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Heav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rrior (迷茫=>等待终审判决), 信区: LangHeaven
标  题: [De]德文课上,全世界“声讨”德国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May 27 18:59:50 2004)

德文课上,全世界“声讨”德国   
    
 在这篇来稿里,女作者大谈了文明德国人的“不文明”。最近一些读者来信,说我们刻意
安排,凡德国记者谈中国就是批判,凡中国人写德国就是赞美。如果真是如此,绝非我们
的本意,而是来稿本身的限制。我们本来打算把这个专栏取名为“中国人体验德国”,为
避免重复而成了“中国人看德国”,就是希望大家写出切身的感受来,讲讲自己和别人的
真实故事。文字的一定质量是我们取舍的唯一标准。

我是学西班牙文专业的,曾在墨西哥工作十二年,认识我的德国丈夫后,嫁来德国。带着
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从热乎乎的墨西哥来到冷冰冰的德国,开始有很多不适应。我在德
国不工作,因此接触的社会面有限,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感受到许多德国的不同。就从
我的德文课说起吧。 

我们的德文班有三个老师,一个重点讲语法,一个管词汇,星期五的那位组织说话,根据
课文题目侃,练习口语。我们学的每一课都有一个主题,比如电脑,汽车,职业,妇女,
等等。有一课是关于钱和银行,学了一堆存钱,取钱,转帐,支票,之类的专业词汇,还
有一些如中国“有钱能使鬼推磨”之类的谚语。于是星期五的老师围绕“钱”提问题让我
们讨论,结果大家从对钱的看法说起,最后成了集体“声讨”德国。

俄罗斯的女舞蹈演员说,德国人就知道攒钱,不会享受生活,在她们国家人们及时享乐,
绝不会为了饮食区区小钱而抠门。这点倒和墨西哥人相像。接着她说她和她的德国男朋友
已经交往很长时间,可出去吃饭还是分开付帐,而这在俄罗斯绝对不可能,肯定是男的请
女朋友吃饭。我说中国人也喜欢攒钱,不会象墨西哥人那样贷款消费,但我们对朋友很大
方,尤其是男女在一起吃饭,哪有让女朋友掏钱之理。我们班的人来自俄罗斯,波兰,墨
西哥,摩洛哥,肯尼亚,保加利亚,大家都说在他们国家里,一对男女吃饭,男的让女的
自己付帐简直是丢脸。

保加利亚那位讲了她一段故事,说有一次她和一个德国女朋友逛大街,德国女朋友想吃冰
激淋,就买来两份,一人一份,等到她们分手时,德国女朋友跟她要买冰激淋的几十欧分
,她很恶心和惊讶。本来这点小钱换来的好感,一下子全完蛋。

我们的女老师是纯德国人,常常会为德国辩护一下,可这次也讲了一段类似经历。也是和
女朋友出去玩,也是买冰激淋,也是女朋友交钱,当女朋友给她冰激淋时,不断说“下次
你买噢”,弄得她没兴趣吃。摩洛哥的小伙子连比划带说,神态特逗,他说德国人有钱,
但消费观奇怪,他们去旅游,去酒馆,去迪斯科舞厅,花钱不眨眼,可到了买最基本最必
需最便宜的食品时,就连呼“太贵”,每天忙着翻报找减价食品。

德国人的“凑合吃”普遍而有名,他们觉得最不该挥霍的就是在吃上,觉得中国人的“食
不厌精”不可理解。就说眼下,我上学,老公在家管做午饭,煮土豆,煎羊排,罐头快餐
,重油重盐,就是没菜。中国人讲究吃,饮食是一大文化,每天吃什么是必定的议题,然
后细细备料,精心烹饪,这也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而德国人对吃马马虎虎,“吃为了活着”而已,对“活着为了吃”嗤之以鼻。每次我跟老
公商量明天或下顿吃什么,他都不耐烦,说“不是还没到点儿吗?”也是,他们吃饭就是
肚子饿了抓点汉堡三明治肉肠什么的往嘴里一添就算完事。中国人讲究煲汤吃新鲜菜,这
恰恰是德国人不习惯的。那天有个台湾朋友和她的德国男伴来聊天,两个德国人齐声抱怨
中国的清汤,说汤和菜几乎全是水,所以中国人才瘦弱。我还没法反驳他们,德国人吃饭
凑合,可个个人高马大,身体健壮。扯远了。 

说回到那节课,我们从消费观又扯到举止行为,说文明的德国里到处可见外国人认为不文
明的举止,也许德国人不觉得难堪。我觉得最可笑的就是他们无论何时何地,从来不管场
合都会惊天动地地擤鼻涕。第一次领教是在哥哥嫂子25周年结婚纪念宴会上,很豪华的餐
厅里,来宾们正襟纬坐,挺直腰板斯文安静地举着勺喝汤,突然有一位大力擤鼻子,恨不
能把脑子擤出来才痛快。比起德国人认为的中国人呼噜呼噜地大声喝汤不堪入耳,这岂不
是更差劲。

摩洛哥那位接上话茬,响亮醒鼻还算好,他碰到好几回,德国人毫无顾忌地大声放屁。有
一次他在很雅的咖啡馆里,大家都轻声聊天,有位西装革履的老人在静静看报,但见他若
无其事地抬起半边屁股放了一串响屁,眼睛都没离开报纸。我们全班加上老师全笑得人仰
马翻。

肯尼亚的同学接着添油加醋,说在他的国家禁止在公共场合放屁,但有人干了,人们也找
不出谁是罪魁,而在德国的地铁里,到处可见抬起半个屁股大声放屁的人,大大方方,一
点不觉丢脸。还加上问句“他们为什么不能隐蔽的做呢?”至此,我们笑得课都上不下去
了。 

有一课学德国作家布莱希特和他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写了个62岁的老太太养育了五个儿
女,老伴去世后,单独过,和儿女们来往稀疏,这在20年代是很反传统的。更让儿女和小
城人镇目结舌的是,她去电影院,下馆子,和一个鞋匠交往,和她的半傻女佣玩牌喝酒,
成了小城里让人侧目的扎眼人。小说批评的是生活狭窄,眼光狭隘和小市民气的人们和生
活。

因此我们口语讨论的话题是在我们各自的国家里,人们如何看待这种老人。结果大伙东扯
西扯又说起德国的不是。班里新来了两个妇女,一个西班牙人,一个智利人。先是这俩一
唱一合,说德国人对外国人太冷了,他们会很客气地跟她们打招呼,但绝不跟她们接近,
有时看她们的眼光像是看怪物。

大家七嘴八舌,一致认为德国南部和大城市的人挺热情的,我们居住的比勒菲尔德,人们
是有些生活狭窄,眼光狭隘和小市民气。连我们的德国老师也有同感。说在德国,听到东
威斯特法轮-里佩这个地名,人们就联想到保守狭隘。她在慕尼黑工作时,人们问她在哪
上的大学,她说在比勒菲尔德,南部人说“啊,在那种地方学习还行”,言外之意是生活
没什么情趣。

的确,我看到好多男男女女都冷淡如冰棍,身体都变得僵直,面部冷峻如刀削,嘴角下撇
,像几辈子受苦受难的。我们班的人都纷纷认同,智利女说她来到德国后还没看到过一张
柔和甜蜜的面孔呢。同时北部人也受不了南部人的一沾如故没有距离的热乎劲儿,提起墨
西哥人更受不了。 

说了好多德国人的不是,实际上德国人本质上是优秀的民族,善于思考,讲究实际,一丝
不苟,勤劳,坚韧,严肃,等优点,世人公认,用不着我列举。让我感动的是,在德国人
们资助落后国家的儿童蔚然成风,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很多人在吃穿上算计,但出钱资助
穷困孩子受教育毫不犹豫。我们现在资助分别在斯里兰卡,印尼和中国的五个儿童。 

一个人来到新的国家肯定会有许多不适应。我去墨西哥的头两年,觉得墨西哥人说话不算
数,轻浮懒散,说大话不脸红,简直无法忍受。慢慢磨炼出来了,发现墨西哥人许多优点
,觉得墨西哥越来越可爱,人们那么热爱生活和会生活,他们的热情那么有感染力。人们
轻松的生活方式,不急不燥,节奏缓慢,性情温和,笑口常开,我视为大智慧。在德国物
质极大丰富,可到处是忧愁冷漠的脸,有心理障碍的病人比比皆是,老人们可怜得让我心
疼。他们缺什么?好在德国人也知道了。有个星期天,我去公园散步,看见“笑俱乐部”
的人们在练习笑。这个美丽的国家如果多一些笑容会更加美丽。

其实北部人也有欢快的活动。十月假期多,有一天天气格外好,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森林
散步。走到一家餐馆,人们都在露天喝啤酒吃烤肠,跟着乐队载歌载舞,我们也坐下来喝
可乐。当时我突然产生错觉,犹如置身墨西哥,听着MARIACHI(墨西哥四人或多人乐队),
晒着太阳。我跟老公说,德国北方人也有这么欢快的时候,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

(欧阳雪)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

 To injure no man, but to bless all mankind.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0.46.7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2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