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sing (小柚子※新手上路),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我的《读书》生涯(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28日22:17:05 星期三),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umanity 讨论区 】
【 原文由 HongQingTing 所发表 】
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我的《读书》生涯
---------------------------------------------------------------------------
坐拥书城不觉饿
You will not feel hungry when surrounded by books.
---------------------------------------------------------------------------
先说点题外话。
从题目谈起,首先需要先谦虚地指出自己的错误,正如老师所说"你才多大 ,读过多少
书,等你老的时候才用"生涯"这个词吧。"其实原先的题目是想仿韩少功的《我与天涯》
用〈我与《读书》〉作题,后想想不太合适:人家韩老头是天涯的主编,原先受命于危
难之时,把《天涯》这个原本偏屿于海南的杂志,从原先只有每期几百的内部赠阅定量
,到后来数万本的放行量。韩文中所述印象深刻的是他网罗的一名赵氏女干将,女同胞
识人靠直觉,不喜欢某人时就直接"看其不顺眼"而疏之万里,我唏嘘于"女人有时是非理
性的动物"的同时回忆起一个故人。
师妹毕业后孤身一人到南方城市工作,正好我认识的一个外系女同学也同期毕业去相
同的城市,我想正好她们可以互相照顾,便介绍她们认识,没想到我的好意似乎没有达到
理想的效果,两个女孩表现冷漠,弄得我很尴尬。后来问起,师妹说直觉对方不友好,
唉,奇怪的直觉。再往前,毕业前师妹去工作单位探点,给某位早先毕业的"大师兄"盯
上了?可怜的GG表现得过于着急,师妹走后马上申请QQ还"热情"的发来邮件表示问候,
可惜似乎襄王有意,神女无情。我和发愁的师妹开玩笑,人家一把年纪,也挺不容易,
不行你就讲究了吧。可师妹斩钉截铁的回答,"不行!我看着不顺眼。"又是女人的直觉
。我打蛇随棍上,问她呐你看我顺眼不??"还行。"
呵呵,扯远了。告别记忆中可爱的师妹回到题目。赵萝葳女士写了一本书,题目也是
《我的读书生涯》。书没细翻,大抵是写自己读书的经历以及什么书对她影响最大,或者
还写到什么"长于斯,梦于斯….."书斋的趣事。赵女士早年在清华念书,但没有其一位
硕士同班女同学幸运?,后者和上课的老师(著名的国学大师赵元任)结为伉俪,算是
如同鲁迅和许广平那样的师生恋。谈到这想起了曾同住的兄弟,或者是在我的寂寞影响
下,他常感叹为什么象他如此"玉树临风"的才子竟然会无人垂青,至今仍孑然一身。一
日忽作痛下决心样,告诉我决心从此专心学业,等将来当上博导后再招几个漂亮女硕士
,然后来一段媲美鲁许的轰轰烈烈的师生恋。呵呵,和他在一起总不会感觉寂寞。
这些都是朋友间的故事,,虽然幸福对于我而言还只是个想象的概念,但因为有了他们
的存在和关怀,回忆这个词于是便有了色彩。
既然思维的车轮已经跑出了高速公路,不妨让我们在田间小径欣赏一下美丽的自然景
观:顺着赵女士的逻辑也讲讲我的读书生涯,不过是早期的,呵。我的文学青年梦在最紧
张的高三才萌芽,而在同学们拜读古龙、金庸大侠的大作的岁月,我是不怎么读书的(
当然指课堂之外)。本来在初中的时候我是有机会为将来变得博学多才而打下坚实的读
书兴趣和基础的,不过当我正如痴如醉的读《福尔莫斯探案集》时被母亲发现了,她没
有批评我却把借书人(我的表姐)说教了一通,于是我的读书生涯便被扼杀在了摇篮之
中。不过也不是一点书都没有读,郑渊洁的《童话大王》还是通得过母亲的审查的,后
来兴趣来的时候便学着也开始写童话,现在依旧清晰的记得其中几篇的题目,不过脱不
了郑的影子。最后写成了一本红封皮的小册子,除了我自己这个读者,好像还有我同桌
,不过当时被他抢走观看,我拿着石头追他也不还,结果这最初的作品没能保留下来。
上了大学才没有了诸多禁忌,受原先高中同桌"读书无禁区"的影响(呵呵,其实这是《
读书》杂志的宗旨,同桌当时没能提炼出如此精炼的话,只是认为什么样的书都该读一
些。可惜我党出入错了道,当我同桌把历史读得昏天昏地时我也同样在发昏,不过对象
是那些唯美的日本漫画,或许这也是我有些追求完美的来源。)我也开始乱读书,然后
我终于可以自由的阅读那些武侠小说和人物传记,现在依稀能想起刚进大学时夜晚熄灯
后在走廊昏暗的灯光下蹲着读《契柯夫传》的时感动。
然后,我遇上了《读书》。以下便是我和《读书》相知相识相恋的故事。
刚上大学那年,经过北京转车,我在亲戚家住,身为高级工程师的舅舅递给我几本32
开左右大小的杂志,这就是我和《读书》的第一次约会。朴素的封面似乎在告诉世人她的
内秀只有耐心的知心人才能读懂。"以后你好好读读这本杂志吧。这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卧
谈读物。"我接过来的同时回味舅舅的话,不过吃惯了漫画快餐的我怎么会有耐心去啃那
些深奥的哲学、政治及学术概念,所以便没怎么放在心上,后来回到学校,可供选择阅
读的杂志和书籍数量众多,平时报刊厅也没见过《读书》的倩影,便忘了舅舅的嘱咐。没
想到这与《读书》一别便是四年,再与伊人重聚时自己已经上了研究生。其中的原因自
己心知肚明:怪她曲高和寡,而自己又不愿苦恋。于是在大学期间还是把绣球抛给了其
他的市井女子,呵呵。本科四年读了一对乌七八糟的书籍,研究生时突然因为看见同学
买的《读书》而想起了这个大家闺秀,我闲着没事的时候便借过来看,发觉已经不像当
初那么难懂了,而且习惯了阅读《南方周末》的沉重感的我,看了几篇书评之后,仿佛
进入了另一种阅读的心情,虽然也感觉厚重,但全无阅读南所觉之难受,因为相比教于
南的锋芒毕露(可惜后来因为人为的原因变得庸俗起来)给人黑暗的压迫,仿佛到处是
社会不公,阅读《读书》却是一种庄严的宁静,虽然也有不平的控诉,但是因为严谨的
学术气息,让我感觉到"黑暗不是我们生活的颜色,我们只是在经历黑暗。"后来我才得
知,原来可以说《读书》是一份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评论杂志。于是我开始《读书》
了,也开始在学校图书馆寻找她的身影,原来是我的疏忽,其实她正安静的躺在报刊阅
览室读者稀疏的一角,不过看起来翻动的次数不多,因为很多期的封面都还崭新,不像
其余那些多受光顾的青年杂志,虞旧不堪不说,动辄有被好事者折胳膊断腿的危险。仿
佛岁月并没有损害她的美丽,和我初见一样,依旧那样丰姿灼灼,慧外秀中,如同一朵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与脚底的粗俗、尘嚣泾渭分明。于是有空我便去图书馆看她,而
有时我也在每次清晨washing room的例行功课中捧一本《读书》遭遇政治哲学,全然不
顾姿势之不雅。
不过后来《读书》杂志搬家了,过刊和当月的都被移到了旁边的人文学院资料室。于
是有一段不长的时间,每个周五的晚上,我便带着自己的读书笔记和钢笔,买上一瓶矿泉水,
来到图书馆的人文资料室,独自找一个寂静的角落,从书架捧来20多本《读书》,然后忘
记了烦恼和寂寞,尽情陶醉于《读书》带给我的安详和智慧。去的次数多了,而且也有
规律,所以看门老师也记住了我的样子,有一次还问我是否是人文学院的学生,呵。而
如此多得好文章,让我不知如何取舍,所以干脆随便乱翻,翻到哪里就看篇,每每看到
精彩的地方,总是有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比捡到钱还开心,仿佛自己原先也是如此认为
,但是却苦于水平表达不出,然后见别人代己道出,便满足了"英雄所见略同"的虚荣感
。而当阅读到特别能与之共鸣的文字,便有了摘抄的冲动,于是便拿来主义的借用成了
自己的智慧,呵呵。有了积累,笔记本上也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慢慢的充满了那些虽然
只是普通汉字的堆砌却撼动内心的"涂鸭"。有一天师妹把我的笔记本抢过阅读,活该我
倒霉,她竟然随意翻到了我摘抄的一段关于rape的社会学内涵的文字,当我还明白怎么
回事,只听见"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便给笔记本砸个正着,然后破天荒地她的脸刷的红
了起来,女孩子脸红的时候可真pretty,这也拜《读书》所赐我才能第一次看见,呵。
或者我喜欢《读书》是自己后来喜欢读读不懂的东西的性格使然,也因为对《读书》
那种"灵
魂在高处的"的品格崇敬。正如一位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女硕士的读者来信中所说,正是大
学以来这么多年阅读《读书》的经历才让她在这个利欲熏心的俗世中矜持一份知识分子
的操守,让自己远离尘嚣和铜臭,永远至于高尚为伍。或者女孩的赤子之心和《读书》
一样,感动了与沉溺于感官及物质诱惑的我,凭着未被周围的功利氛围完全湮灭的本心
,从此依然投入《读书》的怀抱。所幸虽然《读书》出身名门,但是却她以朴素为美,
不追求外表着装的时髦,以内质为重,所以每次只需花费5元的茶钱便能见其庐山真面目
,经济上还接受得起。
原先以为《读书》很难买到,后来细心查找之后才发觉其实校外华青池旁边的书刊小
屋就有得买,渐渐地女老板也知道每月为我这个固定的主顾留下一本《读书》杂志。
《读书》给我的影响来源于其本身所载内容,我从那些似乎和我的实际生活远远没有关
系的学术领域体会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思维之花的绚烂,其质朴凝重的文风不仅仅启迪
人的思考,而且也用选编内容的广泛传达了一种开明、兼容并包和民主的现代意识。经
常可以看到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比较和对练,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所有的言论和
思潮被细心的呵护并还原其真实,有的是平心静气的讨论,条理明晰的论据陈述,远离
了无聊的攻击和空洞的"理论"堆砌。《读书》中,我是在与大师对话,同时是在学习《
读书》本身那种求真求实的品质。
《读书》带给我的还不光是其中的思想,还有她的书评也指明了我阅读的方向,并启
迪我去《读书》外在其点评的原著中独自寻找其中的智慧。也是《读书》引导了我阅读经
济学类书籍的兴趣,记得是在梁小民教授撰写的书评--《理性选择的科学-经济学》的影
响下,我去图书馆找来N.格里高列.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从此开始接触微观宏观经济
学的。也是从《理》这篇文章中我第一次听说囚徒困境、博奕论这样的概念的,从此喜
欢上经济学,虽然其中也有一个女孩的原因,但是《读书》之促进也功不可没。这只是
一个小小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我想我也会和《读书》牵手相伴走过求学的日子吧。
古时关羽夜读《春秋》,现如今我夜读《读书》,与古人同样与寂静的黑夜中感受那
份"开卷有益"的读书情怀。
2002/8/13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8.91]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7.1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