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idday (龙溪),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合集]感受历史(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05日12:28:4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ssos (存在与虚无·守拙) 于 2002年07月31日20:14:21 星期三 说道:
文化与水土
一直有一种说法,历史和地理是不分家的。西方学术界有人认为,一个民族的性格是取
决于这个民族所存在的地理环境的,这个观点曾经在某高中正统的教材中被猛烈的批判
过。不过从历史的证据上看,似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西方文明传承希腊,这是一个海
洋性的国家,对这浩瀚的大海,文化的性格开放浩瀚,中国文明是典型的内陆文明,文
明的性格就深沉,封闭,印度文明由于南亚炎热的气候,人们活动很少,就显得沉思和
静止。
有趣的是,当一种文明传播到和起产生地不同的土壤上的时候,他的本性会发生变化,
这可能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历史版。最典型的是禅宗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印度的时候,是一种慵懒的,幻想的宗教,很符合印度的水土,而到了中国,
就演化成为了相对积极,并且是和政治经常关联的禅宗。就佛教本身而言,没有办法评
价这是一种进步还是落后,但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比印度更加兴旺,甚至于现在佛
教存留最多的地方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同样的中国清朝的文化,曾经传播到了欧洲,并
成为了欧洲洛可可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内容,但是到了欧洲的中国文化,已经没有那种东
方式的金碧辉煌而变成了欧洲的典雅。
有一种植物传播的现象....(名字忘了),就是一种外来的植物移植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因为没有天敌得到了疯狂的发展,这种发展对本土的植物成为了一种灾难。这样的案例
有很多。在文化上似乎也有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可能就是韩日剧今天在中国的不正常
的流行,鉴于可能有哈韩哈日的人在,就不好多说这些变种的文化了。
可以说文化是某种作物而人群是他的土壤,但是什么决定了人群的性质呢??或许归根
到底还是气候和地理环境。就像是一个人无从选择自己的母亲一样,对于他生长的气候
和地理环境,他也很难选择。当然,在今天足够牛的人还是可以选择自己成长的地方的
,但是文化作为上千年地理环境,历史偶然的沉淀,轻易的摆脱是困难的。轻易的否定
某一种文化也是困难的,虽然从历史而言,经济往往决定了文化的流向,但经济无法改
变的有文化的积累和地缘的自然条件,以及人种本身
────────────────────────────────────────
Christy (绿叶~~捣鼓六仙捣毁仙) 于 2002年07月31日20:33:08 星期三 说道:
实际上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
自然(也就是广义的环境)决定了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了当地人种的后天基本特性;
这些特性和集合,沉淀就产生了文化
比如中国
自然:内陆为主的国家
生产方式:亚细亚的方式,即先分工再合作,能分工则不合作
后天基本特性:优点:个人能力强,小集体能力强;
缺点:大集体,整个民族的团结性差
文化:儒家文化(最主要的),其核心就是崇古,也就是先以己为中心,
然后才能"平天下"
很感谢你的文章.最近我初步地思考到了中国开始落后的原因,
不是在明朝中后期,而是从唐朝,就是从似乎是最繁荣的时期.
换句话说,最繁荣的时期就是中国生产方式的优点表现得最明
显的时期,也就是开始衰败的时期.这个衰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
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必然在以小农的自然经济为主
的封建社会中强大,也决定了它必然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
碍.而因为自然条件的根本限制,中国并没有很快地从这种生产
方式中摆脱出来,同时也因为当时以儒家为代表的主流文化是不
提倡改革的,因此中国的封建社会才会如此漫长,反过来更加抑制
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继续讨论,谢谢.
────────────────────────────────────────
crist (coffee,tea or...) 于 Thu Aug 1 22:50:44 2002) 说道:
同感。
“水土”这个东西影响的范围很广。
民族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这一民族所在的地理环境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和民族,也就是日本人,和他们所特有的岛国狭隘,包括性格上极端
狂妄与自卑的分裂,对陆地的向往(准确点,应该说是变态的渴望)。
其实,这是地缘政治学所研究的。
按照这一思路继续思考,可以理解伊斯兰教苛刻的一面。
────────────────────────────────────────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