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primmer (沅茞澧兰),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合集] 独在异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Oct 4 20:51:23 2005), 站内
────────────────────────────────────────
MoMoJesse (((((¤))))) 闹钟响,继续睡 :) 于 (Sun Apr 24 19:15:08 2005) 说道:
沈阳是一个很像哈尔滨的城市,物价、人性、交通……到处都能看到哈尔滨的影子,
这多少让我觉得欣慰——毕竟我不用去花很多时间来适应这里。
然而沈阳又有很多不同于哈尔滨的地方,比方说她的文化背景。沈阳在西汉时就已有
城存在,元时为沈阳路,清帝努尔哈赤亦建都于此,张作霖、张学良也都曾在这里打下一
片天地,因此城内名胜古迹甚多,像慈恩寺、沈阳故宫、四塔……
沈阳人也很有意思,他们大多说话带一点点口音,平常特别爱热闹(这也是中国人的
天性),也爱管闲事(在大街上看到别人穿的少,也要问一问“你不冷啊?”)。他们天
性开朗、善交际,不像北京人那样排外,所以给人很亲切的感觉。
这个城市、这里的人,都很让我有种家的感觉。有人说,很多人在一个城市住习惯后
,会对她有特别的感情。但我知道,我却不会对沈阳有什么感情,不是说沈阳有什么不好
,而是因为我是哈尔滨人。
自小在哈尔滨这个城市长大,每天听大人们说,哈尔滨这不好,那不好,自然也觉得
哈尔滨真的不怎么好。的确,哈尔滨的街道不像大连那么干净,哈尔滨的春天刮讨厌的大
风,哈尔滨的交通拥挤,哈尔滨的人爱说粗口爱喝啤酒……但是,哈尔滨就是哈尔滨,她
有粗犷而豪放的民风,她有富有特色的建筑,她有贯穿城市的美丽的松花江,最重要的是
,她是我生长的地方。
每天晚上回家,都要穿过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酒绿灯红,人们都迈着归家的步伐
。
我也在回家的路上,然而那不是我的家,只能算是我住的地方:那一个装了10件衣服
而显得空荡荡的衣柜,那一床崭新的被褥,那个承载了我的梦想的写字台……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家”的脚步是轻松的,我可以慢慢徜徉,慢慢欣赏异乡的月
亮,慢慢打量过往的人群。我每天都在熟悉着这个城市,熟悉着这个城市的人,也在熟悉
着不同的自己。
我住在五里河街,和我工作的物产大厦只隔了一条街,中间是沈阳音乐学院。每天清
晨,我都会坐在琴楼下的花园里听一段钢琴,抽一根烟,然后再去上班。我从来也不知道
琴楼里面弹的是什么音乐,当然我和弹琴之人也不会产生什么“钟俞”那样的共鸣。我不觉得
我这样的音盲会对艺术有亵渎,毕竟我在认真地去欣赏,比那些酒店里用钱点曲的人还高
雅些——没钱的人总是要留一点高雅的,所以我常常认为自己有点高雅。
有的时候,会有一群鸽子在草地上觅食,正如索非亚教堂那里的鸽子,丝毫不怕人。
朝阳、绿草、鸽子、琴声…… 静谧的画面常常让我忘了对面那栋大厦里还有个给我开工资
的人,于是,早期晨练的人就会发现,有个衣着讲究的小伙坐在长凳上对着鸽子傻笑,手
指上夹着早已熄灭的烟头……
月圆,长夜,孤灯…… 我坐在写字台旁,尽力完成着稿子。我是一个记者,《计算机
世界》的一名记者,然而我是经济系毕业的,计算机我并不很懂行。我只好在完成每天稿
子的同时,再加班加点看一些计算机类的文章以充实自己。没有了高中时代母亲的督促,
没有了父亲那种严厉的眼神,只剩下自己内心中的压力。
压力,有时会压垮人,但也会催发人上进。
一个人在外,想家在所难免。我也很想,不过,对于想家这个概念,我很模糊。经常
接到父母的电话,也和哈尔滨的同窗保持联系,说实话,我还没有想见面的意思。然而我
还是想家,为了想家而想家,正如很多古代诗人,他们的乡愁大多不是来自对家乡特定的
人或物的思念,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是因为得不到;如果真的得到了,反倒不知当初的那种渴望是为什么。
周末的时候,和母亲上QQ视频。母亲说我瘦了,有点变老成了,而且也不像我了。我
只是笑笑。
记得上学的时候,唯恐别人说我年轻,因为那时成熟是一种诱惑;现在熬夜出了黑眼
圈,也害我像女孩子一样担心,因为当心已不再年轻,人就会很注意外表。
母亲问我的生活,问我的工作,几乎所有细节她都问到了。我没有不耐烦,换作以前
,可能早都会说:“哎,别说了,我都知道。”现在,我只是默默地听,虽然,我仍然早
就知道母亲要说什么,不过,所有做母亲的都是小心的,她不会忘记每个提醒和关怀儿女
的环节。我为什么要剥夺她的这种权利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唯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就算用尽所有心力去体会母亲的感觉,我可能也体会不出万分之一;就算我穷我一
生之力,也无法报答母亲的万分之一……
又是一天过去了。无数的生命还在继续着他们的使命。我又该回“家”了。
明天,依然在琴楼下听钢琴,依然是一根烟的时间,依然梦想着未来。
在沈阳,独在异乡……
────────────────────────────────────────
lOOOl (朔夷) 于 (Sun Apr 24 21:11:38 2005) 说道:
我看过四五遍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记得很深的有一段,它像一个孩子一样躲避母亲的寻找,恶作剧般的。但当他的母
亲辞世后,他痛苦的回忆起这个,他后悔让母亲着急,后悔自己逃避母爱,后悔将
自己孤单的封闭起来远离母亲。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反思自己的幼稚行为:我也曾以为母亲不会了解我的世界,
然而我错了。当我远离了家,我远离了自己习惯的环境,我孤单的心思去自由她了
解了。我和她聊很多,有学习,有生活,有心里的小想法,她都笑着听完,耐心给
我讲很多。距离远了,但我觉得里她却那末近,就像我刚出生在她的怀抱一样!
────────────────────────────────────────
Dionysos (才才哥) 于 (Fri Apr 29 08:11:53 2005) 说道:
────────────────────────────────────────
jerrylan (Ryoma Echizen) 于 (Tue May 3 09:51:03 2005) 说道:
沈阳和哈尔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城市,我觉得把沈阳说成像哈尔滨实在是太可笑了,不过
这恰恰让我再次印证了我对于哈及其市民的看法,有点像深井中的青蛙。来到哈这么多年
,唯一的感受就是觉得哈市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至少在沈阳这么多年从来不知道辽沈晚
报会每天无聊的谈论什么城市的排名啊,什么沈阳人怎么样啊,什么沈阳怎么适合生存啊
。当然沈阳的口音是不及哈尔滨的标准,的确很多人不会区分平翘舌音,但是这也奠定了
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氛围,好多人不也是每天看赵本山笑个不停(铁岭和沈阳口音相同)
。我在哈这几年倒是也没有觉得哈市人的口音好到那里去,尤其是初中女生的普通话,简
直和赵本山有一拼。
还有沈阳建城已久,不像哈尔滨就是一个20世纪的暴发户,还仰仗着俄国人的残羹度日。
哈尔滨越发展越会显露他的浅薄。与其每天大声叫喊,倒不如好好办事,2002年初的申办
2010年冬奥会就是明证。
去年帮人买鞋Jordan19,哈很难找到。别的什么手机供货啊,电器连锁啊,哈尔滨已经成
为被人遗忘的角落了。
可能我的话有点偏颇,毕竟出于一个异乡人的角度,错误敬请原谅。
────────────────────────────────────────
yuyu (溺水的双鱼) 于 (Tue May 3 20:25:29 2005) 说道:
呵呵
想起了一句以前在poetry版的诗
人事难如城外柏,只添岁月不添愁
是不是乡愁也是一种醉人的落寞
而不是单单是游子独有的情怀呢?^_^
ps:MoMo你什么时候走感性路线了*_^
────────────────────────────────────────
yuyu (溺水的双鱼) 于 (Tue May 3 20:26:43 2005) 说道:
呵呵
读后感写得不错啊……
你的记忆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吧?
────────────────────────────────────────
flyingleaf (哈尔滨的冬天) 于 (Tue May 3 22:46:15 2005) 说道:
一个人长大以后,不管他曾走过多少的地方,经历过多少的风风雨雨,即使是以后有了自
己的家庭,梦里出现的很可能还是小时候生活过的家。那个地方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家。
────────────────────────────────────────
lilysun (侠之生) 于 (Thu May 5 19:02:15 2005) 说道:
我不是哈尔滨人
但是我已经在这里过了六年
我小时候一直到11岁搬家,住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把那里作为故乡
然后在承德县住了5年,现在我的家在那里
离开哈尔滨后去北京,不知道在那还会有多少岁月
这样四个地方,都会埋在我记忆里,直到老去……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