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国王与小鸟),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第七章摘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Dec 16 00:55:16 2004), 转信

第七章 李穆堂
传略
  李绂,字巨来,学者称穆堂先生。生康熙十二年,卒乾隆十五年,一六七三——一七
五九,年七十八,籍江西临川。少贫甚,读书五行并下,落笔数千言,而无以为生。……
。初,
雍正二年,先生署广西巡抚,安插一罪苗,至是逃去,新广抚追劾先生措置不善,诏使前
往捕贼自赎。事既解,仍以排挤下狱,当死,并籍其家,取及夫人之簪钏,视之皆铜器也
。狱成,世益为先生危,先生处之泰然,在囚中读书,昼饱啖,夜熟眠,同囚甘抚胡斯恒
,叹为铁汉。时内外诸臣方以全力罗织,必置之死。曾两决囚,先生缚至西市,刑部郎杨
某,欲试之,于押赴市曹时,故问经史疑义,先生应答流利如平常。杨退语人曰,李公真
铁胎人也。特旨免死,在八旗志书馆效力行走。先生敝车羸马,即日赴馆,闭门葺平生所
著书,如是者八年。及乾隆即位,召见,即日授户部侍郎。会举博学鸿辞,先生已荐六人
,束于例,乃揭所知广托九卿。吴江王藻无举主,浼门下士孙国玺荐之,孙有难色,先生
大怒责,孙贵谢允乃已。语闻,坐左迁。然先生虽屡黜,意气如故不少衰。尝曰,内省不
疚,生死不足动吾心,
何况祸福?祸福不足动,何况得失?以此处境不难矣。又言得力在二语,处境则居易以俟
命,
处事则行法以俟命也。……。先生故刚大,生平学道,以陆子为宗。及卒,全谢山为碑铭
曰:
世方以闭眉合眼,喔咿嚅睨,伺察庙堂意旨,随声附和,为不传之秘,则先生之道,宜其
所往辄穷也。
清初之朱陆异同论
朱陆异同论之来历:朱陆异同之论,远起明世。休宁赵方(多三点“水”)子常对策,谓
朱子答项平父书,有去短集长之言,岂鹅湖之论至是而有合耶?使其合并于晚岁,则其微
言精义必有契焉,而子静则既往矣。是为朱陆早异晚同之说之始倡。
清初尊朱排陆诸家:略
孙承泽:略
魏裔介:略
熊赐履:著道闲录,力辟阳明尊朱子。谓朱子兼孔颜曾孟之长,詈象山姚江为异类。
张烈:略
陆陇其:陆陇其稼书,为有清一代正学宗师,持尊朱黜王之见益坚。
其后及于乾隆之朝,一时学士大夫专向考据,守程朱义理者深不悦,而歙县程晋芳鱼门著
正学论,言此极慨切,谓:
昔吕留良有私憾于梨洲,注释诸书,力攻陆王学;而陆清献为一代大儒,亦过信陈清澜之
说,
附和吕氏。于是海内士大夫,以宗阳明为耻,而四十年来,并程朱之脉亦无有续者,此则
非愚意料所及也。
李光地:(光地言)臣观道之与治,古者出于一,后世出于二。孟子叙尧舜以来至于文王
,率五百年而统一续,此道与治之出于一者也。自孔子后五百年而至建武,建武五百年而
至贞观,贞观五百年而至南渡。夫东汉风俗一变至道,贞观治效几于成康,然律以纯王不
能无愧。
孔子之生东迁,朱子之生南渡,天盖付以斯道,而时不逢。此道与治之出于二者也。自朱
子以来,至我皇上,又五百年,应王者之期,躬圣贤之学,天其殆将复启尧舜之运,而道
与治之统复合乎?伏维皇上承天之命,任斯道之统,以升于大猷。臣虽无知,或者得依附
末光,而闻大道之要,臣不胜拳拳。
按:(钱穆言)然光地实小人,富贵煊赫,不足掩其丑。
余按:光地之言,只可欺君,不可欺天,更不可欺后世。虽能得宠于一时,而身后难免遭
人鄙夷,为不足道之小人哉。
陆稼书之从祀两庑:略
张伯行:略
陆稼书力持门户及并时之诤难:略
邵子昆:略
杨潜庵:(潜庵言)姚江之学,……近年有一二巨公,倡言排之,不遗余力,……可谓有
功圣道矣。然海内学术之日漓日甚,其故何欤?盖天下相尚以伪久矣。今天下深明理学者
固众,
随声附和者实多,更有沉溺利欲之场,毁弃坊隅,节行亏丧者,亦皆著书镂版,肆口讥弹
,曰,吾以趋时局也。亦有心未究程朱之理,目不见姚江之书,连篇累牍,无一字发明学
术,但抉摘其居乡居家隐微之私,以自居卫道闲邪之功。……舍其学术而毁其功业,更舍
其功业而讦其隐私岂非以学术精微,未尝探讨,功业昭著,未易抵诬,而发隐微无据之私
,可以自快其笔舌?……自古讲学,未有如今之专以谩骂未能者也。
钱子仁:略
张烈著王学质疑之动机:(钱穆言)以若是之人才,若是之心术,相与鼓噪而言正学,结
帝王之权固有余,服豪杰之气则不足,宜乎非难之蜂起也。
王崑绳:(崑绳言)今之诋阳明者,行伪而品陋,识暗而言欺,天下从而和之者,趋时耳
,干利耳,举世若狂,以诋姚江为风气,亦何足与深辨。又曰:
后世之治天下,当首严诈伪之禁。……凡为虚言以欺天下而盗名者,悉焚其书而填之法。
按:(钱穆言)其言激切有如此,可见当时正学之实不足以服人也。及朝议既定,正学大
显,
而虚伪之风气,麻痹之人心,益有以激豪杰而起反抗者,其人则为李穆堂。
穆堂之朱陆异同论
穆堂论学大旨:穆堂生平不以理学家居而好辨朱陆异同,其意亦有激而发也。穆堂论学,
极重人伦实务谓:
教莫古于唐虞……契为司徒敬敷五教。亦曰父子,……君臣,……夫妇,……长幼,……
朋友,……而已。……鲁论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
兴之,
一曰六德,……二曰六行,……三曰六艺,皆五伦之所有事,所以相治相养……者也。又
曰:
圣贤为学,虽不废书,实不专在于书。……子路何必读书之对,夫子虽恶其佞,亦未有以
折其非也。……寻章摘句,……是明道程子所呵为玩物丧志而已。
穆堂深不喜专以读书讲论寻章摘句为学,而谓其事由于朱子。故曰:
古未有以学为知之事者,至朱子始以学问思辨俱属知,因以穷致事物之理为格物。又以大
学未详,……为传以补之,于是古人为学之方法乃一变。寻章摘句之弊,流为玩物丧志。
龈龈口耳之间,举古人实践之学,不得而见之矣。又曰:
朱子门人,平日专以读书讲论为工夫,……不知圣贤之学,不如是也。
朱子中年,亦以读书教弟子,至于晚年,则专以求放心敦践履为主,而深以徒倚书册为戒
,……
惟语类有劝人读书之说,则皆门人以意为记录者耳。……善学朱子者,毋惑于门人伪误之
词,
而细观其晚年所著述,庶不为世俗烂时文破讲章所误也。
穆堂以此斥朱子,亦即以此推象山阳明,谓:
陆子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真得圣贤为学之法者。
自象山陆子之教不明,士堕于章句训诂者三百余年,洎王阳明先生倡明绝学,然后士知有
躬行实践之功。
而穆堂躬行践履则本于一心,故曰:
圣人之学,内圣外王,皆不过一心。或乃分心性为二,疑心学为近禅,不知心即性,性即
心也。……舍心学又乌有所谓圣学哉?……象山陆子,专以求放心教人,盖直接孟氏之传

者,……世之人以训诂章句为学,失心久矣。
然穆堂之所重于心者,亦不过曰躬行心得而已。故曰:
学必躬行而后心得,得于心而后推之家国天下,无所施而不当。而杨子所谓入乎耳出乎口
者,
不足与于斯。
至于空谈心性,则为穆堂所深戒。故曰:
义理与气质为定名,心与性为虚位。……学者苟有志于圣贤之学,躬行实践可已,何必言
心性?孔子之自勉者,在子臣弟友,若命与仁则罕言之。子贡亦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孟子因告子论性而误,故反复与辨耳,其教门人则止曰孝弟而已,义利而已,未尝言性
。今之教人者,不敢望孔孟,从学者不敢望子贡,实行不修,而空言心性,妄也甚矣!
陆非顿悟:朱子因陆子教人有发明本心之说,遂以顿悟目之,而其实皆非也。陆子全集二
十八卷,余家所藏宋本,与明朝荆门州儒学藏本,抚州家祠本,并相同,无片言增减,尝
翻阅数十过,绝无顿悟二字。其平生教人,好举木升川至,专以循序为主。……即鹅湖之
诗,必曰,涓流积至沧溟海,卷石崇成泰华岑,此天下所共见共闻者。……至于发明本心
,并非顿悟。孟子论乍见孺子入井,即所以发明恻隐之心,论嘑蹴之与不受,即所以发明
羞恶之心。……
陆子发明之义不过如此,非如朱子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而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也。……自
圣贤之学,变而为科举之业,剽窃口耳,不复以身心体认。陆子之书未尝经目,而道听途
说,随声附和,咸曰陆氏为顿悟之禅。……学者试取陆子全书读之,则知娶寡女者不可诬
以挝妇翁矣。
陆王流弊:略
只有攻陆王无攻朱子:世止有摘陆王之疵者,未闻有摘朱子之疵者,非陆王之多疵,而朱
子独无疵也,势也。自有明以朱注取士,应科举者,共守一家之言,为富贵利达之资,大
全讲章而外,束书不观,道听途说,成为风采。……吴文正公澄生平信奉朱子,晚始略举
尊德性道问学为调停之说,其言本出朱子,而论者已譁然攻之矣。南宋至今六百余年,止
有一阳明先生,追寻古本大学,而攻之者至今未已。
论孙氏考正定论:略
论张氏质疑:略
朱子晚年全论:(穆堂言)余尝尽录朱子五十一岁至七十一岁论学之语见于文集者,一字
不遗,共得三百七十余篇,名曰朱子晚年全论,其言无不合于陆子。又曰:
朱子与陆子之学,早年异同参半,中年异者少,同者多,至晚年则符节之相合也。朱子
论陆子之学,陆子论朱子之学,早年疑信参半,中年疑者少,信者多,晚年则冰炭之不相
入也。陆子之学,自始至终,确守孔子义利之辨,与孟子求放心之旨;而朱子早徘徊于佛
老,中钻研于章句,晚始求之一心。故早年中年犹有异同,而晚乃符节相合。
朱子不惑录:略
朱子为学四变:朱子生平之学凡四变:自言十六岁时在刘病翁所,会僧妙喜,始为禅学;
十九岁应礼部试,依妙喜说作文,说动试官,得中进士;二十二岁筑室修炼,读道书,手
定牧初净稿,始辛未,止乙亥。盖三十岁以前,专为二氏之学者也。至三十岁,为绍兴三
十年,……
师事李延平先生,屡以其所言为不是,始将禅学权时倚阁,三十三岁再往就教,于是学益
纯正,一变至道;三十五岁时,延平先生卒,谨守师说犹四五年。故自三十一以至四十,
此十年中,粹然儒者,与林择之何叔京等书可考也。四十岁以后,始弃延平之教,如林择
之书论中和,谓旧闻李先生论此最详,后来所见不同,遂不复致思之类是也。专意著述,
欲拟孔子删定纂修之业,偏重于语言训诂,此又一变也。四十六岁为鹅湖之会,陆子指其
学为支离,而朱子守其说不变;又六年,五十二岁,陆子相访于南康军,讲义利之章,始
有悔心,亲题讲义之末,欲守陆子所讲为入德之方;五十四岁答项平甫书,自谓持守不得
力,当兼取陆子所长,渐有向里切己之意;五十九岁与陆子论无极不合,因力诋陆子之学
;然自六十岁以后,
至于终身,所以为学与所以教人者,悉依陆子尊德性求放心之说,故虽诋陆子,而诋浙学
之务末者为尤切,其详见答吕子约郑子上诸人之书,至终身不改。此一变,则朱子之定论
也。(钱穆言)而后世所以误会朱学之真相者,穆堂则以为皆出元明之陋儒,与夫科举之
俗见。元明以来之朱学:自宋南渡以后,学者不务其所当务,而疑其所不必疑,不汲汲然
患其知之而不行,而鳃鳃然患其行之而不知,溺其志于章句训诂之烦,而驾其说于意见议
论之末,置其身于日用彝常之外,而劳其心于名物象数之中,未尝一日躬行实践,而诩诩
然自以为讲学。……盖自大学补格致传文,而孔孟之学乃失传矣。虽然,朱子晚年,固已
尽觉其误,……
而元明陋儒,专取其中年未定之书,用以取士,明初益附之,编为大全,科举之学,因陋
就简,朱子全书未尝寓目,遂以讲章训诂之学足以师承朱子,此亦朱子所不欲受也。
夏祈(应为“火”字旁)评说全论:晚年全论一书,……不过为学部(多“艹”字头)通
辨报仇,无他意也。……所引朱子之书凡三百五十余条,但见书中有一心字,有一涵养,
有一静坐收敛等字,便谓之同于陆氏,不顾上下之文理,前后之语气,自来说书者所未有
也。穆堂对朱子言行之掎摭:略
陆子学谱:陆子学谱,盖兼用近思渊源二录之体。……俾有志于希圣者,门径可循,归宿
有所,不沉溺于利欲,不泛滥于章句,不参错于佛老,庶几思道有绝而复新之日。
陆子年谱:略
穆堂讲学路径:(钱穆言)盖就其遗教全体,合之于行事之实,以考其学说之真意,而若
有以想见乎其人。此已与世之徒守科举俗学,哓哓浮辨,而目不睹朱陆全书者不同,亦与
牢守道学字头,专以训诂家法,争心性理气之辨者有异。其路径之直捷,意趣之真切,诚
可谓得陆学之真传也。穆堂自言,“早岁为学,略去疏节,止守大纲,全用力于经济文章
。……二十四岁复思向上。”其治学路径如此,故得有体有用,不与专治训诂讲诵者同科
。又尝谓: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自程子有尧舜事业浮云太虚之语,世儒藉口,辄欲
以空言傲实绩。……内圣外王之学,一变而为迂阔无用,至令天下以儒相訾敖(ao2,下多
“言”),皆
此等谬说启之也。……世俗无知小人缪附讲学者,辄以空言诋之,不知此辈何所用于天地
间也!人极之不立,岂可徒咎溺于嗜欲之人哉。
躬行与功业:盖陆王之学,既以躬行实践为主,而躬行实践,必归鹄于功业济世,乃为内
圣外王,有体有用,足以证其践行之圆满而庶几于无憾。此与从事章句训诂,即于文字讲
论争是非者绝不同。故穆堂盛推阳明,以其功业之发见,征学说之虚实,此正陆王言本心
言良知最精最高之诣,决非陷溺功利,偏心杂霸,空为此畔援之势论也。
穆堂与颜李:余尝谓颜李讲学,深斥程朱,谓书生纸笔讲诵之无益于天地,而力唱六艺六
德六行之说,以实用为本,其意趣路径实近陆王,以穆堂证之,可益信矣。
穆堂论学之背景及动机:(穆堂言)吾非敢言心性也,吾疾夫世之实行不修,于阳明子无
能为役,而高言心性者也。(钱穆言)此真穆堂论学真背景,亦穆堂论学真动机矣。故扩
之为功业,约之为践履,穆堂之所谓躬行实所以修之己而责之人者,惟问实事,不争虚辨
,此固陆王讲学精神之一端,而穆堂则特以为当时之箴砭也。……其在当时,虽意有所激
,语有所偏,然磊落俊伟,光明简切,以有清一代陆王学者第一重镇推之,当无愧矣。
穆堂学说与时代之冲突:略
谢石霖:略
穆堂二十一大罪:……遂下刑部听讯,廷臣议穆堂大罪二十一款,律应斩决,两缚往西市
,手反接,刀置颈,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曰,臣愚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卒以天子圣
明,宣旨赦还,仍置请室。嗣奉特旨,李绂学问尚好,著免死。越年,或追供前穆堂参田
文镜事,
又大集廷臣召穆堂,亲诘责,色甚历。穆堂不吐乞怜语,惟言臣罪当诛,乞即正法,以为
仁臣不忠者戒。廷臣遵旨讯,请交刑部治罪,又以天子圣明得宽免。然穆堂之在圣朝,得
保首领已万幸,尚何高言践履功业!
血肉之躯:略
清学自义理折入于考据之所以然:略
摘自《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259至285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212.24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