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国王与小鸟/编号:2707),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汉代(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4月25日21:41:5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二、汉代选举制度
上面讲了汉代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官,但这许多官从哪里来的呢?什么人才可以做
宰相御史大夫乃至这个部门的长官呢?这是讲中国政治制度上一个最主要的大题目。
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府,做
官人有一定的血统,自然不会发生有此问题。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封建世袭制度
已推翻,谁该从政,谁不该从政呢?除却贵族世袭外,首先令人想到军人政治,谁握
有兵权,谁九掌握政权,支配仕途,但汉代又并不然。其次令人想到富人政治,谁有
财富,谁便易于入仕,易于握权,但汉代也不然。我们讲汉代关于此一方面的制度,
要到汉武帝以后,才渐趋于定型。那时已有了太学,好入现在的国立大学。当时国立
大学,只有一个,这里面的学生,考试毕业分两等,当时称科。甲科出身的为郎;乙
科出身的为吏。郎官是属于光禄勋下面的皇宫里的侍卫,依旧例,凡做二千石官的,
(汉朝这样的管很多,中央虽只有三公九卿十多个,地方上的太守就有一百多个。)
他们的子侄后辈,都得照例请求,送进皇宫当侍卫。待他在皇帝面前服务几年,遇政
府需要人,就在这里面挑选分发。这已制度,虽非贵族世袭,但贵族集团,同时便是
官僚集团,仕途仍为贵族团体所垄断。这在西方,直到近代还见此制。中国则自汉武
帝以后便变了。当时定制,太学毕业考试甲等的就得为郎,如是则朗官里面,便羼进
了许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却不就是贵族子弟。至考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
当吏职。吏是地方长官的掾属。汉代官吏任用,有一限制,地方长官定要由中央派,
太守如是,县令也如是。但郡县掾属,必得本地人充当。譬如台北市的人,不能当台
北市的市长;但台北市政府从市长以下的一切官,在汉代称为掾属的,那就绝对要用
台北市的本地人。不过辟用掾属的权,则在长官手里,这叫做辟属。三公、九卿、郡
太守、县令,这些是由皇帝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宰相下面的十三曹,就由再想自己辟
用。此外各卫门首长以下,全是吏,全由各衙门首长自己任用。现在这个太学生考了
乙等,譬如他是会稽郡人,他便回到会稽,指定由郡县政府试用,这所谓补吏。补郎
与补吏,是太学生毕业后应有的待遇。
再说到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谓乡举里选。当时各地方时时可以选举人才
到中央。他们的选举,大体可分为两种,也可说是三种:一种是无定期的,譬如老皇
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往往就下一道诏书,希望全国各地选举人才到朝廷;或是碰着
大荒年,大水灾,或是大瘟疫,这表示政府行政失职,遭受天遣,也常下诏希望地方
推举贤人,来向政府说话,或替国家做事。这些选举是无定期的。这样选举来的人,
多半称为贤良。贤良选到了政府以后,照例由政府提出几个政治上重大的问题,向他
们请教。这叫做策问。策即是一种竹片。问题写在竹简上,故称策问。一道道的策问
,请教贤良们大家发表意见,这叫对策。政府看了他们的意见,再分别挑选任用,这
是一个方式。这一种选举,既不定期,也无一定的选举机关。地方民意也可举,三公
九卿,政府大僚,也可举。所举则称为贤良,贤良是指有特出才能的人。第二种是特
殊的选举,譬如政府今年要派人出使匈奴,出使西域,需要通外国语,能吃苦,能应
变,所谓出使绝域的人,政府常常下诏征求,只要自问自己有此才干,可以自己报选
。又如军队里要用军事人才,或如黄河决口,需要晓习治水的人,大家知道有这种人
才,大家可以举,自己觉得有把握,自己也可直接来应选。这是一种特殊的选举。后
来又有一种有定期的选举,那就是选举孝廉。汉代一向有诏令地方察举孝子廉吏的。
但地方政府有时并不注意这件事,应选人也不踊跃。汉武帝时,曾下了一次诏书,大
意说:你们偌大一个郡,若说竟没有一个孝子一个廉吏可以察举到朝廷,那是太说不
过去的事。而且地方长官的职责,不仅在管理行政,还该替国家物色人才;若一年之
内,连一个孝子一个廉吏都选不出,可见是没有尽到长官的责任。与时汉武帝就下令
叫大家公议,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长官应如何处罚。这一来,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有
定期的选举。无论如何,每郡每年都要举出一个两个孝子廉吏来塞责。汉代一百多个
郡,至少每年要优良百多孝廉举上朝廷。这些人到了朝廷,并不能像贤良般有较好较
快的出身,他们大地还是安插在皇宫里做一个郎官。如是则一个太学生,当他分发到
地方政府充当吏属之后,他仍还有希望被察举到皇宫里做一个郎。待他在郎署服务几
年,再分发出去。自从武帝以后,汉代逐渐形成了一种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至少每
年各郡要新进两百多个孝廉入郎署,十几年就要有两千个。从前皇宫里的郎官侍卫本
也只有二千左右。自此制度形成,二三十年后,皇宫里的郎官,就全都变成郡国孝廉
,而那些郡国孝廉,又多半是由太学毕业生补吏出身的。如是则皇帝的侍卫集团,无
形中也变质了。全变成大学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了。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
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后来郎署充斥,要待分发任用的人才尽多,于是就把无定
期选举,特殊选举都无形搁下,仕途只有孝廉察举的一条路,这是到东汉时代的事了
。这一制度,又由分区察举,演进到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制为定额。那时是郡国满
二十万户的得察举一孝廉,由是孝廉只成为一个参政资格的名称,把原来孝子廉吏的
原义都失去了。最后又由郡国察举之后,中央再加上一番考试。这一制度,于是会合
有教育、行政实习、选举与考试之四项手续而始达于完成。
我们从此看出:这一制度在当时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
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
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
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郎官之
中虽然也尽有贵族子弟,但究竟是少数。我们也不能称之谓军人政府,因郎官并不是
由军人出身的。我们也不能称之为资本主义的政府,因这些郎官,都不是商人资本家
的子弟。这样的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汉代从昭宣以
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他们的出身,也都是经由地方选举而来。并不是由
其血统上和皇帝以及前任大官有什么关系,或者是大军人大富人,才爬上政治舞台。
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我们可说中国历
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
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只许这些人跑上政治舞台,政府即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
也都分配在他们手里。
--
记忆是我们唯一真实的生活,因为生活就是这样一个MATRIX:她将不可知的未来迅速转化
为不可改变的现实最后被记忆这个巨大的容器所收藏。记忆越清晰,意味着我们的生活越
丰富,那时历历在目的细节,就是生命之树上的叶子。在我们终老的时候,落叶归根,究
竟什么东西落入你生命的泥土呢?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79.5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4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