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cfff (爱国理论家), 信区: Movie
标  题: 首评首映之《Hunters》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at Oct 21 13:17:00 2006)


   今晚失约了,本来在校内网上自己的页面放话说,“点击到500放下一篇影评”,可是
这条底线在今夜被从哈工大土地上冒芽抽出的《Hunters》所冲破——面对这一缕新绿,实
在忍不住要说点什么。

1 摄像
影像是影片与受众之间最直接的感官接触,且就技术层面论,必须指出几点。
1.1 构图
拍摄人像时,本片中大多镜头即将人物置于画面中央,不管是头部像还是半身像或全身像
。此者,一显刻板,二不利突出主题。例一,张文博在图书馆一见钟情并即时苦闷走出馆
门外捶栏顿足时,张面向画面右边,在这种氛围场景下镜头应偏向左边,将张压迫于画面
的右部分,这般一画一隅一人影,给人造成的是一种压抑的感觉。例二,Hunters小组开例
会时,摄像机不该高高在上,可以考虑镜头比人头稍低,造成一种仰视感,以营造出诡秘
、搞笑的氛围。
1.2 焦距
1.2.1 在很多个场景里,摄像采用了短焦的镜头,离人面部很近,比如开会、长段独白等
等场景。除了个别时候需要面部表情特写,其它时候实在用不着来这么近的“特写”。一
者,短焦头拍人脸会使脸部中央突出,直接的后果就是鼻子突出嘴巴大;二者,本片演员
均为业余,在面部表情的表现不会太完美,“特写”宜少为佳。
1.2.2 游太阳岛一段,环视江面的镜头居然也用了短焦镜头,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影像上江
面的地平线下凹明显。不知是否出于硬件设备的限制,这一镜头着实该用长焦。
1.2.3 “调查问卷”一段,宜采用长焦镜头,在楼上拍,慢镜头慢慢推下去,似在偷窥,
被偷看者似乎在做一笔“见不得人”的事情,而观众作为“偷窥者”必在一旁乐呢。
1.3 曝光
1.3.1 不同剪辑下曝光强度反差过大,明显的一例——跟踪超市的一段。从红楼到学士楼
行走的一段,阳光很强,画面过于明亮;而进入超市后,却一下子暗淡许多,反差太大太
明显了,连一般的观众都看得出来。建议:使用测光表,手动设定光圈,或者在后期加以
处理。
1.3.2 不自应用摄像机的自动测光曝光功能。这是针对本片中特定使用的摄像设备说的,
比如赵在窗口打电话给沈记的一段,从明亮的窗口转向室内,可以看到光圈逐级扩大,由
于是自动设定,没有连续平滑的过渡,给人突兀感。
1.4 镜头换位(也就是镜头的移动,不懂专业术语叫什么~)
1.4.1 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影片中,摄影机几乎成了演员的“跟屁虫”,不管上教学楼还
是图书馆,都是跟在后面一路尾行——这种拍摄风格与男生们寝室里常看的XX片颇为相似
~。导演可考虑下面几种建议:一、将镜头移向与人远去相反的方向,移向远景,使人影淡
出画面;二、将镜头后拉,人在画面中缩小;三、画面渐暗淡出。
1.4.2 至于尾行的镜头,尤其是跟踪“猎物”一段,机位过高,强烈建议压低机位,甚至
只拍下半身,这其中的道理跟1.1的例二是一样的。
1.5 滤镜
近影片结尾男女主人公和好的那一段中,黄色滤镜的使用给整个情节气氛造成了很好的烘
托,再加上《假如爱有天意》的主题曲作背景音乐,不得不说这是整部影片中难得的较为
写意的一个片段。不知导演出于何种用意,笔者个人认为影片尚有许多可以并应该应用滤
镜的地方,毕竟电影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所谓艺术,跟生活DV没什么两样过于写实的
镜头大多非宜电影所取,而滤镜是一不错的简单的艺术化手法。
1.5.1 爱情场景
这类场景定是要情调浪漫些节奏舒缓些的,滤镜颜色可考虑淡粉红、淡黄、淡绿等,黄昏
下自然选橘黄不用说(PS一下,男女主人公头一回上太阳岛的那个黄昏着给拍成灰的实不
应该,也或许我没有理解导演的审美取向和选色用意吧~)。
1.5.2 一般场景
可用适当的颜色将场景中次要的景物滤掉,包括路人、不必要的杂树等,还可以增强景深
,比如赵老大与沈记在楼顶谈判的那一场景,可考虑使用上半部蓝色的滤镜。

2 选景
2.1 大部分的取景是不错的,从中可以看出剧组人员的用心和费心。
2.2 在张陷入暗恋深渊后,头一次与Hunters小组的会面,地点选在豪华堂皇的行政楼取景
显得十分突兀。一者,不真实;二来,也不利于突显Hunters小组草根组织的特性特点。想
象一下,假若这场戏选在一个破陋的房子里拍摄,是否会增多几分新奇、搞笑和亲切呢?

2.3 在整部片中,除了张所在的一公寓的那一段快过镜头,其余片段的选景都富于堂皇,
似乎刻意表现工大好的漂亮的一面,给人一种官方宣传片的风格。有没有想过,如果在影
片中加进一段刻划在课桌上的打油情诗特写,或者若干哈工大人日常颇为熟悉物象或者场
景,影片与观众的距离是不是可以拉得更近些呢?

3 录音
3.1 影片大部分使用了现场录音,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条件的限制,但同时我们应佩服参
演人员的“一次成型”的表演和感谢维护拍摄现场秩序工作人员的卓有成效的劳动。
3.2 由于是现场录音,影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背景噪声过大的问题,在“分手圣地”紫丁
香那一段中尤为突显,除采用后期配音解决外,另外提供一个土法:在麦克风上缠绕多层
丝袜,当然是长筒的比较好操作,这并非玩笑,而是切实可行的一个办法,本人曾亲有尝
试。剧组相关工作也应该从中明白,女士用品并非只能用来“擦桌子”。据闻,周华剑曾
在录音棚中使用过此法。

4 编剧
4.1 突出的一个问题,故事过于直叙,缺乏足够曲折的情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剪辑有
关系,期待在后续版本中有更佳表现。
4.2 影片的开头不好。既无火爆场景或者新奇镜头又无悬念设置,直接的后果是影片开头
不具吸引力,不能一下子将观众带入影片意境。从本片的故事特点来看,这种引入式的开
头并不适合,宜采用抽取镜头。建议使用Hunters小组三人正在秘密策划一些什么这样一个
场景镜头,一来造成悬念,二来十分顺畅地引入“Hunters”这个片名。

5 表现手法
5.1 独白过多,尤其在思想性内容的表达中。例如沈记在寝室与她姐们的那一段使她有所
反思的讨论,从她姐们嘴里说出来的内容假若变成真实可见的场景是不是更好呢?比如一
姐们说,他男朋友不懂“怎么爱”,这一段是否可以设置这样一幕:沈记走在路上,遇到
她那位姐们,而这位姐们正跟他男朋友闹小别扭,沈走近时,两人生气(这得有个度,是
生小气,不能过了)分开,沈上前与她姐们谈话,在对话中把这内容表达出来。这其中又
增加了具体例子的充实,表达起来更自然,否则会给人留下说教的印象,沈的想法按片中
那般转换也显生硬。
5.2 人物不必要的生活细节过多,集中体现在人物从一个场景到另一场景的转换中,走路
、爬楼梯这些镜头过多。

6 策划
6.1 前期宣传。若干人站一排,加个紫色调的背景,就成了影片海报,说好听的,中规中
矩,说难听的,没创意。犹记得两年前上映的《假象》,一幅大大的海报挂在阳光大厅中
央,很深遂的背景,颇具感染力。剧组还应在这上面下多些功夫。
6.2 片名对宣传的影响。直截了当地说,影片缺个中文名。《十面埋伏》在日本的宣传海
报上印得最大的金城武,因为他爸是日本人;《夜宴》在香港拿出来捧得最厉害的不是章
子怡,而是周迅,因为周不久前在香港评为影后。说这些跟片名有什么关系呢?举上面两
例的目的是为说明影片的宣传必须要针对具体的宣传对象作出恰当的定位。片名是海报中
的宣传元素之一,尽管工大是高校,大家应该都懂英文,但是对于在海报前匆匆走过的大
多看客,他们又能在众多海报中花上多少秒钟将眼神停留在你的海报上呢?这样一串字母
又怎若一个醒目的中文词条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让人记住呢?这不是虚夸的空谈——
    “你打算去看那片吗?叫H什么来着……”
    “什么?”
    “就管院拍的那个。”
以上是我的亲历。

7 结语
    正如我的网名,我只是一个只会说却做不了什么的自谓的“理论家”。尽管《Hunter
s》存在种种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但我不得不说,敢投身影片制作的本身就是一个壮举!两
个小时的影片,需要拍多少个剪辑,一个剪辑平均又要拍多少遍,拍一次又要动用团队多
少人,而这一切的一切的筹划安排又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系统工程。敢于投进去,坚持做下
来,己经足够了不起的了!
    影片中“去发不伤屑”、“‘分手圣地’紫丁香”等不少经典台词也必将在一段时间
内成为工大校园内的流行语。
    不得不着重一提的是谢导。作为片子的头、此项系统工程最大的责任人,他所要承受
的压力远非某个社团做一个活动那么简单,甚至不能类比,甚甚至不能借此管窥一豹。尽
管有或多或少的不成熟,尽管你说你曾几近崩溃的边缘,然而你一步一步最终走到公映这
一天——10月20日!于是,你——是条汉子!你是幸福的。
    借用影片中的一句话,“爱情怎样开始并不重要”—— 尽管这部片是那么粗糙,满是
初生的稚嫩,但是它必铭刻为你、你们人生中重重的一笔,它必将成为你和你团队每一个
成员的某种良好“开始”,衷心祝福你们在日后的行进中有更多斩获!

8 鸣谢
8.1 在四楼礼堂门口站岗严格把关的悉心查明尚有空座后将我放进影院的保安叔叔
8.2 看过这篇文字并发表过任何意见的任何人

 
原文固定链接http://blog.sina.com.cn/u/55d8748f010005iq
 

--
我的博客,看不看由你 http://blog.sina.com.cn/u/1440248975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8.9.121.6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