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owhere (nowhere),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捍卫马克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3月27日17:09:2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面对职业和理想的青年马克思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
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但是永恒发
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这是卡尔.马克思1835年8月写的一篇毕业作文里的话,那时他不过17岁,即将从特利
尔中学毕业。在人生的这个不大不小的转折关头,他借写这篇东西考察职业选择对人的重
大意义,以及职业选择的最高理想原则,同时也阐明了职业选择的现实性。通读全篇,我们
发现,虽然少年马克思仍带有些许的浪漫品质,但是他显然已经具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理
想豪迈而又尽可能地尊重了现实。这篇作文可以看成是马克思开始跨入人生新阶段的标
志,和一生事业的某种程度的起点。

    马克思在作文完成后两个月进入大学,遵照父愿攻读法律,但最终,在1841年取得的
是哲学博士学位。他本想当一名大学教授,但结果干的是报纸编辑,最后又作了生活上颠
沛流离的职业革命者。终其一生,马克思都没能从事多长时间的"正式"职业,这恐怕是少
年马克思意料不到的。但不管怎样,马克思用一生时间实践了他在中学毕业作文上的宣言
,为千百万人的幸福献身。这个崇高的理想是马克思一生至高无上的核心。

    让我们直接来看马克思的晚年。1881年12月,马克思最深爱的人,妻子燕妮病逝,
马克思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用恩格斯的话,"摩尔也死了。"摩尔就是马克思。
根据李卜克内西后来的回忆,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葬礼上,要不是恩格斯一把抓住摩尔
的胳膊,他也许就会跳进坟墓去。但就是在这样沉重的打击之后,一旦稍稍可以克制悲
痛,马克思就又投入到《资本论》后几卷和其他文论的写作之中。1882年春,他还在从
女婿龙格的朋友那里搜集关于阿拉伯人的有价值的资料(???)。而这时他自己的健
康已经极其糟糕,由对燕妮的爱引发的痛苦不停地催袭着他的精神。仅仅一年之后,又
传来了他最心爱的大女儿去逝的消息,这无疑是一张死亡通知单。马克思面对着它表现
了相当的镇静,他清醒的头脑指挥他的小女儿去料理丧事,他自己却在不久后溘然长辞


    我景仰马克思,他所抵达的是太阳一样光辉的高度,但是他所经历的磨难也是常人
难以忍受的。为什么他可以克服重重阻力抵达那样的高度,在困境和压力面前,他生命
的支柱又是什么,我考虑了很久。最终把要素归结为三个。第一个是理想,笼统说来就
是他少年时树立起来的坚定的为千百万人的幸福而奋斗的理想。然后是情感,须知,马
克思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男人,然后才是其他的教科书上的角色,他与燕
妮的持久热烈的爱情和与恩格斯的亲密无间的友谊,都堪称是全人类的典范;第三个是
一整套的研究和斗争的方法,这点我说不太好,但我看主要是罕见严格的自我批判精神
,和极其重视实践的态度。这三者相互独立缺一不可,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比较三者
之中哪个更重要毫无意义,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考察的方法本身,都意味着陷入形
而上学困境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不拆开它们我们就什么也得不到,那样损失就更大。

    本文主要探讨理想这个问题,这要从青年马克思的家庭说起。在我读到的关于马克
思的生平事迹资料中,对他母亲的介绍很少,这和他们母子关系的冷淡不无关系。马克
思的母亲罕丽达.马克思是九个孩子的母亲,她对孩子关怀备至,是个勤劳的家庭妇女,
但她在思想上的狭隘性阻止了长子卡尔与她的亲密关系。1838年,马克思深爱着的父亲
病逝,一家人本来比较优越的生活陷入了困顿,罕丽达因此希望大儿子尽快结束大学学
业,同时又对自己的长子这样倾心于"对生机毫无用处的"的哲学研究表示不解。她对儿
子只要求一件事:尽快的获得学位和高官厚禄。因此,可以想象当她得知儿子在她耐心
等待两年半之后,得到的只是哲学,而非法学,博士证书时的恼火情绪。加上马克思这
时决定到大学里教书,不照她的意思去作有远大前程和丰厚报酬的工作,她便以儿子当
时工作安排不妥为由,拒绝分给儿子一份遗产(大概后来又通过法庭剥夺了卡尔的继承
权)。这当然给马克思造成了严重后果。首先,他不得不再次推迟与燕妮的婚期,这在
当时是件危险的事,因为马克思家无钱无势,可燕妮的父亲是显赫的男爵,他们的婚姻
并不门当户对,婚姻的阻力很大。第二,更严重的,罕丽达的行为给马克思的职业选择
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马克思原打算去波恩大学当一名副教授,在那里研究他的学问,现
在要不要屈从于家庭和婚姻现实和母亲强硬的立场改作其他呢?马克思的回答是"不"。
事务家的事业激不起他的兴趣,而哲学则已经充分展示了它的强大魅力和在未来事业中
的基础地位。马克思这时已经把对黑格尔的批判研究进行得比较深入,而现实的普鲁士
逐步恶化的政治局势也日益吸引了此时马克思的兴趣----他已经在动笔写他的第一批政
论文章了,并且一开始就展示了成熟的风采。向理论科学的研究和向政治斗争实践两条
路,马克思都已走出很远,怎么可能屈从于家庭、经济和婚姻的压力走毫无前途的第三
条路呢?

    这是马克思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交叉路口。马克思不是神,他也面临着同我
们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的问题。1841年7月,马克思冲破阻力从家乡特利尔来到波恩,准
备在政治思想上的同盟者鲍威尔的大学里教课。恰恰在这个时候,鲍威尔本人因为其著
作《符类福音作者的福音史批判》的出版遭受到神学界的猛烈攻讦,鲍威尔不得已而屈
服,并在1842年3月被解除职务---当时的学术斗争就是这么残酷。于是,马克思到波恩
大学任教的计划破灭,堂堂的博士证书顿成一纸空文。同样是在这个三月,马克思自小
敬爱的岳父逝世,马克思不得不回到家乡逗留了一个月,以帮助燕妮摆脱痛苦,而他自
己也生病。后来他到了波恩,可是接着没多久,他的弟弟海尔曼患结核病去世,他又不
得不马上再回到特利尔,一回到家就面临着极不愉快的家庭纠纷,以至马克思被迫从母
亲家搬出,到旅馆去住,身上也没什么钱。

    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件值得一写的事。马克思原来答应给《德意志年鉴》写一组稿子
,但最后只写成了一篇,这种爽约让编辑卢格极其恼火。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次
爽约,是不是家庭上的不愉快的事影响了马克思的情绪,使他不能正常工作呢?不是的
。翻阅马克思1842年的信件,我们并不能从中看出多少沮丧情绪。在马克思致卢格的几
封信中(这一年马克思主要是写信给他),倒大都是饶有兴味地谈论普鲁士新近的书报
检查令、《哲学轶文集》乃至"中国报纸"。事实上,之所以马克思不愿再写原来答应要
写的那些东西,主要是他想把有限的这点时间投入到一个比纺多少有些远离实际的哲学
的线更能激发他兴趣的活动中去,那就是痛快淋漓的直接的政治斗争。马克思用这段时
期里挤出来的时间----毕竟繁杂事实在太多,为《莱茵报》写了一组极出色的政论稿件
。在他给《莱茵报》写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仅仅几个月之后,也就是1842年12月,股东们
就请他作了该报的主编。

    马克思在1842年7月至卢格的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社会的肮脏事使一个坚强的人
不可能为私事而烦恼,这是真正的幸事。"这使我马上联想到,一百多年后遥远的中国,
同样是刚刚20出头的青年戈麦的诗句:"要是我们可以将我们渺小的躯体投入/更为广阔
的空间,..."二者的思想是何其的相似。为自我之上的崇高目标不懈奋斗的过程,就是
一个不断克服自身缺陷的过程,就是一个幸福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过程。为公众利
益奋斗的过程正是和向着自我的奋斗过程相统一的。

    这时的马克思已经足够坚强。他看到,既然他自己设定的道路绝对不可动摇,而现
实的环境又不容许他合乎常规地去为大学生讲课,那么他就只好漂流在社会上,为反动
的普鲁士政府上课了。马克思于是毫不犹豫,甚至简直有点迫不及待地当了一名职业无
产阶级革命家。这种人生活潦倒但是精神愉快,在那样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革命年代,
他们是最可能为人类谋幸福的人,同时也是最能在斗争生涯中达到自我完美的人。

    从1835年8月的中学生作文开始,直到1842年12月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编为
止,这一时期是马克思的职业观以及真正意义上的理想形成、发展、经过激烈斗争最后
成熟的过程。那篇中学生作文纵然出色,但正如文中所说,对职业和理想,当时的马克
思还只不过是从远处观察,里面也就不免有主观空洞的内容。六年的大学学习,马克思
凭着天资和非比寻常的勤奋达成了对专业领域的精深理解,在此基础上,他在大学毕业
之后又借助对集中爆发的职业、家庭、婚姻危机的顺利解决(而这种解决反过来又是借
助了以往形成的坚定的理想),达成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这时他才可能成熟地
解决理想问题。理想问题的解决根本的是把理想职业化,摒除原先那些空洞的性质。一
旦理想职业化的过程完成,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也就随之明朗----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首先倒要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正如世界上所有人都看到的那样,青年马克思胜利
度过了这个时期,危机的彻底解决标志着他的彻底成熟。正是这种借助于理想获得的成
熟反过来又大大加强了原先理想的现实性和不可动摇性,这个理想仿佛就此生长在马克思
的肉体里。于是,他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在奋斗的令人感动的一幕也就不足为奇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iee2.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