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y (小修·风影缠绵穿过长发谁的思念),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八卦书袋——孙子(补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4 21:09:14 2007), 转信
【司马穰苴】
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并不姓孙,但这里不能不详细说说,那就是孙武的亲戚
司马穰苴。穰读ráng,禾茎里白色柔软的絮状物,不知道的人可以找一根麦秆
来剖开看看;苴读jū,麻草编的鞋垫。用这东西垫鞋,看名字就知道他出身低
贱,史书上没说他的父亲是谁,只说他是陈氏的庶子,就是说承认他的血统,
但没有相应的地位和继承权。他和陈僖子前后时代差不多,而陈僖子就是孙书
的亲哥,以他们三人为首,陈氏出现了第一个巅峰时期。
古时候在开科举之前,人才想要被朝廷录用主要只有两条路:如果是士大
夫家族的正统成员,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获得官职,家族的继承人还可以同时继
承爵位,获得采邑的财政支配权;如果是庶民则必须有士大夫的推荐才有机会
在统治者面前表现自己,运气好的话可以获得一官半职。司马穰苴是陈氏庶子
,没资格走士大夫的路线,只好等待推荐。后来宰相晏婴推荐了他,齐王当时
急需名将解决外患,对穰苴非常赏识,任命他为司马,统领军事。而司马穰苴
也的确不辱使命,他先整军纪,立军威,而后在行军过程中与普通士兵同甘共
苦,还自掏腰包犒赏士兵,使得三军用命,争相奋勇参战,连伤兵病员都要求
同行。晋、燕两国的军队听说之后,纷纷撤兵,司马穰苴率军追击,一举收复
了齐国的失地。可以说,他是很好地运用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理,孙子的理
论,多少起源于此。
司马穰苴虽然战功卓著,但毕竟是庶民出身,没有根基。因为他的刚正不
阿得罪了齐国的一些士卿大夫,在受封为大司马之后不久,鲍氏、高氏、国氏
联合起来诬陷他,他因此被罢了官,后来忧愤发疾而死。顺便说一句,我个人
对史书上所有的"忧愤而死""发疾而死"都很不以为然,总怀疑这只是政治谋杀
得手后的掩饰笔法而已。他的罢官和去世对陈氏的打击很大,从此与那几个氏
族结下了怨仇,在后来的若干年里陆续把它们都灭了,算是给司马穰苴出了一
口恶气。
陈氏后来篡了姜氏的齐国,出了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国君齐威王
。他对先人司马穰苴非常推崇,把历代司马整理的兵法以司马穰苴的名义整理
成册,称为《司马穰苴兵法》,后世把这部集大成的著作与原来的各代司马兵
法混称为《司马法》,司马穰苴被他的君王粉丝包装成了军事理论家,其实他
真正自己的兵法没有写完就"忧愤而死"了,能被历史印证的还是他作为名将和
铮臣的那些事迹。
孙武是孙书的孙子(很像绕口令吧),而孙书和司马穰苴是同朝大将,某
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司马穰苴的下属。我想幼年的孙武一定对这位军事理论家
兼名将的远房亲戚十分景仰,甚至斗胆猜测孙武也许就曾是司马穰苴的学生。
而据记载的孙武离开齐国投奔吴国的时间,也与司马穰苴被罢官迫害而死的时
间暗合。从情理上讲,或许孙武正是因为偶像兼老师的死,才颇为愤青地离开
了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孤身前往政治上比较简单的吴国寻求发展。
【庆封】
那个被陈桓子等卿大夫赶出齐国的首相庆封,后来逃到了吴国。他虽然人
品德行不怎么样,但能当齐国的首相,多少还是有点本事的。当时的吴国刚刚
起步追赶列强,吴王夷昧本着吸引人才的原则,把一个叫朱方的地方封给庆封
做领地,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庆封虽然被齐国放逐,却在吴国过着比原来更
舒适的生活,庆氏的族人也纷纷前来投奔,聚居在朱方。可是吴王也留了个心
眼,这朱方是个什么地方呢?是正好夹在吴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块边地,就是拿
庆封当挡箭牌了。果然到了楚灵王的时候,楚国兴兵攻打吴国,第一站就把朱
方打下来了,俘虏了庆封,杀了他全家。回到楚国之后把庆封押着游街示众,
宣布说:"大家都不要学庆封的样子。他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欺压老百姓,还要
强行让大夫们都支持他。" 庆封便反唇相讥说:"大家也不要学楚共王的儿子围
那样。他杀死了自己的国君,那是自己亲哥哥的儿子,还要强行让诸侯们都支
持他。"这是在讽刺楚灵王拭君夺位的不光彩过去,灵王恼羞成怒,把庆封杀了。
庆封死后,庆氏族人逃散到吴地各处,慢慢兴旺发达起来。到了西汉时候
,为了避皇帝刘庆的名讳,全族改姓意义相同的"贺"了。
在战国后期,庆封还出了一个大大有名的后人。他迁居到卫国之后改姓为
荆,后来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前去刺杀秦王嬴政。他就是侠客荆轲,虽然刺
秦失败了,但是为我们留下了"图穷匕现"的成语,以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
【真伪】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作者方面有孙武说、
孙膑说、和后人假托说三种说法,成书时间方面主要有春秋说、战国说两种。
自从疑古思潮统治近现代的史学界,一些史学大家如钱穆顾颉刚等人纷纷在著
作里论述孙武其人乃子虚乌有的说法,整理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孙子兵法》是
战国时人假托的,并且很有可能就是孙膑假托的。但是什么论据都比不过真正
的一部古书摆在面前更有说服力。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
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以及其他一些兵书的竹简,使得宋代以来对《孙子兵
法》及《史记·孙武传》的种种怀疑不攻自破。
在事实面前,1980年,历史学家冯友兰修改了自己著作中关于孙子的论述
,在他之前,历史学家杨宽也已做了同样举动。大师也会犯错,能够承认并改
正错误的人是可敬的,这样的学者不愧是大学问家,这样的态度不愧是大师风
范。
另一位对孙子其人其事持怀疑态度的史学家顾颉刚在1972年的时候已经80
岁了,他最后关于孙子的论述与银雀山考古发现失之交臂,到事实确定无疑的
1980年,顾老已溘然长逝,留下一份遗憾。
而远在台湾的钱穆一直到1990年去世,从来没有更改自己论调的意思。不
知道是对考古事实没有亲见暂不采纳,还是不肯直面自己的错误呢?
~fin~
--
欢迎访问小修的手舞书屋 :)
http://blog.sina.com.cn/u/1254576325
※ 修改:·dry 于 Jan 4 21:18:54 修改本文·[FROM: 61.149.141.240]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49.141.24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