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ke (MCDCC), 信区: Movie
标 题: 花 非 花 , 雾 非 雾 ……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6月03日13:20:0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花 非 花 , 雾 非 雾 ……
----电影是什么?
----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
作者:孙建三
编者前言:
电影是什么?一根在遥远的天际拂动的羽毛,一个轻盈的精灵,一座飘渺的海市蜃
楼,一种销骨融肌的梦境。人们能随口说出一大堆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正准备冲进电影
最高等学府这座围城、或者已经生活在这座围城之内的人,有相当比例是因为受到了电
影作为"白日梦幻"的强烈诱惑。在课堂上,人们学习着各种各样的电影艺术理论,在影
片观摩之后,人们讨论着导演的手法,阐释着作品和它后面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一切
,都是因为人们首先把电影视作一种艺术。的确,在一种浓厚的学院气氛里,人们对于
电影的理解往往会不知不觉地?quot;艺术中心论",而容易忽略电影也是非常实在的事物
--它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有着明显的商业效应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化作用。
有一位出生电影世家、长期在电影实践部门工作的老影人,他一反学院中的常见,
另辟蹊径,从非艺术的角度看待了、谈论了电影。他在文章里一直试图进行一种还原,
就是说,要把电影身上一切后人添加的厚厚涂饰统统拭去,还原出电影的本来面目和特
性。为此,他引用了大量有新意的材料和统计数据,追本溯源,从电影的诞生谈起,考
察了电影的技术研制过程,比较了法国、美国、毡救龉也煌牡缬肮勰詈陀刹煌
缬肮勰畹贾碌牡缬霸谌龉业牟煌⒄埂⒉煌恕K⑾值牡缬疤匦院芗虻ィ挥
械敝诜庞承院凸壑诓斡胄粤降悖慕崧廴从行┚耍钊"电影被称为艺术和电影被描
绘为杂耍一样都是资本为争夺市场而精心编造的骗局"、"蒙太奇不是什么由大师创造的
艺术手法,而是在技术研制过程中由于资本短缺而造成的电影的先天胎性"、"法国人把
电影理解成艺术造成了法国电影的败落;美国人把电影理解成经济行为和教育手段使美
国电影成了世界电影市场的主人;日本人把电影理解为占领世界的航空母舰使日本从二
战中的战败国跃而成为经济强国和商战中的赢家。"等观点都和教科书等公开出版物中的
说法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作者写作本文时,他的假想敌就是那些长期不被质疑的电
影教科书。他实践,他思考,他怀疑,他挑战,他揭示了被遮蔽了的事实的另一面--电
影一旦被赤裸裸地还原到实用层面上,它作为大众文化的真相就无比清晰地反映了出来
。
应该指出的是,作者尽管引用了大量"客观"的统计数据,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作者
得出的结论绝对"客观"。由于挑战效果的获得和挑战的力量成正比,挑战者往往不惜矫
枉过正,以远超过被挑战对象的激烈程度表达自身,有时不免采取"黑白对立"、"非此即
彼"斗争策略和方式,陷入自身挖掘的某个陷阱。也许综合不同的描述才更接近于电影:
最艺术的和最实用的,最高雅的和最粗鄙的,使人飘飘欲仙的和使人备受地狱一般的煎
熬的……和其他所有立体的、具备着丰富性的事物一样,电影也有着不同的侧面,只是
它在混合极端的风格上比其他事物更不协调,更有着不协调中的协调,也因此更象一只
奇形怪状的双头巨兽。但也许,电影即便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一种最人工、最体现"机
心"的事物,仍然"不可言说",我们没有办法去认识"什么是电影",各种荒谬的悖论使我
们无法进行任何命名……
面对下面这篇长文,编者曾经长期犹豫,它究竟该算一篇论文还是一篇散文?它有
着一种模糊的、游移的文体。然而在编辑过程中,编者渐渐被它感染,它在絮絮叨叨谈
论电影界的各种掌故时显得相当地道,相当亲切,有着一种特殊的影人作文的文风。如
果耐下心慢慢读下去,一波三折的,跟随着作者时时有新的发现,得出新的观点,会有
真正的品尝的快乐出现,仿佛吸完浓浓的原汁后,才尝到了肉和骨头--而不是就干巴巴
的骨头本身。那就姑且算它是一篇浸透着原汁的"论文"呗,相信它能够给人带来新鲜的
、层次丰富的冲击力,引发人们对电影现状进行深思。
(一) 国歌·孙先生·电影
在我们的地球上,只有一个国家,每天都会在最庄重的时刻、最庄重的地方,以最
庄重的形式演奏和演唱一首电影歌曲。这个国家叫中国。她有12亿人口,占人类总人数
的五分之一。----引子
1950年初秋,在已经解放了一年多的南京城里,金陵大学的秋季开学典礼之后,金
大"电影与播音部"的"电影与播音专修科"的新生们,涌进金大应用物理实验馆,一起围
坐到一张很大很大的桌子后面。这是他们学习电影经历的开始。站在他们面前的教授,
名叫孙明经,时任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影与播音部主任。
在年轻学子们的期待中,孙先生开始了他的讲课:"1949年10月1日,对人类、对中
华民族的历史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天,这一点,今后的历史会加以证明的。这一天,
在北京的天安门前,有两个声音向全世界、也向全中国发出:第一个声音是毛泽东先生
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第二个声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乐队演奏了
一首1935年创作的电影歌曲。
"这两个声音引发的震撼,我和各位都亲身感受到了,随着时日的推移,我们的民族
和我们的世界,会更长久地感受到这个震撼。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的学习内容是电影与播音,以及如何运用电影和播音进行教育。
因此,我们这个班级有两个名称:'电影与播音专修科'和'电化教育专修科'。
"我们这个拥有4万万5千同胞、刚刚成立的国家,选用一首电影歌曲做国歌,对于从
今天开始就要学习电影的各位,既是一种鼓舞,也应当引发一种思考。我和各位,以及
天安门广场以外的整个世界,是怎么听到天安门前演奏的这首电影歌曲的呢?是从收音
机中听到的。对于从今日起就要学习播音的各位,这也同样是一种鼓舞。
"国歌是什么?她以音乐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所有民族、所有成员所共同构建的民族
精神。在北美,在欧洲,诗人们把她叫做国之灵魂。我们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国家为
什么会把一首电影歌曲当作我们的国之灵魂?
"这个决定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出的,我和各位通过报纸、广播、新闻电影已经对
作出这个决定的人们有了一些了解。其中,不仅有中国共产党人最杰出的领袖,还有国
民党人中杰出的领袖,还有我们民族中最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文艺家、军事家、商
人、宗教领袖、侨领及来自各地的民族头人。连国母孙夫人都亲自参予了这个决定。这
个决定在表决时是全体通过的,无一人反对。
"在进这间教室之前,我在报上看到一篇版面不大的文章,题目是《请别再把火柴叫
'洋火'》。我和各位都经历过旧中国的时日,随便一说就可以说出一堆加以'洋'字的东
西。比如'洋钉'、'洋灰'、'洋袜子'、'洋房'、'洋车'、'洋布'、'洋磁盘子'、'洋油'
等等。一般来讲,只要叫得上名字的东西,在旧中国好像无一例外都加了个'洋'字。可
是有两样百分之百的舶来品--一个是电影、一个是播音,前面并不加'洋'字。有谁听到
过'洋电影'、'洋播音'的叫法吗?没有,各位没有听过,我也没有听过。那么为什么在
连我们中国人自己设厂生产的火柴都叫'洋火'的时代,而作为百分之百的舶来品的电影
,在我们这块早已被列强瓜分过的土地上,反而能不加'洋'字呢?"
一位当时只有19岁,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激动地问了一句:"教授,那是为什么?"这
个小伙子叫沈嵩生,后来做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三届院长,历时9年,是自1956年北京电影
学院建院以来,历任正院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
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但我们暂时把它搁置,让时光向后挪移几十年。1992年
11月16日,病骨支离的孙先生躺在床上对我说:"电影是法国人发明的,法国是电影故乡
,在电影发明后的最初五年中,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放映的主要是法国人拍摄的电影
。很可惜,今天的法国已成了美国电影的殖民地。这个变化有很多原因,其中法国人把
电影理解成艺术,是使法国电影败落的根源。美国人把电影理解成一种经济行为,一种
高效率的教育手段,结果今天的美国电影成了世界电影市场的主人。而日本人则把电影
理解成为用日本商品占领美国市场、亚洲市场、甚至世界市场的'航空母舰群'。在今天
的美国、今天的亚洲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在内,这些当年牺牲了几千万生命、苦苦战斗
、最终成为战胜国的国家国土上,早已有路便有日本车,有商店便有日本货,有家庭就
有日本商品。再过三年,电影问世就一百年了。面对过去的一百年,面对新的未来的一
百年,我们该如何理解和使用电影呢?”
说完这一段话之后三天,孙先生就走了……
自1930年成为电影教育委员会的书记员至1992年去世,孙先生一直都没有离开过电
影这个学科。中国的电影高等教育正式始于1936年。孙明经先生参加了自1930年至1936
年期间、为创建这一学科而进行的全部准备工作。为了认识电影和理解电影,从1927年
到1934年,他本人读完了金大理学院和中央大学理学院化工系、电机系、物理系用无线
电专业的所有相关课程。为了能阅读电影的原文著作(那时关于电影的中文专著几乎是
零),他学习了英、法、德、日、俄五种外语。就是在文革最艰难的日子中,他还翻译
了英、法、德、日、俄各国外文原著中有关电影电视最新进展的资料200多万字。194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因为孙先生在电影与播音教育与创作中做出的贡献,他被聘
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首批委员。
孙先生在62年的实践、研究、创作、教学中,发现了一件极有趣的事:百年电影史
,是由五个故事构成的。这五个故事构建了电影生命的链条。孙先生为这个链条起了一
个名字:"电影的科技行为学、电影的教育行为学、电影的经济行为学",其中:
--电影诞生的基础是经济与科技。
--推动电影发展的目的与动力是经济与科技。
--而手段则是教育。
一位干了一辈子电影的老人,他之所以在临终前还在比较着各国电影的不同命运,
是因为他深深关注着、忧虑着中国电影的命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懂得从凝结
着他一生思考结晶的经验之谈中吸取一点儿有益教训的话,我们的电影向前发展时兴许
会多几分参考,减少些许盲目。
让我们回到法国、美国、日本各国的电影问题上去。
(二)巴黎狂欢之夜
1995年12月28日,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人类也许是以有史以来从未有
过的规模、为庆祝一件事而举行了一次空前庆典。
这一天的巴黎,人们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狂欢之中。午夜了,没有人去睡觉。此时巴
黎的街头,在卢米埃尔兄弟首放电影最近的那条大街上,两男两女四个年轻人,挤出了
狂欢的人群。太累了,去喝点什么,坐一坐吧。
这是巴大研究生院的四位正在攻读电影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生。他们是同一位导师的
弟子,一位24岁的美国姑娘,一位27岁的法国小伙,一位23岁的日本小伙,因为他生得
太文气,小模小样的,所以同伴们叫他"小男孩"。还有一位29岁的中国少妇,是这四人
组合中的大姐。因为他们的导师常常要求他们看同一部电影、同一部专著,或让他们一
起讨论电影或专著,因此,这四个人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常常是四个人一起去图书馆
、去电影馆、去导师家,当然也常常一起吃快餐和乘车。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把他们叫
"四人帮",他们自己则戏称他们的组合叫小联合国教科文。他们在一起时,不管干什么
,花钱从来都是AA制,自己掏自己那一份。可这天晚上进了咖啡厅,一坐下,法国小伙
就宣布:"今天晚上我出全份!因为今天是法国的节日。中国少妇叫了一声:"好!"日本
"小男孩"却并不同意:"什么意思?如果只是为了表现一次大方,我当然不反对,可要是
为了什么法国的节日,那可得讲个明白。
"这还不明白吗?100年前的今天,在巴黎诞生了电影。这里是电影的故乡,全世界
都在庆祝,我们四个人也在庆祝。庆祝什么呢?当然是100一年前法国人发明了电影!不
是吗?这还不该说是法国的节日吗?在今天的世界,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象我们法国政
府对电影这么支持呢?在法国,最好的电影艺术家们每年都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在历届
法国政府的预算中都会为支持电影事业列出专项预算,而且这种用于支持电影的预算每
一年都在增加。近十年中每一年都会有几个亿的法朗,最高的年份可以达到10亿之多,
这是一项世界之最。还有,每年都会有很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法国,在法国的大学里、
在法国的电影学教授指导下攻读电影学位,当然这也包括了在座的我的三位同学。'小男
孩',我这么说明可以吗?"
"哈哈哈!"美国姑娘大笑起来。
"你笑什么?是笑我刚才说的话吗?"法国小伙问。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我从小就爱看电影,因此小学中学的电影课我都学得很有
兴趣。后来我上了大学,选了电影学作为专业,读硕士也仍然选择电影学。在读美国电
影史时,我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字:从1896年到1900年的5年中,在美国本土电影市场中
放映的影片,有85%是法国人摄制的;可到了1988年至1993年的5年中,在美国本土电影
市场上放映的法国人摄制的影片,连百分之一也没有了。相反,近5年里在法国电影市场
上放映的影片,美国电影占了数量的30%,而票房美国电影则占了56%。我们知道,在法
国除放映美国电影之外,还放映德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中美、南美、日本、非
洲各国的中东、东欧及俄国电影。
"今天法国电影业的收入有56%来自美国电影。而法国电影在法国本土市场上的占有
已到了很低的程度,而在本土以外的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则离零很近很近。近10年中平
均每年全球电影市场额为200亿美元,美国电影占了80%。美国电影业从90多年前法国电
影的殖民地发展成了今天全球电影市场的主人,当然也是法国电影市场的主人。我想19
00年的12月28日,所有的美国人都会同意这是法国的节日,可是现在,作为一个美国人
,我想我有权说今天是美国的节日。说到我会到法国来读博士学位,是因为我实在太想
弄明白一个在美国让我怎么也弄不明白的问题:法国是怎样从电影故乡沦为美国电影的
殖民地的?
"我刚才会笑,也许是因为你讲到法国政府每年都会专门为电影做出预算来支持本国
的电影事业时,你的表情很自豪。
"美国电影业每年会向美国联邦政府上交45亿至50亿美元的税金。政府可以用这笔税
金发展教育、发展科研、发展民众的文化事业,也可以用这笔钱建立公立医院,改善公
共交通。因此,每一个美国人和生活在美国的外国人,都可以从美国电影业中得到实惠
。而法国的电影业则反过来要政府从纳税人交的税金中拿出钱来支撑它的存在。我曾去
过一个亚洲城市,那里的乞丐非常多。我问导游这是为什么,导游说这里是宗教圣地,
到这里来朝圣的人都把布施当成一种乐善好施的举动,因此造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乞丐文
化:这里的乞丐不被人岐视,乞术高的人很富有,乞讨被看成一门艺术,乞讨有术的人被
称为艺术家。在美国,纳税被看成一种神圣的义务,身体健全的人决不会接受布施。因此
,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你会把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对法国电影人布施也引以为自豪。"
"小男孩"很有节奏地拍了拍手掌:"说得十分精彩,可你弄错了一个前题,今天在世
界电影市场上放映的电影,你刚才讲主要是美国电影,身为日本人,我不能不纠正你--
是日本电影,而非美国电影。我再强调一下,今天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放映的电影所创造
的票房收入和税金,日本电影所占的份额是51%,这个份额在未来还会更多。"
"我过去一直以为你是一个认真的学者,没想到你会是一个狂热的、不顾事实的民族
主义者!"美国姑娘叫了起来,她一下把1900至1994年5年中全球最卖座的50部影片的片
名和世界票房的成果报了出来。
美国学人如此重视统计数据,不能不让那位中国研究生叹服叫绝。一年之后,这位
中国留学生回国探亲,她对我谈起了那个不眠之夜。讲到此处时,她停住了。
我追问下文,留学生对我说:"那50部最卖座的电影中,有48部是美国好莱坞影片。但你
会想到吗?这48部好莱坞电影当中,有28部的老板是日本人!"
(三)问题、寓言和理论
至此,有两个问题放在了我们面前:
A、美国人怎样从法国电影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主人?
B、日本这个战后长期在美军占领之下的二战战败国,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成为最卖 座的
美国电影的老板?并在今日世界上形成有路就有日本车、有店就有日本货的 局面?
有一则寓言:
一头雄狮身上有两个跳蚤在争吵,
A跳蚤高叫:"这狮子属于我,是我给他取的名字,他叫奥尔特!"
B跳蚤气坏了:"笑话,要想让我承认狮子属于你,你必须比我跳得高!"
两跳蚤狂争不下,最后决定比谁跳得高。当两跳蚤一起落到地上时,它们又开始了新一
轮的争论--这个地球究竟属于谁?
研究电影当然需要理论,今天可供我们选择的理论很多,那么我们在研究电影时选
择什么样的理论呢?
但愿我们不选用比谁跳得更高的理论!
但愿我们不选用以自己的命名为准的理论!
《理论论》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今世界万万千千的理论可以用一种方法把它一
分为二:
A、 得到统计成果支持的理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理论--它的表达特色是"统计成果
使我们看到……"
B、 学者以自我权威命名的理论--它不需要、它排斥统计成果,它的表达特色是"我
个人认为以及某某某大师指出……"
其实不论有多么高明的跳蚤存在,狮子是决不会因为某一个跳蚤跳得更高或那一个
跳蚤为自己取了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而使自己的生理特性发生丝毫改变的。
(四)电影的开端:它在法国如何从科技发明而"变"成了杂耍?
1952年以后的很多年以来,在我们中国电影教学的课堂和出版物中,在讲到电影的
历史和本性时,会有一种描述:诞生--杂耍--艺术。
我们的问题是,这一变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什么人,为着什么目的,把这个19世
纪末诞生时拥有同时代一切事物中最高科技含量的科技成果叫做了杂耍?
电影诞生的前提是她需要:
生理学共同构建的成果--视觉暂留的发现。
心理学
光电学--放映时提供足够强的投射电光源。
物理学--拍摄时把实物转换成清晰影像精确投射到胶片上的光学原理与技术。放
映时提供投射光源平行光束使胶片上的影像能正好精确地投射到幕上成
像的原理与技术。
机械学--可以使有孔胶片连续运动中每秒18次精确同位置暂留定位和启动的原理
与技术--摄影机。
化学和化工学--在连续运动中可以快速感光的感光乳剂和使影像从潜影 还原的
冲洗技术。
材料学--在机械运动中有足够强度的、必须是透明的、能使感光乳剂在
其上均膜涂布和牢固附着的材料--片基。
照像术--高速中每一次开启关闭必须等时的快门原理设计与技术--叶
子板。
当以上诸多学科与技术的学术发展共同达到足以支撑构建起后来中国人命名为电影
这东西的临界水准时,卢米埃尔兄弟首先完成了可以使"它"诞生的准备--制成了摄影机
和放映机(当时用的是同一架机器),制成了制做胶片片基的材料和涂布平台,制成了
为胶片精确打孔的打孔机、制成了足?quot;快"的感光乳剂,解决了乳剂在片基上均匀涂
布和牢固附着的技术与材料,解决了冲洗那么长长度的感光片的技术和设备(在此以前
,冲洗技术只能冲洗尺寸很小的照片底片。)。他们还事先多次进行了拍摄、冲洗、和
放映试验,为12月28日的当众放映做好了准备。
在1895年,如果不是经过别有用心的精心设计和大规模运作,而只凭几个人的心血
来潮,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这样一个就当时时代而言科技水准最高的项目成果的!
电影根本不是杂耍。它那就当时时代而言、空前的高科技含量,使无论多么无知的
人也不可能把它理解为杂耍!
但法国电影史的著作中,的确为"它"留下了一段"杂耍"时期的记录。这是一个精心
策划设计的骗局!那么是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要设计这个骗局?回答是--资本。
电影诞生后,有一个神话被人们口口相传:火车可以从墙上开出来!大家都想一睹
为快。于是马上就有了让想一睹为快的人们看到"它"的操作--最早的以放映谋生的人出
现了,他们奔到一切想看到这奇迹的人们中去。他们的投资迅速增值,于是立刻激发了
更多的人把钱投入到放映业中来。片源节目的需求自然也同步猛增。观众在法国带来的
热潮,还推动着有人为资本增值而跨海远行。最早的胶片制造业、机具制造业、放映业
出现了。
统计成果让我们看到,看电影、放电影的人的增多,造成了两个直接的结果:
A、原本看歌、看剧、听音乐、看小说、读诗、购画的人一下猛减。
B、投资戏剧、音乐、出版的人及画商们失去了原本属于他的市场。
投资意味追求资本增值。当投资不能增值时,一场为保卫自己利益的斗争就不 能
不发生了。
资本开始收买学者良心!资本开始收买报纸的版面。最聪明的方法是吹捧从口袋中
掏钱的人--于是法国人是世界上最有艺术鉴赏能力的民族--文学、诗、音乐、绘画、戏
剧都是艺术,电影吗,只不过是杂耍!因为"它"不是文学、不是诗、不是音乐、不是绘
画、不是戏剧--"它"没有色彩、没有声音、没有情节--一句话"它"呀,不包含艺术的任
何元素,在一切有艺术鉴赏力的人面前,"它"只不过算一个杂耍罢了。 吹捧有效!十
分有效!骗局成功了!统计成果让我们看到,杂耍说一面世:消费人群很快就把热情从
"它"身上移回到音乐,戏剧、文学和绘画这些艺术上去了。
此时的电影放映业已有了一点小小的气候,电影资本已有了最原初的规模。当时的
法国有着数量不少的放映者,他们把自己的钱、或借来的钱变成了机器和胶片,购置了
大蓬车(最早的放映人用来放映和运输的用具),租赁了放映场地。而杂耍说的风起云
涌,使"它"刚刚火爆起来的市场,一下变得冷清了。
电影业不能不组织自己的反击!"它"必须为资本增值而战。法国的消费者不是最有
艺术鉴赏力的民族吗?要夺回并进一步发展电影资本的市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全法
国的消费者们都把电影理解成一门艺术,一门高于、优于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的艺
术--一门新兴的、年轻的、综合的艺术。当时在法国向电影注入了资金的人群,都是一
批最富挑战精神、最有活力、最肯一试新事物的和最能为之一拼的人们。他们开始在放
演的同时用钢琴配音乐、用歌手配唱、用演员朗诵旁白。他们把摄影机对准舞台拍摄戏
剧、歌剧、舞蹈、他们拍摄画家作画……
但其它的艺术资本仍在收买学者的良心和报刊版面。电影人最初的努力没有成功。
"它"被那些出卖自己的学者们称之为:加了新调料的杂耍。不论电影人怎么努力,学者
们都会用新的方法把"它"重新装进杂耍的口袋中。
电影资本只有一条出路: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电影资本不得不开始收买学者的良
心和报刊版面。
于是,法国的报刊上发表了最初的一批把电影称之为最新兴艺术的文章。电影资本
必须创造出一种能够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它必须树立和拥有其它艺术门类所拥有的艺
术理论、艺术大师、艺术理论家和艺术经典作品。在笔钡姆ü馐且幻乓帐跄芄涣⒆
愫捅蝗贤牟豢扇鄙俚乃母鲆亍?br>
最初坏缬白时臼章虻难д呙牵酝加没婊睦砺劾疵枋龅缬暗囊帐跆匦裕饬⒖淌
艿搅吮灰帐踝时臼章虻难д呙堑某芭怀芭难д呙怯谑峭诳招乃家缬肮菇ㄒ恢
种皇粲诘缬暗睦砺邸K潜匦胫圃斐鲆晃淮笫Α⒋笫Φ姆椒ā⒋笫Φ淖髌泛痛笫Φ睦砺
邸T诘笔钡呐分蓿ㄖ焕斫馕飨钜帐踔械淖罡叱删?-它是凝固的音乐,它把绘画和
雕塑最有机最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法国人把这种"融合"称之为"蒙太奇"--组合、架构
--结构。被电影资本收买的学者们从"蒙太奇"中找到了灵感:如果把早已为法国学术界
和公众认同?quot;蒙太奇"移植到对电影的理解和理论中去怎么样呢?
于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应时而生--某某氏在大街上拍摄,机械发生故障,拍摄中断,
某某氏努力调试机器,故障得以排除,于是再拍摄,当他把冲洗出来的影片放映时,结
婚和送丧的队伍组接到了一起!电影有了"蒙太奇"的艺术作品、创作它的艺术大师、也
有蒙太奇的艺术理论、和运用这一理论的艺术理论家--于是电影终于成了一门艺术!
对电影从最初的研制到诞生整个过程进行研究、考察,会让人发现,把电影称为艺
术如同把电影叫做杂耍一样,也是一个精心编造的骗局。
因为创造蒙太奇的并不是那位某某大师,在1895年12月28日之前,蒙太奇已经产生
,而这是由于卢米埃尔兄弟在研制胶片时资金不足所造成的。
卢氏兄弟制造胶片时,首先要把溶剂溶解后涂布在一个光洁度很高的平台上(称涂
布平台),待溶剂完全挥发后,制成透明片基。然后再在制成的片基上涂布感光乳剂,
这是一个必须在无光环境中完成的工作,因此,最初的胶片片长,只能小于涂布平台的
长度--因为没有更大的房间来安放涂布平台。(注:①)
一次装片只有880个画格长度的胶片,这是电影诞生前就具有的胎性,它决定了电影
调制性的产生。也就是说你只要拍摄时间长度超过55秒,你就必须两次以上装片,你就
必须组接,电影胶片的组接必然决定了电影一定要剪接,一定会有蒙术奇特性。这不是
电影经历过"杂耍"时代之后由大师创造的艺术特性,而是在研制过程中资本短缺所造成
的后果或叫胎性。尽管人们习惯于这样认为:电影在有了蒙太奇之后,终于从杂耍而登
上了艺术的殿堂!
二十世纪之初,法国艺术资本和电影资本在一次较量、一次对打后,那头本来并非
该叫奥尔特的雄狮,越洋到大西洋那边的美国去寻找自己驰骋的天地了。这抑或是一种
不幸,抑或也是一种幸运。
作者注①:1995年,有人为纪念卢米埃尔首放电影100周年,把卢氏最初用的那台摄
影机租出来,请了世界各地的著名影人每人在自己的国家拍一条影片。张艺谋得到这个
机会,在长城上完成了这次历史性的拍摄。由此,中国的很多电影人和新闻人能在北京
亲睹这台机器,也有人为它拍了很多照片。这台机器和孙明经先生1940年在美国收藏到
的、1952年9月捐给中央电影学校(现电影学院前身)、作为教具的那台红木外壳的手摇
摄影机在构造上完全相同,它有一个很小的内藏片盒,一次只能装片880个画格。(孙先
生捐献的那台摄影机很多学院老人都亲见过和使用过。不幸于1984年,这台世界级的珍
宝在电影学院的摄影器材库中不翼而飞,孙先生多次向有关领导反映,请求调查下落和
寻找,但无下文)。
(五)教育为电影在美洲大陆带来了无限生机。
拥有爱迪生是电影会在美国迅速发展的很多原因中的一个,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带来的需求。
二十世纪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性关头,大量从欧洲、亚洲、非洲、中南美洲
来的新移民涌入美国。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母语的人群涌入同一个国家,涌入它的
城市和广大农牧区、矿区。当时的美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和经济才能很好地养活这些人
;还必须建立统一的国家意识,使这些人有相近的宗教信仰,才能使社会安定。只有教
育才能让这群为求新生活敢于越洋冒死的人们融入一种同一的文化之中(当时越洋去美
的路上,每个月都有沉船)。躁动,是当时美国社会的写照。只有安定下来,才能迅速
发展生产和经济。政治家、资本持有者、宗教领袖、教师、科学家们很快发现,如果仅
对这些来自各大洲的、使用不同母语的人们用英语、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同一背景文化的
教育,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达到成效。要想对数量如此巨大、敢于越洋冒险、来到美
国圆发财梦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用同一种文明尺度来规范、来教化,美国当时也根本没有
足够数量的合格老师。
当时美国的规划者们,把广大的未开发农牧区在地图上划成很多小格,每一新越洋
而来的家庭,可以独自得到一个小区。美国农牧区居民因此十分分散,这又给教育带来
了巨大难题。
必须找到一种可以不借助文字、可重复使用的、对所有人都有成效的方法。美国的
政治家、商人、教师、传教士们、负责新种植技术推广的官员们,几乎同时从李维的裤
子中得到了启示。下面就讲讲"李维的裤子":
一百多年前,在美国的淘金热中,在成千上万从世界各地涌来的淘金者中,有一个
名叫李维的二十岁的德国小伙子。面对满山遍野的淘金人,李维想:这么多淘金的人,
一定会有很多生活消费。于是这个后来名扬全球的李维,用10美金的本钱开起了"李维"
杂货铺,淘金人所用的、吃的他全卖,小铺一天比一天红火。有一天,一位淘金工指着
他的帐蓬对李维说:"李维,我的裤子总是爱破,你能不能用这种布为我做一条结实的裤
子,而且尽可能多做几个口袋。"李维就用做帐蓬的帐布为淘金工做了一条口袋很多的裤
子。这条裤子受到了淘金工人们的极大欢迎,每天都有很多很多人来买,"李维的裤子"
一下在金矿区成了人人必购的热门货。
后来李维对"李维的裤子"做了改进,不仅用一种比帆布软得多的法国布料来做,而
且在每一接合部都打上铜钉,在关键部位还加用小牛皮,在裤子之上还配了有很多口袋
的背心。改进后的"李维的裤子",不仅比原来穿起来更舒服,而且对于矿工、对于机修
工、对于终日骑在马背上的牛贩子和牛仔们都极适用。于是,"李维的裤子"销路越来越
广了。
1895年,电影问世。它问世后不久,有一美国青年忽发奇想:如果用电影来"写"一
个故事,也许会吸引很多人来观看,那么就会发财了。于是他想出一个故事:一对老夫
妇有一个美丽的女儿,一个歹徒路过家门,见女儿美丽异常,于是把美人儿抢走了。一
牛仔赶着一群牛从此路过,见老夫妇悲痛,上前询问,得知是歹徒抢走了女儿,于是拍
马挥枪追去。牛仔追上歹徒手起枪响,歹徒扔下美人儿飞逃而去。牛仔把美女拉上马背
送回老夫妇家,二老千恩万谢。当牛仔欲拍马远去时,美人儿冲上前去抱着牛仔亲了又
亲……
这是世界有电影以来最早的有故事的电影中的一个,它的放映时间不足十分钟,但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已是极新奇的玩艺儿了。影片完成后,在各地巡回放映,看的人越
来越多。制片人发了财自不必说,看完影片的人们还纷纷去争购"李维的裤子",这却是
制片人事先没有怎么想到的。
制片人借钱拍片时,为了给这位"电影英雄"一个光辉的形象,曾为他穿什么衣服费
了一些心思。他到牛贩子那里去考察,发现一位年轻的牛仔穿了一身新的衣服十分好看
又十分神气,一打听是李维公司出口的淘金装。于是制片人到了李维公司,向公司负责
人说明自己购衣的用途,希望把这套衣服制做得不仅特别漂亮,而且样式也能独树一帜
。为此,李维公司精心设计制做了一套"淘金装"赠给制片人作为拍片之用。影片完成后
,各地一放,看了影片的小伙子们无不打听这英雄牛仔的衣服何处可以买到,连少女们
择友对着"淘金装"的小伙也格外青睐。
放片人于是心中一动,到李维公司订了一批"淘金装"存放在放片的大蓬车中,每次
放完片子就卖裤子。于是放片卖裤双丰收:"李维的裤子"也从此以"牛仔服"而声名大噪
。
这部小影片(当时是大电影)使制片人发财之后,有牛仔、有美人儿、有歹徒的一
批影片相继问世,不仅开了美国电影西部片的先河,而且也为后来称霸世界的美国电影
奠定了构架样式。近百年来,美国电影发展中的样式不论怎样翻新,内容不论怎样变化
,其电影构架却一直离不开"英雄、歹徒、美女"这三位一体的基本样式。而身着"李维的
裤子"的牛仔,近百年来,也一直成了美国主流电影的基本构成。随着美国电影在两次世
界大战之后的全球流动,身着"李维的裤子"的英雄牛仔形象,成了世界各地人们心目中
的美国人的典型,就连大量的美国产品广告,也无不以着牛仔装的青年男女为基本内容
。
到底是牛仔装的魅力造就了美国电影,还是美国电影给予了牛仔装以冲击世界市场
的魅力?半个多世纪中,这成了经济行为学界的一大争论话题,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
:那就是自电影中有了牛仔服之后,美国电影和牛仔服都成了全球市场中的主体。当今
世界,全球电影商业市场的年销售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美国电影占有80%的份额,高
达160亿美元之巨。同时,在当今世界,牛仔服的全球年贸易总额达150亿美元之巨,居
一切服装之首。
做过电影明星的前美国总统里根,在他竞选总统之时,美国很多选区都出现过成群
着牛仔服的男女青年,他们手举"选喜欢穿牛仔服的候选人做总统"这样的标语。
,尽管美国的牛仔服已十分盛行,但在各种庄重的场合仍然不能穿牛仔服。里根做
了总统后,把牛仔服穿进了白宫。从此,牛仔服不仅可以在美国进入一切大雅之堂,而
且自里根之后的各届总统选举,竞选人都会在一定场合中身着牛仔服出现在选民面前以
争取支持。
19世纪末,一个商人把自己的产品赠给拍电影的人,由此竟造成了近百年中全球商
界大舞台上的两大消费主流。可以这么说,当今世界对消费行为影响最为有力的东西就
是电影。李维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曾在该公司的年会中对下属讲:"我们一切部门的负责人
都必须明白一个道理:电影是什么?电影就是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李维裤子的好
东西!"
电影具有那么神奇的教化和规范能力,一条李维的裤子上了电影,不仅造就了英雄
、美女、歹徒这好莱坞百年不衰的西部片文学架构、也启示了很多正在为原有教育手段
效率太低而着急的人:原来电影可以那么有效地影响看过影片的人群的思想、好恶、意
识和行为。
美国农业部率先发起了摄制用于教化新居民如何使用良种、如何使用新农机具、新
耕作方法的影片,公映后,很快引起了广大农牧民的兴趣。当时在欧洲、在亚洲、在非
洲,电影还只是刚刚兴起,很多人还只是听说过而没有见过这新奇之物,他们移民美国
后,居然有人把电影送到家门让他们免费观看。敢于越洋冒死的人们,大多很聪明,一
看电影,马上就学会如何使用新法种植或学会使用新的机具。今天的美国,仅以4%的人
口从事农业,而美国不仅能供养本国的全部人口,还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这正是因为农业教育电影在美国农牧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段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为了进行宗教教育,美国的教会也同时学会了利用电影。教会电影的内容主要是圣经故
事和信徒们由于信仰主而得到个人、家庭幸福的故事。今天的美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
教的信徒,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这和20世纪之初,宗教教化电影的大量摄制放映是分不
开的。
教师们发现电影的超凡教育功能稍晚于官员和传教士。但他们紧随其后,以全美教
育网为依托,后来居上,成了全美电影器材胶片的最大消费群。
当这几个方面的人群都在努力摄制各自用于教育目的的电影时,会拍电影的人找工
作就容易多了。于是专门教人如何拍电影就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需求和新的行业--电影教
育在美国出现了。
依斯曼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更是一位伟大的商人。电影教育史学者们则称他是
对电影教育、电影工业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人!
依斯曼提出了一种方法:如果购买了依斯曼的胶片去拍教育电影,拍完之后依斯曼
不仅免费提供洗印服务,对于有发行愿望的人,依斯曼还免费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为之
剪接成片,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代为发行销售,利润则由依斯曼和拍摄者共享。这使拍
摄者们的资金得到周转和增值,从而刺激了教育电影在美国的发展--有了数量越来越多
的教育电影的片源,有了依斯曼的专业水准冲洗发行服务,美国的很多大、中、小学都
开始购买可观数量的教育电影。运用电影于课堂教育--上学看电影对1905至1920年的美
国学生来讲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不出教室就可以看到各地风光,就可以一览发生在大
千世界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学生们的视野因此大为扩展,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对世界的认
知方式也因此而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
依斯曼提出一个口号:只要你把胶片装进摄影机、剩下的事由柯达来做。
拍摄是一种比看电影更有趣的事,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是传教士们。早在1896年,
一位法国商人把最早的电影拿到美国开发市场时,他借用了一间小教堂做放映场。来看
片的最初观众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教堂的墙上可以看到的是只有欧洲才有的人文和自
然景观。第二天,教堂外边挤满了人,这些都是听说在教堂墙上可以看到欧洲景观的欧
洲移民为思乡情怀而来……
传教师本人来自欧洲,他请商人拍下自己,他请商人把拍下的自己带回欧洲放映给
家乡的人观看。在1901年前后,美国教会开始把电影送往世界各地,目的在于吸引当地
人走进教堂,而那时的放映机是放摄同机,有的传教士开始用机器拍下了当地的景观。
(注②)
美国传教士教会学校的教师,从世界各地拍回了很多影片寄回给依斯曼。依斯曼收
购这些影片,从中分门别类编剪出适合世界地理、世界历史、民族学、人类学、建筑学
、民俗学、水利学、经济学等几十个学科的、可用于大、中、小学和学前教育的影片。
到1920年依斯曼专门成立教育电影部,依斯曼本人亲任此部门首长。1927年,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大萧条,万业哀歌之中,全世界只有依斯曼一家企业的资产坐标的箭头高昂上
升。依斯曼那一年说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在任何国家
、任何城市中,每天走进学校教室的人,一定会比走进商店、照像馆、电影院剧院的人
数多得多。柯达的每一位部门负责人都应该牢牢记住:为教育服务,这是柯达得以常胜
不败的立足之本。
1906年,美国人制成了可用电又可用汽灯做光源、只能放映不能拍摄的专用放映机
。这种35mm手摇放映机的结构十分简单,售价十分便宜。10年之内,这种放映机有近十
万台进入了教室、教堂、和农民家中。它们广泛放映为各种目的拍摄的教育电影,很多
母亲是一边喂孩子吃奶一边看电影,这就造就了美国一代、两代、三代一边吃奶一边看
电影长大的人。大千世界的视觉映像和母乳同时进入他们幼小的生命之中,这使美国人
的知识结构大大优于同时代其它各国的人。
看电影的人多了,有志于学电影、干电影、教电影的人也大大的多起来。(这主要
是那十万台放映机造成的。)1927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全美各类学校教学经费大减,
小学、中学、大学的很多理化课程中本来是必不可少的实验都不能不免了,这引起教育
界和有远见的政治家们的巨大担忧。依斯曼抓住了这个时机,请全美国最好的物理、化
学、生物各学科的学者,在全美最好的实验室中,把小、中、大学相关课程中必须的关
键实验拍成电影、制成16mm胶片的教育电影赠送给学校。这些电影中的实验,可以快放
、慢放、正放、倒放,画面可以放得很大,可以一遍又一遍反复地放,直到每一个学生
全都看明白为止。这种只有电影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令教师们大为兴奋,更令学生们
大开眼界,现在就是最边远小镇里的中、小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教室中看到全美最顶
级的学者在全美最好的实验室中所做出的实验了。在经济大萧条和教学经费大减的情况
下,由于教育电影的运用,全美国的理化教育水准反而有所提升,这大大鼓舞了教育界
人士。经过1928年一年的努力,1929年,全美80所学校配备了16mm放映机(因为用电影
教实验课,胶片可以上千次放映,单次课程成本下降,故拨款人极乐于采用)。很多学
校和教师本人还自备了摄影机。不少学生产生了学习拍摄电影的愿望。
16mm摄影、放映机和胶片的便宜,使大萧条之后的很多美国家庭购买了自己的机器
。1930年,美国最初的家庭电影出现了。1986年,世界很多学者共同完成了一项统计:
对当时40个世界著名城市中最大的图书馆藏书中有关电影书目进行调查。他们统计出用
31种文字著成的世界电影史版本共2500多种。有1900多种版本把电影诞生、电影进入校
园、电影进入家庭,列为电影历史中最重大的三个里程碑(可惜萨杜尔所著、多年来在
我院教学中作为范本的《世界电影史》无此见解)。
从电影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技能,用电影纪录,用电影传播,用电影讲道理成了很
多美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于是学校电影、家庭电影、纪录科研实验的电影、作为论文
的电影、作为调查报告的电影、作为政策宣传的电影、作为宣传介绍城市、学校、企业
、医疗方法、产品性能的电影、国家调查机构和警察用来追踪、用来证明的电影,在美
国林林总总而生。正是这一个大体系的形成把美国电影推上了世界电影霸主的地位,同
时也使美国的电影教育规模和水准达到了世界第一。 作者注②:1901年底,在中国山东
的登州文汇馆(齐鲁大学的前身),有一位身为传教士和教师的美国人想尝试一下拍摄
的乐趣。他当时最喜欢、最得意的学生叫孙喜圣。孙喜圣见老师在教堂门外架好了机器
,不由用一种无限好奇的目光看了看教堂,又看了看机器,心想:教堂那么大,会钻进
这么小的机器里去吗?"想试一试吗?"老师问学生,学生兴奋地点了点头。美国传教士
握起了中国学生的手,放在了机器的摇柄上,两只手一起摇了55秒。1930年,孙先生做
了电影教育委员会的书记员,遵照魏学仁博士的指示,他开始收集早期中国人学习电影
的有关记录和实物。从1930年至1937年,一共收集到几十条早期胶片,其中有十条是美
国传教士指导学生、助手拍摄或手把手一起摇柄拍出的。其中包括了前边说到的这一条
。他的收集渠道主要是通过教会和教会学校。
1940年,孙先生在美国的教会中又收集到十几条美国教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早期拍摄的
胶片。其中有两条上边有清朝国旗,有两条上边有男人的大辫子,从而判定为1911年前
拍摄。
(六)法国人把电影理解成艺术之后
把电影理解为一门艺术,这本是法国电影资本为争市场而精心设计的一次骗局。但
法国人太爱艺术了,在那里一切被当作艺术的东西,有文化的阶层都会欣然接受。对一
切和艺术相关联的理论,都会有人去发展、去增容、去信以为真。
在那里,艺术追求个性,艺术尊重和强调个性。几个世纪中,法国的贵族和皇族对
艺术的偏爱,使法国的艺术观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于是在法国,越有个人特色的电影
越会被理解为艺术水准很高。这当然会成为一种鼓舞和引导,使后来进入电影的人,在
他们终于有机会创作电影时,有可能不顾一切地表述自己,并尽一切可能用自己的理解
去解释一个文学作品,一种思想或一个故事。极端个人化使法国电影拥有了越来越浓重
?quot;艺术"色彩,由此也越来越远离了可能掏钱到电影院去买票看电影的人。
法国电影工作者很在乎"电影艺术理论家"对作品艺术水准的评价,而不大在乎一般
民众的评价(不去看也是一种评价)。这不能不使法国电影制片业必然碰到资金短缺的
局面。一个非常有趣的电影标准在法国出现了:越被艺术理论家高度评价的电影,越在
市场上受冷淡,而法国一代又一代新的电影人反而会追求这种冷淡,因为这是会引起艺
术理论权威们给予好评的一个前提。
法国政府对于电影有同样的认识:政府开始对由于艺术性很高而市场冷淡的本国电
影实施免税,进一步发展到拿出资金支持本国电影的生存。
有了政府财政的支持(专门支持艺术水准高的、或有独特个人见解的电影人)法国
电影就一步一步形成了自己的整体特色:离可能掏钱看电影的受众越来越远,越来越个
人化,越来越与众不同。
法国电影在每一部作品上都追求匠心独具咽苤诘氖泳跣睦硇枨蠛涂释
还恕S谑前焉阌盎油返轿惨桓龆嘈∈倍ㄔ谌偶苌稀⒁欢欢嘏纳阍吧系牧礁鋈
吮咦弑咚怠⒄庵秩靡话闶苤诳吹梦薹ㄈ淌艿牡缬埃帐趵砺奂颐嵌灾峤芯廾赖轿抟
月妆鹊某潭龋?br>
一部近两个小时的影片,两个人物从头到尾只说一句台词:"去年在马里昂巴你说?
quot;,这样的电影会在法国得大奖,会被艺术理论家们称为"划时代的佳作"。
(七)贵族的,平民的……
人呀,毕竟是人,不论生活在什么地方,哪怕是法国,视生理和听生理都会有某种
同一性,比如对单一性强的视觉听觉产生疲劳,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反应。法国电影
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由于强调个性,带来了总体的极大丰富性和每一
个个体的极大单一性,这成了法国电影总景观的奇妙风格。总体看,法国电影一部一个
样,个体和个体之间差别巨大;但当你去看每一部具体的影片时,那种从头到尾的单一
性,则是令一般人无法承受的。
法国的一般受众同美国的一般受众在视听生理上的区别并不大。美国电影总体的单
一性和每一个体的丰富性,使你去总体看美国电影时,感到它们区别不大,一看就知道
是美国电影。每一部电影都是起、承、转、合,就那么四招,英雄、美女、歹徒就那么
千篇一律的文学架构。可当你去看每一个个体时,它从头到尾带给受众的丰富视听感受
,又是那么强烈地吸引甚至震撼每一个受众。
美国是一个由从世界各地原本活不下去而冒死越洋来找活路的人组成的国家,贵族
文化在美国没有根基。因此,在法国那么具有贵族印记的艺术观,在美国民众中并无市
场。美国人的艺术观,在艺术学领域中属?quot;平民艺术"。在法国文学作品中暴发户是
令人生厌的,而在美国,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追求、在尊重、
在赞赏暴发户。
艺术学告诉我们,艺术的起源有三个源头:一、游戏起源说 二、宗教仪式起源说
三、劳动起源说。
从这三个起源看,艺术本属大众。艺术从本属大众而升华成艺术家、艺术理论理家
的手中之物,而具有了贵族意识,是中世纪欧洲社会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走向(不是
全部走向)。在宫庭和贵族越来越把艺术神圣化和重艺术的同时,下层平民、以至农奴
中仍有只属于他们这一巨大群体的歌、舞、画、诗甚至建筑、戏剧和口口相传的文学。
正好,越洋去美的人,大多为这一阶层的人或他们的后代。这个群体对艺术的需求和理
解与法国以经院文明为主干形成的艺术观差异很大。因此,19世纪末,电影在美国出现
时,民众(包括已很富有的暴发户和子孙们)更多是把电影理解为一种辛勤劳作之后的
游戏。这种群众艺术观,使美国人到幕布前不是去感受那种被称之为高雅艺术的贵族艺
术,而是去满足一种劳累之后的游戏带来的愉悦与放松。冒死越洋到美洲大陆去寻找财
富的商人们和他们手中的资本,马上就精明地发现了大众的这种心理需求。那种总体上
看千篇一面的总体风格和一个个个体看又生龙活虎情趣万千的花样翻新,那种一个老故
事可以讲出一千个花样,拍成几百个版本的创作套路,构成了美国影剧院电影的本质特
色。
为观众,为可能的观众和最为广大的观众拍电影,是美国电影得以发展的根基,但
它的背后,是功夫下在掏观众腰包的精明设计。而要真能把万万千千、无论什么样的文
化背景的人的腰包都掏出来,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准备其实远比拍一部只要几位权
威艺术理论家说好的作品难得多。商人们、经营者和创作人员都知道,要想碰上谁就能
掏谁的腰包那非得有真学问真功夫才行。拍摄那种能让观众从头到尾看得兴奋、看得热
烈、看得忘情的电影,比拍那种机器从头到尾一动不动的电影所需的真功夫、真投资要
多得多。要学会如何寻找投资、如何分析观众现时态和未来时态的观片心理、如何拍出
令观众兴奋、难过、着急、期待、生悬念、生希望、生厌情、生欲望的剧作方法、导演
方法、拍摄方法,如何出售自己作品、如何向投资人出售自己、如何得到创作权、如何
经营影院、如何构建院线、如何把形形色色的观众骗进或吸引进影剧院等等……美国商
人发现电影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所需要的知识和学问太多太多。于是电影从传教士和技术
推广官员手中的教具,一步步成了大学校园中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对
电影各方面人才的巨大潜在需求,使不断壮大的就业大军中的很多人,在大学时代选择
了电影学。从1921年美国大学开始出现电影课以来,至1977年统计时(美国电影社Amer
ican Film Institute 从1969年始每两年公布一次新的统计成果),全美三千多所大学
中,有1067所大学开设电影课程。(注:③)
作者注③:顺便提一下,今天的中国电影学者们,一讲到电影基本上讲的都是故事
片,而在美国、电影被一分为二,那种要观众掏了钱才能看的电影,美国电影学中称之
为影剧院电影,在此以外的则统称非影剧院电影。在今天的中国,可以使学电影的人发
挥才能的地方,基本上是影剧院电影。而在美国,影剧院电影只能吸纳美国电影工作者
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在全美600万电影业人中,吃影剧院电影饭的只有30万人。其它超过
570万的人,从事电影教育、学校电影、实验电影、家庭电影支持服务、政府电影、军事
电影、有关电影的各类科技研究、制造、开发及影剧院电影之外的电影工业。
(八)返璞归真的一种尝试
----重新认识电影的基本特性
法国电影和美国电影,代表着电影的不同发展方向,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歧,涉及到
了电影的根本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回到电影的根本上,讨论一下电影的特性。
这儿需要指出的是,电影的特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电影诞生时所具有的特性;另
一个是近百年来不同艺术理论家出于不同目的加在电影身上的解释,这些解释为人们评
价电影带来的影响以及电影后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但电影的这些后天被理论家注
入的内容,往往是一种为某种目的服务的包装。
今天要认识电影的本来特性,比一百年前困难了许多。因为被不同资本,不同目的
收买了的学者们和到电影中来找饭吃的艺术理论家们,他们必须建立起一套又一套能自
圆其说又骗人相信的理论体系才能有饭吃,才能有人收买。因此,今天要认识电影本来
的面目,唯一的方法是去考察卢米埃尔使之诞生的电影。 把艺术理论家们为电影涂饰的
一切脂粉去除以后我们可以看到:
▲ 电影最基本的特性是放映性和观众参与性。
1995年12月28日,全世界极热烈极隆重地庆祝和纪念了一件发生在100年前的事:电
影的诞生。电影的诞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标志?是某一位电影艺术大师创作出了惊人的艺
术?是某一位电影艺术理论大师有重要艺术理论面世?都不是。一个不争的史实是:10
0年前的那一天,全世界还没有一个电影艺术家和电影艺术理论家,更没有一句关于电影
艺术理论的"名"句。电影诞生的一个标志是:100年前出现了一种新的人类群体--电影观
众。
前文已述,在1895年12月28日之前,卢氏兄弟早已研制出了摄影机、胶片、放映机
和解决了洗印技术(当时用于摄、洗、放的是同一架机器,因此今天不能仅仅叫这台机
器为摄影机或放映机,叫它为电影机也许更合适。),而且早已拍摄、洗印、多次自己
放映观看了由他们发明出来的、被中国人今天称为电影的这"东西"。
请注意:在1895年12月28日之前,实际上构成电影存在的一切物质实体在地球已存在了
!已经有了!已造出来了!已拍了、放映了!
那么后来全人类为什么会把这并非"电影生日"的日子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呢?
1995年12月28日人们热烈庆祝和纪念的是两件事:
A、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当众放映行为。
B、人类的一部分因观看电影而被这东西加工成了的一种新群体--电影观众。
由此,电影有了它最基本的特性:放映性和观众参与性(也可叫对受众的加工性)
。
必须强调的是,电影是在没有电影艺术家和电影艺术理论家的参与下诞生的。电影
艺术家和电影艺术理论家们不仅对于电影诞生没有任何贡献,而且在那一天,连做看客
的份儿也没闹上。早已出版了的记录卢氏兄弟工作的专著,记录了1895年12月28日之前
的多次拍、洗、放的过程和这一艰难过程中他们的痛苦与快乐。
今天,60亿人类公认电影在1895年12月28日之前不存在--而史实却是已存在--这就
为电影的特性做出了最权威的说明:
A、这东西只有在第一次当众放映了才算其存在的。
·······
B、电影具有一种非凡的加工改造功能--不论你是什么人、什么地位、什么等级、 什
么学历、是穷还是富,你只要在电影的"幕"前出现,看了它一眼,不论你乐 不乐意
,你都被群体地、即时地改造加工成了电影观众。
1895年12月28日这个生日,标志的不仅是电影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的开始,也规 定
了不当众放映就不算存在的这一电影最根本的特性。
·········
(九)美国人如何利用电影的特性
在法国电影资本忙于为电影争艺术地位的同时,美国人发现了1895年12月28日这一
组数字中为人类带来的最本质的信息:首先是当众放映,其次是当众放映后所有的"众"
会群体地不分性别、种族、文化、贫富都被加工成一个新的、有着一种特定同一性的人
群--例如看了电影中那个穿着李维裤子的牛仔的人群,当即就群体地被加工成了李维裤
子热烈的潜在消费者。
聪明的美国人,发现了这重大内容之后,他们没有购买学者去把它构建成一种理论
,而是把这一认识马上转化成行动。政治家、商人、教育家、传教士、军人、新技术推
广官员,几乎同时行动起来。
美国人的行动使后来的研究者发现:你想把受众群体加工成什么样,那么只要你在
电影中注入适当的内容就行:
想向新移民来的农牧民推广新的良种或新的种植技术吗?只要在影片开始时让你想
加工的"众"看到丰收后农牧民的兴高采烈,然后再让他看到这些农牧民怎样学会了使用
良种和新技术。
你想让城市中的失业工人到环境恶劣的不毛之地去当矿工吗?
你只要让你想加工的"众"在电影中看到几个穷小子如何从城里到矿区挖到了金子,
在一夜之间暴富成大亨,为众多贵妇包围和追求就够了。
你想让年轻人参军,去为有钱人当炮灰吗?
你只要让想加工的"众"从银幕上看到经过死战的年轻士兵凯旋回到家乡,如何被少
女们包围亲吻就够了。
你想让女孩子们都买你出品的裙子吗?那么在银幕上,那个穿了你出品裙子的姑娘
,命运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王子、富少、英雄们、纷纷倒在她的裙下。
……
美国人因为发现电影对于看它的"众"具有如此神奇的加工改造功能,因此,在19世
纪末和20世纪初、中期,把电影理解为一种最好的教育(化)手段。在使用电影学这种
教育手段时,美国人发现它具有直观性、不借助文字性和可重复使用性、覆盖面大等一
系列好处(特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空前的商机,对于当时只算三等强国
的美国制造业来讲,要能抓住这商机,它必须大幅度提高效率和增加熟练技工。于是电
影被用来训练工人--把最高效工人的操作用电影高速拍下,一群专家在反复慢放中寻找
不必要的动作和不合理的动作,加以删除。最后电影中的操作成了标准操作,一切工人
和新培训者、必须照着做。这一方法的运用,使美国厂主们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效率是欧
洲厂主们的五倍。操作的规范性和合理度的提升,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提升了产品的
优品率。 不过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二战。"美国人把电影大规模投入战争,使美国人的胜
利至少提前了一年!"一些二战史学家如是说。
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为美国政治家参战找到了借口。怎么打胜这一仗,怎么使美国
士兵的伤亡在一场大战中减少到最低限度,成了美国军政两界一个争论的大话题。最后
,运用战略空军以超大规模、大纵深彻底打击敌后方、完全摧毁敌方战争的物质能力,
同时也彻底摧毁敌方的作战意志、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步兵地面作战的理论占了上风。这
是战争胜负决定于物资的理论和空军制胜论占了上风的结果(这背后是如何使制造业资
本最快最大增值、如何获取最大利润起了作用)。
为此,美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拥有数量上超大规模的远程重型轰炸机群及足够数量
能独立驾机、不借助无线电导航指挥也能完成超远距飞行的飞行员。
战略空军参课部提出了在极短时限内必须拥有数量令人难以置信的超级远程重型轰
炸机及飞行员的清单。
一位美国退役将军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第一次看到这份清单时,惊讶地
对秘书说,'去核对一下,我看他们一定是搞错了,就是有十倍的时间,美国也不可能生
产出这么多这么大的轰炸机,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训练出这么多远炸机的飞行员?
'但是作为美国战时三军总司令的罗斯福批准了这个计划。"
当时波音公司先后制出了B24和B29超大型的远程轰炸飞机。B29除了具有当时惊人的
载弹量和超远的航程外,机头、机尾、机背、左舷、右舷和机腹都有火力很强、射角很
大的炮塔,那极强的火力使它被当时的军人们称为"空中堡垒"和"空中战列舰"。
制造这种飞机,不仅技术和工艺极为复杂,而且对总装线上的工人水平要求极高。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也许美国十年之后也不可能拥有那么多高水准的巨型飞机的总装技
工。
一切可能的人员都被动员进了飞机场,很多家庭妇女也应招而来。当这些人第一次
看到那巨大的飞机并被告知自己一周后的工作就是制造这种飞机时,很多人当场就叫了
起来?quot;这根本就不可能!"
他们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大规模用电影培训的高水准技工。只有一周!一周之后
,他们就必须走上自己的岗位,并必须胜任。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之内,美国生产出数量
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的B24和B29。
后来做了美国总统的里根,发明了用电影培训重型远炸机飞行员的方法。过去至少
要三年才能完成的独立驾机训练,缩短到只要三个月。在最紧张时,只经过两个月训练
的飞行员,就把上千架重型轰炸机越洋驾到了欧洲。
当每批数量超过千架的巨型轰炸机群不间断地在白天把成万吨、成万吨的炸弹扔在
德国本土工业区和城市中时,当同样规模的重炸机群大白天不间断地出现在日本本土上
空做"地毯式轰炸"作业时,德国和日本的战略家惊呼:美国人从什么地方变出了这么多
飞机!这么多飞行员!
当苏军开始向大柏林地区推进时,德国本土上已没有可以通火车的铁路和可以开工
的工厂,德国也没有一个可以供飞机起飞的机场。
当美国人决定向日本本土投原子弹时,日本无一架可以起飞作战的飞机和可供飞机
起飞的机场。这使得那架扔原子弹的BXY,两次都是单机不用护航就可以飞入日本本土上
空。
一场十几亿人参加的世界大战,一场牺牲了几千万人生命的战争,只因为美国人把
电影投入这场战争,居然就能使战争提前一年结束!这意味着多少生灵免于死亡,这意
味着多少家庭不被毁灭,这意味着多少财富和物质文明不被摧残。
(十)日本人读了"李维的裤子"之后
----电影:日本在贸易战中打败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的神秘武器
五十年前,美国战略空军以巨大的编队和投弹量,长时间对日本作地毯式轰炸作业
。日本本土所有重要的工业和交通设施全部成了一片废墟。面对千里焦土,当时世界各
国经济学界的巨子们都曾断言: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强国在地球上将永远消失。然而--在
50年之后,在全世界人民热烈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时,有心的中国人发现,在
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所有的纪念庆典中,所有的电视记者扛着的都是日本人造的摄像
机,所有的报刊摄影记者举着的都是日本人制造的照像机。不仅在中国,在欧洲,在美
洲,情形都差不多。
曾是世界第一汽车大国的美国,她的汽车工业中心底特律的大汽车企业,有很大一
部分的老板成了日本人!
曾经被称为美国国色的美国电影,今天不仅已经有1/3的影片因为有日本老板而成了
"日本货"的美国片,而且连美国好莱坞最著名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三星影业公司也在
1989年成了百分百的日资企业。
1995年,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有路就有日本汽车,有家庭就有日本货,有商店就
卖日本商品--这是怎么回事?在美国和中国的国土上,在许多最优秀的年轻人中,正有
很多人在争着做日本老板的下属,去为日本人打工……
美国的超大规模的B29机群不间断的地毯式作业,不窃绨讶毡镜墓ひ怠⒔煌ā⒖笠怠
⑸桃刀颊ǖ靡货瓴徽窳寺穑咳毡救说降妆涞氖裁聪贩ǎ浚】康氖裁捶ūΓ?/p>
五十年前,当美国空军把日本炸成一片焦土的时候,一个日本小男孩亲眼看到自己
的父亲、妹妹、老师、同学、邻居被美国炸弹炸得粉碎。
美国占领日本之后,这个男孩又亲眼看到为了能养活自己,妈妈把美国大兵带回自
己的家里……
这个男孩对自己发誓说:长大了一定要率领日本的航母编队,带着日本的战斗轰炸
机群去征服美国。整个中学时代的作文课中,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写出以这句话为题目的
作文!
一位经济行为学者看到了他的作文大为惊叹,学者对男孩讲:"日本永远也不会有自
己的航空母舰了!做一个海军统帅去征服美国,对于日本人只能永远是一个过时的梦。
"今后的世界,军事的世界大战永远不会再有了。今后的世界大战只有一种,那就是
商战。可惜日本现在的资本只有废墟和焦土。"
学者的话使小男孩不能平静。他开始了新的话题:长大了,一定要率领日本的商船
队,带着最好的日本商品去征服美国,使全美国的国地上--有路就有日本汽车,有商店
就有日本货,有家庭就有日本商品,有企业就有日本老板;他不仅要使美国人成为日本
产品的消费者,更要使美国的消费者成为日本老板的打工仔。
男孩考进了经济学院,他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作文,--他把自己的话题作为论文的提
纲,一遍又一遍地写下去。
一位经济行为学的大学者,被他论文的辉宏框架惊呆了。他对大学生讲:美国是世
界第一汽车大国,美国汽车的品质是世界最好的;美国是电视的发明国,是冰箱的发明
国,是爱迪生的祖国;当今世界,无论是机械的、电汽的、电子的工农业用产品,还是
家庭的机电电子产品,美国货都是最棒的;当今世界最流行的服装--牛仔服和西装,当
今世界最流行的鞋--皮鞋和运动鞋,当今世界最大宗的、消费最多的文化用品--金笔、
铅笔、照像用品和器材,美国货也是最好的。在最重要的资金、技术和消费心理上,日
本产品都不可能有和美国产品较量的底气。美国这么一个有民族自豪感的国家,她会向
比美国货差得多的日本产品表示好感并接受商战中日本的征服吗?!
大学生听了学者的话之后绝望了,他用自己的血在一块白布上写了两行字:男子汉
不能率领航母编队去征服美国,又不能率领商船队去征服美国,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
他到了一个樱花园中,把布铺在地上,自己躺在上边,让樱花落在自己的身上。天
黑了,他吞下了一把安眠药。
一个每天关园之后打扫花园的女工发现了他,大学生被送进了医院,医生的努力使
他没有死去,睁开眼来,他看到了那个年轻女工一双流着泪的眼晴……
女工对他讲:"未来的日本需要有骨气的男子汉,你因当为此活下去。"女工从图书
馆为他借来了十大本书,她对大学生讲:"这是十个人的故事,他们都曾非常艰难,但作
为真正的男子汉,他们最后让全世界的人都很敬佩。"
大学生看完了十本书,其中《毛泽东和他的中国》、《马克思和他要推翻的世界》
、《凯恩斯和世界的未来》、《李维的裤子和李维文化》这四本书成了他此后读了一遍
又一遍的书。
大学生成了硕士,他的论文题目是《电影可以使全美国和全世界都喜欢李维的裤子
,电影也一定会使全美国都喜欢日本的产品》。
导师对论文的评语中有如下一段:"很新奇,但很荒唐。今天在我们日本本土上,美
国电影占有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的市场。日本电影在美国发行市场上的占有率不足千分
之一。今日和未来的日本,无论是人才还是资金全都绝无使日本电影占领美国市场的可
能,用电影作主导推动美国公众消费日本货的心理则永无成为现实的可能。"
面对导师的评语,硕士想到了毛泽东,初上井岗山的毛泽东枪不过千,人只几百,
比之蒋介石统率的百万大军,毛泽东是用什么资本打败了对手的呢?
毛泽东自己讲他手里有法宝,这法宝叫做马克思主义。
硕士开始认真研究《毛泽东选集》和《资本论》。
三年之后,他得到了一个机会,他面前坐着几十位日本的大金融家和大企业家。他
第一次把自己研究《毛选》和《资本论》的成果向这些经济界的巨子们宣讲。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日本面前现在只有经济强国一条路可走,要使日
本在经济上强大起来,日本必须首先占领美国的市场。使美国土地上,有路就有日本汽
车,有店就有日本货,有家庭就有日本商品,有企业就有日本老板,这是我们第一个阶
段的目标?quot;
"的确,美国是一个消费大国,同时美国也是当今世界第一的广告大国。要使一种商
品在美国打开销路,需要付出极高的广告费用。目前的日本经济根本无力做到这一点,
更无力和美国的厂商们在广告大战中一比高低,不知硕士是否注意过这一点?"大企业反
问。
"很多人看到了广告在推动引导消费行为方面的作用,而没有注意到电影在这方面的
超级作用,关于李维、李维的裤子和美国电影的故事,想必各位前辈很熟悉,电影可以
使全美国和全世界的人越来越喜欢李维的裤子,电影也一定可以使全美国的人越来越喜
度毡静贰?
"硕士的意思是用电影去影响美国人的经济行为取向,使全美国的人都来买日本产品
。目前日本电影业的人力、财力、技术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吗?不知硕士是否对日本电影
业的实力和美国电影市场做过研究。连我们日本本土上的电影市场,日本电影都无力占
领,只要看一下今天日本青年穿美国牛仔服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这个现实,我们就可以断
定,在本土上无力和美国电影做对手的日本电影,几十年内,绝无到美国去影响美国消
费心理的可能?quot;
"是的,今天的日本电影业在资本、人力上远不如美国,但以弱胜强,这在人类历史
中可以找到太多的故事。各位前辈一定知道毛泽东,他是靠什么从蒋介石先生手中接管
了中国的呢?
"是军队,他本人讲过一句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已永
无以军队开发市场、成为强国的出路。"企业家们回答。
"是的,表面看起来,毛先生的确是用一支极强大的军队打败了对手的。可毛先生开
始时并无军队,他是一个读书人,一位教师,他的极强大的军队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他
的军队使用的大量武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毛泽东并没有巨大财政支持,他拥有的一
切,只是来源于他使用了一个方法,叫做'拿来主义'。他组织了秋收起义,把蒋介石先
生的军队变成了自己的军队,从此有了最初的那一点点军队。他带着不足千人的军队上
井岗山的时候说过一句大话:我们这个小石子,总有一天会打碎蒋介石的大水缸!当时
很多人听了这话都以为是新编天方夜谭,但历史让我们看到,正是当日那一千人的军队
,最终打败了蒋先生的百万大军。毛先生的方法,是一种神力无边的思想,有了这种神
奇思想的人,没有军队却可以打败有百万大军的对手,今天的日本,正应当用此神器。
"
"硕士,我们已经听懂了你的意思,你是讲日本可以用美国电影来做到让美国人喜欢
日本产品,请讲下去,那么日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做美国电影的老板,让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成为美国电影的老板。在这些日本人做老
板的美国电影中,依旧是美国人喜欢的故事,依旧是美国人最喜欢的那些人来做编剧、
导演、摄影师、演员、灯光师、服装师、化装师,不同的只是影片中的主要道具是日本
产品。比如男女主角的小汽车,男女主角家里用的电器用品,男女主角喜欢的衣服、鞋
、帽子,他们喜欢的游艇呀、鱼杆呀、玩具呀、食品呀等等……"
"硕士,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设想,但要做美国电影的老板绝非易事。美国电影拥有
占领世界电影市场百分之八十五的巨大能力,要做它的老板,首先得要有巨额的资金。
美国电影向来以豪华胜人,而今天的日本,首先缺少的正是巨额资金,而且做美国电影
的老板,不仅需要硬通货,还必须采用有能力组织管理美国电影生产销售的世界一流人
才,这是今天以至今后十几年中日本不可能拥有的呀?quot;
"前辈提出了关键的问题。我所讲的去做美国电影的老板,并不是让日本人把自己宝
贵的资金送给美国人去拍电影用。"
"那么硕士的意思是说让美国人自己出钱,使用美国最出色的管理人才来组织管理电
影的生产和销售,而这些影片却是为日本产品的推销而摄制的,它们的老板也是日本人
,是这样吗?quot;
"是的,正是这样。让富有的美国人拿出巨额资金,让美国最出色的人才来为日本老
板组织管理这些影片的生产,接下来的就是让美国最好的推销人员把这些片子在全美国
、全世界发行,缺少资金的日本将从中得到巨大的销售利润。同时,这些影片放映后,
将会激发人们对日本商品的喜爱心理,引起日货热,日本将逐步得到份额越来越大的美
国市场。"
"硕士,您的故事如果不是新编天方夜谭的话,那么它必将成为本世纪最伟大、最辉
煌的神话,我们愿闻其详。"
"这里首先有一个问题,美国人怎么会拿出巨额资金来让日本人当老板,让日本人连
操作也不用自己动手,就坐享影片销售的巨额利润呢?quot;
"美国电影业中最优秀的人才怎么会接受空着手的日本人去做他们的老板呢?"
"美国的电影销售网怎么肯为这些日本老板的影片做发行,并让空手的日本老板从他们手
中毫不费力地拿走销售利润的大头呢?"
"美国的民众,这些电影消费市场的主体构成怎么会一下子就接受美国市场上极少可
以看到的日资片,从而使这些日资片的再生产成为可能呢?"
"前辈们提出了四个怎么才可能的问题。一般的讲,这四个问题在今天的日本或几十
年内的日本都无能力解决。我们讲今天的日本即可以做到这一切,是因为日本今天手里
已经有了一种法宝,这四个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了。"
"请问是什么法宝,我们可以看得到吗?"
"这个法宝就是有人真正地读懂了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毛
泽东先生的故事,我们感谢他的故事给了日本一个伟大的启示,使日本有人开始透过他
的成功去细心研究马克思先生那种超凡的神奇思想。毛泽东先生从一个一支枪也没有的
教师开始,最终成为几百万无敌大军的统帅,他极成功地运用了马克思先生把别人的一
切有用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转化成自己的力量的法则。
"现在我向前辈们讲解我们的操作:
"目前,从全美制片人协会的统计中,我们知道整个美国有资格做独立制片人的有1
000多人,他们当中有成功记录的有400多人,成就显著的有100多人。我们对成就显著的
界定是:所制作的影片的投入与产出之比高于1:6以上的,或发行利润的绝对数大于一
亿美元的,或使投资人每千万美元投资回收超过5000万美元以上的。日本首先从这100多
人中挑选出排名最靠前的20位作为日本投资的对象。
"怎么才能找到这二十个人并保证他们的纪录真实可靠呢?美国是一个统计系统最发
达、最完善的国家,我们只要到相关的协会或统计公司去买一份统计表就可以很简单地
找到我们需要的二十位全世界最好的影片生产管理人。
"电影生产是一种风险极大的产业。尽管有的影片投入产出比可以高达1:50,却也
有的影片投入产出比可以低到1:1/100。美国电影最不幸的记录是投入一亿美元只回收
销售收入100万美元。因此,尽管美国有100多位记录显赫的独立制片人,但对于具体的
投资人来讲,要对一部具体的新片投入几百、几千万美元以上的资金时,是不可能不胆
小再胆小、细心再细心的。这就是造成美国100多位记录很好的独立制片人尽管人人手中
都有很多极好的拍片计划,却有很多人常常几年找不到投资人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利用统计学的成果,把看似无序的、分散的生产活动、资本
运动有序化。使很多看来对其成败根本无法预料的投资活动,可以如数学、化学一样进
行精确计算和分析。
"十年来,美国电影年总投入为35-40亿美元,十年中,美国电影在全球发行销售中
的总收入是每年160-170亿美元。由此,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公式:在美国电影业中每投入
35-40亿美元可回收160-170亿美元,总的投入产出之比在1:4.75和1:4.25之间。这样
高的投入产出之比,是目前世界上除赌业和性服务业之外投入产出之比最高的产业。
"对于投资人来讲,向一部美国电影投资可能要冒极大风险,但向全部美国电影业投
资就一定可以有很高的利润。如果日本把十年来创造了巨额利润的美国电影业中最有活
力、成绩最优秀的二十个人选出来,使他们成为美国电影中日资军团的指挥官,我们一
年向二十部影片投资,我们在这一运动开始之前就可以断言:这一投资行为绝无风险。
日本定会在这一经济行为中得到巨额收益。
"从近几年对美国电影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独立的制片人已成为美国电影业中
极有活力的一群。他们自己没有资金,但他们有最吸引人的故事,他们和美国电影业中
最出色的编剧、导演、演员、技术人员有最密切的联系。他们是美国电影业中最努力在
寻找投资人的一群。可以说,他们当中最优秀的二十个人今天正在焦急地盼望着我们日
本人去做他们的老板呢。
"当我们选择了二十个目标人之后,必须马上解决可以提供给他们的资金。
"日本战后各方资金十分短缺,此时从国内调出巨额资金投入美国电影业有明显难处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让富有的美国人拿出钱来。马克思先生认为,银行是一种特别的
商店,它买卖什么呢?它买钱,也卖钱,它用很少的存款利息进行支付,从存户手中买
进钱在有限期间内的支配权,再把这些钱卖给贷款户,从而收进高于存款利息的贷款利
息。如果银行只买进钱而不卖出钱,银行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美国的银行,是目前世
界上买进了最多钱的银行,它必须不断地寻找到最好的买主来向它贷款,否则它就无法
存在下去。银行不会向一切人都贷款,它只把钱卖给那些有能力可以保证到时按时还本
付息的人。
"可以肯定地讲,今天的美国银行,正盼望着日本最有资信的人去向它们贷款,而各
位前辈正是他们最盼望的买主。如果各位前辈出面,在一年内分期分批向美国银行贷款
两亿美元,美国的银行业主一定会十分高兴,而我们就可以用美国人高高兴兴送来的两
亿美元去做二十部美国电影的老板了。
"我们把二亿美元交给二十位成绩最好的制片人去完成他们精心设计的20部美国电影
,这二十部电影完成的销售回收,平均数一定可以达到并超过1:4.25这个全美十年电影
回收的总比例。美国电影从投入到开始回收的平均周期是10个半月,因此,当我们把两
亿美交给二十位创片人去操作10个半月之后,我们的回收也开始了。到一年开始还本付
息时,回收收入足以支持还本付息。因此,一年的运作中,日本人一文未花,即完成了
二十部引人入胜的美国电影。销售行环12个月为一个周期,日本在这一行环中至少可以
回收8.5亿美元。至此第二行环开始。由于行环之间是交叉的,因此,两年可以完成三个
行环。如果我们在每一部这样的日资美国电影中融进两种日本商品,以这种规模推进,
每两年就会有六十种日本产品在美成为市场中的热销货。
"这一运作最为有趣的是从头到尾,日本人在全过程中不需要掏一分钱。
"有什么理由保证这些影片拍出来之后,一定会得到预想的销售收入呢?半个多世纪
以来,美国人创造了世界最发达的电影教育,拥有从托儿所到博士后的十分完善的体系
。由于这一体系的存在和多年来有效的工作,美国人已是一个电影化了的群体。看电影
不仅在美国是一种时尚,而且成为广大民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消费的需求,这是美
国电影为什么会发达的基础。正因为如此,美国同样早已建成了十分发达有效的电影销
售发行网络。这一网络在二战之后已成为一个以美国好莱坞为源头的世界性系统。这一
系统一旦存在,就必然要每天有可吸引观众的新电影的供应。如果我们把这一系统比作
人的血循环系统,那么有吸引力的新影片就是含有氧的新鲜血液。有统计表明,当今全
球依靠这个系统求生存的人多达160万人之巨。这么多的人要吃饭,要发展,对新片的发
行销售已决不只是单向的电影投资人和电影制作人的事了。我们的那二十位全美成绩最
好的制片人,对这一体系是最了解的人,他们不仅确切地了解这个体系最需要的是什么
电影,而且熟悉从这个体系中如何最及时、最有效地回收最多的钱。
"现在还剩下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使这些影片成为日本商品走进美国千家万户的最好
桥梁?每一个美国的独立制片人手中,都不会只有一个拍片计划和精彩的剧本。以往他
们工作的重要环节就是用手中的几套计划和故事去千方百计打动可能的投资人。我们要
做的是从这二十个制片人手中挑选出二十个最适合日本产品在其中表演、使观众看了影
片之后会对日本产品产生'一定要买一个这东西'的潜在愿望的那些故事。
"做美国电影的老板,对日本人来讲,实在的只有两件事要做:A、从美国银行中把
钱拿出来交给那些如饥似渴的美国制片人。B、10个半月之后,开始从这些制片人手中回
收比给他们多四至五倍的钱。然后把还货付息完税之后的钱,在美国建立专卖日本产品
的大销售网。"
六十年代初期,日本人开始推动成为美国电影老板的计划。一位美国经济学者为这
个计划起名"日本电影的A计划"。
日本人干得很漂亮,这一计划的实施得到了美国各个方面的欢迎。他们的出色运作
给好莱坞带来了活力,使美国联邦政府增加了税收,使越来越多的在美国大学中得到电
影学士、电影硕士、电影博士的高级人才有了好的饭碗和用武之地。
日本人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今天,不仅在美国,几乎在全世界都是:有路就有日本汽车
,有店有日本商品,有家庭就有日本货,有企业就有日本老板。而且,今天世界上最大
的电影中心--好莱坞中曾是美国最有实力的电影公司之一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三星影
业公司也早已成了真正的日本企业。
1989年,日本索尼财团从美国银行货款50亿美元巨资,以便从可口可乐财团中买下
这两家电影公司。五年后,索尼财团在美电影业中的投资总数已高达80亿美元。同期索
尼美国总部的负债额已高达70亿美元,但索尼美国总部的总资产却从1989年的200亿美元
增加到1994年夏的390亿美元,扣除债净增20亿美元。
有资料显示,今天的美国电影已有三分之一是日资影片。也有学者指示这只是表面
文章,还远不包括为数可观?quot;不事声张的"以美国代理人出面、实际是日本人做幕后
老板的影片在内。三十年中,日本人没花一分钱,却可以从美国电影的销售中每年回收
60亿美元。
这儿要讲一讲一个和索尼产品有关的电影故事:
这是一部在美国电影中算作投资极小的影片。影片中主要人物只有三个。
一个14岁的、极为可爱的小姑娘不幸从小双腿瘫痪,只能终日坐在轮椅上和床上。
她的父亲是一位森林巡守人,每天把女儿送到学校之后便驾驶直升机到森林上空巡视。
他们住在大森林边上的木屋中,父女俩相依为命。他们四周没有邻居,身边没有兄弟姐
妹。虫嘶鸟鸣山风孤独,使女儿对各种声音极其敏感。生日那天,父亲专门带女儿飞到
小城,在一位亚洲人老妈妈开的小店里,这位十分可亲的老妈妈向女儿介绍了一个黑亮
亮的神奇的小盒子--这是当时刚刚问世的索尼立体声双耳机单放机。老妈妈在小盒子中
放进一个更小的盒子(这是刚刚问世的盒式录音带,)老妈妈把一双耳塞塞进了小姑娘
的耳中,她把着少女的手在黑盒子上的一个键上按了一下,那奇妙的音乐顿时使少女兴
奋得两眼放出光来……
在汽车里、在直升飞机上、在床上、在自己的小屋中、在大森林边的小溪旁,小盒
子给了少女太多的快乐、太多的灵感。随着各种美妙的音乐,少女产生了种种幻觉:在
高山滑雪、在大海上扬帆、在马背上奔驰、在运动会上急跑……
假期,一个作曲系的硕士来到了守林人的小屋,他需要一支森林交响曲。少女一下有了
一个年轻的大朋友,她高兴极了。硕士发现少女的乐感极好,他给少女讲解了作曲的基
本原理。第二天,当少女把一张写满了简谱的纸放在他手上时,他惊呆了:这是一首太
动人的歌!
硕士带着少女来到了大学生组织的假期音乐会上,少女的歌使全场上万听众沸腾了
……
影片一放映,因为是小制作,票价低,又正值学生假期,大量小学生、中学生、大
学生看了影片,那激动人心的音乐使影院中的观众和影幕上的观众一起沸腾起来--从此
,世界上又多出了一族新的人群--发烧友!
在影院中被少女的歌激动得发了烧的少男少女们,出了影院门之后,有人发现商店
中居然陈列着那给少女带来神奇音乐的宝贝--黑亮亮的索尼单放机。拿起来一试,竟是
电影中令自己沸腾的少女的歌声……
有人统计该片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16.66。
也有人统计,在该片的放映季节中,索尼单放机在全美售出400万台之多,只这一项
,索尼在美总部回收的售款就突破一亿美元大关。
也有人推测,索尼财团肯背50亿美元巨债收购哥仑比亚公司和三星公司,其中可能
正有这部不知是谁投资的、小制作的影片成功后带来的影响。 日本人从毛泽东主席的革
命实践中得到启示,使日本人把李维的故事发扬光大了。日本人不仅一文不花且每年在
美国电影的销售中回收60亿美元巨金,日本货也从此占领了美国和世界的巨大市场。
(十一)中国电影所面临的难题----权作结语
1995年之后,美日电影学界最关注以下几个学术话题:
(1)影视互动及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2)电影与教育的关系。
(3)电影与全球工商业、全球经济、全球资本运动的关系。
(4)电影在未来战争中的军事运用。
(5)电影与外交。
(6)200周年时的电影--关于终极电影。
中国电影市场即将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一部分。入关之后,法律还能保护中国电影5年
。2005年之后中国电影业怎么生存,怎么发展,这比通晓几部电影艺术理论的经典著作
,需要多得多的知识准备。
中国电影很快就要在自己国内的市场上面对美国电影。美国电影(准确的应叫做含
有1/3以上日资的美国电影)有着一支训练有素的、经营目的明确的、人数多达160万的
运作大军;有着丰富的经营经验;有着强大的资本--仅以影剧院电影为例,美国的投资
多年来一直保持在年35亿美元至40亿美元之间(相当于人民币290亿至330亿);有着多
年来构成的、多方位的、内容丰富的电影学知识准备--在美国本土上有一千多所大学开
设电影课,它们每年吸收着20多万学电影的学生。美国电影已经压垮了电影故乡--法国
生产的民族电影。在这样的强大对手面前,中国电影业、中国电影学术界如果只兜售那
些由大师们创造的、在实践中早被证明为极其无力的艺术理论,只讨论一点电影的艺术
特性,只讨论如何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是无论如何也不够的。
中国电影必须寻找自己的出路。
电影经济行为学、电影教育行为学在中国将成为热门学科。
--
**
** 我希望我的冤屈能像这满地闪烁的白雪
******
** 可是这雪并非降在八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34.11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9.1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