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关于五四的反思

                   tst 信区: Wisdom 

  首先,我要十二分的感谢NOWHERE,ARALE,DIKI,REDFOX,WILDWOLF,SUN 能
参加这次讨论。从版面上来看,争论比以前激烈了很多,有了点争鸣的味道。这些
,都是我在创办这个论坛时希望看到的。 

  另外,我要向大家和NOWHERE道歉。由于我的无知和傲慢,这次话题的讨论并
没有收到我预期的效果。我的铺垫和评点,既缺乏历史学的根基,又有主观偏袒的
嫌疑。所有这些,都给这次讨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使得整个过程就象是我在
拙劣的勾引大家往一个洞里钻,结果大家把时间都花在争论该不该进洞了。因为很
多人都认为关于五四这段历史,虽然重要,但是要反思就大可不必。 

  下面,我就完完整整的把我对这个题目的观点摆出来,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五四 

  这个问题貌似简单,实际上大家意见并不一致。五四是什么?五四就是北大学
子高喊口号,走上街头,火烧赵家楼那一天或几天而言的吗?五四的时间跨度到底
有多大?什么是五四的精神主旨? 

  在我看来,五四应该是有两个概念的。一个是政治意义上的五四,一个是文化
意义上的五四。关于政治意义上的五四历史课本上早有定论,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
范围,我也无意把五四和现在的政府对立起来。我真正想和大家探讨的是文化的五
四。 

  所谓文化上的五四跨度就相当长了。一般的学者都把五四分为前五四时期和后
五四时期。这个文化意义上的五四的最根本意义就是思想启蒙,它与当时中国蓬勃
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互为一体的。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五四运动早在胡适写下
《文学改良刍议》时就已经开始了,早在鲁迅和林纾论战时就开始了,早在陈独秀
把《新青年》从上海搬到北京时就开始了。整个前五四时期是中国新思想,新文化
孕育的黄金时期,而发生在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只是整个五四的一个必然高潮。
 

             要反思什么 

  对于这个话题,所有的发言者都和我没有相同的看法。甚至大家以为五四没有
必要反思,五四就是过去,我们应该向前看。 

  我坚决不赞同这种看法。相反,我认为五四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太多了,完全
可以摆出种种不同的对立观点。其中我认为很值得挖掘的有这两个方面: 

  第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问题。西学东渐和大清朝的式微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这
样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西方文明,是接纳还是排斥?排斥的这一批人多半是清朝
的遗老遗少,不足道矣!接纳是五四这一代人的基本立场。但是如何接纳?如何吸
收?这里分歧就出来了。有人主张全盘西化,有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很快被证明为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做这种简单的文化嫁接
,操作上完全行不通。全盘西化一派虽然认胡适为鼻祖,但内部也是分化重重,在
"全盘"的理解上莫衷一是。反观中国的文化史,这次大讨论本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传
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一次绝佳的尝试,但是可惜的是,随后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彻底分
化并破坏了这次宝贵的思想启蒙。胡适投靠了国民党,陈独秀被国民党和共产党同
时声讨。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唯一主题,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被搁置了,全民的
启蒙并没有完成。所以很多学者现在这么评价五四:"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甚至
还有人讲,"五四唤醒的那一批人解放后一半逃去了台湾,一半在文革中被整死了
。"虽然我并不是完全赞同上面的说法,但是起码可以看到,学术界不是以十分的
乐观主义来看待五四的,很多人都认为,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宜早不宜迟。 

  反思不是声讨,反思不是否定,反思更不是意味着我们对五四失去敬意。相反
,正是因为怀着深切的文化关怀,我们才来重现审视中华民族在这段历史中的得与
失,从而去缪存真,以资今人借鉴。九十年代初《读书》杂志发起的关于人文精神
的大讨论正凸显了我们对反思的必要。因为人们已经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那次未完
成的讨论在民族精神上留下的巨大缺憾---在二十世纪的地球村里,我们的文化在
西方价值观的疯狂入侵面前,究竟应该以什么姿态迎接挑战?TO BE OR NOT TO 
BE,对于这个永恒的难题,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返回到五四那段历史中找寻答案。
 

  第二:五四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新文化的诞生从来就是在对抗冲突的阵痛中右
始至终的。五四的革命态度无疑对几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
虽然鲁迅自认为旧文化是吃人的文化,他要做这种文化的掘墓人,并一再告诫青年
人不要读古书,但他自己却攻克不了自己的封建堡垒。举个简单的例子,他和许广
平恋爱时,家中已经有父母操办下娶来的妻子,他自己就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他
写的是古诗,研究的是古代小说传奇,穿的是大褂,拿的是毛笔,他自己根本摆脱
不了中国旧文化的"阴魂"。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毫不妥协态度虽然在当时的时代有
积极的革命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把中国文化浓缩为"鸦片枪,姨太太,裹脚布
"是武断和错误的。在我们对如何接纳西方文明一筹莫展的同时,我们却干净利落
的挥刀斩断了自己与祖宗相连的文化血脉。文革的浩劫将这次破坏推向了极点。破
四旧的红卫兵小将连北京皇陵的死人都不放过。古书烧了,孔家店砸了,我们在破
坏一个旧的世界上做的异常成功。但是在建立一个新世界上呢?我们敢说我们更善
于吗?抛弃了传统文化,我们真能创造全新的文明吗?从目前来看,答案只能是否
定的。 

  美国区区二百多年的年轻国家开口闭口必言传统,大讲清教徒的基督精神在美
国民族精神上的体现。澳大利亚在本世纪初不过是蛮夷之地,可他们都了不得的吹
嘘当地的土著文化和欧洲移民者的开拓精神。甚至连新加坡这样没有什么文化根基
可以谈的小国也把儒家文化普及到小学教育中,端真是拿来主义的大手。至于说小
有资本的欧洲国家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和保护已经远远超出了"
言必希腊"的境界。在伦敦巴黎,政府对古宅的保护修缮与我们对北京古城的破坏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根的民族都在固根,没根的民族都在找根或借根,唯独我们在忘却自己的根
。DIKI认为失去根并不重要的看法在当代青年中相当普遍,而他们的论据恰恰就是
五四那批青年导师的观点:中国旧文化是糟粕,去之亦不足惜。当初发表这些观点
的人自己就是国学大师,而现在认同这种观点的人则根本就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学
习。所以说传统文化在当代出现断层绝非耸人听闻的论断。小学和中学教育只是教
我们记住了一堆人名和书名。考试只要你记住四书五经是指的什么就可以,甚至高
考对传统文化认知部分的考核也弱智得可怜。而且每当我们不时甩出几句唐诗或子
说时,自我感觉还出奇的好,心想也没有什么对不起祖宗的了。所有这些,五四的
那些旗手们都需要付一定的责任。在我看来,他们的破坏远多于建设。 传统文化
就是我们脚下的大地,不踩在它之上,一切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建设都是空中楼阁。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