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lery (九年·三天), 信区: Movie
标 题: 由华人进军好莱坞想到的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9月27日09:18:3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成龙、李连杰一干打星,
周润发一个演员,
李安、吴宇森等一众导演进军好莱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中国观众给出的反应大多是溢美之词,
而对于他们的许多作品却是口诛笔伐。
演员中,
成龙“大哥”是表率,
当年一部《红番区》就是拍给美国人看的,
再往后场面越来越大,
取景遍及世界各地,
影响也自然越来越广了。
终于,凭借两集Rush Hour和Shanghai Noon成为准一线明星了。
虽然他的招牌还是那些成氏动作——显然岁月不饶人,
成龙再也没有当年那么“威猛”和不要命了。
跟从前的港产的标准的成龙电影相比,
进军Hollywood以后的成龙电影被打上美产的烙印,
明摆着,第一男主角都让给那黑人做了……
于是,我们看的时候更多的是骂名。
和很多李连杰迷一样,
很不开心的看到我们眼里的英雄进入好莱坞
竟然是因为在Lethal Weapon IV里给老美的澳大利亚英雄Mel Gibson
演对手戏,一号男反派而“打开”的局面。
于是从那往后,李连杰再也没出演过纯粹的反派
(——之所以用“纯粹”,是因为在The One里他一人分饰两角,
一好一坏,一正一邪)
尽管如此,从最开始的Lethal Weapon IV
到后来的一系列的Romeo Must Die,Kiss of Dragon,The One,
几乎也是骂声一片的,
因为李连杰不再李连杰,
不再黄飞鸿,不再方世玉,不再洪熙关,不再“少林寺”了……
一句话,不再是我们熟悉和喜欢的风格,
现在?不喜欢。
周润发呢,
刚去的时候英文和普通话一样蹩脚,
于是拍的两部电影一点印象都没留下。
直到跟Jodie Foster合作了Anna and the King,
总算是让老美知道了他发哥的大名。
当然,真正让周润发名声大噪,
又让章子怡一炮而红,更让杨紫琼拍西片“上瘾”的
则是台湾导演李安拍的《卧虎藏龙》。
《卧》所背负的骂名大概就不用再多说了,
众多的国内观众对它只有一个反应,
纯粹的拍给美国人看的武侠片,
唯一可取的是在四川某竹林的背景风光,
这也让那成为新的旅游胜地。
然而,李安的另外几部作品则几乎全部是
既叫好又叫座。
《推手》《冰风暴》(Ice Storm)《与魔鬼同骑》(Ride with the Devil),
为什么?
不用深研究就看的出来,
《推》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中国人演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而《冰》和《与》则是以西方导演的手法西方演员刻划的西方的故事,
也就是说,传播者是传播给受众的,
当传播者所表达的东西正是受众所理解、接受的,
自然就受欢迎。
所以,不难解释为什么众多明星进军好莱坞之后的作品
反而不为自己人——曾经的受众群体——喜欢。
同样的,
吴宇森在好莱坞拍的电影于国内观众的欣赏程度也呈递减的趋势,
从Broken Arrow到Face Off再到Mission Impossible II和比较新的Windtalker,
说不清楚是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太快还是老吴确实江郎才尽了。
拍来拍去总是那么一套。
刚才说到《卧虎藏龙》,
再转回来说一点电影音乐不吧
——我一向都这个比较感兴趣。
很多人喜欢《卧》的音乐,
不知道是舆论的引导还是他真的喜欢,
至少美国人是欣赏的。
从个人角度来讲,我是真的不喜欢谭盾在影片中用的那一套。
至少是很反感影片中 鼓 这种打击乐器作为主演奏乐器的n场。
昨天偶然听到《天脉传奇》的原声音乐。
(《天》大概是迄今为止被骂的最多的有华人参与的美产电影了,
我没看过,也不打算去看;不是因为骂名太甚,只因为不喜欢)
其中的几支曲子还真是不错的,
古典韵律、东方味道+一点点电子乐(突出节奏的作用?)
+竹笛、琵琶、二胡等传统的中国乐器的完美演出,
听上去的第一感觉真的相当不错。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卧》取得的巨大成功也让音乐制作“东施效颦”,
也有大段的几乎是纯粹的打击乐的独奏——这个词用的不恰当,
《卧》中的音乐本就不喜欢的。
至于陈凯歌的 温柔的杀(呢还是卧?),名字记不起来了,
根本就不会去看。自从《霸王别姬》以后,陈是没有一部好片子的。
扯远了,
写了这么多,
忽然想到张艺谋的《英雄》。
虽然大家都在期待,
不知道期待过后是更大的一坨坨不绝于耳的骂声。
--
好象很多的大家也是这么过。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