧斋所袭,即亭林经学即理学之辨也。
汉学考证与科举八股:(桐城姚鼐言)元明以来,以程朱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
,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其得,亦不知其所以得也。斯固数百
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今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攻驳程朱为能。倡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
,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又:(亭林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
有甚于咸阳之所坑。(钱穆言)钱嘉经学考古之风,为有激于举业,固清儒之公言矣。
日知录:(门人潘耒之序言)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
,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出必载书束簏自随。旅店
少休,批寻搜讨,曾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
必畅其说而后止。……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官
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风俗
之败坏,则谷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惊
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
,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
经世与考订:见上
日知录最用意处:实在第十三卷之论风俗
后人对日知录评价之转移:适与潘氏正相反
今本日知录因抵触见删:略
纂辑之学风:清儒所重视日知录者何在?曰,亦在其成书之方法,而不在其旨义。所谓日
知录成书方法者,其最显著之面目,厥为纂辑。
著书不如抄书:(亭林言)著书不如抄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
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
亭林学之流衍:盖亭林论学,本悬二的,一曰明道,一曰救世。其为日知录,又分三部,
曰经术,治道,博闻。后儒乃打归一路,专守其经学即理学之议,以经术为明道。余力所
汇,则及博闻。至于研治道,讲救世,则时异世易,继响无人,而终于沉消焉。若论亭林
本意,则显然以讲治道救世为主,故后之学亭林者,忘其行己之教,而师其博闻之训,以
为得半而失半。又于其所以为博闻者,弃其研治道论救世,而专趋于讲经术务博闻,则半
之中又失其半焉。其所失者胥其所重,所取胥其所轻。取舍之间,亦有运会,非尽人力。

亭林之政治理想
亭林论政特点:亭林对于政治之主张,大率备详于日知录卷八至卷十二之五卷。其最堪注
意者,对于风俗之重视。故论政亦多著眼于风俗人心,……,此点尤为亭林论政特色。
郡县分权及地方自治: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
中央集权与法治: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
人,而权乃归之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
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故
非一人之所能操也,而权乃移于法。于是多为之法以禁防之,虽有大奸,有所不能逾,而
贤智之臣而寄之吏胥。是故天下之尤急者,守令亲民之官。而今日之尤无权者,莫过于守
令。守令无权而民之疾苦不闻于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国命乎。
亭林之郡县论:大意在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大权。罢监司之任,行辟属之法
,用千里以内习其风土之人,而设为久职。其言皆有见。惟欲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复士官
,任终身,举子若弟为代,则未免矫枉过直。然明夷待访录方镇篇有终其世兵民辑睦疆场
宁谧者许以嗣世之论。许方镇以嗣世,祸必至于割据。亭林惟县令设世官,已斟酌变通矣
。又:(钱穆言)封建不能复,则莫如重氏族。
亭林论官俸:略
亭林与梨洲两人之异同:
亭林著书年岁:见传略
亭林南北交游:略
梨洲与亭林之比较:梨洲著书成学,亦在四十六岁入山以后,盖二人遭际差似也。……梨
洲致力于义理,而亭林转向于考据,此虽学人之异性,亦交游之殊尚。虽以豪杰,莫能自
外尔。……盖梨洲自中年以后。蠖居浙东,轻易不渡钱塘。身值姚江山阴故里,流风犹在
,故以阐承道统发明心性自负。而亭林栖栖京国,朝政时事,感触者多,故亦以治道经济
为念也。比观梨洲亭林两人,早年皆身入社会,名列党籍,一似也。皆承家学,擅诗文,
注意当朝典章人物,二似也。中年皆出入军旅,献身故国,志切兴复,三似也。及以屯(
zhan1,潘按)艰险之余生,毕意撰述,著书成学,皆在五十以后,四似也。惟梨洲近于狂
而亭林近于狷,为二人性格之不同。梨洲终于里门,晚年足迹不越浙江两岸,而亭林则东
西南北,为四方之人。一老于南,一老于北,为二人环境之不同。而学术之异,亦若由此
而判。是虽以豪杰命世之资,其早年之性习,与夫入世后之熏染,皆足以范围其意趣学问
于不自觉之间,有如此矣。则亭林注意风俗盛衰之间者,其为深心巨识,不亦即此可证也
耶。
摘自: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四章 顾亭林 一二一页至一五三页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修改:·trijif 于 Dec 16 00:54:38 修改本文·[FROM: 221.212.248.*]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212.24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