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国王与小鸟),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第八章摘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Dec 16 00:56:41 2004), 转信
钱穆第八章 戴东原
传略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生雍正元年十二月,卒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一七二三至一七七七
年,
年五十五。十岁就傅读书,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曰,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
子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字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师应之曰,此先儒朱子所注云尔。即问朱
子何时人也,曰,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曰,东周。周去宋几何时矣,曰,几二千
年矣。然则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性强记,十三经注,能举其辞无遗;尝语弟
子段玉裁曰,“余于疏不尽记,经注则无不能背诵也。”时年十六七矣。家贫,无以为业
,年十八,随
父客南丰,设塾于邵武,课童蒙自给。……。年二十九,补休宁县学生。翌年,休地大旱
,斗米千钱,家乏食,与面铺相约,日取面屑为饔飧,闭户成屈原赋注。同学金榜称其坚
强,困穷时能日行二百里,先生自言乖于时而寿似可必,亦自以精力之盛也。三十二岁,
避仇入都,行李衣服皆无有,寄旅于歙县会馆,饘粥或不继,而歌声出金石。一日,携所
著书过嘉定钱大昕辛楣斋,谈论竟日,既去,辛楣叹曰,天下奇才也。
戴学大要
戴学与江永
江永:戴氏之学,其先来自江永。永字慎休,婺源人,生康熙二十年七月,卒乾隆二十七
年三月,一六八一至一七六二年,年八十二。为诸生数十年,其学尤深于三礼,其先自周
礼入,……。
江氏之著书及其宗旨:道在天下,亘古长存。自孟子后,一线弗坠,有宋诸大儒起而倡之
,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功伟矣。其书广大精
微,学者所当博观而约取,玩索而服膺也。(钱穆言)其学所涉极博,要不出礼乐名物之
范围者近是。……大抵江氏学风,远承朱子格物遗教,则断可识也。
汪绂:略
汪氏著书及其宗旨:(钱穆言)(汪氏)多尚义解,不主考订,与江氏异,而所治自六经
下逮
乐律天文地舆阵法术数,无不究畅,则门路与江氏相似。其发挥朱子致知格物之意曰:
有志格物,无物无理,随处目睹耳闻,手持足践,皆吾穷理之学。又曰:
吾心之知虚,而在物之理实,故欲推极吾心之知,必须实靠事务上逐见印证过来,此心之
知方实在信认得定。如人家有田地万顷,契墨册税,承祖以来,本皆在家,然亦须逐亩逐
段,亲身历过,四至分明,与契税符合,方始信得此亩此段是自家田地。(钱穆言)此亦
却遵朱子格物遗训,主从事物实地下工夫。其变而为考征,则重名物数度,其学风亦视江
浙间辨易图,辨尚书古文,辨大学,高谈朱陆道释异同,心性家国本末者,别有一段淳朴
意味,自见其异也尚。
徽学渊源与东林:考徽歙间讲学渊源,远自无锡之东林。……江永汪绂皆汲其余波。故江
浙之间,学者多从姚江出,而皖南则一遵旧统,以述朱为正。惟汪尚义解,其后少传人,
江尚考覆,而其学遂大,则有清一代尚实之风,群流所趋,莫能独外耳。
江汪两家之歧趋:见上一条。
徽学之一种背景:徽人居群山中,率走四方经商为活,学者少贫,往往操贱事,故其风亦
笃实而通于艺。
宣城梅氏:略
黄生:略
东原早岁学术路径:(钱穆言)当时徽宣之间,好治天算格致之学,其来已旧。……江汪
之学,盖皆有闻于乡先生之风而起者。东原早岁治学,亦此一路。
汪梧凤不疎园及同学诸人:(江戴)皆自奋于末流,常为乡俗所怪,又孤介少所合,而地
僻陋无从得书;汪君独礼而致诸其家,饮食供具惟其所欲,又斥千金置书,益招好学之士
日夜诵习讲贯其中。久者十数年,近者七八年,四五年,业成散去。
汪肇龙:略
金榜:略
程瑶田:略
东原论学之第一期
东原早岁论学大意:略
是仲明:略
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仆自少时家贫不获亲师,闻圣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经示后之人
,求其一经,启而读之,茫茫然无觉。寻思之久,计于心白,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
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求所谓字,考诸篆书,
得许氏说文解字,三年,知其节目,渐观古圣人制作本始。又疑许氏于故训未能尽,从友
人假十三经注疏读之,则知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钱穆言)此为东
原主从字义明经义之理论。
经学难明者若干事:通尧典数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
诵周南召南自关雎而往,不知古音,徒强以协韵,则龃龉失读。诵古礼经,先士冠礼,不
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违于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地名沿革,则禹贡职方失其处所
。不知少广旁要,则考工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
之意乖。而字学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声与音,又经纬衡从宜辨。汉末孙叔然创立反语,
厥后考经论韵悉用之,释氏之徒从而习其法,因窃为己有,谓来自西域,儒者数典不能记
忆也。中土测天用勾股,今西人易名三角八线,其三角即勾股,八线即缀术;然而三角之
法穷,必以勾股御之,用知勾股者,法之尽备,名之至当也。管吕言五声十二律,宫位乎
中,黄钟之宫四寸五分为起律之本,学者蔽于钟律失传之后,不追溯未失传之先,宜乎说
之多鑿也。凡经之难明,右若干事,儒者不宜忽置不讲。仆欲究其本始,为之又十年,渐
于经有所会通。(钱穆言)此为东原主从名物度数通经义之理论。
经学之三难:仆闻事于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仆诚不足与于其间,
其私自持暨为书之大概,端在乎是。前人之博闻强识如郑渔仲杨用修诸君子,著书满家,
淹博有之,精审未也。则有略是而谓大道可以径至者,如宋之陆,明之陈王,废讲习讨论
之学,假所谓尊德性以美其名。然舍夫道问学,则恶可命之尊德性乎?(钱穆言)此为东
原主从道问学一边以达大道之理论。
东原七经小记之计划:东原毕生治学,其最大计划,厥为七经小记。(段玉裁言)七经小
记者,先生朝夕常言之,欲为此以治经也。所谓七经者,先生云,诗书易礼春秋论语孟子
是也。
治经必分数大端以从事,各究洞原委,始于六书九数,故有训诂篇,有原象篇,继以学礼
篇,
继以水地篇,约之于原善篇。圣人之学,如是而已矣。又曰:
始先生作原善三篇,继见先生援据经言,疏通证明之,仍以三章者为建首,比累合义,古
贤圣之言理义,举不外乎是,孟子字义疏证,亦所以阐明此恉也,为七经小记之一。先生
之学上承孔孟,于此可见。
戴学与朱子异同:惟较之朱子格物补传所谓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意穷之,以
求至乎其极,一旦豁然贯通者,则方法门径固近似,而对象意趣实不侔。朱子格物,在即
凡天下之物而格,今则只求即凡六经之名物训诂而格耳。清儒自阎百诗以下,始终不脱读
书人面目,东原汉学大师,又承江永门墙,最近朱子格物一路,然亦只格得六经上名物,
仍是汉学家精神也。
东原入都:略
方矩:略
汉儒得其制数宋儒得其义理: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义理,或事于制数,或
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未定者也。……圣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失其义理
,宋儒得其义理,失其制数。譬有人焉履泰山之岭可以言山,有人焉跨北海之涯可以言水
,二者不相谋,天地间之巨观,目不全收,其可哉!(钱穆言)是时东原固犹以义理推宋
,以制数尊汉。同年与姚姬传书,谓颂法康成程朱,不必无人,而皆失康成程朱于诵法中
。亦汉宋并举无所轩轾。
戴学与惠栋
苏州惠氏之学:惠氏籍吴县,三世传经,惠周惕(字元龙)为其祖,士奇(字天牧)为其
父,
定宇名栋,学者称松崖先生,生康熙三十六年(一六六七),卒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
),
年六十二。其学尊古而信汉,最深者在易。
惠氏言易:天牧有易说六卷,谓汉儒言易,如孟喜以卦气,京房以通变,荀爽以升降,郑
康成以爻辰,虞翻以纳甲,其说不同,而指归则一,皆不可废。今所传之易,出自费直。
费氏本古文,王弼尽改为俗书,又创为虚像之说,遂举汉学而空之,而古学亡矣。
惠氏治学态度:盖江浙学者言易,自黄梨洲兄弟毛西河胡东樵,皆致力于辨易图,诸家之
说出,而自宋以来易说之图像纷纷榛莽塞路者尽辟,惠氏父子踵其后,遂弃宋易而治汉,
亦一时风气趋会之所宜有也。惠氏治他经,亦率如其治易,大意推尊汉儒,尚家法而信古
训。故其弟子杨超会称之,谓其学大抵以经为纲领,以传为条目,以周秦诸子为左证,以
两汉诸儒为羽翼,信而好之,择其善而从之,疑则阙之。此天牧治经主从古训,故一依汉
儒,并旁求之于周秦诸子,而不肯下取晚世唐宋之说也。
朱贺龄与陈启源:略
吴皖学派之不同:今考惠学渊源与戴学不同者,戴学从尊宋述朱起脚,而惠学则自反宋复
古而来。顾亭林已言理学之名,自宋始有,古之所谓理学者,经学也。而通经则先识字,
识字则先考音,亭林为音学五书,大意在据唐以正宋,据古经以正唐,即以复古者为反宋
,以经学之训诂,破宋明之语录,其风流被三吴,是即吴学之远源也。而浙东姚江旧乡,
阳明之精神尚在,如梨洲兄弟驳易图,陈乾初疑大学,毛西河盛推大学古本,力辩朱子,
其动机在争程朱陆王之旧案,而结果所得,则与亭林有殊途同归之巧,使学者晓然于古经
籍之与宋学,未必为一物。其次如阎百诗辩古文尚书,其意固犹尊朱,而结果所得,亦使
人知通经端在溯古,晋唐以下已可疑,更无论宋明也。江浙人物荟萃,典册流播,声气易
传,考核易广,清初诸老,尚途辙各殊,不数十年,至苏州惠氏出,而怀疑之精神变为笃
信,辨伪之工夫转向求真,其远归汉儒者,乃自蔑弃唐宋而然。故以徽学与吴学较,则吴
学实为急进,为趋新,走先一步,带有革命之气度,而徽学以地僻风淳,大体仍袭东林遗
绪,初志尚在阐宋,在述朱,并不如吴学高瞻远瞩,划分汉宋,若翼越之不同道也。
江艮庭与王西庄:略
吴皖两派之诋宋:定宇之评毛诗注疏也,曰:“栋则以为宋儒之祸,甚于秦灰。”其激昂
如是。
而江藩宋学远源记乃谓:
近今汉学昌明,遍于寰宇,有一知半解者,无不痛诋宋学。然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
氏,
红豆山房半农人手书楹贴云,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不以为非,且以为法,为汉学者
背其师承,何哉?藩为此记,实本师说。
汉学家诋宋始自东原:据此言之,当时吴学后起(潘按:指江藩辈诸人),转不以诋宋过
甚为然矣。盖钱嘉以往诋宋之风,自东原起而愈甚,而东原论学之尊汉抑宋,则实有闻于
苏州惠氏之风二起也。
东原论学之第二期
东原游扬州后论学态度之转变:东原于乾隆丁丑(二十二年,东原年三十五)南游扬州,
识松崖于盐运使庐雅雨见曾署,自是客扬州者四年。东原论学宗旨,其时以后盖始变,此
可以集中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一篇证之。
故训明而义理明:然病夫六经微言,后人以岐趋而失之也。言者辄曰,有汉儒经学,有宋
儒经学,一主于故训,一主于义理。此诚震之大不解者也。夫所谓理义,苟可以舍经而空
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于经学?惟空凭胸臆之。卒无当于贤人圣人之理义,然后
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也,然后求之故训。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
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贤人圣人之理义非他,存乎典章制
度者是也。松崖先生之为经也,欲学者事于汉经师之故训,以博稽三古典章制度,由是推
求理义,确有据依。彼歧故训理义二之,是故训非以明理义,而故训胡为?理义不存乎典
章制度,势必流入异学曲说而不自知其亦远乎先生之教矣。(钱穆言)东原是文作于乾隆
乙酉(三十年,东原年四十三)而议论与前举已大异。其先以康成程朱分说,谓于义理制
数互有得失者,今则归一途,所得尽在汉,所失尽在宋,义理统于故训典制,不啻曰即故
训即典制而义理矣。是东原论学一转而近于吴学惠派之证也。
惠主求古戴主求是并非异趋:王鸣盛亦言,方今学者,断推惠戴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
古,
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是。谓舍古无以为是者,上之即亭林舍经学无理学之说,
后之即东原求义理不得凿空于古经外之论也。然则惠戴论学,求其归极,均之于六经,要
非异趣矣。其异者,则徽学原于述朱而为格物,其精在三礼,所治天文律算水地音韵名物
诸端,其用心常在会诸经而求其通。吴学则希心复古,以辨后起之伪说,其所治如周易,
如尚书,其用心常在溯之古而得其原。故吴学进于专家,而徽学达于征实,王氏所谓回求
其古,戴求其是,即指是等而言也。
东原言义理三说
东原言义理三书:一、原善,二、绪言,三、孟子字义疏证。
原善三篇初成在丁丑后:略
戴氏原著与惠氏易微言之关系:略
原善三篇之扩大本在丙戊:略
绪言草创在已丑:略
绪言完成在壬辰:略
孟子字义疏证最晚成在丁酉:略
治经先考字义之理论始终不变: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在闻道,必空所依傍。汉儒
故训有师承,亦有时傅会,晋人傅会凿空益多,宋人则凭胸臆为断,故其袭取者多谬,而
不谬者在其所弃。我辈读书,……宜平心体会经文,有一字非其的解,则于所言之意必差
,而道从此失。……宋已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圣贤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
。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
乖。
字义疏证即训诂:略
钱竹汀:略
东原不甘为轿夫:六书九数等事,如轿夫然,所以舁轿中人也。以六书九数等事尽我,是
犹误认轿夫为轿中人也。
东原攻击朱子在晚年:略
按:(章实斋言)戴君……一代巨儒,而心术未醇,颇为近日学者之患,故余作朱陆篇正
之。
戴君下世,今十余年,同时有横肆骂詈者,固不足为戴君累。……戴君所学,深通训诂,
究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诂名物,有合时
好,以谓戴之绝诣在此,及戴著论性原善诸篇,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时人
则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学者矣。(钱穆言)是深知东原之为轿中人而非轿
夫者,当时亦惟实斋。
钱穆第八章 戴东原(续)
东原哲学之大体
东原思想之分析:东原言义理三书之年代既定,而东原哲学之大体可继是而求。盖东原三
书
思想,虽大体一贯,而其间亦有议论详略,意向轻重,可以征东原学说之与年俱变者。
原善
道即阴阳气化:略
性即道之分化:性言乎本天地之化分而品物者也,限于所分曰命,成其气类曰性,各如其
性
以有形质而秀发于心征于貌色声曰才。
按:(钱穆言)故欲与觉皆性也。
欲与觉为性之能事:略
欲与觉得其正即仁智:欲不失之私则仁,觉不失之蔽则智,仁且智,非有所加于事能也,
性
之德也。
按:(钱穆言)性言乎其自然之本,仁智要乎其必然之则。
自然与必然之辨:言乎自然之谓顺,言乎必然之谓常,言乎本然之谓德。天下之道尽于顺
,
天下之教一于常,天下之性同于德。又曰:
情欲本乎自然智巧达于必然:凡有血气心知,于是乎有欲,性之征于欲,声色臭味而爱畏
分。
既有欲矣,于是乎有情,性之征于情,喜怒哀乐而惨舒分。既有欲有情矣,于是乎有巧与
智,
性之征于巧智,美恶是非而好恶分。生养之道,有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二
者
自然之符,天下之事举矣。尽美恶之极致,存乎巧者也,宰御之权由斯而出;尽是非之极
致,
存乎智者也,圣贤之德由斯而备;二者自然之符,精之以底于必然,天下之能举矣。
欲为自然德为必然:由天道而语于无憾,是谓天德,由性之欲而语于无失,是谓性之德;
性
之欲,其自然之符也,性之德,其归于必然也,归于必然,适全其自然,此之谓自然之极
致。……
知其自然,斯通乎天地之化,知其必然,斯通乎天地之德。
人莫大乎智足以择善:略
理义由明智得:心之明之所止,于事情区以别焉,无几微爽失,则理义以明。(钱穆言)
故
人性之所贵,在乎动而能得夫理义,不在无欲与静也。
老庄尚无欲君子尚无蔽:(钱穆言)仁智之反面为私蔽。
私与蔽为二大患:人之不尽其才患二,曰私曰蔽。……去私莫如强恕,解蔽莫如学。……
仁
且智者,不私不蔽者也。得乎生生者仁,……得乎条理者智。又曰:
是故去生生之道者,贼道者也,细民得其欲,君子得其仁。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而
仁
不可胜用矣;快己之欲,忘人之欲,则私而不仁。……智以知之,仁以行之。
故其言格物致知也,则曰:
格之云者,于物情有得而无失,思之贯通不遗毫末,夫然后在己则不惑,施及天下国家则
无
憾,此之谓致其知。
按:(钱穆言)此东原原善三卷之大旨也,而东原自道其所以得此者,则曰故训。
征诸古训明之心:征之古训,协于时中,充然明诸心而后得所止。
原善与易微言思想之同点:(钱穆言)东原此等见解,颇与同时惠氏易微言相近,微言据
易
系,亦主以阴阳气化言宇宙,故曰:……。是松崖亦据孟子,主性即在形质才能之中也。
又
曰:……。是松崖解乐记亦谓天理即人性好恶之正也。又曰:……。东原曰,君子慎习而
贵
学,所谓以必然全其自然者,亦与松崖辨儒道一贯之论相似也。松崖又曰:忠,一也,以
忠
行恕,即一以贯之也。此东原以人之有欲通天下之欲为仁,以人之有觉通天下之觉为智之
说
也。
绪言
绪言始排宋儒:东原原善绝不排诋宋儒,而绪言则颇排宋。其最要者则为理气之辨。
宋儒始分理气:六经孔孟之书,不闻理气之分,而宋儒创言之,又以道属之理,实失道之
名
义也。
大致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道。在人物,则人伦日用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气化之
不
可已是谓道。
程朱……盖见于阴阳气化无非有迹可寻,遂以与品物流形同归之粗,而别求之无迹象以为
其
精,……恍然觉悟理气之分如是。
阴阳气化为自然理为必然乃要其后非原其先:略
理乃事为不易之则:略
以心通知理义:理义也者,心之所通也。天之气化,生生而条理,人物分于气化,各成其
性。
而清者开通,则能知性知天,因行其所知底于无失,斯所以还于天地之德而已矣。
以学问得心之明哲:(钱穆言)东原又谓后世言理,相当于古人之言命。命与理皆人物事
为
本身一种必然之制限,求能识此制限,则有待乎人之学问与智慧也。
命与理之相通在归于必然适全其自然:略
性即自然善为必然:材质者,性之所呈也,离材质,恶睹所谓性哉?……物但能遂其自然
,
人能明与其必然。……存乎材质之自然者性也,……其归于必然者命也。
宋儒言善为本然:宋儒之异于前人者,以善为性之本量。如水之本清,而其后受污而浊,
乃
气禀使然。……是以务于理气截之分明。以理为性之本为无不善,以气之流行则有善有不
善。
视理俨如一物,虽显遵孟子性理之云,究之以才说性时便是人生以后,此理已堕在气质之
中,
孟子安得概之曰善哉?
学以进于智而得理义:略
人之不齐在智愚不在善恶:略
程朱言复初为老禅所误:孔子之后,异说纷起,能发明孔子之道者,孟子也;卓然异于老
聃
庄周告子而为圣人之徒者,荀子也;尝求之老释,能卓然觉悟其非者,程子张子朱子也。
然
先入于彼,故其言道为气之主宰枢纽,如彼以神为气之主宰枢纽也;以理能生气,如彼以
神
能生气也;以理堕在形气之中,变化气质则复其初,如彼以神受形气而生,不以形气物欲
累
之则复其初也。皆改其所指为神识者以指理。故言儒者以理为不生不灭,岂圣贤之言哉?
天
地之初理生气,岂其然哉?
孟荀宋儒皆知必然异乎老禅之纯任自然:人之异于禽兽者,人能明于必然,禽兽各顺其自
然
也。孔孟之徒异于老聃庄周告子释氏者,……见乎天地人物事为有不易之则之为必然,而
博
文约礼以渐致其功。彼谓……法自然无以复加矣。孟子而后,惟荀子见于礼义为必然,见
于
不可徒任自然,而不知礼义即自然之极则。宋儒亦见于理为必然,而以理为太极,为生阴
生
阳之本,为不离阴阳,仍不杂于阴阳,指其在人物为性,为不离气质,仍不杂乎气质,盖
以
必然非自然之极则。……惟尊理而重学,远于老聃庄周告子释氏矣。
荀与宋儒于圣人之教不害:略
绪言释理字义:自然之极则是谓理。
期于无憾,所谓理也,理非他,盖其必然也。
就天地人物事为求其不易之则是为理。
理要其后,非原其先。
知条例之说者,其知理之谓矣。
心之精爽所照者不谬,是谓得理。
可否之而当,是谓理义。
按:(钱穆言)然此所谓自然之极则,天地人物事为不易之则,为我可否之标准,使我照
物
不谬者,将于何求之,东原尤未明言之也。……。故东原绪言主旨,固在指陈理要其后非
原
其先之一意,而于理之大本,仍未确说,则去宋儒理生气之说,虽立论不同,而渺茫亦略
似
矣。
孟子字义疏证
疏证理字新释: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
然
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系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又:
在己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之谓理。
理存乎欲: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
理。
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通情遂欲之谓理: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厘不爽谓之理。
按:(钱穆言)以情欲言理,实疏证中创见,东原为绪言时,尤未得此说也。
舍情求理无非意见:略
以意见为理适成为忍而残杀之具:理欲之辨,……谓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
理。
其言理也,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于是未有不以意见为理之君子。……不寤意见多
偏
之不可以理名,而持之必坚,意见所非,则谓其人自绝于理。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
之
具,为祸又如是也。
宋儒辨理欲之说足以祸天下:……宋儒程子朱子,易老庄释氏之所私者而贵理,易彼之外
形
骸者而咎气质,其所谓理,依然如有物焉宅于心。于是辩乎理欲之分,谓不出于理则出于
欲,
不出于欲则出于理,虽视人之饥寒号哭男女哀怨以至垂死翼生,无非人欲,空指一绝情欲
之
感者为天理之本然,存之于心,及其应事,幸而偶中,非曲体事情,求如此以安之也;不
幸
而事情未明,执其意见,方自信天理非人欲。而小之一人受其祸,大之天下国家受其祸,
徒
以不出于欲,遂莫之或寤也。凡以理宅于心,不出于禁欲则出于理,未有不以意见为理而
祸
天下者也。
上以理责下下之罪人不可胜数: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
顺;
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
。
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不可胜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呜
呼!
杂乎老释之言以为言,其祸甚于申韩如是也。
人尽自求其情则为忠恕系矩:略
通情遂欲推己反躬为东原晚年定论:性,譬则水之流也。……依乎天理,为相生养之道,
譬
则水由地中行也。穷人欲……譬则洪水横流。……圣人教之反躬,以己之加于人,设人如
是
而加于己,而思躬受之之情,譬之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又曰:
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欲遂其生,至于戕人之生
而
不顾者,不仁也。不仁实始于欲遂其生之心,使其无此欲,必无不仁矣。然使其无此欲,
则
于天下之人,生道穷促,亦将漠然视之,己不必遂其生而遂人之生,无是情也。
通情遂欲有赖于聪明圣智:略
圣学先务知:人之患有私有蔽,私出于情欲,蔽出于心知。……凡异说皆主于无欲,不求
无
蔽,重行不先重知。……圣贤之学,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后笃行,则行者,行其人伦日
用
之不蔽也。又曰:
圣人之言,无非使人求其至当以见之行,求其至当,即先务于知也。凡去私不求去蔽,重
行
不重知,非圣学也。
德性资于学问:……。其形体之长大也,资于饮食之养,乃长日加益,非复其初,德性资
于
学问,进于圣智,非复其初明矣。
忠恕之极而为仁智仍是一体:人能出于己者必忠,施于人者以恕,行事如此,有差失亦少
矣。
凡未至乎圣人,未可语于仁,未能无憾于礼义,如其材质所及,心知所明,谓之忠恕可也
。
圣人仁且智,其见之行事,无非仁,无非礼义,忠恕不足以名之,然而非有他也,忠恕至
斯
而极也。
三书异同:略
疏证思想之最早孕育:略
东原思想与下层社会:略
东原思想之渊源:略
戴学之流衍:略
戴学与程瑶田:略
注:此章与上一章之详细内容,请参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306页至379页,中华书局
--
胜利是一种坚韧
生而不死 一千年
死而不朽 一千年
朽而不倒 一千年
这就是......
胡杨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212.24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8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