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st (洛之秋·含笑半步颠,杀人灭口必备良药),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Re: 为什么写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07日20:43:4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我觉得dyhit写得这些东西是很有价值的,事实上每一个与文字打交道的
人都应该好好想一下这个问题,即为什么写。虽然最近一直在关注语言
哲学中的一些领域,但读过dyhit的书后不得不佩服他的读书功底和悟性。

为什么而写不仅仅是文学存在的理由,更是语言存在的理由,或者说是对
人类语言本质的一种扣问。索绪尔确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给上世纪一系列
的哲学思潮带来了灵感,而结构主义者在把语言当成一个独立的语义符号
系统的同时,强调了“说出的语言”远比“写出的语言”重要的观点。在
他们看来,只有说出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客观的,可以用来进行语言学研
究的素材。这种对书面语言的贬低在西方学界显然遗毒日久,后来是乔姆
斯基提出competence和performance这两个不同概念后才在一定程度上纠正
了这种偏见,当然,也有可能是以一个偏见代替了另一个偏见。

dyhit分析问题的角度相当精到,他不是在仅仅问为什么而文学,他是在问
为什么而写。文学是文本,但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是文学。文本之于口头语
言的优势dyhit分析得已经很到位了,文本是固态的,文本是连续的,文本
是历时的,文本是语义的容器。继续在对文本的本质进行形而上学的分析
不是我们的能力所能做到的,这也是一个学术界从来久没有吵明白的问题。
我想dyhit可能无意继续纠缠,他更加关心的还是回到了文学的功能上来。

文学为什么而存在?作家为什么而写作呢?显然这里面有两派观点。

一种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这种文艺理念一直被中国的文艺理论家认为是
极端个人主义的堕落的体现。为了艺术而艺术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观点。
它还不同于象dida说的那样是“不弄清楚原因,只是写一些自己感动的文
字就好”。为了艺术而艺术首先是把艺术和时代割裂开来,并赋予它一个
超然的,独立的,有机的自我。文本和读者,作者没有任何所属关系,文
本的施指和受指关系变得很暧昧。这种文艺理论于结构主义者的思想很臭
味相投,这也是后来美国新批评发展的原因。在我看来,对于持这种观点
的艺术家来说,写的理由就和生的理由一样是不可以追问的。作家有表达
的冲动,本身具备将文字艺术化的天赋,于是他创造出了具有丰富的多重
意义的文本,并让文本获得了独立的自我。

另一种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理论。文学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
意识形态的反映,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文学是绝对不可以
同它所在的社会所分割开来的。他们甚至进一步断言作家由于具有意识形
态里的政治无意识,所以他们的写作应该反映的是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历史
动因。一些比较偏激的左派人士当然就主张文学必须弘扬主旋律,必须反
映无产阶级的心声,必须反映历史的真实。于是他们推崇的人则是托尔斯
泰,高尔基,托马斯。曼,以及一些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我想中国
人今天回过头来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文学的
整体性失败,那些诸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小说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作为传
世作品被人们记住。他们深恶痛绝的则是象卡夫卡,乔依斯这样的现代主
义作家。这种对文学功能的强制性规定自然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个问题
准备好的答案。但这个答案一定是对的吗?还有一些比较温和的马克思主
义文艺批评家则主张不应该把文学的社会性限制得太死,文学应该容许个
人主义得存在。文学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得互动影响也不是直接的,而是
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在进行着。

美国著名的评论家DAVID LODGE有个很精彩的评论,他说这二百年来的欧洲
和美国文学其实就象一个钟摆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间做往复运动。现实主
义者和现代主义者对于“为什么要写”的回答是不同的。也许是否有一个
答案都成了另一个新的问题。

【 在 dida (故事接龙投票)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说你
: 你更是怪物
: 那些东西更多是写给你自己看或者是某个特殊的人看的
: 偶是只能认识字哈哈
: 【 在 dyhit (cosmos)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我可什么都没引用阿
: : 全是我生写出来的!
: : 哈哈哈


--

      Honululu has everything for my family.
      The sand for my son;
      The sun for my wife;
      And the shark for my wife's mothe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tlab4.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9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