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桐子),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情感流小说宣言 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23日20:47:2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一
我们读小说常有厌倦的感觉,难道别人的虚幻的故事对繁忙的我们是有价值、有
吸引力的?我们关心的不过是其中的情感和主题,而这些情感和主题的展现都不需要长
篇大论,相反,会让我们窒息、头疼。
情感流也是思想流、智慧流。
**
情感中心
1.
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大体上说,西方文学显得直截了当、率性任真,中国文
学则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学倾向于锋芒毕露深刻广大,中国文学则倾向于绵里
藏针机智微妙;西方文学尚一泻千里的铺张,中国文学则尚尺幅万里的浓缩。这种审美
观在总倾向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有人根据艺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不同,将艺术分
为表现的和再现的两种类型。再现的艺术力求按照感知和认知的方式客观地、准确地反
映现实世界,使现实世界的表象与艺术的意象达到一致和重合;而表现的艺术则是以心
灵外射的方式,根据主观的意愿拆碎现实表象的固有的常态的组合并重新加以组合。中
国文学一般地说是倾向于表现的,这可以从体裁和创作方法的选取看出来。首先,在体
裁上,中国文学偏重抒情,而叙事文学兴起较晚,也较不发达。在整个诗歌史上,从《
诗经》这部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开始,抒情诗蔚为大观,而叙事诗则总嫌不够景气。中
国小说冷清寂寞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所起色,但真正具有小说意识,是进入唐代
以后的事情。长篇小说的产生时期更推迟到了明代。中国戏剧文学则不仅产生得晚,而
且充满浓厚的抒情气,近于抒情诗的联缀的格局。中国戏曲的假定性的虚拟表现手法,
则更为某些表现派戏剧家(如布莱希特)所乐道。其次,在创作方法上,中国文学不重
写实而重写意。比如古典诗歌中游历山川、探览名胜、凭吊古迹的题材,可以处理成叙
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众多的诗歌中,却往往是代之以象征、暗示、隐喻、抒情等
艺术手段,而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例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一字关于幽州古台的具体描
写,完全是人生的感喟,心灵的外射和意念的迸发。古诗常提倡“情景交融”,其实主
要也是借景抒情,着眼点在于内心郁积情感的宣泄与抒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自
身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着整套与西方不同的范畴。它们不是玄虚而是微妙,往
往是拟象取譬以供参悟,不易落入言筌,如“气”、“风骨”、“韵”、“味”、“意
”、“神”、“体”、“肌理”、“格调”、“意境”等。这些范畴经过不断演变、完
善,内涵也日渐丰富,又逐渐在相互间交叉,形成网络、构成了体系,相对于西方的“
悲剧”、“喜剧”、“崇高”、“滑稽”、“幽默”、“典型”等美学范畴。中国古代
文论的诸范畴,表现出一些多义性特点,但更注意主客体的和谐。中国文学的这些总体
特点,到“五四”以后发生了明显变化,如现代文学中由于小说、戏剧受到重视,就不
再显示出抒情胜于叙事、表现多于再现的特点。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已被现
代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所取代。文学理论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范畴和概念,语言结
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使中国文学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学的特点。
中国的说唱叙事传统一脉在《红楼梦》中达到顶点,而中国的古典诗词曲赋构成的
抒情传统一脉,在小说中少有反映,较西方小说《追忆》等要落后。张承志在这个方向
努力,《北方的河》、《心灵史》、《黑骏马》继承抒情传统,然而抒情力度还不够,
冲击力尚有限。抒情手段可以是多种方式包括叙事、抒情,和多种表达技巧的杂糅。高
行健虽然因中国儒释道和隐逸传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似只得皮毛而未及根本。
情感流小说将担任起恢复中国的抒情文体(参《中国文学(推荐)》),不过这儿抒
情是目的,而抒情的手段则是多种方式包括叙事的多种技巧的杂糅。抒情的内容是对中
国抒情诗、元曲杂剧、世界思想史、文化史的总结。这要求对世界文化遗产有独到的深
刻的理解,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思想和诗歌资源。
情感是主客体的统一。在情节、人物相继成为小说的中心后,情感成为小说新的中
心,情节、人物都服膺于情感(回忆、意识、荒诞、黑色等)流动的需要。
情感流是对意识流的发展,同时是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继承,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中
西结合的产物。
--
大姑娘嘞,黄花一朵哇。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80]
※ 修改:·wildwolf 於 12月23日20:51:07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9.8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9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