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st (洛之秋·去吧,摩西!),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Re:人文精神与软件过程应该谁适应谁?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11日12:39:1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这个问题好深奥呀,我只谈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浅薄看法。
首先我不认为科学技术带有阶级性,不能说美国的软件工程发达所以说那就是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我们甚至不能说那是他们人文精神的产物。所以很难说
这里有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美国的人文精神的构造很复杂,事实上任何一个
民族的人文精神的构造都不是一个现象简单的统一体。我们常说美国人有冒险
精神,他们的清教传统又让他们懂得去发家致富,但是很多卓有成就的软件工
程师在美国只是新移民,他们都不一定是根植于美国的人文精神传统之中,他
们在软件工程上的成功很难说是受益于哪个国家的文化风尚,在我看来,真正
导致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的学生的主要劣势已经不是说在知识的占有量和更
新速度上的差距了,关键是在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后,再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
社会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求伯君当年搞一个WPS是多么令人心酸,
他的艰难曲折就证明了我们的制度差异会给知识分子的创业带来多么巨大的阻
碍。
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带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文明,我们中国现在的精神文
明只不过是旧的传统与新的西方思潮排斥斗争了近一个多世纪的产物。我们目
前的意识形态上的局限,或者特色,相反还阻碍了我们软件工程的成长。这种
阻碍是多方面的,譬如人际关系,譬如职称评定,譬如房子,譬如资金。所有
这些都可以轻易扼杀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在本领域上的成长。我们很多学子
不愿意回国,其实并不是因为留恋西方的物质享受,而是因为中国缺乏一个很
好的科研氛围,一个很好地将知识技术转换成商品的渠道。
【 在 songs (歌声与微笑)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umanity 讨论区 】
: 【 原文由 Sun 所发表 】
: 这是我今天贴在selab的,在那边应者为零,:(........
: 大家批评一下吧,谢谢。
: Dear selab,
: 这两天看了高手的讨论,颇觉解渴。偶有一思,不得要领,请指教。
: ISO、CMM以及这里不太欢迎的XP都是美国的产物,或者说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产物,
--
饱学之士大多拘谨守礼,肤浅之辈大多腾嚣猖狂,李敖博学直追锺书,狂癫不让梦
露,真言与呓语齐唾,风雅与风泼共舞,若仅以此标准相衡,自视为“五百年第一人”
,倒也并不唐突,何况锺书不屑与他论列,梦露的两只“大奶奶”又摇向别处去了。谈
论李敖的难处在于,他在当代中国缺乏可资比较的参照物,所以命中注定只能自说自话
,自弹自唱。他的可敬在此,可悲亦在此。
---------《齐人物论》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tlab5.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