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st (洛之秋),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西塘印象(我的高中同学的作品)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1月16日12:28:5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西 塘 印 象
*马林*
那其实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当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在嘉善做业务时,与同事一起
讨论问题。话题间无意扯到嘉兴这个地方,我对他们开玩笑说,在金庸的小说里经常可
以看到古镇嘉兴的影子,但现在的嘉兴看起来已经完全变了,和浙江其他各地的风貌大
同小异。他们后来说,有些地方还是保留着古老的足迹,比如说,西塘就是其典型的代
表。这撩起了大家的兴趣,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驱车前往那里,我想看看江南古镇到
底是什么样的。
云豹车驰出嘉善县城,在乡间的柏油路上飞奔,两边的白杨树影在身边一闪而过。因为
正是秋天,清早的空气微微有点冷,但感觉很清新。望望窗外,田野里的稻谷已经收割
,缕缕青烟在辽阔的土地上袅袅升起,远近的村庄在幽蓝的天底下安静的躺着,有稀稀
落落的农人在地上觅活了,给秋天的原野平添了一份生气。说实话,那天我的感觉很敏
感,总有一种回家的情绪萦绕在心头。
车子很快就到达了西塘。西塘镇真是个袖珍般大小的集镇,真正意义上的西塘就更小了
。当我们一行从车上跳下来时,我抬头看看,又是明显的一个仿古街道,洁白的墙体,
蜿蜒的黑色屋顶,以及那些楼角,我的失望开始冒出。导游小姐不慌不忙的引导我们进
入了一条小巷。于是,西塘,这个江南古镇的遗韵开始在我面前波浪一样荡漾开来。
我最先跨进的是一个小院落,据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大户人家。我当时没很在意,只是在
走过门槛时,我陡然的感觉到这里的安静是多么的熟悉。院落很整洁,屋檐低垂,黑色
的瓦楞覆盖在班驳的灰墙上,给人以沧桑的意味。院落高低起伏,四方的天井,栽有一
些桂树和花草,通道铺着光溜溜的青石板。再熟悉不过的家庭了,和我小时侯在外婆家
看到的几乎没什么区别,只是这里的楼层看起来精致一些,那些木头和砖石镂空的雕刻
更多一点而已。但就是这个院落,我明白了,人生犹如白驹过隙,平淡如水的日子也是
一种精神的享受。可以设想一下,当初这户人家的情景,小孩在天井边玩耍,狗儿在门
边跑来跑去,小脚的女人透过雕花的窗从二楼的闺房里向下望,忙碌的下人在曲折的通
道上来往。而这一切都消失了,剩下几堵院墙和一棵花树,以及空空的木楼和窄窄的扶
梯,不变的是那扇黑油大门和挂着的铜环还依旧面对风雨和阳光。
但西塘大多数的人家不是这样的处在一个四周没水的地上,更多的人家都面临小河,背
向里弄。我不知道那是一条叫什么名字的小河流,据说这里可以通向钱塘江,以前是条
支流河。当我们从曲折的石板巷拐了一下弯时,这条河流就从眼前流过了。河流很平缓
,有手摇的木船在上面漂,有些水面还浮着菖蒲等水草。水面有窄有宽,又很曲折,在
小小的集镇上弯来弯去。河流的两岸高高矮矮的排满了老房子,这里的房屋已经不再是
仿造的了,即使有过略微的装修,但大多保持原味。一眼看去,像烟熏的墙壁,厚厚的
木门,幽暗的堂屋,还有墙上的小窗户,我想以前的人们就是住着这样的房子繁衍生息
了。这里的住户后门一律的都是有台阶通下河水,并且每家门前有石质的系船石。以这
条河流为中心,男人们从这里划船来往,女人们在这里洗衣洗菜,小孩则在河边玩耍,
甚至城隍庙都在河边,至于旧时的旅馆和杂货铺等等也是拥挤在一起。江南农村人们生
活气息带有浓浓的乡土味,就像鲁迅写的看社戏的鲁镇一样。
我对西塘的印象就是从开始院落那种安静和眼前河流的朴实上开始的。我一一细数,可
能是会没有着落。在这种基调中,我说说西塘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吧。当然,在这之前,
我大概描述一下它的整体色调:不知道你看过关于江南水乡的丹青水墨画没有?假如你
看过,你可以比拟,西塘的颜色是很淡的,即便是很多人家挂起了一串串红红灯笼,但
也只能映衬出它大片的青灰色来,这种感觉特别是在烟雨朦胧或是日暮时分更是突出。
在这种色调中,不管是穿行于小巷,还是摇船于水面,游人很容易就掉进了悠远的思绪
里。
西塘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也可能是与众人一样。它有几样东西是使人怀念,那就是它的
巷道、廊桥和水边的老房子。这些房子就不多讲了,就聊聊它的巷道和廊桥。
说起巷道,其实是再平常不过的。广大的村庄里,巷道实在是数不胜数,不瞒大家说,
在我遥远的老家里,屋与屋之间,纵横交错的巷道,那是很熟悉的。在西塘,巷道却显
得有点特别。这里的巷道多而长,窄而深,风格各样。有的一眼望去,却不知尽头到底
是门还是墙;有的只是看到远处的一丝熹微,再要么干脆就是黑糊糊的一片,幽暗的吓
人;还有的实在太曲折,虽然光亮一点,却不知弯来弯去,通向何家。这里的巷道由于
尽是以前的样子,两边都夹在陈旧的粉白色高墙下,一路的青石板,一些人家的耳门就
开在巷中,或者是一个拐角处,或者是叉道旁。行在巷中,踏着片片石块,摸摸身边的
墙壁,不论快意还是害怕,意趣盎然。在这些巷道中,石皮巷和一人巷是西塘人最喜欢
讲的。石皮巷乍看没任何特别,仔细瞧瞧,原来称其石皮,却是因为铺上的石板非常的
薄,犹如石头的一层皮,当然这有点夸张,薄的确薄,人走上去还是挺稳的,不至于塌
掉。我猜测这条巷道可能是以前的西塘人走的最多的,如此称呼,显示亲切罢了。如果
石皮巷对西塘人而言,是条亲切的路的话,那么,一人巷无疑刻着的是他们的屈辱和不
幸。一人巷是条专用巷,大概是西塘最窄的路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条通往奴役
的通道。这条巷是当时一官家留下给下人用的,为限制下人活动,设计时弄的非常窄,
在最窄的地方,仅能由一人过,来往时两人相避让侧身也很麻烦。我走了一段,就被喊
回头了。当时有个奇怪想法,这条巷中下人要是想运送材火,岂不是困难异常,后来听
人讲,那里的确有很多坑坑的,只是被擦去,淡淡痕迹尚有遗留。西塘有条老街,说是
街,其实也很窄,就是把巷道放宽一些,但两旁皆为商铺,古老的那种,木头砖瓦结构
,旗帜斜挑,卖的多为当地特产,路也是石块铺就。我想在下雨的日子,撑把伞,从这
里走过,很可能产生戴望舒写的某首诗的感觉了。
西塘另外一个有代表性的就是它的廊桥,所谓廊桥,其实是因为西塘人家处于水边,小
河两岸与房屋相距很近,由于江南多雨,家家户户就把自家门前的屋檐向前延伸加宽以
避雨遮阳,再在沿河处设立柱子以支撑,屋与屋之间相连,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条位于河
边的走廊。在河流拐角处,建些八角小亭与廊衔接;而在河流较窄的地方,就有拱桥,
如弧一般匍匐在水面,很动人的样子。对西塘的廊桥,说实在的,我十分的喜欢。虽然
它是那么的普通,但行走于其上,总有一种既自由又舒适的感觉。漫步于长长的石板路
上,不必惧怕日晒,不必忧心雨淋;可以歇息于小亭中,可以驻足于长桥上;一边是静
静流淌的河水,一边是粉墙黛瓦的人家。晨晖初起时,雾气与水气缭绕;日暮西边时,
夕阳与晚风轻拂。时间在这里好象变的粘稠起来,在软软的吴越话语中格外温柔的流逝
。我们从一个小凉亭下水,坐在一只木船上顺水而下。正是黄昏时分,秋日的阳光黄金
一般透过房屋的缝隙撒在曲折的河面上,摇船的老汉边摇边和我们搭讪,我略微听得懂
些,他慢悠悠的跟我们说西塘,说这里世代居住的人们,他叹息说现在这里剩下的就是
小孩和老人了,年轻一代不愿继续呆在昏暗的房子里,都已搬进新镇,他们摇船摆渡,
倒也自得其乐。说话的时候,我在船尾向后望,远处拱起的夫妻已经远了,廊桥蜿蜒在
长长的河岸边,落日的余晖静静照着一切,临水的人家的灯笼已经亮起来了,悬挂在窗
口的旗帜在风中摇摆着,河岸上行人稀稀落落,三三两两往回赶,房屋啦,桥啦,长廊
啦,水流啦,还有岸边的城隍庙和树木啦,渐渐融入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意境中。我心中
一阵莫名其妙的感动。
我们在小镇上吃了饭,连夜赶回杭州。匆匆忙忙中,来不及看一眼夜色中的西塘。茫茫
中,车子飞驰在空旷的道路上,小镇在我的身后越来越远,直至成为黑暗中一点微弱的
灯火,最后消失在黑色的天底下。
别了,西塘,古老的水乡。
2002/11/13 9:47
--
网络文学电子期刊《丁香雨》 最新一期 已经在五月五日推出!
欢迎到 lilacpark版精华区 来看我们自己的电子期刊!
web版网址为 http://gaea.hit.edu.cn:99/
电信网用户请访问 http://www.lilacrain.ne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37.44]
※ 修改:·tst 於 11月16日12:29:23 修改本文·[FROM: 202.97.237.4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