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twawa (晴天小猪), 信区: Movie
标 题: 让银幕粉饰战争——说说冷战后的美国战争片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23日10:10:1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作者: 发达阿姨
发表日期: 2003-03-23 00:17:38
返回《后窗看电影》 快速返回
让银幕粉饰战争——说说冷战后的美国战争片
战争片是一个特殊的片种,不过它却是好莱坞的票房法宝。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
来的越战反思电影之后,好莱坞依然对战争片情有独钟。在他们的心目中,注意力是最
大的经济,那些关于暴力的宣泄和血腥的泼洒更具备无穷的魅力和票房号召力。
似乎这一切都是缘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美国文化是意识形
态隐藏得最深的文化。就算是想把娱乐坚持到底的好莱坞,其意识形态之浓厚和方法之
狡猾也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仅沿用了那些耍练得异常熟悉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同
时又在战争的躯壳上加上了一件人性的外衣。这时候,影像作为糖衣炮弹出现,银幕开
始粉饰战争。
不料一切都是欲盖弥彰。
一、 对二战题材的依旧热情
随着题材开掘广度的扩大和深度的深入,越战在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已经不
再成为好莱坞表现的重点。综观90年代以来的战争片,好莱坞对二战题材热情依旧。在
美国人眼里,二战的胜利是美国人的胜利,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回忆与记录的事。——当
然,其中对于战争进行反思的精神继承了越战片的传统。
1998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特伦斯.马列克这两个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同时出
名的制片人,双双导演了有关二战的电影。作为导演,他们透过这些片子反映了他们这
一代人对战争和战争片的不同甚至相矛盾的态度。息影20年的著名导演马列克再度出山
之做——《细红线》(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是对詹姆斯.琼斯的二战小说进行了
大胆改编后拍摄的,该片描述了二战时期在残酷的瓜达卡纳尔岛战役中美军的一个‘查
尔斯’火炮连的战争故事。影片注重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一场令人恐惧、残酷到
骨子里的梦魇般的血战,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生与死、理智与疯狂的深深思索,表达
了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正如阵亡将士墓志铭上的一段碑文:在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
道细细的红线……
毫无疑问,必须重点提及的是《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的这部作品对诺曼底
登陆战役悲惨景象的刻画非常大胆,影片编织了一个派美国大兵前去拯救四位参战兄弟
中惟一存活者的故事,立足点和切入点可谓异常新鲜。而影片长达二十多分钟的诺曼底
登陆的纪录片式的残酷展示,更是让观众印象深刻。
《拯救大兵瑞恩》代表了最新战争片的走向。不过正如台湾学者龙应台指出的那样
,《拯救大兵瑞恩》在所谓真实性的外相下为美国、美国军队、美国政府涂粉抹彩的实
质。它几乎就是对美国政府、美国军队的道德崇高性的直接赞扬。拯救瑞恩,仅仅是一
种温情的虚假关怀,要拯救的,是一种高傲的大兵精神。
曾有人描述过这样的一个情形:1991年海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美国华盛顿、纽约
等地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反对美国介入战争。可是两个月后,当参战的美国大兵荣
归故里的时候,纽约街头万人空巷,鲜花飞舞迎接归国的将士,而反战的人群不到300人
,被警察控制在一个街角,成了参观凯旋的观众。这是美国人对那场战争的看法。银幕
冷静地反映了这种现实:《珍珠港》第一个镜头是灿烂的落日,温馨而又灿烂,构成了
这部战争片的主调。即使火光冲天,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也是辉煌的、灿烂的。而在
同样以二战为题材的欧洲片《决战中的较量》中,战争给人的印象只有惨烈和恐怖,它
是灰色调的。
华裔导演吴宇森2002年的作品《风语者》同样以二战为题材,影片表现了战争中责
任与感情的抉择。剧情迂回在战争及战争空隙之间,试图用战争场面的血淋淋和战争空
隙间的温情脉脉作对比。可惜,票房并没有实现预想目标。漫天飞舞的白人文化大棒和
英雄自大的自恋情结,已经让观众开始厌倦。
不过,不管你买不买账,它们还会一部接一部地拍下去。虽然美国的“二战片”仅
仅是美国人的“二战片”。
二、 关于局部战争的反思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世界政治局势开始一边倒,冷战结束。
但是,虽没有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超级对抗,世界却依旧不曾安宁,局部战争依然存
在。向来紧紧追求热点效应的好莱坞,对局部战争的表现当然不会放过,而这其中,又
以海湾战争为重要核心。
1996年,20世纪福克斯把触角伸向了海湾战争,其出品的《生死豪情》是第一部以
海湾战争为题材的影片。这部由爱德华.茨威克执导,丹泽尔.华盛顿同梅格.瑞恩主
演的影片,通过追查一个在战争中牺牲的女军官死亡的真相,探讨了什么才是战争中真
正的勇气与公正。在同样充满了欺诈与背叛的军队,也许只有面对事实、承认事实才是
最大的公正。有趣的是,这非但不是对军队的赞扬,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揭露。这其实也
正是海湾战争为何在5年之后才在好莱坞的银幕上浮现出来的原因。这5年是反思的5年—
—所以第一部反映海湾战争的电影作品就把基调定位在反思上。毕竟,海湾战争带给人
们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是抚平创伤还是让它继续流血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死豪情》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它的答案是:“面对事实,就是一种勇气
。”然而,美国军方缺少的就是这种勇气,因为它知道其自身内部的确是存在各种漏洞
与问题的,但却没有勇气面对。据说影片的拍摄阻力重重,受到美国军方的各种压力,
因为影片对真相的探求让它们紧张。
影片的最终结尾像是在唱圣歌。所涉人员的私心污垢不断被自我清洗,一个个美国
士兵都在星条旗之下纯洁无暇地昂首站立。这无疑是对自我道德纯洁化的标榜,其“干
净地表现海湾战争”的姿态,无疑就是新型帝国主义的一种文化策略。作为美国政府的
御用军团,好莱坞所要表现的美国军队不仅是威武之师,更是纯洁之师、道义之师。
而另外一部也以海湾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夺金三王》,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部由高梅联美公司出品的影片中,几个美军从一个伊拉克士兵的尸体上发现了一张
藏宝图,它标明了一堆价值数千万美圆的黄金的藏匿之处,但当他们费尽周折找到这些
黄金并将要把它运回去的时候,变故突生。为了一群即将被伊军士兵处决的伊拉克叛军
和家属,他们改变了主意,他们的命运也从此被改变,最终这些叛军和家属被安全的送
抵伊朗边境的难民营,而他们不但失去了黄金,失去了朋友,还失去了军籍。
在他们去执行任务的途中,目睹了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这或许是导演更想让观众
知道的东西。不过,影片的诸多潜台词依旧隐藏不住,借叛军小头目的口说出来就是:
美国人和伊政府达成了暧昧的妥协,拯救了科威特,却把伊拉克人留给了残暴的萨达姆
。其说教寓意与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反思大打折扣。
以1993年的波黑战争为背景的电影《无人地带》,描述了在敌我阵地之间的一条战
壕的三个的经历。其中一位曾重创敌人,但现在他躺在一枚地雷上,只要他一动,便会
爆炸。另外两人一是塞族人,一是穆斯林。他们的头顶上到处是横飞的子弹,也不能动
,故事便从他们三人之间展开。影片紧张而有点苦涩讽刺意味。导演兼编剧丹尼斯.塔
诺维奇是波斯尼亚人,战争爆发时,他正在萨拉热窝学习电影与戏剧。亲身经历了南斯
拉夫战争的他,表现了战争的异常残酷性,在影片中弥漫着一股反战情绪。
三、与时俱进的反恐电影
9.11事件之后,美国各大电影公司采取了非常合作的姿态,不少涉及恐怖、暴力、
血腥、战争的影片被推迟放映,在漫长的心理恢复期绝不允许出现“在伤口撒把盐”的
情况,《蜘蛛人》重新修改海报,《黑衣人2》追加拍摄部分场景,即使是票房号召力很
高的施瓦辛格也被打入冷宫,《间接伤害》足足推迟了四个月才得以上映,因为题材涉
及了恐怖主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恐怖事件将对好莱坞造成长期的“间接伤害”,2001年11月,
美国电影界精英们聚集在洛杉矶比佛利山庄,布什的资深顾问罗福以及白宫的媒体关系
负责人专程赴会。他们在会议上达成协议,确定好莱坞电影业在反恐战争的作用,好莱
坞与政府的合作正是为漫长的反恐战争做出的贡献,这并不是附和或者投机的行为,在
美国参与的各种战争中,好莱坞都曾采取行动来支援国家,大至拍摄影片、广告片激发
爱国热忱,小至举办募捐会、前线慰军等等。
洛杉矶会议涉及了七个主题,其中之一是“美国的军事行动是针对邪恶的战争。”
为了契合这个重要的主题,各大电影公司纷纷调整影片的上映档期,修改了温情轻松的
路线,提前推出两部战争电影: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敌线之后》提前两个月上映,哥
伦比亚公司的《黑鹰计划》则提前了四个月!虽然电影公司表示提前推出影片与“9.11
”事件没有具体的关联,但是,影片宣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必然能吸引更多关注的
目光,是从意识形态或者经济效益等等方面考虑,这样的决定是合理的,而且必要的。
《敌线之后》讲的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落入敌军区域,长官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在
敌人发现之前把他营救出来,影片又是好莱坞例行的狂轰烂炸和个人英雄主义,有力地
贯彻了意识形态的需求。和大量影片的命运相同,过了档期就会被彻底忘记。
《黑鹰坠落》的导演是雷德利.斯考特(Ridley Scott),他描述了一场极尽真实
的战斗。1993年,由120名战斗精英组成的美军特别行动小组深入摩加迪沙,任务是为当
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但是,由于情报错误
和准备不足,他们陷入5000名索马里武装分子的重重包围。在激战中,美军18人阵亡,
73人受伤,原本计划1小时完成的任务变成15小时的鏖战。这次战斗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
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地面战,伤亡也最惨重。新闻记者马克.鲍顿(Mark Bowden)采访了
许多当事人,写出详实的报道《Black Hawk Down》,影片就是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马
克也是编剧之一。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斯科特重现了战斗的具体过程和真实面目,它不需要复
杂的台词,甚至不需要明星来支撑剧情,虽然领衔主演仍然是大明星,乔什.哈耐特、
汤姆.赛斯摩尔、伊万.麦格雷格等等,但他们看起来和其他士兵没什么不同,这恰恰
是《黑》最突出、最成功的地方,它并不迷恋于创造英雄形象,而是要创造英雄的群像
。由于充满了战斗的内容,影片整体显得有些单调和模糊,每当夜晚来临时,影片就显
得异常寒冷,被围困的士兵非常孤单,他们似乎被遗弃了,随时有被吞噬的危险。在影
片中,找不到一般战争电影里充斥的乐观的氛围。它帮助观众理解战争,观众因为实际
的战斗体验产生共鸣,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视觉享受,而且,影片成功地避免了无力的说
教和口号式。与同期的《敌线之后》相比,它显得冷静。
好莱坞还推出《我们曾是战士》、《冲出封锁线》、《哈特之战》等等战争题材的
影片,但这些作品不管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很不理想,也许,战争电影已经发展到需要休
整的阶段了。
--
忧郁需要有很好的内在的素质,而我没有,
所以我选择单纯的快乐着,
我不美丽但我快乐,
对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说就足够了,
只是希望你在美丽的同时也能快乐。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0.7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45毫秒