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国王与小鸟/编号:2707),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宋代(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4月25日21:44:5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三、宋代赋税制度 
    宋代赋税制度,大体也是由唐代两税制沿下,我们不再详讲。只讲一点较重要的 
。本来两税制度,把一切赋税项目,都归并了,成为单一的两税。租庸调是三个项目 
分列的,对田地有租,对丁役有庸,对户籍有调。让我们眼前浅显举例,譬如台湾征 
入农田米谷这是租。要台湾民众义务服役,修机场道路水利工程之类这是庸。糖是台 
湾土产,政府要台湾一地贡献多少糖,由民间摊派,按家分出,这是调。两税法则把 
这三项全并入了田租,因此田租额增高了。政府收取田租之后,如要修机场筑道路, 
应由政府出钱自雇工役。如政府需要糖或其他物品,也应由政府出钱自买。政府向民 
间收税,则全归入一个项目下。这样过了多少年以后,这办法便出了毛病。晚唐时代 
军事时起,军队到了一地方,抑就要民众帮忙如修路之类,又要征发地方特产,如台 
湾出糖,别处军队到台湾来,便不想自己买糖,却向民间要。他们认为这些是向来如 
此,他们却忘了原来这些庸与调早已包括划并在两税里,把民间田租加重了,现在又 
要地方出劳役,出土贡,那岂不是民众又增加了负担吗?这一种可有的流弊,在唐代 
改行两税制时,早有人说到,因当时单图税收便利,信不及,到后来却逐步实现了。 
更重要的还有一点。在汉代,中国本有地方自治组织,其首领称三老,三老之下有啬 
夫游徼。三老是掌教化的,啬夫主收田租,游徼管警察盗贼。他们都代表地方,协助 
政府。这一制度,到隋唐便没有了,变成有名无实。到了五代时候,军队每到一地方 
,要地方出力役,出贡调,那些本来早不在国家规定的制度里,于是临时就得找地方 
领袖,向他们要房子,要稻草,要马料,要用具,要壮丁,要给养。这明知道不好办 
,但也得勉强办。军队常川来往,这些地方领袖,就变成专是对上办差。地方行政官 
却感到有此一种人,又省事、又易督责,于是即使地方上没有这样人,也硬要举出一 
个两个来。军队像水一样地流,到了某地就要派差,所以办差的办上三五年,家私就 
垮了。一个垮了,再找另一个。以后即使没有军队需索,地方长官也依然沿着旧习, 
仍要地方照常办差,这样就变成地方又多了一笔负担。而更坏的是使地方上没有一个 
能兴旺的家,兴旺了,派差便轮到他。这是宋代之所谓差役法。宋代之差役,也如秦 
代之戍边,都是由前面历史沿袭下来,政府没有仔细注意,而遂为社会之大害。王荆 
公变法,始订出免役钱的办法来。由政府规定,叫地方出钱,每家摊派,如此可免地 
方上私家为政府办公差破产之苦。但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因为要民众摊出免役 
钱,岂不又要增重民众的负担?但王荆公的主张,认为政府既不免要向地方需索,与 
其择肥而噬,是一家一家排着次第破产,不如平均摊派,为害转轻。以后司马温公做 
宰相,他对荆公新法,一切反对,因要恢复差役,其时荆公已退休在南京,听得此消 
息,他说:“这件事还能反对吗?”可见荆公对此制度之改革是确有自信的。苏东坡 
原来也反对免役法,但后来对司马温公主张复役又反对了。温公力主执行,东坡对他 
说:“从前我们反对王安石不许人有异议,为什么你执政了,又不许别人有异议呢? 
”但温公终于不听,旁边跑出来一个蔡京,他挺胸力保说我三个月可以把差役法办成 
,结果终于给他办成了。但是后来驱逐温公旧党重行新办法时,即是这个蔡京。现在 
大家都知道蔡京是个坏人了,再当时连司马温公也认他是好人。我们专凭此一制度之 
变动与争执,可见要评定一制度之是非得失利害分量,在当时是并不容易的。而人物 
之贤奸则更难辨。但蔡京害了温公尚浅,他害了荆公却深。因他后来主张新法,把宋 
朝弄坏了,后世遂连荆公都骂作小人,岂不是蔡京连累了王荆公遭受此不白之冤?但 
王荆公的免役法,则直到清代,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便一向不再有力役了。然而正因 
为没有役,人口就不要详密计算。中国政府的户口册子,宋代有,明代有,清代开始 
有,后来逐渐没有了。即便宋明两代有,也不觉重要,因而不甚可靠了。王荆公的免 
役法,还得人人出钱免役,明代有一条鞭法,又把丁税归到田租里,便不看重人丁了 
。到清代中叶以后,有地丁摊粮永不增赋之令,于是便不要丁册了。然而这样一来, 
变成只有土地与政府发生了直接关系,人口与政府却像没有直接关盗恕R桓龉瘢?
只要没有天地,不应科举考试,不犯政府法令,甚至他终身可以与国家不发生丝毫直 
接关系,这又岂是中国政治上历来重看轻徭薄赋制的理想者所预期而衷心赞成的呢? 


--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王,而大多数人却在放逐中死去 —— 王尔德(英国剧作家)
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 —— 雅斯贝尔斯(德)
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多于应该藐视的东西 ——《鼠疫》阿尔贝.加缪(法)
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有礼者敬人,人恒敬之 —— 孟子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79.5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