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otaome (魔犬恸哭破), 信区: Movie
标  题: 觉醒吧,德意志(纳粹德国的电影宣传艺术)(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0月28日16:25:2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转] 觉醒吧,德意志(纳粹德国的电影宣传艺术)
Ynet.com论坛 关宁铁骑
1918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苦苦支撑了四年的德意志帝国筋疲力尽,向西方盟国
投降,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流亡荷兰。战后的混乱中成立的民主政府向西方求和。
德国军人在未失一寸国土的情况下不失尊严地撤回国内。议和谈判中,在德意志宿敌法
国一再坚持下西方列强达成了凡尔赛条约,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德国必须在东西方
向上割让大片领土,支付天文数字的战争赔偿。倔强高傲,不可一世的德意志民族匍匐
在列强脚下任人宰割。战后德国一片凋零,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将中产阶级财产扫荡一
空,沦为赤贫。失业大军与日俱增,德国在痛苦和屈辱中呻吟挣扎,国家权威丧失殆尽
,各派势力你争我夺。德国在处在分裂内战的边缘。
在这种背景下,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趁乱而起,高举国家至上、
种族至上的旗帜,宣扬极权主义,振兴德意志帝国往日的荣光,让日耳曼人做全球的主
人,响亮地喊出了“觉醒吧,德意志“的口号。迅速攫住了痛苦彷徨的德国人民的心灵
。在国内政坛上击败各种势力脱颖而出,掌握了国家政权。纳粹上台后高度重视利用电
影这个宣传工具,德国电影行业在希特勒、戈培尔等政治宣传大师的一手扶植下,潜移
默化地灌输其理论思想体系,充当了纳粹德国对外扩张和种族清洗等罪行的代言人,立
下了汗马功劳,取得了预想成效,成功之处,至今仍为人们所引用、借鉴和研究。以下
谨对纳粹德国时期电影宣传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简要介绍。
润物细无声
1933年3月11日,希特勒政权成立了帝国文化宣传部,宗旨为唤醒及教育人民,电影行业
也隶属在该部的管辖之下。3月28日,文化部长戈培尔首次对德国电影界代表发表讲话,
讲话中提到了其心目中宣传电影的楷模,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讲话中虽然没敢
引用列宁“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但是说道:“这部电影是完美无缺的,
艺术水平在同时代无出其右,如果我们的世界观不够坚定,看了这部影片则很容易转变
成为布尔什维克分子。这说明,思想倾向可以成功地融入艺术作品之中,借助成功的艺
术作品,最邪恶的思想也能够成为有力的宣传武器。”
希特勒本人则在《我的奋斗》一书中阐明了国家社会主义宣传的目标:“一个以扎根于
土壤中、大众世界观为基础的全新的运动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以简单明了的说明国家的
本质及目的“。在宣传的手法上,希特勒喜欢直截了当,明白无误地宣传自己的目的,
曾说到:”每个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感到,今天我又看了一部政治影片。“相比之下
,戈培尔更偏好其他的手法。第三帝国时代,德国一共拍摄了1150部电影,政治宣传影片
只占到其中的六分之一。在一些故事影当中,甚至看不到纳粹式敬礼的场面,以轻柔、
田园诗一般的情节争取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大众百姓,潜移默化地灌输政治观念。戈培尔
认为,利用故事片进行直接政治宣传是不恰当的,观众通过观看故事影片来逃避残酷的
现实,在幻想中忘掉现实。
电影非政治化构成了纳粹上台之前和执政初期大多数影片的特色,比如影片《为德国驰
骋》,一个退役军官造奸商暗算倾家荡产,一筹莫展的时候,通过参加在瑞士的赛马,
力拔头筹,不但赢得了荣誉,所得奖金也使他摆脱了经济困境。影片首映后德国报纸评
论到,“主人公坚忍不拔的性格就是德意志力量和潜力最完美的象征。该片主人公成功
表演,成为后来许多影片竞相仿效的所塑造的主人角色,意志坚定,其女友和配偶对主
人公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毫不怀疑的拥戴。希特勒曾经说过,所谓元首就是能够在前进
中预示未来的人,了解自己的使命,时刻响应内心的召唤。”坦然接受命运的考验。尽
管在命运下的捉弄下输掉了战争,但仍不失为胜利者。只有敢做敢当、敢于主宰的人才
能配得上元首的称号。在《为德国驰骋》一片中与主人公形成对照的则是一个胆小怕事
,举止失措的魏玛共和国的代表,他的身份通过身后艾伯特总统的画像间接表达出来。

这种间接隐晦的手法在第三帝国的电影被多次运用,成功地将观众的思想导向官方所希
望的方向。在这些影片中,美国人登堂入室居然不懂得脱帽致意,痛饮威士忌并狂抽雪
茄。从事某些职业的人,诸如银行家、旅店老板,报纸出版商是不值得信任的。对婚姻
不忠或唆使丈夫犯罪的妻子很少是金发碧眼的女性。影片《黄金》借助剧中人之口说,
黄金是这个世界上人为制造出来一切幸福和灾难之本,不同种族,不同的人民为了得到
它不惜尔虞我诈,相互残杀。希特勒曾表示,罗马尼亚人的存在无异于可怜的畜生,他
们在那里出现,那里就会陷入最悲惨的境地。影片《小城阿纳托尔》则讲述了,当地罗
马尼亚人偶然发现了脚下源源不断流淌的石油,不劳而获地享受着巨额财富,从此好吃
懒做,违反了自然界各项法则。
除此之外,纳粹德国的电影尽管题材多样,但是经常涉及还是以下几个主题:
一、 为德国而死
1933年2月2日,希特勒仅在就任帝国总理后两天后就出席了电影《朝霞》的首映式,这
个举动不无象征意义,预示着千年帝国宛如天边的朝霞,灿烂辉煌。同时也为第三帝国
的官方宣传奠定了主调,为德国而死。
影片讲述的是一次大战中一艘德国潜艇船长及全舰官兵的战斗经历,影片的高潮情节是
潜艇中弹下沉,全舰十名官兵只有八个上浮救生器。舰长提议他和大副一道留下来,保
全其他士兵的性命,遭到断然拒绝,《不能全部生,那就全部死》。舰长转而问大副,
全舰一起留下来共存亡是否有意义?大副答道:“真是好样的,他们可以为德国死十次
,死百次。”舰长对全舰官兵表示感谢后说道:“我们德国人对于如何生可能不甚了了
,但是却知道如何英雄无畏地死。就是到了那个世界我们也要在一起,全舰官兵决不分
离”。随着剧情发展,这个壮举没有成为现实。当潜艇大副发现他与舰长共同爱着的一
个姑娘并不爱他的时候,选择了与另一名水兵一起自杀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处理方法
在后来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成为定式。失恋的一方在战斗英勇无畏地牺牲,从而保全自
身的尊严。在另一部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一个独往独来的士兵自白道:“我所热爱过
的唯一女性就是我的母亲,我可以坦然走向坟墓,毫无遗憾。在这部影片中,死亡的主
题即得到了升化,同时也被淡化。舰长为能够与官兵一起行进到另一个世界而备感欣慰
。由于该片摄制于纳粹上台之前,得到了官方极高评价。作为本身无党派倾向的主人公
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精神使得该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具有相同的主题的还有根据冲锋队员霍尔斯特威塞尔事迹拍摄的影片《汉斯威斯玛》,
通过主人公之死把为德国而死与为元首而死等同起来。在汉斯威斯玛葬礼上说道:“旗
帜高高飘扬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生者接过死者的旗帜,他们的英灵和我们一起列队前进
,和我们一起去夺取政权,建立光辉灿烂的新帝国。”
首次获得国家奖的影片《难民》拍摄于1933年,受到了戈培尔高度评价,称之为他们的
精神就是我们的精神,他们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力量,他们意志就是我们的意志。影片的
主题在于阐述自强自救和元首准则,故事情节是1928年一群伏尔加德意志人为逃避布尔
什维克的迫害穿越中苏边境进入满洲,在绝望无助的境地中被一个具有元首特性的人所
搭救。说明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致使难民陷入绝境。片中金发碧眼,体格魁梧男主角
尽管对魏玛共和国举止失措,苦苦哀求的举动不屑一顾,但是对真正的德国却怀着一颗
火热的心。片中一个无条件服从元首的青年为了挽救大家献出了生命,临终前说道:“
妈妈,我来了。”男主角说道:“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为某个事业献身,这种死
也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二、红色还是褐色,旗帜胜于生命
战后德国形成了权威真空,人们思想混乱,党派林立。在夺取得政权的道路上,纳粹党
遇到最强劲的对手当属德国共产党。两党都利用战后民不聊生的现实状况宣传自己的纲
领,某些内容似乎相仿,争取的群众基础基本相同,双方明争暗斗,日臻激烈。从讲演
大厅的唇枪舌剑发展到大街上激烈斗殴,死伤惨重。从肉体和精神上彻底消灭共产党,
肃清其影响一直是纳粹党的首要任务。
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在其政府公告中宣称,在公共生活上与政治消毒化进行的同时,政府
还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道德康复工作。包括戏剧、电影、文学、广播等在内的所有教育
手段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的。戈培尔在纳粹党报上发表文章说,他所领导的宣传部的任
务是在德国展开一场精神总动员,与国防军血战沙场的使命相同,我们的战场则是意识
形态领域。进而对对艺术形式提出了要求,国家社会主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意味着艺术
水平的下降,与此相反,理想越崇高,对形象塑造的要求也就越严格。在宣传艺术领域
内,坚定的意志并不是万能的,更重要应取决于我们的能力。配合官方的指示,一些相
关题材的影片纷纷出笼。代表作首推《希特勒青年团员魁克斯》和《汉斯威斯玛》等影
片。
为了争取民众,相关题材的电影都反映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尽管共产党作为整体是最危
险的敌人,但是共产党的个人是可以争取转变成为同志。在《汉斯威斯玛》一片中塑造
了三个共产党员的形象,影片中党的最高领导人利用人民的苦难,传播莫斯科的指示。
另一个是长相带有明显犹太人特征的中层官员,在一次聚会上煽动人们同天主教的白痴
以及从大资本家那里领钱的褐色蠢猪进行斗争,警告纳粹歹徒远离大街,街道属于共产
党人。但在随后发生的殴斗时却钻到桌下,大气不出。他同一个长相明显酷似犹太人的
女共产党员合谋暗害了主人公汉斯威斯玛。罗斯则是抱有美好理想的共产党员,曾对本
片主人公说,只有无产者才能真正理解无产者。影片结束时,罗斯站在大街上观望冲锋
队员庆祝夺权胜利之夜的火把游行队伍,胸前攥紧的拳头慢慢张开,手臂缓缓举起,变
成希特勒式敬礼。
《希特勒青年团魁克斯》主角亨尼的父亲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其子棍棒交加逼迫他参加
共产党少年组织。影片中父亲的形象虽然生性残暴、时常喝得大醉,但仍然有理智的一
面。加入共产党也是出于美好的愿望,认为无产者必须保护自己,不能永远受人欺凌。
一次亨尼同共产主义青年团一道参加袭击希特勒青年的一个营地活动,领队信誓旦旦地
说要将希特勒青年团的小崽子赶尽杀绝,行动中主人公的遇到危险,其他人居然弃之不
顾逃之夭夭。亨尼和大家走散后,迷路中走进一片树林。突然发现希特勒青年团的篝火
,看到与其相同的少年列队行进,心不禁怦怦跳动起来,聆听旗队长的训话。当他蹑手
蹑脚走近营地,想听得很清楚一些的时候。突然听到千百个声音一同唱起“德意志高于
一切”,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脑海中突然出现一个念头,“我也是一个德国人”。现在
置身于德国的土地,德国的森林中,在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德国少年之中。
影片的重头戏则是希特勒青年团旗队长为争夺亨尼同其父亲的一次谈话交锋,亨尼象征
着当时的德国,大病初愈,神情疲惫,无言地聆听旗队长的谈话,从中鼓起了重新生活
的勇气。
旗队长:你好吗亨尼?医生说你已经可以下床自由活动了。
亨尼:我能干点什么呢?
亨父:这还用问?到你老子这里来,你是属于你老子的。
旗队长:这真是个问题,今天的少年属于谁?我的父母对我也很好,可我刚满十五岁就
离家出走了,当时向往着大海,作海员四处游历。去非洲,热带岛屿、棕榈树。现在走
出家门的少年何止成千上万。
亨父:都是些不学好的坏小子。
旗队长:不能这么说,少年是奇妙的,少年就是一个谜。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向往着过
猎手和茨冈人一样的生活。他们总有一天会打起行装出门远行的。你说今天的少年属于
谁?还是问问自己的儿子吧?
亨父:你说呢?
旗队长:两百万少年已经志愿报名加入。他们都有父亲,都有母亲。你说他们到底属于
谁?
亨父:别问我,我是个粗人,是无产者。
旗队长:您想必对“运动”有所耳闻吧?
亨父:什么运动!就是跳着脚行进,行进,这就是运动。然后挨颗枪子。头破血流打上
绷带,然后再去运动,筋断骨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还是免了吧,我吃的太多,身
体发胖。整天闷坐着找不着活干。我到底属于哪里?属于谁?当然属于我的阶级兄弟,
我属于那里
,我的儿子当然也就属于那里。
旗队长:就是说属于你的阶级兄弟,属于共产国际?
亨父:当然,共产国际。
旗队长:请问您生在何地?
亨父:我?生在柏林呀。
旗队长:在什么地方?
亨父:施普雷河畔。
旗队长:对了,施普雷河畔。但是在哪里?在哪个国家?
亨父:你这是怎么了?当然是德国啦。
旗队长:对呀,德国。在我们的德国,好好想想吧。
影片“汉斯威斯玛”也有一段大致相同的情节,主人公面对共产党组织的游行队伍说:
“这不是个人的事情,这关系到整个德国的命运。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必须到人
民当中,和工人兄弟携起手来。当有人说工人阶级对纳粹不会感兴趣的时候答道:”现
在不能再分什么阶级了,我们都是工人,是动脑筋的工人,应该同动拳头的工人兄弟站
到一起。
亨尼转变后加入希特勒青年团,主动要求去被共产党控制的选区散发纳粹竞选传单,被
人杀害。临死抬起手臂,喃喃道:“我们的旗帜指引我们…”,响起希特勒青年团团歌
的背景音乐:
我们的旗帜指引我们向前方
我们的旗帜就是新时代
旗帜指引我们走向永远
旗帜胜于生命
三、还乡之路,明天属于我们的将是全世界
1941年,希特勒亲手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即将实施前夕,为配合当局最后解决的东方政
策,放映了《还乡》一片。讲述的是1939年的波兰遭受德国入侵之前该国德意志族人的
遭遇。官方评论说,此片谨以纪念我们在波兰的德意志同胞所遭受的各种难以言状的苦
难。他们的政治权利被剥夺,财产被没收,忍受着日常的奴役,生活在恐怖之中,在充
满敌意地环境中艰难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两国开展前夕,波兰政府倚仗英国的保证有
恃无恐地迫害本国德意志少数民族。影片里充斥着野兽般的波兰人侮辱迫害德意志人的
场面,德意志少女脖子上的纳粹徽章被波兰大汉一把揪下,德意志少数民族的住家受到
雨点般石块的攻击,继而被放火烧毁。
波兰外长召见德国外交代表时虽然表示道歉,但是带有明显的讥讽口气。影片设计的一
场重头戏是,一群波兰德意志人秘密聚在一起,偷听希特勒广播讲话,寻求安慰。告发
后悉数投入监狱,只等翌日处决,结果第二天被入侵波兰的德军搭救。
影片的高潮是一个妇女在狱中面对难友一大段独白:“乡亲们,我们一定要回去,无论
如何一定要回德国去,为什么不呢?这不是可能不可能的事,而是一定的。回家去,回
德国去,不再任人欺凌,不再无足轻重。没有人再骂我们是弗里茨,那里的人们真正关
心我们照顾我们,只要我们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回去。想想吧,好好想想吧,在那里周
围全都是德意志人。走进商店,听到不再是波兰语或意地绪语,而是德语,是德语!!
!那里不光一个村子里住的是德国人,四面八方前后左右全是德国人,我们置身在亲人
中间,置身在德国的怀抱中。好好想想,多么美妙。在古老温暖的德国土地上安居乐业
。回到家中,回到亲人之中。在床上安详入眠,半夜醒来,在甜蜜的惊悸中突然发现,
我们正在德国的怀抱里入睡,四周寂静的夜色包围着我们,千百万颗德意志的心和我们
一起安睡,轻轻跳动。在德国的土地上,那迎风起伏的麦浪,战栗的草丛尖梢,摇摆的
橡树,所有这一切都是德国的,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正如我们自身一样,完全属于我
们,因为它们成长在千百万颗德意志的心灵之中,然后融入德国大地,化作德国的泥土
。我们生是德国的人,死也要作德国的鬼。我们直到断气都是德意志人,是德国的一部
分。”紧接着在一个老者全室男女老少带领下轻轻哼起家乡民歌,在绝望中等待。这时
响起了雄壮的背景音乐”德意志高于一切“,屏幕上出现了阿道夫。希特勒的巨幅画像
,无限深情地凝视远方,远方的背景上,一群衣衫褴褛的难民在冰天雪地里蹒跚地行进
在还乡的路上。
影片紧密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通过对德意志少数民族在东方国家的悲惨处境的描述,
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到德意志民族必须在东方寻求到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强调一切属
于德国。影片公演的时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已被并入德国,下一个马上就要轮到主
要目标-苏联了。正如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说:“我们今天谈及在欧洲获取
新的土地和空间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苏俄及其附属国家….。”
四、生的权利,我控告
在纳粹纲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种族至上,优生优育。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写
道:“软弱的种群注定更为强大的种群所取代,对生命的强大渴望必将把所谓人道主义
最后一道可笑枷锁击得粉碎,由自然界的人道法则取而代之,既强者的空间必须以灭绝
弱者的代价取得。“
1939年10月,希特勒签署一道法令,批准实施安乐死,其法律效力可以追溯到战争爆发
时的9月1日。为确保德意志种族品质纯正,安乐死的对象不但包括本民族那些身患不治
之症的人,还包括使用医学试验和集体绝育等特别处置的手段消灭现行体制的反对者。

早在1937年,德国5300家电影院同时放映了一部关于因遗传因素而具有先天缺陷病人的
影片“过去的牺牲品”。影片解说词中在提及对这先天不足病人的照顾时说,这种做法
意味着对自然法则最大不敬。只有将杂草铲除的人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违背
了这种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是最可怕的犯罪。影片在提及精神病院里那些精神罪犯接受
的照顾和开支时说道:”这笔钱原本可以使我们种族中身体健康、强壮有力且心地善良
的孩子们在生活和就业中向前推进一步。“这不但是对德意志民族财产的掠夺,而且是
对我们精神和心灵的掠夺。”影片在放映健美的德国少女作体操的画面时旁白说道:“
在我们使用人为的人道手段对抗自然淘汰的基本法则时,眼前却出现了造物法则的结晶
,不由得不令人心怀敬畏,叹为观止。”
1941年公映的“我控告”
一片中,被告方不是别人,而是德国的司法体系,这个体系阻止医生对病人实施生杀予
夺的权利,从而保护了‘没有生命价值’的弱者的权利。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名身患罕见不治之症的妇女,痛苦中恳求两名医生结束她的生命,其
中一人拒绝了这个请求,而同为她丈夫的另一名医生在“一再恳求下结束了她的生命“
。主人公接受注射后的弥留之际,感到了”许久未曾体验过的快慰“。与此同时,违反
其意愿试图延长她生命的另一名医生却坐在隔壁房间里演奏贝多芬乐曲,守候在她身旁
的丈夫耳语道:“这就是死亡,汉娜”。她答道:“我真的很爱你,托马斯。”
影片在行将结束时达到高潮,为其实施安乐死的丈夫因谋杀罪受到起诉,法庭上辩护方
试图证明医生是在妻子的一再请求下才实施安乐死的,在为其进行了大段无罪辩护时宣
称:“这不仅与我个人休戚相关,也关系到成千上万身患绝症在痛苦中无望挣扎的人,
当我们试图违反自然法则延长他们生命的同时,也违反了自然规律加剧了他们的痛苦…
…。还关系到千百万身心健康的人们,他们地利益无可置疑地受到了这些疾病的损害,
就在于人们为了病人生命的延续无所不用其极。死亡对她本人不但对她本人是一个了断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也是一个如释重负的解脱。”
五、元首的楷模
1942年上演了两部影片,一部是以普鲁士弗里德里希一世为题材的“吾皇伟大”,另一
部则是以铁血宰相俾斯麦为题材的“解职”。这两个德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是希特勒最
为推崇并竭力仿效的。在“解职“一片中扮演俾斯麦角色的演员事后写道,当我细读俾
斯麦讲演录的某些章节时,时常有电击的感觉,不由得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伟大的人
物。认为:”社会主义绝不是国际的,而是民族的事务,我们必须从上而下地致力于推
动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但绝不屈从于来自大街上的压力。“他在”弗里德里希大
帝-俾斯麦-希特勒三人之间的共同特性,就是敢于单枪匹马挑战全世界。
影片“吾皇伟大”借助一系列类比将弗里德里希与希特勒相提并论,影片开场白的剧情
介绍写道:“身处欧洲老牌列强的重重包围之中,为崛起的普鲁士赢得了生存权利。全
世界用惊奇和羡慕的眼光注视着普鲁士皇帝,先是讪笑,继而恐惧,现在他必须同占绝
对优势的强敌抗争,这些列强无一不想将他粉碎而后快。决定普鲁士生死的命运之钟已
经敲响。”影片还借弗里德里希之口道出希特勒本人的想法,宣称喜爱为荣誉进行的战
争,在听到罗斯巴赫之战取胜的消息时说道:“两万普鲁士人击败了五万法德联军,这
是彪炳青史的伟业,现在我可以坦然走进坟墓了,我们人民的名誉和声望得到了保全。
即便我们仍然在不幸中生活,但不会再丧失名誉了。”
由于影片“吾皇伟大”直接影射希特勒本人,希特勒亲自订制了一部拷贝赠送墨索里尼
。但是纳粹宣传部指示,对该片加以评论时进一切可能避免将弗里德里希一世与希特勒
相提并论。尤其是避免将影片开始时的悲观情绪同德国今日的情况进行比较。
影片展现了普鲁士1759年的惨败,半数以上的士兵阵亡,皇帝周围的人都认为前途无望
,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求得和平。然后一切都在向着乐观的方向发展,对皇帝一次暗杀行
动失败了,与此同时,俄国沙皇去世,继位沙皇从敌人转变为盟友,尽管后者被敌方派
人谋杀,但是俄国军队三天按兵不动,为普鲁士击败奥地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普鲁
士举国欢腾的时刻,弗里德里希策马返回曾经遭受惨败的战场,感慨道:“新的生命正
是在残酷的摇篮中觉醒的。”影片结束后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德国,与德国在二战时期占
领的版图相吻合。片尾表现皇帝本人被巨大感激之情所攫住,但依然是孤家寡人。他的
全部生命只属于普鲁士,一如希特勒在正式场合所宣称的那样,他已经嫁给了德国。
影片《解散》的情节围绕着俾斯麦同普鲁士议会的斗争展开,借以说明德国统一强大的
基础在于“铁血手腕”,而不取决于议会的自有言论和多数决议案。主人公高大的形象
通过其对手的渺小猥琐特性表现出来。在一次议会辩论中,议会政治的传声筒维尔科夫
教授提交一份弹劾俾斯麦的提案,而俾斯麦则宣布解散议会,剧情在双方的唇枪舌剑中
达到高潮:
俾斯麦:这既不关乎我个人,也不关乎我的财产。我是秉承陛下的指令来解散议会的,
这个议会已经制造了如此众多的混乱,解散它正是为了消除冲突,保障普鲁士的安全。

维尔科夫:你践踏了宪法。
(议员席上一片喧哗,有人喊俾斯麦算是何许人物)。
俾斯麦:践踏宪法的人不是陛下,正是你们。宪法规定,只有在陛下和议会一致同意的
前提下新法律才能颁布,但由于你们自行其是这种一致已经不可能了。这样宪法也丧失
了效力。但国家机器必须继续运转,火车还要继续行驶,邮政还要继续分拣信件,公务
员也要继续领取薪水。请问诸位,你们谁又有能力来承担这个责任?谁能?你们当然不
行,还是要由陛下的政府独自承担全部责任。
议会主席:维尔科夫议员请求发言。
维尔科夫:诸位,此时此刻是我们祖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在追求自由和进步等理想
进行的斗争之中,普鲁士正在向黑暗的中世纪开倒车。精神的花园即将变成一座军营,
绝不,到此为止吧,诸位,我们是一个诗人和思想家辈出的民族,为此我们深感自豪。

俾斯麦:您不感到“诗人和思想家辈出的民族”这句话有点可笑吗?当你们还沉湎在梦
想之中的时候,世界早已被瓜分完毕了。
维尔科夫:请不要打断我的发言!我们不需要整个世界,我们只需要在自己国度里的自
由。
俾斯麦:这个你们同样也没有,但是别人却有。在马赛和加莱之间只有一个国家,可是
在汉堡和慕尼黑之间却横亘着六道国境。
维尔科夫:心灵和精神的统一是超越一切的统一,这种统一我们已经拥有了。
俾斯麦对鲁恩耳语:不使用暴力德国人就不会去追求幸福。
维尔科夫:俾斯麦大人和鲁恩大人在嘲笑我的发言,看看这帮人吧,看看这位自认为权
力高于法律的首相大人。
俾斯麦:我从来没说过权力高于法律。请您不要歪曲我的话。
维尔科夫:我说了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事实。俾斯麦大人和鲁恩大人是人民的公敌
。我向你们担保,历史将会牢记这个时刻。俾斯麦大人之流的图谋是永远不会得逞的。

六、柯尔贝格 众神的黄昏
1944年,纳粹德国的命运急转直下,继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惨败之后,盟军又在西方成
功开辟第二战场。东部战场上苏联红军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东欧,锋芒已经逼近德
国本土东普鲁士地区。此时的德国败局已定,在两线作战的夹缝中苦苦挣扎,苟延残喘

针对这种情况,纳粹当局不断引用德国历史上光辉战绩,期待着德国七年战争的奇迹重
现,当时就是因为俄国沙皇去世才使得普鲁士反败为胜的。在国内希特勒号召全国进入
总体战状态,对行将被敌方占领的地区实行焦土政策,全民皆兵并战斗到最后一枪一弹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配合全民总体战的号召,宣传部门紧锣密鼓地拍摄取材于德国历
史上反抗拿破仑军队的历史影片《柯尔贝格》,为拍好这部影片,当局给予了高度重视
,不惜投入850万马克巨资,在前线吃紧的关头调用一万名士兵和六千匹战马参加拍摄。
整列火车运送白盐用来拍摄雪景。为拍摄法军冲越大水蔓延田地进攻的场面需要征调四
千名水兵,被主管部门拒绝后宣传部立刻打电话下令照办。当局指望通过这部影片产生
奇迹,扭转不利的战局。戈培尔就此致信影片导演道,我谨将巨作《柯尔贝格》的摄制
工作授权与你,该片肩负着表现前线后方的军民团结一心可以战胜任何敌人的使命。在
此授权范围内,你在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可征调国防军、政府以及党的一切部门为影片
摄制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1945年1月7日即纳粹执政十二周年纪念日,这部被冠之以“
民族巨作”头衔的影片在柏林市一片火海废墟中正式公演。为鼓舞士气,特意派飞机向
罗歇尔城身陷重围的德军官兵送去电影拷贝。该城城防司令致信戈培尔:“各连队都已
轮流观看了这部影片,对片中表现出来的坚守柯尔贝格要塞军民的英勇气概以及本片无
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手法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将前线后方紧密联为一体,显现出后人难
以企及的坚忍不拔性格和无畏献身精神。元首万岁,德意志万岁。”
影片的故事情节讲述是普鲁士柯尔贝格小城(现位于波兰境内)市民自发与普鲁士军队
并肩战胜拿破仑大军围困的历史事件。全城居民在主人公纳泰贝克号召下团结一心,抗
击围困。主人公所率领的民兵暗喻着纳粹党卫队,而以格纳森诺为代表的普鲁士职业军
队则象征着德国国防军。危急时刻,还是由主人公力挽狂澜,挽救了小城,也挽救了普
鲁士的命运。力图表明决心战斗到底不是德国军队而是德国民众。“每个普鲁士人,无
论身着戎装与否都是战士。
影片设计一个情节是,象征着普鲁士的路易莎皇后召见来自柯尔贝格的淳朴农家女孩玛
利亚,在庄严的风琴乐曲中说,柯尔贝格的战况时刻牵动着她的心弦,玛利亚完全可以
为她的故乡而自豪。皇后随后起身拥抱玛利亚说:“普鲁士的心和柯尔贝格的心紧紧贴
在一起了,现在普鲁士王座上镶嵌的宝石所剩不多了,柯尔贝格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
。”
影片另一个重要情节是,接任柯尔贝格城防司令的普鲁士名将格纳森诺同主人公纳泰贝
克的一段对话,与影片《朝霞》中潜艇舰长同全舰官兵交谈内容不乏异曲同工之处:
格纳森诺:三万五千法军呀,纳泰贝克,最少配备了五百门重型火炮,一起向我们扑过
来了。你能想象这意味着什么吗?与此相比,我们以前所经历过的一切不过是儿戏罢了

纳泰贝克:司令官大人,直说吧,您究竟想干什么?
格纳森诺:已经完了,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守不住了。
纳泰贝克:那又怎样?
格纳森诺:交出去。纳泰贝克。
纳泰贝克:就象马格德堡、爱尔福特、什切青、施潘道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投降?这就
是结局?可耻啊。
格纳森诺:当士兵已经打光了最后一发子弹的时候,怎么能说是可耻呢?布吕歇尔(另
一个抗法名将)不也曾经不得不投降吗。
纳泰贝克:可是我们还没有打光最后一发子弹呀,司令官大人。至于布吕歇尔,肯定也
不会把他所出生的城市交出去的。您不是柯尔贝格人,您是调防来到此地的。可是我们
,我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熟悉这里的每块石头、每个角落、每座房屋。不能啊,我
们现在决不能放弃,我们把手指深深插入这片土地,这个城市,要让我们放弃,不能,
决不能。除非把我们的双手砍断或活活打死,一个不剩。格纳森诺,您不能让我这个老
人蒙受如此耻辱,让拿破仑蹂躏我们的城市。我答应过陛下,与其投降还不如葬身瓦砾
之下。格纳森诺,格纳森诺,我这把年纪了还从来没有给谁下跪过,现在我给你跪下了
。格纳森诺,柯尔贝格决不能交出去。
格纳森诺:这正是我想从您那里听到的,纳泰贝克,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死吧。
就在影片放映期间,苏军攻克了柯尔贝格,官方严密封锁了消息。德国军队响应希特勒
总体战号召,战斗至最后一枪一弹,整个德国在残酷的炮火轰炸中化作焦土。希特勒在
大势已去,第三帝国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之际,解除了对德国的承诺,和与他相守多年
的情妇爱娃结为伉俪,之后双双走向死亡。随后戈培尔举家自尽伴随他的元首而去。
德国神话《尼伯龙根之歌》的主人公齐格弗里德在与恶龙展开的生死搏斗中同归于尽,
诸神末日降临,世界归于毁灭。神话故事就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折射,要么十全十美,要
么全部毁灭的情节,多少年来一直萦绕在德意志民族心头,挥之不去。只有阿道夫
希特勒不折不扣地将这个神话故事的结局在二十世纪的德国变成为现实。
七、意志的凯旋
1934年8月28日,乌发电影制片厂同女导演莱尼
瑞芳施塔尔签约,负责1934年纳粹党代表大会》记录片拍摄工作,纳粹党总部为此批准
给予瑞芳施塔尔特别全权,希特勒本人亲自圈定片名-《意志的凯旋》。
美女导演瑞芳施塔尔在纳粹执政前已经在德国和世界影坛建立了声誉,接受委托后立刻
投入摄制工作,感到“内心热情克服了一切疑虑保留”。为了拍好影片,手下一共配备
了120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60名专业摄影师和60名辅助人员,30台摄影器材,4台专业
音响,20部配备司机的车辆。影片放映后获得巨大成功,被视为此类题材中里程碑式的
作品,许多镜头至今仍然被资料片所引用。全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旁白,全部引用片中
人的讲话和对白。瑞芳施塔尔说,她对眼前所见所闻的忠实纪录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这是希特勒钦定的影片,战后她由此陷入无穷无尽的麻烦之中,一度被美军拘留
审问,时至今日仍可听到各种蜚短流长的议论。她本人就此解释道,那是在1934年,有
谁当时曾表示过怀疑,我当时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女孩,更不可能预测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那个年代人人都相信美好的事物、相信建设、相信和平。连邱吉尔当时也曾说过对于
德国拥有这样一个元首感到嫉妒的话,为何一定要求我未卜先知。
影片开始时的镜头为希特勒乘坐的专机穿越茫茫云海,银幕上同时显示一行字幕“1934
年9月5日,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的第二十年,德意志民族苦难开始之后的第十六年,德意
志民族复生之后的第十九个月,阿道夫
希特勒乘机莅临…。
片中希特勒的镜头多为远角仰拍,挺拔伫立,面部特写则着重表现元首坚毅刚强的目光
,宛如救世主降临人间。片中人物形象英俊、开朗诚实,沉着刚毅,力图显示德意志民
族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
影片最后,纳粹党副党魁鲁道夫
赫斯跳上讲台,声嘶力竭叫喊:“党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就是德国,胜利万岁,万岁”
。全场代表庄重起立,高唱《霍尔斯特威赛尔》之歌:
旗帜飘扬,队列堂堂
冲锋队员,奔向前方,镇定安详
被反动派和红色阵线枪杀的同志们
英灵不死,和我们并肩前进,奔向前方…

以上。
------------------------------------------------------------------------------

--
我の拳は神の息吹!
“堕ちたる種子”を開花させ、
秘めたる力をつむぎ出す!!
美しき滅びの母の力を!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83.76.24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6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