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sos (存在与虚无),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人类意识的认识与计算机科学的探讨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5日09:15:3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人类意识的认识与计算机科学的探讨
王宏志
人类的意识是是人类自打能够感知道自我的存在始到失去感知能力终就一直无法离开的
,也是人类得以与动物区分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同时又是人类最研究不透的东西。直到
今天,人类也还不得不承认,对意识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一个初级的阶段。再蒸汽时
代和电气时代,人类用机器模拟和代替了人类本身的很多功能,但这些功能都仅仅停留
在物质上,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人类才开始对意识现象进行模拟,但这种模拟还是很
粗浅的。尽管如此,这对人类认识自己的意识也是很有意义的。
意识的参照系
人类能不能认识自己的意识?在我们的感觉,应该是能的。甚至与我们可以自诩为意识
的主人,然而事实上,是我们是意识的主人呢,还是意识是我们的主人?或许,我们定
义的我们就是我们的意识,因为我们能否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是依赖于我们的意识的,我
们所意识到的、能够把“自身”定义在其中的世界,也是依赖于意识的。那么,意识的
对于错,也就直接影响到了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或者从我们的角度说,世界。
康德认为,人生下来就带着一副有色的眼镜。但事实上大多数的人是认识不到这一点的
。真实与谬误的定义是依赖于意识的,那么,意识的真实与谬误有依赖于什么去判定呢
?许许多多我们自以为很客观的东西,譬如长短黑白大小,本来就是如此的么?抑或是
人类把这些性质赋予了物质,他们才有了的,但人类的这些认识是先知先觉的么?
先哲们关于这个问题有着许许多多精彩的论述,让人心悦诚服。但这一切都要有一个大
的前提,这就是以我们,人类的定义,或者更广泛的说,意识为参照系的。在一个前提
下判定这个前提的谬误,这是一种循环论证,是靠不住的。或许,建立一个新的参照系
,一个与人类的意识非常接近的参照系,会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而且,我们还会发现
,意义不仅限于此。
二十世纪初,一位数理逻辑学家阿兰·图灵提出了一个有名的数学模型,这就是我们今
天熟知的计算机的模型,同时,他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图灵
认为,当一个人,和一台电脑同时被发问时,提问者无法区分出人和电脑时,就可以认
为电脑具有了人工的“智能”。
今天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甚至于在近期的一次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
,科学家们很难区分人与计算机,对于人提出的一些带有调侃性质的问题,计算机都能
够应付裕如。
由于计算机的模型本身就是在模仿人的思维,因而我们以计算机这个数理逻辑模型作为
参照系来研究人的意识,或者以人的意识为参照来研究这个模型,都是有价值的。
对象与人类认识的世界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以及包括软件开发、体系结构设计的一系列面向对象方法,是
计算机科学发展中的一套重要理论。事实上,他就是模仿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形式。不难
理解,体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世界,并不是实际的世界,而是经过我们意识加工的世界。
当然,我们的意识加工外界信息的方法很复杂,但其中一种是我们不应忽视的,这也是
面向对象方法的思想,就是将信息抽象成类存放在记忆中。
可能我们平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种思维方法的的确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所
以可能认识世界,就是因为这种思维形式的存在。试举一例,我们认识马,但绝对意义
上的马存在吗?战国时公孙龙的理论“白马非马”。按照我们的经验,白马的的确确是
马,这种定义如果用计算机科学的话说应当是,白马是马的一个派生类,而某个具体的
白马是白马类的一个实例。
我们认识的世界事实上就相当于一个类库,其中的基类就相当于对象类。所谓“月映万
川,万物一理”,指的就是这个对象类。定义事物的“种加属差”,就是找到他的父类
,再定义其得以区别父类其他派生类的特征,对应于计算机科学,相当于用overload和
override的方法,派生出新类。
在我们的意识中,处理事物之间作用的方法如同面向对象方法一样,是依靠类之间消息
传递的。比如我们看见“猫捉老鼠”,在自然存在着这样一个状态,我们首先从外形的
特质抽象出猫类和老鼠类来,再从动作中得出类的动作,即消息。这样,在我们的头脑
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行为。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先验”的,用面向对象的语言描述,先有定义好的事物的类
的存储在人的意识中,而后人在根据事先存储的类从实际中认识事物。黑格尔对康德理
论进行扬弃,得出人类的意识形成的过程与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同步的。黑格尔的理
论同面向对象思想是有相似之处的。算法处理的对象,并不是本来存储在计算机中的,
而是在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中逐步存贮进存贮器中的。随着与外界交互的增加,可使用的
类也就相应增加。后面的一点,在微软windows程序设计中动态数据交换等思想中体现的
较为明显。当然,计算机中类的存贮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人认识世界是一个主动的
过程;但强于人类的是,如果不出故障,计算机存贮的东西不会失真或缺失。
意识的移植与人生存状态的改变
计算机作为一个可以自己思维的模型,就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我们还不能说他具有意
识,因为他认识世界的过程还是被动的,他不会自己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机器的思
维水平也很低,但我们应当看到这是受到了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因为人脑中有着几十
万个神经元,而现在计算机科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也就相当于几百个神经元。虽然
生物芯片已经出现,但蛋白质就其稳定性和承受不同环境的能力而言,是远不如电子元
件的。因此,我们可以想到在某一天将人类的意识移植到可以承受人类思维强度的电子
芯片上。就现在的科学而言,思维是一种波,将其引入电子芯片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有这样一天的存在,可能整个世界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前文已经说过,人类对
世界的认识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很多定义都依赖于人类本身的存在状态,比如时间的
长与短,事物的大与小。当人类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时,这些可能都要发生变化。
可以设想,如果人类可以将意识引到电子芯片上,那么人类的存在状态显然发生了变化
,人类就更多的生活在意识的世界里。时间空间等物理概念可能要同时发生变化。由于
人类本身状态的变化,自然界的规律体现在人类的认识世界中显然要发生变化,或者更
进一步说,人类可能通过改变意识的存在状态选择规律最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从而使得
人类得以更好的发展。而在此时,人类的意识通过物质作用而不受到物质的制约,从而
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随心所欲”。
就物理概念而言,人类也再不用担心时间的终结和宇宙的毁灭,因为人类已经可以选择
或者说创造自身的存在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人的定义完全成为意识的了,会出现的一个伦理学问题是人工智能
的地位,可能类似于今天的“克隆人”。我们应当看到,在那个时代中,人类可以主动
编辑自己的意识,人类也可以通过某些手段编辑别人的意识,这涉及到的种种伦理学命
题就并非本文能够讨论的了。
计算机科学,作为人类意识最伟大的创造之一,由于是在对人的意识进行直接或间接的
模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作为一个新的意识存在方式,我们可以相信通过与人
意识的交互,还会产生更多的奇迹,而由此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哲学问题,因为哲学恰恰
是研究认识世界方法的科学。我们期望着有更多的人从事这方面的讨论与研究,以期推
动哲学和计算机科学共同的发展。
--
<<社会契约论>>是一本好书,应当多读几遍
风味的肘子味道不错,我还想再吃它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2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