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Pa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irer (ÿe城),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展望早知道——1982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Mar 7 21:42:17 2006)
文化随想
高继慧
文化是无形的,它常常需要有形的物质来承载,这种承载物有文字、音乐、美术、建筑、
民俗等诸多样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人的精神世界上的感受,不同的社会群体有
不同的文化意识,也就会有不同的文化表现。曾几何时,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群面前
,无数承载我们祖先文明与文化的文物被肆意损毁,文化意识、文化传承被打击、摧残…
…。很多时候,我们真说不清文化到底是坚强还是脆弱?
正因为有了文化,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才会更丰富、更多采。我们的孤独与寂寞才会被
遣散,我们在追寻生命价值的历程中,会有更多的同路人。在人生中,我们时常需要一个
“点”,这个点可以是一本书、一段话、一首诗、一座山川、一棵古树、一块石凳……,
在那个点上,我们的思想与灵魂会穿越时空与先贤往圣建立沟通。比如说:走入孔庙,看
着古树参天、幽深庭院、香烟渺渺,想象着千百年来,在这儒家的发源地,多少读书人怀
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拜谒,寻求精神层面的理解。在那一刻,你的思想、思绪,瞬间就汇
入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不知不觉间,一种情感在你内心深处开始升华,如果
你读过相关书籍、看过几多轶事,那一瞬间过后,你会忽然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文化”人
了,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呢?
一块石凳,某某人曾经在此学文习武,他年为国建伟业,当你坐上那块石凳,雄心壮志会
不禁充斥胸膛;一棵古树下,某某与某某在此定情盟誓,演绎了一段千古传唱的爱情,当
你和女友来到这棵树下,你们情感会更加紧密……,历史事件、故事演义、知识传承、文
物古迹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不断释放着文化所蕴含的神奇魅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对文化的力量,我从内心深处有了全新的认识,偶尔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如果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尝试进入虚拟的哈工大历史时空中,去充分想象和找寻文化的
踪迹,在梦醒时分,对照现实,也许会有一些新的感受和感悟!
有一场隆冬的赛跑,牵动着几代、几十代哈工大人的心,冰天雪地中红旗漫舞,锣鼓喧天
,沿途加油的人群……随着时代的不同,改变的是赛道,变换的是景致,不变的是一种精
神、一种追求,不论是专业组还是业余组,相隔数十年的哈工大人可以谈论同一个话题…
…
有一种奖学金,他是一种象征,他是一种荣耀,他是几代、几十代哈工大学子共同的追求
与向往,他的荣获标准激励着一代代哈工大奋发的学子。随着岁月的流逝,改变的是额度
,变换的是台上台下的人,不变的一种骄傲、一种梦想、一段凝固的时光……
有一次高数竞赛、有一次制图比赛、有一次设计发明展,这不只是一次,而是一年一次,
这是几代、几十代哈工大都曾经历的传统,获得者往往从此开始走上了崭新的历程,人生
掀开了新的一页,每个人都需要去发现,发现别人,更发现我们自己;每个人都需要榜样
,但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榜样;每个人都需要传统,在传统中我们看到历史和过去,在那
里找寻我们未来的足迹。如果几代、几十代哈工大人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的关心的赛事,我
们会拥有怎样丰富的生活……
有一片树林,每周有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可以去尽情的交流,三三两两,尽兴而归……
随着时光的消逝,变的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变的是树丛间多了许多漂亮的座椅,不变的师
生尽兴而归、红光满面的容颜……
有一种光荣,有一个梦想,有一分期待,有一缕感动,有一份激情,它们穿越时空让我们
留下了同样的记忆,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超越前人的目标,我们也许可以走得更远。在
这条道路上,我们永远有数不清的同路人,彼此激励着,把我们的情感与友谊不断推向远
方!
在大学校园里,传统活动是承载学子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个有文化传承的大学
,总有这样那样的传统活动,让一代代学子争相谈论,把一种无形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
在我们哈工大校园里,有多少传统活动能承载这样的要求呢?数一数,我们有很多:校运
会、三好杯、一二九艺术节……它们也承载了很多,但总感觉有些许缺憾,是什么呢?也
许是在整个活动的立意上,我们忽略了历史、忽略了传承,我们多了太多的创新,创新得
让我们眼花缭乱,不要说10年,仅仅今年就忘记了去年。我们常常以为多、变是艺术,殊
不知,能够做到少、不变就更是艺术。非常希望我们能够更多站在哈工大校园文化的历史
维度上,思考我们的工作,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让我们的传统活动能承载更多的历
史与文化。
什么是亲情?亲情就是儿女和父母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无私的融合。你就是我,我就是
你。
(情感天地)我的老伴
孟宪德
老伴去世一周年了。我总想写些什么,以平静我内心对她的无尽思念。
我和我的老伴张赫湘都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的学生,她1956年入学,我比她晚一年,
毕业后又都留在学校当老师。 1963年新年的一个舞会上,我主动邀请她在“快乐的节日”
这曲优美的旋律中共同起舞,曲终时,紧张的我把一张小纸条塞入了她的手中,便匆匆离
去了。我在纸条上倾诉了对她的爱慕之情,盼望得到她的同意。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们虽然也相互见面,但彼此都没有提起此事。转眼到了4月,她去西
安出差,几乎有一个月,我苦苦地等待。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封信,从信封上那隽秀的字体
,我知道这就是我热切盼望的,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了信,“她同意”,我情不自禁地喊了
起来。那夜,我兴奋得久久不能入睡。就在她从西安回来的第一个晚上,我们一起去了松
花江边,手拉着手坐在江边的长椅上,畅谈到深夜,我深深地爱上了坐在我身边的这个姑
娘。她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严以律己,和党一心。就在这个晚上,她规定我们只能在星
期六的晚上见面,其他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1964年我参加我校第一批社会主义教育宣传队,一连几个月出差在外。5月中旬,队员轮番
回家探视一周,我想这回可以和她多接触一些时间,多谈谈了,可她只给我一次长谈的机
会,她总是说忙,那时她正担任63级学生队的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探视时间到了,我带
着不快的心情回到了宣传队。
我们是1966年春节结婚的,不久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她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红卫兵第
一炮就对准了她,封了她的抽屉。没有经验的我,不知道文革的巨大来头,竟把封条撕掉
了,这一下闯了大祸,每当批判她时,都把我以“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张赫湘丈夫”的名
义叫到台上示众。由于她为人正直,实事求是,没有屈从红卫兵的意图,被扣上了“保皇
派”、“反革命”、“修正主义”的大帽子,教学楼走廊的一侧全是批判她的大字报、漫
画,一时间在整个校园里,她的名字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年的文革,我们就在这风风
雨雨动荡不安的日子中相互支持度过的。云雾终于过去了,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学校走向
正轨,她又回到了党政领导岗位,直到1997年退休。
从初恋到退休,我们相伴走过了几十年,很少吵架。许多生活上的琐事她都让着我,而重
大问题上我们相互支持。文革期间我是她的后盾,她开完批斗会我去接她,为了宽慰她,
我常说:“学校呆不下去,我们可以下乡当农民,那么多人都能干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
干呢?”文革后期,为了我的工作,她毫无怨言地无私奉献。记得有一次,我在上海带学
生实习,春节都没有回来,她一个人既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护理一个有病的婆婆,艰难
可想而知。但再苦再累,她对我妈的照顾还是那样的细心,体贴。有一次在医院里,医生
都羡慕地对我妈说:“你的女儿对你真好”。她和我的姐妹相处得也非常融洽,有谦有让
,所有这些点点滴滴都牢牢地记在我心里。什么是感情,感情就是许多事情在心灵里的回
荡。每当我想起这些事情,就禁不住流泪。她的去世,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什么是夫
妻,夫妻就是你身心的一半,她就是你,你就是她,不分彼此。虽然彼此有些磕磕碰碰,
吵吵闹闹,最后还是像杯和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
2000年10月我们分到了一套新居,就在装修期间,医院确诊她为非典型性增生,是癌症的
前期。遇到这样的事情,心胸开阔的她竟还说“等装修完再做手术吧”,但在我的坚持下
,还是立即进行了手术,结果是癌症晚期。一向沉着冷静的我顿时手足无措,背着她天天
以泪洗面,聪明的老伴没多久就知道了真情,她竟然还安慰我,并坚信会治好的。经过一
年的化疗和放疗,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体质却大大下降了,可坚强的她总是坚信一切
会恢复好的。在这段治病期间,她只流过一次泪,那是在第一次住院化疗,同病房的患者
说,这种病一治就是10万、20万的化疗费,她流了泪,她是心疼我俩多年来的积蓄。
她出院后,我什么活都不让她干,事事顺着她的意,只要她能够陪着我,一起看电视、唠
家常、谈新闻,我就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可惜我的这一点奢望,最后也被上帝无情地
夺走了。这样的状态坚持了一年半,到2004年5月她又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边化疗,病情
边发展,最后转移到肝脏。医生下了最后的通牒,只有2个月的生命期了。于是,我和她商
量去北京治疗。不是为了治病,是为了和在北京工作的两个孩子在一起多呆些日子,最后
享受一下亲情的温暖。2005年1月16日,我们到了北京,由于老伴行动不便,儿子特意买了
个轮椅来接站。轮椅上的老伴依旧是那么神采奕奕,一路上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悲伤。从18
日住进北京军区总医院,直到3月5日去世,她一直让自己快乐,从不悲伤,勇敢地面对死
亡,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能治就治,不能治就走人”。
在最后的住院期间,儿子和女儿几乎天天都来医院看望她,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安慰。在
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我寸步不离地守护在她的身边,孩子们要替我,我都不同意,担心
他们夜里睡觉死,叫不醒。夜里只要老伴一动身,我就起身帮忙。最后几天,她几乎一个
小时就得坐起来喘一会儿,每当她要坐起来的时候,她先喊一声:“老孟”,然后说:“
你慢点别扭了腰”。她从来都是这样的关心爱护我,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当想起这
些,我就会流泪。
05年元宵节的前夕,女儿打电话来说要给她妈做一条鱼和白菜排骨汤送来。我说晚饭已经
订了,中午还有些剩菜,够吃的了。女儿批评我说:“你总给我妈对付,不可口,没营养
”,坚持要送来。我虽然反对,但心眼里还是很高兴她这样做的。晚上6点女儿把菜送来了
,我尝了一口,并不好吃,可老伴已吃了起来。女儿却抢着吃中午的剩菜。这时门一开,
儿子拉着衣箱走了进来,他是刚出差回来。下了飞机,就直奔医院来看妈妈,连晚饭都没
吃。“正好吃点吧”,我说,他就直接坐在床边吃了起来。我们一家人以床为餐桌,边吃
边聊,老伴开心极了,还回忆起孩子们小时候的事情,话儿就唠个没完。
晚上,我和她回忆晚饭的情景,她说:“这就是亲情”。什么是亲情,亲情就是儿女和父
母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无私的融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就像儿女是妈妈身上掉下的
肉一样,一点没有排他的感觉。在我的一生中,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才有这种感觉。什么是
幸福,幸福是人内心的一种感受。人的生命有长有短,只要你该享受的儿女之情,你享受
到了,夫妻之爱,你得到了,生命再短,也算是幸福的一生。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天,虽然癌细胞已经布满了全身,下肢浮肿非常严重,呼吸也有些困难
,但老伴仍然十分乐观。她不时地望着窗外树上飞来飞去的喜鹊,嘴里哼着:“小鸟在前
面带路,风儿可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原上……”,这不就是
我们第一次共同起舞的那支“快乐的节日”吗? 我也同她一起哼了起来。
2005年3月5日,在我和儿女的陪伴下,她终于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她虽然走了,但正
像儿子在遗体告别时说的那样:“亲爱的妈妈,您虽然走了,但我们家永远都有您的位置
。”
亲爱的老伴,我们会永远怀念你的。
2006年2月12日
(注:张赫湘教授曾任我校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
(微义微语)好厨师,一把盐
李峰
我的姑父是个厨师,大半生的时间都用在煎炒烹炸上了,一日休息时,我与其聊天,我问
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厨师,姑父说:“好厨师,一把盐”。见我大惑不解的样子,姑父
解释到:用盐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厨师厨艺的高低,因为饭菜的“色、香、意、味、形”中
味是关键,而用盐的时机和分量直接影响着菜的味道。姑父还说,对于一桌比较大的宴席
,安排上的最后一道菜往往是汤。如果是资质较深的厨师常常只在汤里放少量盐或不放盐
,而食客们会觉得汤的味道鲜美至极。因为前面的盛宴足以使大家“百感交集”、五味乱
舌,最后的“清淡”,自然成了美味,这也是所谓“大味至淡”的由来吧。
由姑父对厨技的领悟联想到爱情、工作和生活,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
扮演着“厨师”的角色。在经过无数次的心灵的碰撞、刻骨铭心的经历之后,我们才懂得
,繁华落尽见真淳,真爱无言,平平淡淡才最真……但是清淡不等于寡淡,无为不等于无
所作为,只有经历了风雨,经历过失败和反复,真正经历过酸甜苦辣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淡”的滋味。
(缪斯家园)茶室铭
——为小溪茶室题于乙酉年末月
杨韬
集古今明壶,聚清幽雅士。谈笑间妄论天下大事,品茶时嚼咀百味人生。清香龙井贵为明
前,醇厚普洱难得年久。为人遵仁义忠孝,做事循博爱宽容。视利禄功名若轻烟浮云,行
天地人间有侠骨柔情。海纳百川须细流融汇,峰屹千山要小丘作衬。巅峰大海不傲高深,
小丘细流岂可自薄?!然知天命,达耳顺,方随遇而安。此乃,由茶道而人道,而天道也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51.22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